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南鄉

淝南鄉

淝南鄉位於安徽懷遠縣中部,南沿渦河,北鄰淝河,東與古城、荊芡鄉,西與龍亢鎮接壤。淝河屬天然河流,水質無任何污染。全鄉可養殖水面達1萬餘畝,盛產魚、蟹、蝦等水產品。淝南公路和界阜高速公路從境內東西穿過。淝南鄉東距206國道13公里,距合徐高速公路、蚌寧高速公路的懷遠入口處18公里,西距界阜蚌高速公路入口處僅8公里。距蚌埠火車站也只有40公里,交通較為便捷。

基本信息

(圖)淝南鄉淝南鄉-團委

淝南鄉位於安徽懷遠縣中部,南沿渦河,北鄰淝河,東與古城、荊芡鄉,西與龍亢鎮接壤。淝河屬天然河流,水質無任何污染。全鄉可養殖水面達1萬餘畝,盛產等水產品。淝南公路和界阜高速公路從境內東西穿過。淝南鄉東距206國道13公里,距合徐高速公路、蚌寧高速公路的懷遠入口處18公里,西距界阜蚌高速公路入口處僅8公里。距蚌埠火車站也只有40公里,交通較為便捷。

簡介

(圖)淝南鄉淝南鄉-賑災

淝南鄉平均海拔23.8米,地勢較為平坦,年均降水量在8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氣溫在13.5℃屬於暖溫帶半濕潤季風農業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宜人。淝南鄉土地肥沃,農副產品豐富,被稱作魚米之鄉,特別是盛產糯米,糯稻的種植面積已占全部的95%以上。
淝南鄉於2004年5月由原雙溝鄉渦北13個村和原燕集鄉整建制合併而成,區劃人口51300人,17個行政村,近11000戶。總面積97.6平方公里,其中可耕地7.5萬畝。淝南鄉擁有省級新農村建設示範村1個和市級新農村建設示範村1個。淝南鄉於2006年度獲得蚌埠市“平安鄉鎮”稱號。淝南鄉基礎設施齊全,農業優勢明顯,已擁有大小電力排灌站16個,裝機總容量已達1800千瓦,各種水利設施配套齊全,全鄉農業基本達到了旱澇保收。淝南鄉土地、勞力和水產資源非常豐富,土地和養殖水面容易租賃,其農業水產和畜牧養殖的開發潛力巨大,尤其適合大面積開發生產無公害農副產品

氣候特點

降水: 歷年平均值920.2毫米
氣溫: 歷年平均值15.4℃。冬季歷年平均值3.3℃。春季(3-5月)歷年平均值15.2℃。夏季(6-8月)歷年平均值26.8℃。年極端最高氣溫37.7℃。年極端最低氣溫-6.8℃。
日照時數: 歷年平均值2037小時。

便民服務

(圖)淝南鄉植科院進淝南鄉

該鄉通過整合行政資源、創新農村管理機制,加速政府從行政管理型向社會型的轉變。該鄉在學習外地先進經驗的同時,因地制宜,分步建設,全面推進鄉鎮行政服務中心建設,對機構設定、人員配備,制度建設等堅持高標準、高起點。全鄉17個行政村都已建立了村民服務代辦點。三級聯動的便民服務體系已形成,20多個項目進入便民服務中心和各村便民代辦服務點,便民服務“一站式”辦理。

懷遠縣淝南鄉在穩步推進村務公開的過程中,在“明白牆”的旁邊新開闢了“科技牆”,根據農時不定期地向村民公布農作物播種前如何浸種,田塊如何調理,遇到蟲害如何進行防治等實用技術以及當天或一周的天氣形勢,此舉深受老百姓歡迎。
淝南鄉針對民眾農業科技知識缺乏的現狀,在全鄉31個行政村各村的牆壁上用水泥製作了3-5個小黑板,專門用於宣傳農業科技知識。鄉政府成立了以農業科技等部門技術骨幹為成員的科技明白牆編輯部,每月定期對農村技術員進行培訓,並發放農業技術資料,然後由村技術員把所學實用農業技術寫到明白牆上,供村里幹部民眾參閱。據不完全統計,全鄉31個村共建科技明白牆155塊。一面面圍繞三農服務“會說話”的科技牆,引導一大批農民致富。該鄉呂淺村村民通過“科技牆”,掌握了秋延西瓜種植技術,走上了致富之路。淝南鄉百姓離不開這塊“科技牆”,全鄉營造了一個學科技、用科技、推廣農業科技成果的良好氛圍。

社會發展

(圖)淝南鄉淝南鄉

全面落實農村義務教育保障新機制,“兩免一補”政策全面落實,民漢合校充分整合教育資源,有一所中心校和4個教學點;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迅速,疫病防控、醫療救治能力明顯提高,新型合作醫療參保人數達9480人,參合率為96%;廣播電視事業快速發展,廣播電視覆蓋率達到了96%;幾乎村村有廣播,戶戶有電視;文化陣地建設不斷加強,民眾文體活動廣泛開展,共有6個功能齊全的村級文化室和16個組級文化室;民政事業整體效能得到發揮,社會保障工作初見成效,每年救濟特困人口496人,供養54名五保戶,為35戶非農戶發放低保金,2006年又啟動了農村低保,為50人發放保障金,每年都為現役軍人發放優扶費,為復轉軍人發放撫恤金,基本實現了貧困人口應保盡保;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人民武裝、愛國衛生以及婦女兒童等事業健康發展;老齡、殘疾人事業進一步加強,180名殘疾人辦理殘疾證,298名65歲以上老人辦理殘疾證;精神文明建設深入推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不斷加強,強化安全生產責任制的落實,安全事故明顯減少,和諧、平安新農村建設不斷深化。

