淖

淖,讀音nào ,意為爛泥,泥沼;蒙古語“淖爾”意為“湖泊”;柔和。另有詞性變化。用做動詞時的意思是濕潤。《楚辭·怨世》有記載:世沉淖而難論兮。

基本信息

字典解釋

nào

(1)爛泥,泥沼:泥~。污~。~濘(泥濘)。

(2)〔~爾〕(蒙古語)湖泊,如:“羅布~~”(即“羅布泊”,在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3)柔和。

基本詞義

淖nào

〈名〉

(1)形聲。從水,從卓,卓亦聲。“水”指“沼澤”。“卓”本義為“高”,轉義為“一人高”。“水”與“卓”聯合起來表示“高可淹沒人頭的沼澤”。本義:泥沼;深泥,爛泥

(2)同本義

淖,泥也。——《說文》

天雨淖。——《漢書·韋元成傳》

世沉淖而難論兮。——《楚辭·怨世》

和泥曰淖。——《通俗文》

有淖於前,乃皆左右相違於淖。——《左傳·成公十六年》

濯淖污泥之中。——《資治通鑑·漢紀》

(3)又如:淖濘(泥爛滑溜);淖湴(淤泥);淖污(泥水混濁);淖田(爛泥田);淖潦(爛泥積水)

(4)流體

漆淖水淖,合兩淖則為蹇。——《呂氏春秋》

(5)姓

詞性變化

淖nào

〈形〉

(1)濕潤

淖乎如在於海。——《管子·內業》。

淖,濕也。——《廣雅》

(2)又如:淖澤(濕潤)

(3)柔和

夫水,淖弱以清。——《管子·水地》

嘉薦普淖。——《儀禮·少牢禮》。註:“和也。”

(4)又如:淖溺(柔軟);淖糜(爛糊粥);淖濘(泥濘)

淖chuò

淖約若處子——《逍遙遊》

淖約:柔弱、美好的樣子。

淖chuò

基本字義

1.古同“綽”,綽約。

淖zhuō

基本字義

1.姓。

同音字

拼音是nao的漢字共有37個,如下:

淖 鬧 腦 惱 撓 孬 鐃 瑙 垴 蟯 猱 硇 匘 堖 夒 嫐 峱 嶩 巎 怓 悩 惱 撓 橈 檂 獶 獿 碯 脳 腝 腦 蝚 蟯 譊 鐃 閙 鬧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奴敎切,音鬧。《說文》泥也。《左傳·成十六年》有淖於前,乃皆左右相違於淖。
又《字林》濡甚曰淖。《前漢·郊祀志》堅冰淖溺。
又水名。《山海經》西北大荒之中有龍山,日月所入。有三澤,名曰三淖。
又姓。《路史》楚淖國先為淖氏。
又《集韻》直敎切,音棹。和也。《儀禮·士虞禮》嘉薦普淖。《注》普,大。淖,和也。德能大和,乃有黍稷。
又尺約切,音綽。與繛綽同。《說文》也。《莊子·逍遙遊》淖約如處子。《注》淖約,柔弱貌。

拼音是nao的漢字

拼音是nao的漢字共有37個,如下: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