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和力

親和力

親和力是比喻使人親近、願意接觸的力量。親和力最早是屬於化學領域的一個概念,是特指一種原子與另外一種原子之間的關聯特性,但現在越來越多地被用於人際關係領域,某人對另外一人具有的友好表示,通常就形容這個人具有親和力。有句話叫:力在則聚,力亡則散!有親和力的雙方就是有共同力量表示的雙方,這種友好表示,使得雙方合作在一起,有一種合作的意識和趨向意識,和共同作用的力量。有親和力是促成合作的起因,只有具有了合作意想,才會使雙方結合在一起共同合作。同時,親和力也是外國一篇著名小說。

基本信息

書籍名稱

作品背景

約翰·沃爾夫岡·歌德一七四九年八月二十八日生於德國美茵河畔的所謂帝國自由市的法蘭克福,一八三二年三月二十三日在魏瑪逝世。他在世的八十二年的漫長歲月。正值歐洲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生持續不斷的巨變,封建主義的黑暗統治漸漸敗亡,新興的資產階級不斷擴大和鞏固自己取得的勝利。啟蒙運動、法國大革命、拿破崙戰爭以及獨立戰爭等一系列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事件,還有自然科學和工業技術的重大發現及進步。歌德要么是目擊者,要么是參加者。然而十分遺憾,偏偏在歌德所出生和生活的所謂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卻在飛速發展前進的大時代中遠遠落在後邊:封建勢力頑固而強大,資產階級軟弱無力,名為帝國,實際上分裂成數十乃至數百個小邦。恩格斯把當時的德國形象的比作“只不過是一個糞堆”,說那兒“一切都爛透了,動搖了”,認為在德國歷史上,“這個時代在政治和社會方面是可恥的,但是在德國文學方面卻是偉大的”。而歌德,正式這個可恥的時代和落後的國度產生的偉大文學的最傑出的代表。

作品內容

愛德華和妻子夏綠蒂在田莊過著平靜的生活,他們邀請上尉和奧狄莉來家做客。兩人的到來使這個家庭漸漸起了分化,男主人和女客人,夫人和男客人產生了感情,他們痛苦地陷入道德與情感的衝突之中……這部小說反映了資產階級婚姻的危機。

作品影響

《親和力》出版於一八零九年,比《少年維特的煩惱》晚三十五年。歌德也是在按捺不住的狂熱和創作衝動中,僅僅用七周時間就完成了這部篇幅比《少年維特的煩惱》多一倍的小說。寫作的動因,同樣是為了克服一場無望的愛情在作者心中造成的巨大痛苦:一八零七年冬天,年已五十八歲的歌德對十六歲的少女米娜·赫爾茨麗卜一見傾心,但自知年齡懸殊,好事難成,只得強忍傷痛不辭而別。而且《親和力》一問世。也和《少年維特的煩惱》一樣,在當時的德國掀起了軒然大波,以致書店門前“熱鬧擁擠得簡直像災荒年的麵包鋪”。社會反響和品論也莫衷一是,甚至各走極端,愛它者稱之為“一件含義無窮的藝術作品”,“只有歌德才寫得出來”;衛道士們卻罵它是“一部不道德的書”,“有傷風化”,等等。《親和力》和《少年維特的煩惱》相比較確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在後世所受的重視和在文學史上所占的地位卻難以與之相比。
《親和力》的內涵豐富深刻,我們可以從深淺不等的多層面上去理解它,對它作出從愛情小說到倫理小說乃至命運悲劇等種闡釋和界定。僅僅說它批判了資產階級的婚姻制度,實在膚淺;它事實上更多地探討了人生的局限,表現了人——不是個別的人,而是人類在戀愛婚姻問題上帶有宿命色彩的命運悲劇。歌德用化學裡的親和力現象作比喻,書名也題做《親和力》,就意在強調婚姻與愛情的矛盾和由此造成的無法避免的悲劇。儘管如此,作者所肯定和頌揚的確是愛德華似的“無條件的在愛”的人,那種既藐視當時的婚姻制度也敢於抗拒命運的人。相反有的學者認為《親和力》宣揚的是“節制”和“斷念”,則似乎有所偏頗,缺少真正的依據。年近六旬的歌德比起青年時代確實有所節制,但這種節制反映在《親和力》的藝術表現中,即多了冷靜的敘述描寫和理性的思辨,少了維特式的激情澎湃和痛哭流涕。至於作品中的思想觀念,應該是一點也不節制,倒是大大地超前於它的時代,超出於大多數德國讀者的理解。它之所以不能像《少年維特的煩惱》一樣引起陣陣熱潮,原因也在這裡。因此到了現代,《親和力》才備受重視。
歌德曾經說“至少要讀三遍”,才能看清他藏在《親和力》中的許多東西。如果能細心閱讀,並且和《少年維特的煩惱》比較閱讀,就能發現這部作品的奧秘。