經濟發展

2007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經濟總收入2.45億元,較上年增長11%。全鎮總人口14031人,實現農牧民人均純收入水6149元,較上增加520元,增長8.5%。其中:種植業人均純收達2381元,較去年增加160元,增長6.7%,占全鎮人均純收入的38.7%;畜牧業人均純收入2688元,較上年增加275元,增長10.2%,占全鎮人均純收入的43.7%;二、三產業及勞動轉移人均純收入達1066元,較上年增加85元,增長7.9%,占全鎮人均收入的17.3%。

農業發展

種植業方面

(圖)淝南鄉淝南鄉-豐收

2007年全鎮總播面積為13.9萬畝。一是糧食作物82950畝,其中:小麥45600畝,玉米25550畝,大麥8300畝,豌豆3500畝 ;二是經濟作物51620畝,其中:紅花5210畝,油葵3610畝,蓖麻6000畝,亞麻500畝,甜菜3720畝,土豆3450畝,各類蔬菜制種3050畝,打瓜18520畝,裸仁南瓜7560畝;三是飼草料4430畝,其中:苜蓿2230畝,蘇丹草2200畝。畝純收入田種植6780畝,其中畝純收入兩千元以上的陸地蔬菜和大棚蔬菜1200畝。

畜牧業方面

2007年我畜牧業堅持走育肥擴量、標準化生產提質的路子,以養殖小區建設為重點,反季節育肥為突破口,家禽特色養殖為補充的發展思路,做大做強畜牧業。全年牲畜最高飼養量達28.0617萬頭(只),出欄牲畜達18.6281萬頭(只),其中:出欄5208頭,95442隻,85120隻。新農村建設 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一總體目標,結合“雙爭創”活動,以壯大集體經濟、發展生產為著力點,以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為目的,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線,以培養新農民、發展新產業為支撐,以村鎮規劃為切入點,以“五清五改”為突破口,完成了8個新農村示範組的居民 點巷道整治、砂石道路鋪設、風景樹綠化。

工業發展

(圖)淝南鄉淝南鄉-企業

工業已成為全鎮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的中堅力量。自全鎮1998年國有企業改制以來的7年來,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4.3%。2005年工業增加值達到6417萬元,增長5.1%,高於同期全縣GDP年均增速1.01個百分點。

工業整體實力明顯增強。2005年全縣擁有各類工業企業10家,從業人員1000多人,完成工業總產值(現行價)1.21億元,工業總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達到4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總額147多萬元。骨幹企業成長壯大,產品銷售收入超2000萬元的企業1家,超1000萬元2家,其餘的企業產品銷售收入均在90萬元以上。

優勢產業培育初見成效,特色工業框架基本形成。農畜產品、冶煉、建材水能等已成為該縣工業的重點行業,尤其是重點培育的民營工業占全部工業的比重達到90%,農畜產品加工業快速增長,已成為拉動全縣工業經濟成長的主要力量。

工業園區建設取得進展。全縣的高載能和綠色食品兩大工業園區已形成雛形,現正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和園區招商引資(企)工作;民營企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小城鎮建設步伐的加快。2006年上半年,全縣共完成工業總產值7531.8萬元,同比增長42.7%,完成年計畫的25.53%;其中:縣屬工業企業完成產值2857.5萬元,同比增長22.43%。工業增加值完成1295.6萬元,同比增長69.7%,完成年計畫的14.6%。其中:縣屬工業企業完成產值2857.5萬元,同比增長22.43%。縣直重點監測企業經濟穩步增長,金谷油脂完成產值624.1萬元,實現工業增加值112.3萬元,同比增長40.2%;金富達油脂完成產值959.2萬元,實現工業增加值172.7萬元,同比增長2倍,亞麻廠、科克蘇水電、雙喜酒業等企業工業增加值也較去年同期有較大幅度增加。全縣工業企業實現銷售產值5261.6萬元,同比增長28.4%,其中:縣屬工業企業完成2190.6萬元,同比增長1倍,全縣平均產銷率為104.23%。

興修水利

淝南鄉黨委、政府走 “以農養水,以水興農,突出重點,標本兼治” 的思路,把興修水利放到重要議事日程上來。2008年該鄉利用團湖灌區水費節餘和“一事一議”的辦法,籌措資金20萬元,對轄區內團湖灌區支渠(長3.4公里,寬12米)和三關一支渠(長2公里,寬6米)等水利設施進行全面的疏浚。為確保工程質量,該鄉成立了質量監督組,實行行政領導、技術人員、民眾代表綜合監督,嚴格工程竣工驗收制度。為嚴把資金關,工程款中節餘水費由經管站審核,自籌款由村民理財小組管理。已疏浚主渠道長3000多米,土方7.2萬方,占工程總量的80%,為農民的用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