淮紅戲

淮紅戲

淮紅劇是江蘇省宿遷市的唯一的漢族戲曲劇種。原名清音,俗稱旱船調,又有“百曲”之稱。因其主調為淮安滿江紅而得名“淮紅”

基本信息

簡介

淮紅戲淮紅戲演員
淮紅戲在民國年間已經由曲藝發展衍化成為戲曲形式。在唱腔上仍然以滿江紅為主調,另輔以鳳陽歌、鴛鴦句、上河調、下河調、剪剪花等四十餘種曲牌。在伴奏樂器中有特色的是以筷子敲擊小碟子伴奏,其音色清脆悅耳,別有一番風味。在行當上,以生行和旦行為主,輔以醜行。它的劇目以二小戲和三小戲為主,如《算命》《觀燈》《陳妙常追舟》等。在表演上以載歌載舞為特色,沿襲了旱船表演的藝術特徵。在演出機構上有別於其它的劇種,在民國年間尚無專業藝人,亦無半農半藝者,其演員均為業餘玩票,演出機構亦是業餘娛樂社或其它票房組織。

歷史沿革

淮紅戲宿豫縣
明清時期,宿遷飽受黃河水患,民不聊生,有許多民間藝人靠說唱謀生,他們多順水隨舟流動,沿河、沿湖登岸隨意作場。當時的藝人流動性很大,吸收了各地流行的漢族民間小調,曲調趨於豐富。清乾隆年間,水患得到有效治理,許多藝人也相對穩定,淮紅戲因此得到迅速發展。到清後期,在宿遷地區形成,流布於宿遷、淮安、沭陽、泗陽、泗洪、淮陰、漣水、灌南等地。清末民初,淮紅劇在演唱上有了新的發展,形成了東西兩大流派,東派以宿城梁邦傑為代表,唱腔以柔為主,委婉纏綿,餘味無窮;西派以宿遷縣雙莊鄉羅運章為代表,唱腔以剛見長,響而不噪,渾厚樸實。在表演方面,已逐漸發展成為戲曲的初級形式,在旱船表演間歇時,一生一旦上場,對歌對舞,演出《觀燈》、《算命》、《叩百子》等饒有興趣的小型節目。1928年,宿遷縣民眾教育館辦的業餘娛樂社,由梁邦傑、臧玉堂、程步瀛、楊瑞芝、陸玉堂、錢永祥、柴長慶、蘇宜嶺、鞏鳳嶺等人組成“清音演出組”在舞台上演出《水漫金山》、《算命》、《潘金蓮拾麥》、《陳妙常追舟》等劇目,頗受民眾喜愛。這是淮紅劇第一次登上戲曲舞台。後抗日戰爭爆發,戰亂迭起,娛樂社解散,這枝含苞初放的小花,也隨之凋謝。新中國成立後,淮紅戲獲得了新生,為搶救民族文化藝術遺產,江蘇省文化局於1954年和1959年,兩度派員來宿遷會同文化館挖掘整理,縣文教局根據省文化局挖掘整理旱船調的指示,企業文化館侯鑄九等人,在梁、羅兩大流派中,挖掘整理出淮紅曲牌如:[八角鼓]、[鳳陽歌]等近百個,唱本數十個,並編印成冊。1954年底,宿城北關鎮成立了群英業餘淮紅劇團,夏承祥為團長,程步瀛任導演,主要演員有柴長慶、蘇宜嶺、鞏風嶺、鄧士英、錢永祥、夏永俠、楊金斗等。建團初期,由於國家經濟不足,劇團經費由演員自籌,借空閒民房或院落演出,節目以清唱為主,頗受淮紅戲愛好者歡迎,每晚聽眾濟濟一堂,有時近千人。1958年,省音協秘書長張仲樵來宿調查淮紅劇音樂,會同文化館同志採訪了埠子鎮淮紅老藝人楊瑞芝先生,並音樂記譜一個多月,楊瑞芝的“鳳陽歌”《萬歲毛澤東》,由蘇力記譜(張筆名)載人《江蘇民間音樂集成》。同年秋,宿城鎮以群英淮紅劇團為基礎,又吸收了卓耀坤、馬斯玉、黃元良、郭玉榮、周士賢等淮紅劇愛好者,擴大成立了霸王公社業餘淮紅劇團,以劉漢傑為團長,演職員二十多人。在公社黨委的領導下,執行“雙百”文藝方針,以小型多樣、自編自演為主,創作演出了現代戲《月下操練》、《送塘泥》、《採蓮船》、《爭肥記》、《齊走陽關道》及傳統戲《追舟》、《雙下山》等劇目。表演上吸收京劇藝術形式,唱、念均用宿遷方言,通俗易懂,形象生動,富有地方色彩,令人耳目一新。與此同時,雙莊、耿車公社和果園場也先後成立了淮紅戲業餘劇團。1960年1月,霸王公社業餘淮紅劇團,參加省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演出現代戲《送塘泥》,獲得好評,省文化局撥專款四萬元,支持宿遷成立專業淮紅戲劇團。是年3月,經縣人民政府研究同意,將霸王公社業餘淮紅戲劇團,辦成實驗性質的專業淮紅戲劇團,由霸王公社領導首排《太平圖》。同年秋,與撤銷後的縣京劇團合併成立宿遷縣呂劇團,從此,淮紅劇又流於業餘演唱。1978年,縣文教局企業文化館,劇團音樂工作者李兆益、梁生安、楊邦彥等,花費一年時間,對淮紅劇音樂,再次進行挖掘整理(省文化局前曾派員兩次來宿挖掘整理淮紅戲曲牌,可惜的是他們整出的曲牌和唱本,在“文革”中均遭到焚毀),研討其唱腔、伴奏特色,並在《插路標》、《出禮》、《二憨送布》等劇中,加以實踐,使原有曲牌有了新的發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縣京劇團也於1983年用淮紅劇曲調,移植到花鼓戲《家庭公案》中去,作了一次大膽的嘗試。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末,淮紅戲已有二十多個唱本參加省、市級匯演和展演獲獎。通過數代人的努力,淮紅戲具備了地方戲曲劇種的各項條件。同時,淮紅戲中的曲牌(旱船調)在宿遷、沭陽、泗洪、淮安、漣水、灌南等縣廣泛流行,深受人民民眾喜愛。特別是旅居海外的宿遷老一輩華僑對淮紅戲唱段十分喜愛,省、市報紙、電台多次予以報導,江蘇省戲曲志將淮紅戲列為原淮陰地區流行的七大劇種之一。上世紀90年代以來,政府對淮紅戲的挖掘、培育工作十分重視,先後已挖掘傳統小戲(折子戲)、坐唱、說唱等多種淮紅戲表演形式。2005年元月,在市委擴大會期間,宿豫區組織的“山魂水韻”大型文藝演出中,用淮紅戲曲調演唱《說宿豫,唱宿遷》獲得觀眾好評。對弘揚這一地方戲曲曲種,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演唱形式