作者簡介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WolfgangvonGoethe)(1749-1832)是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初德國和歐洲最重要的劇作家、詩人、思想家,
歌德歌德
他一生跨兩個世紀,正當歐洲社會大動盪、大變革的年代。封建制度的日趨崩潰,革命力量的不斷高漲,促使歌德不斷接受先進思潮的影響,從而加深自己對於社會的認識,創作出當代最優秀的文藝作品。歌德除了詩歌、戲劇、小說之外,在文藝理論、哲學、歷史學、造型設計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歌德1749年8月28日出生於法蘭克福鎮(位於現在的黑森州)的一個富裕的市民家庭,曾先後在萊比錫大學和斯特拉斯堡大學學習法律,也曾短時期當過律師。他年輕時曾經夢想成為畫家,在繪畫的同時他也開始了文學創作。但是在他看到義大利著名畫家的作品時,他覺得自己無論如何努力都不可能與那些大師相提並論,於是開始專注於文學創作。1775--1786年他為改良現實社會,應聘到魏瑪公國做官,但一事無成。1786年6月他前往義大利,專心研究自然科學,從事繪畫和文學創作。1788年回到魏瑪後任劇院監督。
歌德是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主將。他的作品充滿了狂飆突進運動的反叛精神,在詩歌、戲劇、散文等方面都有較高的成就,主要作品有劇本《葛茲·馮·伯里欣根》、中篇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未完成的詩劇《普羅米修斯》和詩劇《浮士德》的雛形《原<浮士德>》,此外還寫了許多抒情詩和評論文章。
歌德在魏瑪市的最初十年,歌德埋頭事務,很少創作。到義大利後,他陸續完成了早已開始的一些作品,寫出了《在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亞》和《哀格蒙特》等作品,也寫了《塔索》和《浮士德》部分章節。
歌德晚年的創作極其豐富,重要的如自傳性作品《詩與真》、《義大利遊記》、長篇小說《親和力》和《威廉·麥斯特的漫遊時代》,抒情詩集《西方和東方的合集》,逝世前不久,又完成了《浮士德》第二部。這些作品表現了歌德重視實踐、肯定為人類幸福而勞動的思想,說明他思想中的積極因素比前一時期有所增長。《浮士德》第二部的完成尤其突出的表現了歌德晚年思想上和藝術上的新發展。
1832年3月22日,歌德病逝。歌德是德國民族文學的最傑出的代表,他的創作把德國文學提高到全歐的先進水平,並對歐洲文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詞語詞義

詞語解釋

親和力(Affinity)的狹義概念是指一個人或一個組織在所在群體心目中的親近感,其廣義概念則是指一個人或一個組織能夠對所在群體施加的影響力。
親和力源於人對人的認同和尊重,很多時候,親和力所表達的不是人與人之間的物理距離的遠近,而是心靈上的通達與投合,是一種基於平等待人的相互利益轉換的基礎。真實的親和力,以善良的情懷和博愛的心胸為依託,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特殊秉賦和素養。

