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主權

消費者主權

消費者主權是詮釋市場上消費者和生產者關係的一個概念,消費者通過其消費行為以表現其本身意願和偏好的經濟體系,稱為消費者主權(consumer sovereignty)。 換而言之,即消費者根據自己意願和偏好到市場上選購所需商品和服務,這樣消費者意願和偏好等信息就通過市場傳達給了生產者。於是生產者根據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所反饋回來的信息來安排生產,提供消費者所需的商品和服務。

基本信息

作用

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商品生產這一最基本經濟問題上起決定性作用。這種作用表現為:消費者用貨幣購買商品是向商品投“貨幣選票”。“貨幣選票”的投向和數量,取決於消費者對不同商品的偏好程度,體現了消費者的經濟利益和意願。生產者根據消費者“貨幣選票”確定生產的數量、僱傭的勞動和所需的生產資料,同時改進技術、降低成本、增加品種等,以滿足消費者的需要,獲得最大利潤。在這一過程中,消費者的消費抉擇與行為是作出了巨大貢獻的。

消費者主權的真實意味

今年的“3·15”漸行漸遠,竟然沒有觸動筆者的神經。這或許佐證了一個可喜的變遷:消費者維權已經不隨一年一度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日”來去匆匆了。或許這個判斷過於樂觀,大多數消費者仍要耐心等到這個完全失去“節日意義”的日子,才能享受自己的權益。
可是,當我們習慣於把消費者當成弱者時,如果實際受益的不是弱者本人,這對大多數消費者來說就容易喚起心底的維權衝動和弱者正義。
時下沸沸揚揚的化妝品SK-Ⅱ風波或許就是適例:一直沒有露面的“神秘”消費者委託歷練的“公益”打假人,在網上叫板世界知名的大牌化妝品商家;公堂未登,網上的第二戰場已硝煙瀰漫。本案消費者的公民代理人在提起訴訟的同時,也展開了其聲稱的“思維縝密的網路阻擊戰”,使本案迅速成為各大網站的專題,贏來大片同情。這種激進策略雖不在法律禁止之列,然而未必值得倡導。
網際網路帶來信息傳播方式的革命,人們在享受網路的極度便利與自由的同時,也應當擔起更多責任,否則網路就會異化為惡意與私慾肆虐的異度空間,令君子遠之。企業家苦心經營若干年之久才能成就馳名商業品牌,利用網路的虛擬空間使其垮台可能就在彈指之間。消費者贏得訴訟不過錙銖之得,企業卻可能盡失天下。即使企業贏得訴訟,得到“遲來的正義”,也很難挽回已造成的損失。這種雙方利害得失的嚴重不均衡,要求受害人在選擇救濟方式時應當考慮可能給對方造成的不利影響——即使正義在手,也應爭之有道。
“誠實信用”已在我國包括《民法通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廣告法》在內的至少23部法律中有一席之地。沒有正當理由而惡意提起訴訟,給被告造成損害的,也成為頗受關注的新型侵權行為。這些都揭示了一種可能的發展趨勢與法律政策:在社會交易與交往日益複雜的當代社會,為了保持社會的和諧與有序發展,可能需要將互相關照與保護的責任,加給因利益關係而直接或者間接接觸的儘可能多的人。事後尋求救濟作為交易的延伸,自然不應偏離該原則。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下稱“消保法”)第34條規定了消費者權益爭議的五種解決途徑:與經營者協商和解、請求消費者協會調解、向行政部門申訴、提請仲裁機構仲裁以及向法院起訴。這種順序對當事人不具有約束力,但是並非沒有意義:五種途徑的個人與社會成本依次增加、解紛效率依次降低、外部力量的介入與強制性依次增加、當事人信息的公開程度依次增加。可以說,這種順序體現了一定的倡導意義,倡導原告誠實信用地尋求救濟,以利己、利他、利國。本案當事人在訴至法院未開庭的情況下悍然發動網路與媒體攻勢,可能造成難以挽回的影響,不符合誠信原則。
當然,誠實信用是雙方面的要求,對商家而言,廣告是商業競爭的主戰場之一,規範廣告行為才能維持正當的競爭秩序。消保法上的消費者知情權與經營者的真實信息告知義務落實到廣告方面,就要求廣告應當“清楚、明白”地揭示商品性狀,使用數據應當“真實、準確,並表明出處”。
消費者主權消費者主權