淮紅戲最初的演唱形式有兩種:其一為“坐唱”,其二為“歌舞”(旱船)。建國以來,我縣多次對淮紅戲進行了挖掘、搶救、整理,使淮紅戲獲得了新生。淮紅戲的現代劇目有《送塘泯》《月下操練》《插路標》《出禮》《二憨送布》、《家庭公案》等。傳統戲劇目有《追舟》、《雙下山》等。
一是唱腔
淮紅戲的唱腔屬於曲牌體的結構形式。它基本上是以[滿江紅]為主體曲牌,採用串腔手法,有機地聯綴若干首不同的民間曲牌,形成“聲樂套曲”,演唱較為完整的故事。在清曲中的一個重要的曲牌組合形式《五瓣梅套曲》,必須用滿江紅開始,疊板、落板結束,這種組腔方式已成為淮紅戲的基本規律。
淮紅戲的主體唱腔滿江紅與揚州清曲的滿江紅是一個曲子的變奏形式;前者繁,後者簡,從樂曲對照可以清楚看出,前者是後者變化而來的。滿江紅全曲原為十二句,分三段,每段四句。一、二兩段鏇律大體相同,第二段的前兩句變化較大,淮紅戲中的滿江紅與此相同。另有銀紐弦、穿心子(又名“跌斷橋”)、南調、魏調、關東調、補缸、剪剪花、鮮花調、蘆江怨、十杯酒、太平年、梳妝檯、道情、蓮花落等等,這些在淮紅戲中常用的曲牌都與揚州清曲中的曲牌和清淮小曲中的曲牌名字相同,其唱腔結構、鏇律線條基本相同。
二是伴奏
1、樂隊編制

淮紅戲的主奏樂器是高胡。樂隊編制有二胡中胡揚琴、琵琶、三弦、竹笛、嗩吶大提琴等。打擊樂器一般採用京劇編制和京劇鑼鼓經。另一特色是使用小碟子進行伴奏。小碟子的音高選用與劇中主要曲牌音調的高低相同與接近。敲擊碟子的節奏比較豐富,能表現各種感情的需要。
2、伴奏方式
淮紅戲伴奏方式:以主胡(高胡)演奏採取套子(加花法)手法;其他樂器用托腔伴奏法,(隨腔伴奏);有時採用正、反弓拉法。樂隊在伴奏時常用“唱繁伴簡,唱簡伴繁”法,使伴奏與唱腔音樂自然形成民間“支聲復調”的效果。有時也專門寫樂隊配器譜

唱腔特點

淮紅戲的唱腔屬於曲牌體的結構形式。它基本上是以[滿江紅]為主體曲牌,採用串腔手法,少部分為板腔體。有機地聯綴若干個不同的民間曲牌,形成“聲樂套曲”,演唱較為完整的故事。在清曲中的一個重要的曲牌組合形式《五瓣梅套曲》,必須用[滿江紅]開始,[疊板]、[落板]結束。這種組腔方式已成為淮紅戲的基本規律。

主要曲牌

淮紅戲主要曲牌有:[滿江紅]、[鳳陽歌]、[鴛鴦句]、[穿心子]、[上河調]、[小河調]、[剪剪花]、[小郎調]、[數落]、[羅江怨]、[銀紐綠]、[關東調]、[八角鼓]、[魏調]、[楊柳青]、[鮮花調]、[八段錦]、[道情]、[蓮花落]、[十杯酒]、[梳妝檯]、[補缸]、[太平年]、[數落板]、[垛子趕板落腔]等。

傳承譜系

淮紅戲自清嘉慶年間以來已傳至六代,每個時期的代表性傳承人有:
嘉慶年間程二(名字不祥);
同治、光緒年間吳敬齋;
清末民初年間梁邦傑(編、演)羅運章(編、演);
民國初年至1949年前:宋呂慶(編、演)陳加棠(編、演)、錢祥(樂隊);
建國後到七十年代初李占魁(編、演)傅錦佩(編、演)、王茂學(樂隊)劉漢傑(編、演)、蔡士民(編劇)、於慶堂(司鼓)、陳友洋(演員);
七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末:楊邦彥(作曲)梁生安(作曲)張志清(劇本)楊靜(編劇)鄭奇恩(編劇)楊佑智(導演)楊士聖(樂隊)李文章(樂隊)劉獻奎(編、演)、羅緒文(編、演)於洪南(主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