詞語剖析

國外的一些企業家十分重視員工親和力的強弱,尤其是服務行業,把它作為從業人員必備的素質。良好的親和力能拉近與員工、員工與客戶之間的心理距離,從而產生最大化的管理效能和經濟效益,這也是企業的最終目的。
親和力是人與人之間信息溝通,情感交流的一種能力。具有親和力的人,會每天都保持自信樂觀向上的心情去面對每一個人,對每一個人都不覺得陌生,會視他們為熟人朋友老鄉親人,這將使別人加深其信任感。
親和力能夠方便與陌生人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人都是有感情的,陌生人當然也不例外,感情的溝通和交流能夠讓人和陌生人之間建立一座信任的橋樑。信任的建立將會有效的消除人的交流的難度。
當然親和力從本質上來說除了繼承某種先天性的東西外,更多的是自身的一種綜合氣質。它要求你必須具有良好的文化素養,優雅的談吐和大方的舉止等等。在很大程度上來說,親和力是一種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來獲得的能力,在日常工作中,要有意識的培養自己的親和力。
要培養親和力首先就得裝扮大方,以顯示淡雅清新的氣質,給人以舒適感。學會微笑,努力使笑容真實自然。有意識的放慢說話速度,以讓自己的表達清晰有邏輯,但也不要慢條斯理,讓人感覺到沒有激情。多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要不斷培養自己的信心,不斷地與人溝通。業餘多聽一些舒緩的音樂,看一些雜誌書籍,能讓你的心情保持一種自然平和的心態。

基本要素

深刻認識自我
人貴有自知之明,一個人只有深入地了解自我,才能有了解他人的基礎。所以先深刻地認識自己才是真正具備良好的人際親和力的基石。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有一些創傷和問題所在,也許會在童年時代感覺到自卑,或者自傲,或者是自我中心,或者曾經遭受到各種各樣的心靈上的創傷,這些問題
的存在,都會影響到成年之後的良好的人際親和能力。深刻地認識自己和了解自己,不讓童年時代的陰影影響現在的人際交往是以自我反省為開始。
上述的劉經理正是由於不了解自己潛意識的內容,讓童年時代的潛意識中的某些東西支配他現在成年後的某些行為。如果他能夠對自己的潛意識有了深刻地了解和洞察,他就能有更為良好的人際親和力了。
不斷地進行人際交流實踐,並加強自我在實踐中的體驗和感受
在深入了解自己的基礎之上,在進行人際交流的實踐是加強人際親和能力的重要過程。在不斷的人際交流的實踐中,別人作為一面鏡子,可以折射出自己的某一面,從別人的身上,可以看到自己心靈中自己看不到的側面。在與他人的交流和實踐中,又可以不斷強化自己的實戰能力,隨時的修正自己。有一些人在童年時代就很少有和人交往的機會,雖然他們在童年時代曾經是一個快樂活潑的幼兒,可是由於封閉的家庭環境,他們和人交往的潛能被壓抑了,他們成年以後漸漸成為一個木訥寡言,緊張容易害羞的人。有的人雖然青少年時代很少和人交往,缺乏實踐的機會,在他們成年以後,有的人因為生活所迫,不得不去謀生,如做銷售等專門和人打交道的職業,漸漸的,他們和人交往的能力在實踐中就無形的增強了。所以實踐是增強人際親和力的必經課程。
自我意識擴大化,加強人際包容能力,加強對他人的理解能力
每個人都有自己特定的一個成長環境,而他所生長的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給他的自我
意識打下了一個烙印,對人會有自己的獨特的看法。這些觀點在和其他人交往的時候,都會影響到對他人的評價。當他是從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去評價他人時,就無法深入理解他人的內心深處的感受。所以在洞察自我的基礎上,在人際交往的實踐中,他不斷的放下自己的固有的價值觀的標準,能耐心的傾聽來自他人內心深處的聲音,便會看到一個個與自己不同的全新的內心世界。在不斷的這樣的過程中,他的自我意識就會擴張,對人的理解能力也在增強,一個能深入理解他人的人的人際親和力自然就增強了。
防止煩躁情緒的干擾和破壞
當人們處在高度的壓力下,就會出現焦慮的情緒,許多內在的情感需求的不到滿足,就會不斷地從潛意識中浮現出來,便會變得煩躁不安,雖然懂得人家交往和親和的原則,可是生理狀況不允許他們做得很好,所以他們不由自主地發脾氣,會因為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而生氣,漸漸的在無形中便會給自己人際關係增添許多麻煩,人際親和力就會下降。所以勞逸結合,工作和生活兼顧,緊張和鬆弛並存,有了一份好心情,才能有良好的人際親和力。