3.15與消費者主權論

每年一度3.15,其主旨是保護和弘揚消費者權益。消費者權益需要保護,說明在與生產者的競爭中,消費者處於弱勢地位。
古典經濟學那裡,消費是生產的實現,生產者利潤目標的實現取決於消費者效用目標的實現。生產服從於消費,生產者服從於消費者,在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競爭關係中,起主導作用的是消費者主權。新古典經濟學進一步認為,在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生產者和消費者都是價格接受者,任何一方都不存在信息優勢或其他控制力量,任何一方都無法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對方。即使不存在消費者主權,也同樣不存在生產者主權。
新古典的完全競爭市場不過是一個烏托邦加爾布雷斯說,消費者主權建立在人的“自然需要”的基礎上,與消費者收入不高和消費水平低下的情況相適應,與前現代經濟的市場狹小和消費低迷相適應。在現代經濟條件下,消費者在“自然需求”基礎上,追求更多的“心理需求”的滿足,在商品供給日益豐富,消費者購買力日益提高,市場半徑不斷擴大及市場活躍程度不斷增強的背景下,消費者主權已經被生產者主權所取代。
生產者主權表現為生產者對市場的操縱,對消費者行為的控制。加爾布雷斯認為,在現代經濟條件下,藉助於專業的市場調查機構,生產者能夠獲得消費者需求及其變化的豐富信息,把握消費發展的流行趨勢,設計和生產適應消費者需求的產品;通過龐大的廣告網、通信網和推銷組織對消費者進行轟炸式的“誘導”,生產者可以迫使消費者接受其提供的品種、款式、規格、價格,按照其指導購買和消費。生產者藉助於現代技術將其意志強加給消費者,於是,在現代經濟條件下,不是需求創造供給,而是生產創造消費。
生產者主權或者消費者主權,不過是在市場行為中誰支配誰,誰服從誰的問題,也不過是誰的利益得到更充分實現的問題。當然,在經濟學的意義上,一個有效的市場應該是一個均衡的市場,是一個消費者主權和生產者主權均衡的市場,一個消費者利益和生產者利益都得到成分實現的市場。現代經濟條件下生產者主權的強勢,意味著市場效率尚未得到充分有效的提高。
生產者主權的產生,關鍵在於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力量的不平衡。生產者總是有組織的集中的機構,可以動用規模性的力量。當面臨外來力量的衝擊時,可以進行組織協調,可以有條不紊制定策略,展開應對。消費者則是分散存在的,消費行為本身就具有散在和靈活的特點。消費者很難對生產者採取集體行動,即使生產者對消費者採取了明顯的損害行為,消費者或者期待自己可以倖免,或者等待他人採取行動自己可以坐享其成。當人們都等待“搭便車”的時候,具有公告產品性質的維權行為的供給必然會低於社會的合意需求。當個別受害者不得不採取行動時,公眾的一般態度也總是觀望,很少自發地給予公開支持。這就是維權行為所面臨的公共產品供給困境。

