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淖記事》

《大淖記事》是汪曾祺的一部短篇小說,寫的是一個愛情故事。作品同時以散文的筆調,細膩的描寫了大淖的風光、世俗和人情。小說《大淖紀事》獲1981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基本信息

作品簡介

《大淖記事》《大淖記事》

《大淖記事》是汪曾祺的一部短篇小說。該書描寫小錫匠十一子同挑夫的女兒巧雲的愛情故事,挺拔廝稱的十一子和心靈手巧的巧雲在勞動和日常生活中產生了感情,作品同時以散文的筆調,細膩的描寫了大淖的風光、世俗和人情。 小說《大淖紀事》獲1981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作者介紹

汪曾祺(1920年03月05日——1997年05月16日),江蘇高郵人,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早年畢業於西南聯大,歷任中學教師、北京市文聯幹部、《北京文藝》編輯、北京京劇院編輯。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著有小說集《邂逅集》,小說《受戒》《大淖記事》,散文集《蒲橋集》,大部分作品,收錄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創作特色

《大淖記事》《大淖記事》

《大淖記事》採取的是民間化的敘事方式。

《大淖記事》的敘事採用了傳統文學、民間文學中的一個經典模式--“有情人終成眷屬”+大團圓的格局。這是傳統文學及民間文學中常用的一種“情愛模式”。本文敘事的民間性特徵由此亦得到印證。

《大淖記事》還明顯地借鑑了民間曲藝的一些手法。對大淖環境及在這一空間裡生存、活動的人物的敘事,恰好對應於曲藝舞台上的道具布景與序幕說明。那一片白亮的大水似乎是舞台的中心,扮演著一個無聲的重要角色。大淖中央是一條狹長的沙洲,沙洲上分布著幾家雞鴨炕房,養著松花黃色的小雞小鴨,往東是一座漿坊,幾家買賣荸薺、茨菇、菱角、鮮藕的鮮貨行、魚行的草行。大淖北去是鄉下從事耕種的農村,東去可至一溝、二溝、三垛、樊川、界首,直達鄰縣興化。大淖南岸,是一家輪船公司,輪船公司往南,是一條深巷,深巷過去便是北門外東大街了。輪船公司往西,住著各種小本生意人,往東住著世襲的挑夫。大淖這帶地方便構成了一處"世界大舞台"。序幕拉開了:各式人等都在忙碌著自個的生計--賣天竺筷的、賣眼鏡的、賣山里紅的、打制錫器的、挑稻子的、抬桐油的……熱鬧非凡,生生不息。也有那些淘氣的小孩,在碼頭上站成一排,齊齊地往水裡撒尿;有那橫溢的炊煙,在大淖的水面上飄散不去;有那挑鮮貨的姑娘媳婦,風擺柳似的嚓嚓地走過;還有那個“老騷鬍子”,跟小媳婦賭餃面,讓她們脫光了衣服跳到淖里撲通撲通洗澡……

作者布置好一舞台奇異而古樸的道具,指揮著各種人物活動起來,使這舞台充滿生氣。之後,他讓主要角色出場了。作者導演的這一場大“戲”,無疑是相當精彩的,也相當引人入勝。他通過類似曲藝的手法,營造了一個美的舞台。美的空間。

作者通過小說敘事所努力追求的正是一種美的意境,美的境界。在敘述者的視域裡,大淖及其周遭生活、活動著的一切無不是美的對象,無不煥發著美的光輝。景色是優美的,人物是優美的,勞動也給人美感:挑夫一二十人走成一串,步子走得很勻,很快,一路不停地打著號子。換肩時打頭的一個,手往扁擔上一搭,一二十幅擔子就同時由右肩轉到左肩上來了;一二十個頭戴花草裝飾的姑娘媳婦,挑著一擔擔紫紅的荸薺、碧綠的菱角、雪白的連枝藕,走成一長串,風擺柳似的嚓嚓地走過……就連小孩子站在碼頭上一齊撒尿,人家牆上貼著的黑黃色的牛屎粑粑,也都可以構成審美的對象、美的景觀。所呈現的“美”,是可以分為幾個層次的:自然美(包括景色美,色彩美,如那片沙洲、飄散在大淖之上的炊煙)、人情美(美好的人際關係、鄉俗風情)、人性美。人性美是作者企圖抵達的最高目標。大淖人古樸純真的生活,自然無拘束的男女關係,要多野有多野的女人,開放的性愛觀(原則是“情願”、樂意),小錫匠與巧雲那一段動人的愛情……所有這一切,經由作者以淡淡的語調娓娓地敘來,從而籠罩上了一種素樸清雅的優美。

第五節對巧雲照料被打傷的十一子這一情節的敘述,更是極好地渲染了這種透明可觸的人性美的光輝。當巧雲餵著十一子尿鹼湯的時候,她輕輕地呼喚,使他從死亡之緣甦醒喝下了尿鹼湯。而“不知道為什麼,她自己也嘗了一口”。這一看似無關緊要的細節卻很好地揭示了美麗少女巧雲的心靈世界,她對愛情的忠貞、執著與這種執著的美。待到十一子終於能說話時,巧雲同他的那一段對話更是見情見性,充分展示了兩人關係的清純真摯:為了愛人而挨打,十一子自認為"我值";為了養活兩個臥床的男人,巧雲沒有經過太多考慮,便去挑擔掙“活錢”了。應該說,作者表現自然的人性美的意圖已經得到了完滿的實現:人物在他的筆下不僅是鮮活明亮的,而且是美麗動人的。為了最好地表現這種透明可觸的人性美,即使是帶有悲壯色彩的錫匠大遊行,作者也把它淡化得很優美:錫匠們以一種無聲的反抗來表達自己的意志,這支沉默的隊伍像中世紀的行幫色彩的遊行隊伍一樣,十分動人。