培養方法

一、尊重別人
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把這條樸素哲理運用到社會交往中,可以說,你處處尊重別人,得到的回報就是別人處處尊重你,尊重別人其實就是尊重你自己。
有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一個小孩不懂得見到大人要主動問好、對同伴要友好團結,也就是缺少禮貌意識。聰明的媽媽為了糾正他這個缺點,把他領到一個山谷中,對著周圍的群山喊:“你好,你好。”山谷回應:“你好,你好。”媽媽又領著小孩喊:“我愛你,我愛你。”不用說,山谷也喊道:“我愛你,我愛你。”小孩驚奇地問媽媽這是為什麼,媽媽告訴他:“朝天空吐唾沫的人,唾沫也會落在他的臉上;尊敬別人的人,別人也會尊敬他。因此,不管是時常見面,還是遠隔千里,都要處處尊敬別人。”小孩朦朦朧朧地明白了這個大道理。
二、樂於助人
人是需要關懷和幫助的,尤其要十分珍惜在自己困境中得到的關懷和幫助,並把它看成是“雪中送炭”,視幫助者為真正的朋友、最好的朋友。
親和力親和力親和力親和力

馬克思在創立政治經濟學時,正是他在經濟上最貧困的時候,恩格斯經常慷慨解囊幫助他擺脫經濟上的困境。對此,馬克思十分感激。當《資本論》出版後,馬克思寫了一封信表示他的衷心謝意:“這件事之所以成為可能,我只有歸功於你!沒有你對我的犧牲精神,我絕對不能完成那三卷的巨著。”兩人友好相處,患難與共長達40年之久。列寧曾盛讚這兩位革命導師的友誼“超過了一切古老的傳說中最動人的友誼故事”。
幫助別人不一定是物質上的幫助,簡單的舉手之勞或關懷的話語,就能讓別人產生久久的激動。如果你能做到幫助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不但能顯示出你的博大胸懷,而且還有助於“化敵為友”,為自己營造一個更為寬鬆的人際環境。
三、心存感激
生活中,人與人的關係最是微妙不過,對於別人的好意或幫助,如果你感受不到,或者冷漠處之,因此生出種種怨恨來則是可能的。
經常想一想吧:你在工作中覺得輕鬆了,說不定有人在為你負重;你在享受生活賜予的甜蜜時,說不定有人在為你付出辛勞……生活在社會大群體裡的你我,總會有人為你擔心,替你著想。享受著感情雨露的人們不要做“馬大哈”,常存一份感激之心,就會使人際關係更加和諧。情感的紐帶因為有了感激,才會更加堅韌;友誼之樹必須靠感激來滋養,才會枝繁葉茂。
王老師在自己就職的學校里很有人緣,威信頗高,有人問他原因時,王老師講:“古人說,‘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我雖做不到這一點,但我始終堅持‘投之以桃,報之以李’,時時處處想著別人,感激別人。”王老師道出了為人的真諦。因為有了感激,你才會成為一個好同事、好朋友、好家人。