國內“油荒”與消費者主權

國際油價高漲,國內部分地區出現油荒,二者之間並不必然具有因果關係。"油荒"一詞,從字面來講,是指供給短缺,伴隨的現象應是有價無市,也就是說,無論需求者出多高的價,都無貨可供。國內油荒現象並非如此,油價並未大幅上漲,只是買不到油。
國內部分地區出現油荒的原因,已有諸多分析,總結起來要負責任者有二:一是國家發改委價格管制的結果,導致油價倒掛,進口虧損而出口盈利,出現鬧油荒地區大量把油賣到境外的奇特現象;二是中國石油行業壟斷的結果,尾大不掉,倒逼政府,不漲價則不賣油。
這裡好像出現了兩個博弈方,一方是管油價的政府,一方是管賣油的企業。夾在中間的是沒有話語權的消費者,經濟學中的"消費者主權"在這裡找不到絲毫的影子。所謂消費者主權是指,消費者在市場中通過金錢投票對企業產品進行選擇的權力。企業得到的金錢投票越多,說明其產品越受歡迎,企業盈利也就會越高,反之則反是。那么,問題來了,為什麼在其它商品消費領域(如家用電器)存在的"消費者主權"在這裡不見了蹤影?
我們先看一組數據,2004年,國內能源巨頭中石油和中石化共實現淨利潤1352.02億元(中石油1029.27億元,中石化322.75億元),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04年所有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5311.9億元。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家公司的淨利潤占了1/4,而兩大集團的國有股占到90%以上。油價管制者和賣油者只不過是"國"字頭下面兩個不同的組成部分而已,從根本上來說,二者是利益共同體。
無論是管油價的政府還是管賣油的企業,兩者都是理性人,前者為了國內物價的穩定殫精竭慮,後者為了國有股東和公眾股東的利益也是不遺餘力。
管住油價,並不影響石油企業的利益,牆內損失牆外補,哪裡價高哪裡賣。況且,也沒看到為維護消費者利益而限制石油企業的大幅出口。所以,最後損失的只是消費者。管制者振振有詞,名曰維護物價穩定。且不說高油價對經濟的衝擊及對物價的影響在現階段並無多少確鑿的證據得以具體顯現,即使對物價有較強的衝擊,消費者的承受力是否弱不禁風也是不得而知,更何況物價上漲所帶來的生產企業利潤的增加對消費者可支配收入的影響也不能不說是一種補償。為維護物價穩定而實施的油價管制只是一種藉口,一種替人挨板子而故作委屈狀的冠冕藉口,只不過是為了爭取旁觀者的同情心而已。價格管制並不能帶來公平,消費者大量的時間耗費在排隊、走後門,願出高價求購商品而不得,最終將租金耗散殆盡。油價管制的最終結果是,物價穩定空口無憑,經濟損失實實在在。
國有企業或國有控股企業賺錢光明正大,不需要遮遮掩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企業同樣面臨生存考驗,為了生存,就必須要講求利潤、講求效益。國有企業並不負有為穩定物價而做虧本買賣的責任,穩定物價也不是通過行政權力強制實行價格管制所能達到的。
綜上所言,徹底放棄價格管制是必須要邁出的一步,如此,加油站前肯定不會有排隊的長龍。或許有人會說,油價上漲會增加消費者的負擔。首先,這裡的消費者只是一部分消費者,而不是全部消費者;其次,油價上漲增加成本支出,可以促進產品的更新換代,可以促進企業的扶優汰劣,可以增強消費者的節約意識。一言以蔽之,在放開價格與價格管制之間,前者更容易達到經濟和社會的均衡。
在不存在價格管制的情況下,油價上漲有兩個原因,一是自然資源有限或企業生產能力不足而出現需求相對過高,二是企業處於壟斷地位故意抬高價格。就目前國內情況而言,石油供應商處於壟斷地位是事實,但尚不能因此而說故意抬高價格。無論是國際油價還是國內油價,需求超過供給是油價居高不下的最終原因,此種情況下實行價格管制得不償失。
我們再回到消費者主權,消費者主權只有在自由競爭的、有眾多買者和賣者的市場經濟條件下才可以實現,消費者主權關鍵體現在消費者金錢投票權之中的企業產品選擇權。在目前中國原油供應主體和銷售主體主要是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這三家企業的情況下,價格管制引發"油荒",消費者連金錢投票的資格都沒有了,何談消費者主權。放開價格而又不受壟斷企業的定價約束,只能寄希望於打破壟斷。國際石油壟斷我們無話可說,至少我們可以在國內做一些事情,以減輕壟斷所帶給消費者的價格壓力吧。

消費者主權離我們到底有多遠?