《大淖記事》的作者對“故事”中的人物生存、生活方式採取一種認同的,甚至是欣賞的態度。作者在自己創造的人物身上寄寓了自己的理想,美的追求。《大淖記事》暗示了另一種生活方式,即街里的穿長衣念過“子曰”的人。在這些人眼裡,大淖人“風氣不好”,大淖人成為街里人心目中的“他者”。作者在這裡隱含了自己的價值判斷,即對念過“子曰”的城裡人的道德倫理觀不以為然,對於大淖人這種鮮活跳動的生存方式的讚賞。作者肯定的是這樣一種倫理道德,它允許並接受每個人人性的充分舒展、表現與完成,它不包容“禁止”或規約、忌諱之類。在這種倫理道德氛圍中活動的都是一些自然的人,本色的人。同時,作者並未將大淖人簡單化為同樣面目的人。借用故事中人物老錫匠的話來說,住在西頭的錫匠等生意人同東頭的挑夫們“不是一樣的人”。做生意的多為外地遷來的“入侵者”,住著錯錯落落低矮的瓦屋;東頭住著草房的是世代相傳的挑夫,依靠肩膀吃飯。這兩類“自足人”還是有所差別:挑夫們更能代表“本土性”的生存方式,他們以自己的“親和力”試圖影響、同化著那些外來的生意人。二者在對抗暴力的共同行動中達成了一致,最終把破壞者驅逐出境。

人性美

在表現人性美方面,汪曾祺確實繼承了沈從文的傳統。汪曾祺作品的格調、風格同沈從文的亦有頗多相似之處。《大淖記事》的基本敘事結構則大致可以歸入“《邊城》模式”:

1.人物: ①自然造就的一位佳人(如《邊城》中的翠翠,《大淖記事》里的巧雲,《受戒》中的小英子)貌美心善,純真未琢。

②與佳人相互愛慕的一位美男子(如《邊城》中的儺送二老,《大淖記事》里的小錫匠十一子,《受戒》中的小明子)

③第三者(佳人所不愛者,欲打破佳人美男的結合,如《大淖記事》中的劉號長)

2.行動空間:天造地設的一處“世外桃源”,純樸未琢、未受世俗污染的“理想國”式氛圍。

3.基本行動元/功能鏈:佳人與美男相互愛慕--因故愛情被隱藏起來或暫時受挫--第三者伺機侵入,打破其關係,佳人之父默許或予以接受--外力幫助下,第三者被迫逃走或死亡--美男佳人終於真正結合。

作品評價

汪曾祺精選集汪曾祺精選集

《大淖記事》給人的教益,主要不在它的題材本身。作者不是誘惑讀者去獵取特異的世態風俗,也不只是讓人陶醉於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透過題材的表皮,讀者獲得了一種啟示:應該如何面對現實生活中的矛盾。它觸及到一個雖不是永恆,卻決不是一個短時期就消逝的問題。《大淖記事》里的故事早成過去了。它所涉及的問題卻仍在困擾著現代人的心。作者從一種特殊的生活形態里,看到了某種閃亮的東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大淖記事》對生活矛盾的回答,不是悲泣,不是絕望,它具有一種向上的自信,一種健康的力。這種對生活的態度,也許逾越了題材本身的範圍,散射到生活的各個領域,適用於面對現實世界的一切矛盾。 這種向上的自信和健康的力從作品描寫的生活里透射出來。但作品在風格上,卻不以粗獷見長,秀麗才是它的本色。剛健的靈魂裝在秀美的軀殼裡。外柔內剛,剛柔相濟,是《大淖記事》的獨特格調。

通篇是風俗畫的連綴。作者對社會風俗的熟悉、了解,寫來如探囊取物,不見任何杜撰的痕跡。娓娓敘來,如數家珍。三教九流,人情世態,觀察得細緻入微,毫髮畢現。保全隊捕匪過街,錫匠們唱“香火戲”與挑擔遊行、頂香請願,媳婦們在大淖里洗澡……,使人應接不暇。作者寫風俗,並非全般實錄,他有選擇。雖不是美化,卻是詩化了。作者從民風民俗里,別具隻眼地提取出“詩”來。一切都那么情趣濃郁,詩意盎然。

大淖記事》調子輕快,但不輕佻。在現代文學中,也有類似的題材,類似的寫法。但那些作品大都帶有一種感傷。《大淖記事》洗去了這種感傷。感傷並非一定不好。那時的作者,身處那個時代,沒法不感傷。黑暗的壓力太重,他們看不到足以使人自信的東西。這種秀麗的格調,取決於作者詩人的眼力,也取決於作者運用語言的功力。讀作者的小說,你會為他的文字的魔力所傾倒。句子短峭,很樸實,象在水裡洗過,新鮮、純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每句拆開來看,實在很平常,沒有華美詞藻的堆砌,也沒有格言的鍛鍊。但合起來,卻神氣全出。一句句向前推移,意象一層層蕩漾開去,構成形象鮮明神氣凸現的意境

小說的缺點在於:將大淖的風氣與街里那些沒有愛情自由的封建婚姻形態相比,優劣自無需評說。但大淖的風氣里畢竟羼雜著渣滓。違背生活真實,人為地加以淨化,固然不必;要求作者生硬地加以議論,於藝術也屬無益。但作者的態度終究太過客觀,這可能使一些鑑別力不高的讀者,良莠不分。個別細節描寫,如巧雲對劉號長勉為其難,也損害到作品的審美價值。藝術對結構的要求,是布局的勻稱。《大淖記事》從環境中推出故事,這無可厚非。但作品對大淖風俗鋪述過多,進入情節較慢,前後篇幅的安排,使人略有失重之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