展現方法

人與人的智商天生是有差異的,由此推論,情商大概也不例外。親和力大多是與生俱來的,它源於人對人的認同和尊重。很多時候,親和力所表達的不是人與人之間的物理距離的遠近,而是心靈上的通達與投合,是一種基於平等待人的古道熱腸和悲天憫人的惻隱懷柔。真實的親和力以善良的情懷和博愛的心胸為底托,它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特殊秉賦和素養,學不來,盜不走,更是假冒不得——親和力一旦落到做秀者的頭上,就會“畫虎不成反類犬”,變得虛偽且齷齪了。
日常生活中,親和力可以見諸表象,而且表達方式上有共性可循,譬如:微笑,撫摸,握手,作揖,擁抱,噓寒問暖,端茶遞煙,溫婉的語調,深情的注視,等等。輪到政治秀們的頭上,親和力就變味了,成了一種八股文式的套用和表演。政治秀們內心裡視民眾為草芥,表面上卻千方百計花里胡哨套近乎。成克傑在廣西主政時,曾在一次全區的高級幹部大會上聲情並茂地傾訴衷腸:一想到全區還有那么多的老百姓沒有脫貧致富,我真是朝思暮想,寢食不安哪!無獨有偶,程維高在河南當權時也曾信誓旦旦地表示:誰跟老百姓過不去,我就跟誰過不去!在等級制度尚未完全消退的當下,有這樣與老百姓同呼吸、共命運的高官,真是打著燈籠也難找的啊。一時間,傳媒熱炒,百姓稱道,很是熱鬧了一陣子。如今,“落花流水春去也”,蓋頭揭開露了餡兒——這幫爺們說的一套,做的是另外一套!原以為沐猴而冠能夠掩人耳目的,終究經不起雨打風吹,還是暴露出了紅紅的屁股。讓人跌壞眼鏡無處尋,倒了胃口無藥醫,所謂親和力、公信度、領導幹部的光輝形象什麼的,全被這幫貓形鼠實之輩給生生地葬送了。
當然,拿親和力做秀的,並不局限於少數“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腐敗官員,還有某些名流明星、大款大腕之類的公眾人物。或許是受到了某些官員的表率式啟發,也可能是這些官員借鑑了其他公眾人物的煽情式表演,是雞生了蛋,還是蛋生了雞,孰先孰後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共同選擇了無辜而善良的百姓作幌子,拿“貧下中農”尋開心,大煽其情,欺瞞公眾,虜掠民心,謀取私利,這才是惡劣的根本。
官員之外的另一些公眾人物濫用親和力,雖說不夠厚道,卻也情有可原——即便是藝術天才,他的藝術感染力必須藉助於親和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傳達給客群;而對那些想像力貧乏、創造力衰退的眼球人物來說,黔驢技窮之下,基於職業的需要不得已而為之,也在情理之中。何況,親和力的本質是強者對弱者的施捨,有和無,多和少,真和假,對公眾來說並不像衣食住行那樣特別緊要。
人們之所以對黨政官員的親和力嚴格要求,因為他們不僅是社會的棟樑,是國家的中堅,還是民眾的道德表率。渴望賢人政治和親民政策,是國人的一大傳統;作為強勢力量的代表,黨政官員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不僅具有帶動作用和示範作用,還有安撫和慰問弱者的功能。
當然,沒有法律或檔案作過硬性規定,也沒有哪位偉人作過明確指示,要求我們大大小小的“冒號們”非具備親和力不可。但是,傾聽民聲,關注民生,實行民主,保障民權,都要求我們的“父母官”放下架子,走下神壇,以平和可親的姿態走近民眾;只有具備真誠的、自然的、平等的親和力,才能深入民眾,體察民情,了解民意,走進民心,才能造就可愛又可敬的公僕形象,才能團結和帶領民眾,廣泛集中民力,走向民主文明的未來。
冷若冰霜的面孔只會拒人於千里之外,虛情假意的表演只能招致唾棄和罵名。

親和力的剖析

親和力親和力

國外的一些企業家十分重視員工親和力的強弱,尤其是服務行業,把它作為從業人員必備的素質。良好的親和力能拉近企業與員工、員工與客戶之間的心理距離,從而產生最大化的管理效能和經濟效益,這也是企業的最終目的。
親和力是人與人之間信息溝通情感交流的一種能力。具有親和力的人,會每天都保持自信樂觀向上的心情去面對每一個人,對每一個人都不覺得陌生,會視他們為熟人朋友老鄉親人,這將使別人加深其信任感。
親和力能夠方便與陌生人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人都是有感情的,陌生人當然也不例外,感情的溝通和交流能夠讓人和陌生人之間建立一座信任的橋樑。信任的建立將會有效的消除人的交流的難度。
當然親和力從本質上來說除了繼承某種先天性的東西外,更多的是自身的一種綜合氣質。它要求你必須具有良好的文化素養,優雅的談吐和大方的舉止等等。在很大程度上來說,親和力是一種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來獲得的能力,在日常工作中,要有意識的培養自己的親和力。
要培養親和力首先就得裝扮大方,以顯示淡雅清新的氣質,給人以舒適感。學會微笑,努力使笑容真實自然。有意識的放慢說話速度,以讓自己的表達清晰有邏輯,但也不要慢條斯理,讓人感覺到沒有激情。多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要不斷培養自己的信心,不斷地與人溝通。業餘多聽一些舒緩的音樂,看一些雜誌書籍,能讓你的心情保持一種自然平和的心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