商務部貿易競爭政策研究專家組成員、華東政法學院教授徐士英在接受有關媒體採訪就說:“顧客就是上帝,相信所有商家都有過這樣的承諾。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卻感到,這個‘上帝’並不好當。”
面對危害消費者身心健康事件的頻發、維權之艱辛和痛苦,消費者不禁要問: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打假難盡、維權不力,這其實是反映了一個問題——消費者到底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占據什麼樣的地位。經濟學有一個概念:消費者主權,即指消費者在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消費者的需求就是生產經營的目標。為什麼說“消費主權”?因為從法律的角度來說,消費者權益比較容易受到侵害。在社會再生產中,消費既是起點也是終點,生產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消費,所以消費很重要,消費者更重要。可現在,由於生產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科技含量越來越高,人們沒有辦法再像以前那樣僅僅通過感官就能鑑別商品以及服務的好壞,而是越來越依賴商家的宣傳,有的甚至迷失在廣告的“叢林”里。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企業愈強,消費者愈弱,而在商家的牽引下,消費者的主權地位正在喪失。
不僅如此,失范的市場競爭秩序也在改變著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力量對比。今日的中國,雖然我們還不能說已經到了很發達的階段,但是,和市場經濟相關的一些問題已經暴露了出來,不正當競爭等普遍存在。這對消費者權益的影響很大,比如行業中壟斷,它實際上限制合理競爭,聯合定價嚴重剝奪消費者的選擇權,即便談判,雙方也不在同一平台上。可以肯定的是,一個發展良好的市場,一個健康有序的市場,必定是一個以消費者為主導的市場。不實現這樣的轉變,所謂的惡性競爭以及由此所帶來的維權困境,也就無從解決。
徐士英認為,消費者的維權運動有一個發展過程,首先是自發階段,消費者利益遭到損害後沒有有力的制度保障,在無法得到解決時,就會出現自發的抵抗,甚至出現像砸賓士、砸彩電等一些過激的維權行為。其次到了上世紀60年代,國際上消費維權進入一個自覺階段,隨著消費者協會成立,出現了消費者自己的報紙和檢測機構等,消費者有了一定的力量可以和經營者對話。最後是伴隨著政府力量的滲入,消費維權走出國門,國際消費者聯盟由此成立。這個過程說明,光有自發的維權意識還不夠,制度保障極為重要。
但是,我們在制度建設方面還沒有真正到位。有人士指出,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是:
第一,法規不具體。消費者權益保護不是一部消法就能解決的,它需要廣告、食品衛生、標準、檢驗等相關法規的協同推進,同時要有具體的規定。
第二,執法問題。嚴正聲明、聯合行動往往難以收到實效,主要是政出多門,落不到實處。龍口冬粉、金華火腿、太倉肉鬆、阜陽奶粉、山西假酒、黑心棉等,如果只是一兩個,那不足為懼,因為不過是個別經營者的問題;但如果是大面積的、一個地區的,甚至是全國性的,那么就是制度問題。
當前,我們把消費者權益保護的認識提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因為這關係到人的生命權、健康權等權益。
如果市場競爭秩序不好,消費者權益就難以得到保護。一個完善市場秩序的建立和維護,離不開消費者的參與。畢竟,政府監管力量有限,維權成本也高,運動式維權也不能持久。為什麼不發動消費者這么一支龐大的社會監督力量呢?困難也是存在的,比如王海打假,被說成是牟利,受到道德上的譴責。如果人人都能這樣,那么假貨還有生存空間么?畢竟,目前我們對不法經營者還沒有形成一種威懾機制,那么,可否用利益機制激勵消費者,發動他們同侵權行為作堅決的鬥爭呢?客觀上,這也是讓不法經營者承擔維權成本的好辦法,何樂而不為呢?

消費者主權並非“消費者霸權”

如果旅客有過占機、霸機等行為,造成航空公司連環延誤,就被列入春秋航空的“黑名單”,該旅客再想乘坐春秋航空的航班,電腦系統就將拒絕為其訂票。這件事在網上引起了爭議,新浪網的即時調查顯示,77%的網友認為這一舉措是合理的,但被拒訂票的網友則批評春秋航空“沒有容人之量”。

究竟應該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首先,應弄清的是,春秋航空為什麼要這么做?據春秋航空董事長王正華介紹:由於天氣原因,上海—大連航班出現了延誤,在航班從大連飛抵上海後,幾十名旅客拒絕下機,從當日14時14分持續到次日5時30分,導致了十幾個航班被連環延誤,不僅使春秋航空損失10餘萬元,更使1600多名旅客的行程受到影響。
其次,我們要問的是,旅客用“霸機”的方式處理和航空公司之間糾紛的做法對嗎?我國《消法》第34條規定了消費者權益爭議的5種解決途徑:與經營者協商和解、請求消費者協會調解、向行政部門申訴、提請仲裁機構仲裁以及向法院起訴。但“霸機”行為並不在這5種解決途徑之內,它的實質是要以無限加大航空公司和其他無辜旅客成本的方式來要挾,以使自己的要求即時獲得滿足,這既不符合《消法》相關規定,也不符合《消法》的精神和原則——《消法》的精神是要用最低的成本來解決糾紛的。
第三,我們要問的是,春秋航空有沒有權利這么做?我們知道,航空公司運營的民航客機屬於公共運輸服務。依據我國《契約法》第289條關於“從事公共運輸的承運人不得拒絕旅客、託運人通常、合理的運輸要求”的規定,沒有正當理由一般不得“拒載”。但《航空法》的相關條文也規定,為了保障旅客、貨物和航空器的安全,包括保證飛機的航行、運營處於良好的秩序及狀態中,也並不排除拒絕危險人物,包括具有危險傾向或危險言行的人乘機。“霸機者”因為有破壞航空運營良好秩序的記錄,航空公司拒絕其登機,是為了維護航空運輸整體秩序,也是為了維護其他旅客的利益,所以並不違法。
在理清了這些問題之後,我想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消費者究竟應該如何理解消費者主權?在我看來,消費者主權是有邊界的,這個邊界就是《消法》以及其他一些相關法律所規定的權利。消費者並不能真的像“上帝”那樣為所欲為,不對任何人負責。恰恰相反,消費者在享受更多的權利和服務時,也應該承擔起更多的責任,一個良好的市場秩序只有靠商家和消費者的共同努力才能建立起來。從根本上來說,消費者主權意味著公平交易與對話的平台,而不是消費者的弱者霸權。如果把消費者主權理解成了“消費者霸權”並加以濫用,那么被列入“黑名單”並被拒絕提供商品或服務,也就不能責怪別人了。

實踐

數據(信息)資本的理論基礎是消費主權論的基本原理。亞當·斯密在其《國富論》中認為:社會居民及個體有用的能力也屬於資本。根據消費者主權論,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在商品生產這一最基本經濟問題上起決定作用,消費行為信息質變為數據資本。消費者的行為數據作為資產參與並促進商品的生產流通過程,因而有權參與分配數據資本所產生的增值部分。各種消費通過數字貿易平台整合成為消費資產。數字貿易平台統一將整合後的消費資產投入生產而形成資本。數據信息本身是具有價值的, 數據資本起源於消費主權論,將社會居民及個體有用的能力進行匯聚而形成了資本。將消費選擇的種種信息進行匯總,並及時準確提供給商品生產者,這種信息本身就蘊藏著巨大的價值,有利於企業進行生產規劃和成本規劃。在網際網路時代之前,消費信息本身是通過一個自由市場形成的,匯聚信息非常困難。信息在匯總之前只是一種潛在的資源,尚未成為資本。消費數據被匯聚,消費成長變成消費資本,形成統一的消費行為,這就產生規模需求的效應。整個消費數據被系統匯總,所形成的消費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利用消費數據,商家能夠更加有效地規劃生產,經過最佳化實現低成本運作。
數字貿易踐行以人為本的人文理念——真正以消費者為主體,從消費者本身出發架構的管理系統,對日常消費行為進行分類。對大量用戶消費行為進行歸類,這同時也是對消費行為所反饋的消費數據進行匯總。數字貿易平台是一個真正為廣大消費者著想的系統:消費者從自己的消費支出轉化為消費資本的過程中獲取價值回報。數字貿易是通過利用先進的網際網路得以實現的,掌握各方消費數據與掌握先進科技一樣,能夠降低生產成本,在競爭中掌握先機。數據(信息)也是生產力,消費力與生產力同等重要,消費行為是經濟的原動力。以消費為導向,這將徹底改變“為生產而生產”的“生產中心”傾向,變被動生產為主動生產,避免造成一次又一次經濟危機,使經濟活動回歸消費本身,促進生產與消費的和諧統一,促進國民經濟良性循環,構建和諧社會。
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激發消費者與供應商之間的高效互動,這是所有套用高新技術建設貿易通道企業的焦點話題。不斷向公眾推廣的產品供應,猶如一種光明的力量,正如東方傳統哲學領域中所稱為“陽”的力量。而處於潛伏狀態的消費者需求,則是所有“陽”面力量所渴望尋求互動的對立面,這種潛在的力量猶如“陰”面的能量。當兩種力量無法和諧地交融,這個空間的層面便處於混沌的狀態當中。如何讓“陽”成為“陰”的推動力,又如何讓“陰”成為“陽”的推動力,這是商業領域最為關注的解決方案,數字貿易平台即是這樣一個能夠進行有效推動的商業模型。在數字貿易產業中,用戶和商戶的互動需求,引發數字貿易平台的出現。這是一個供需交融的中心,這個平台是所有的系統軟體設備與通信技術的集成,為一切可能的商業運作提供良好的基礎。消費者與供應商都將圍繞數字貿易平台這箇中心鏇轉,這就猶如從無極中產生的太極,而太極中的兩儀便是數字貿易中供需兩個主要角色。中國傳統的太極圖中,“陰”“陽”兩種力量能夠相互推動,彼此就必須擁有容納對方的空間,這空間表現在太極圖中就是陰陽魚的眼睛。那么,什麼是數字貿易的點睛之筆呢?
以數字貿易平台為中心的供需兩個主體,相互依存地交合在數字貿易產業的服務領域,這正如太極中的兩元。通過套用消費資本理論,用戶創新地分享到商業主體中的流通利潤,猶如陰元中的陽眼,對用戶參與的原動力起到了重要的牽引作用。龐大的用戶群體可以看出,在數字貿易產業發展進程中消費用戶所表現的極大參與熱情。這就是推動商戶發展的主要動力源。在數字貿易的運營過程中,消費資本同樣可以通過聯合運營的知識主權合作方式,便利地進入數字貿易領域。這猶如陽元中的陰眼,可以加快商戶的數字貿易平台的建設進程,降低商戶的投入風險,同時這種和合協作的商業模式,也極大地調動了雙方的合作意識。通過以上兩個支點的能量,數字貿易平台模型在行進中達到動力能源的平衡,從而進入高速螺鏇上升的態勢。
國富論國富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