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權意識

海權意識

現代海權意識是在現代工業文明基礎上產生的,是企圖通過控制海洋而達到控制世界的一種政治心態。海權意識的產生經過了三個階段:形成階段(15世紀至18世紀中期),過度階段(18世紀下半期至二戰結束,完成階段(二戰到現在)。

基本信息

簡介

海權就是海域國土主權及國家海洋權益、維護藍色國土安全等權利的簡稱。海權問題,現在已經成為中國刻不容緩的大問題。中國從陸權到海權的過渡是歷史必然。現代海權意識是在工業文明基礎上產生的,一種企圖通過控制海洋而達到控制世界的一種政治心態。海權意識產生經過了三個階段:形成階段(15世紀至18世紀中期),過度階段(18世紀下半期至“二戰”結束,完成階段(二戰到現在)。

形成與發展

海權意識海權意識
形成階段

隨著新航路的開闢,歐洲國家進行早期殖民擴張。這些早期殖民國家在其狂熱的“尋金夢”指導下瘋狂的進行探險活動。15-16世紀以葡萄牙西班牙為中心,在亞非拉建立早期殖民統治,海洋為兩國封建君主帶來豐厚的回報。由於“海權”帶有封建性,隨著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荷蘭英國法國也參與了殖民擴張,這樣西歐各國在圍繞海洋利益上開始了爭奪殖民地和海上霸權。17世紀早期,荷蘭憑其商品經濟頭腦成為世界上強大的海上貿易國家,擁有世界上龐大的商船隊,有“海上車馬夫”之稱。

17世紀下半旗到18世紀中期,西歐各國爭奪海上霸權愈加激烈,英國確立了殖民霸權。這時期主角屬於英國,英國的戰艦在全球穿梭,英國的商船隊在宗主國和殖民地之間來回奔走,一片忙碌的景象為“日不落帝國”的興起打下堅實基礎。海洋為大英帝國帶來巨額財富,通過海洋英國得到工業革命所須的原料,同時提供了廣闊市場。

過度階段

這一時期資本主義國家向全球擴張,英國擁有“世界工廠”稱號,為維護這一神聖稱號,英國不斷增強海軍的戰鬥力,不斷擴大海外殖民地,不斷拓展海外市場。海洋成為英國的生命基石,海洋見證了大英帝國的輝煌。

不過工業革命在給英國帶來財富的同時,也帶為英國帶來災難。除英國外新崛起的法國德國義大利以及日本美國,這些國家也陸續完成工業革命,迫切需要更多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這樣英國的海洋霸主地位遭到巨大挑戰,並在“二戰”後徹底被新興的美國取代。

各國在爭奪世界霸權過程中,矛盾愈發尖銳,引發兩次世界大戰,這一時期的海洋爭霸戰爭愈加激烈。我們可以清楚看到,英國的海洋霸權在“一戰”前是不可挑戰的,但是“一戰”後的《五國海軍條約》中遭到動搖——美國與他擁有相同的制海權。特別是“二戰”以後,美國憑藉其優勢地位徹底摧毀了英國的海洋霸權,這是英國走向衰落的標誌,預示著“日不落帝國”黃昏的來臨。這以後美國實現全球霸主夢想,這是美國人奮鬥近一個多世紀的成果。在這一時期,英國由盛到衰,美國由弱到強,都是伴隨著他們的海洋控制權的變化而變化。

完成階段

二戰以後,美國人清楚的看到了海洋所蘊藏的價值,一批有遠大戰略眼光的地緣戰略專家們不斷完善海權理論,為美國政府提供正確的理論指導。我們可以清楚看到,這些人的理論在美國的以後近半個世紀擴張中得到證實。

在眾多的地緣戰略專家中有一個人特別需要提出,這個人就是馬漢。馬漢這人總結近5個世紀的歷史經驗,提出大國興起的關鍵在於制海權——憑海洋或通過海洋能夠讓一個民族成為偉大民族的一切東西。

馬漢的海權論是繼陸權論,空權論的又一偉大戰略理論。而他的潛台詞並不是說一個國家的艦隊能在茫茫大海自由游弋就足夠了,通過控制主要航道,獲取海外資源才是制海權的真正目的。現在的美國是一個唯一的超級大國,他靠著舉世無雙的12支航母艦隊和星羅棋布的軍事基地,控制了全世界海洋的16條戰略航道。美國信奉著“誰控制了海洋,水就控制了一切”的信條,在這個信條下通過一系列戰爭商業及其他手段,發展成為今天的超級大國——一個控制世界霸權與世界資源的大國。

近期美國提出“千艦海軍”計畫,並在世界範圍內邀請各有“誠意”的國家加入其計畫。明看是更好的進行反恐合作,其最主要的還是通過這個計畫去窺視各國海軍力量,控制各國海軍,以維護其世界霸權。“千艦海軍”的遊戲規則是由美國制定,鬼才知道他在計畫中耍什麼花招。有一點很明確:美國把世界的海洋當作自己私有財產,他不會讓任何一個國家去染指。

必備條件

海權意識海權意識
文化底蘊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傳統的農耕文化讓中國人在心中對土地產生了巨大的依賴心理。 中國的傳統農耕文化形成時間早且延續時間長,我們知道中國農業生產力發展頂峰是西漢時期,也就是說在以後長達兩千年中,中國農業生產力是在原地打轉,這樣,在中華民族意識層面上就形成了一種自閉狹隘的小農生產意識。這種小農生產意識經過長期的積澱,再經濟上產生的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在上層建築上產生的是高度集中專制的封建制度。

人們對外界的好奇心被遏殺,國人缺少一種創新精神,致使中國在幾千年中生產力發展緩慢。在缺少好奇心這種情況下,國人心中就沒有歐洲人那種探險欲望,滋生一種夜郎自大的虛榮心。我一直在迷惑:大明水師的規模遠遠大於當世界上任何一支海軍規模,若是明朝皇帝下令向外探險殖民的話,今天的世界將是什麼樣子?還有一個問題,有人說發現美洲的不是哥倫布而是鄭和。我就在想:他既然發現了美洲為什麼明朝不在那裡建立統治,或者說是宣布那裡為中國國土?原因是什麼?

中國傳統農耕文化在另一方面嚴重的阻礙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及發展。經濟體制的落後相應的政治體制落後,致使綜合國力的落後。在整個世界向資本主義發展時期中,中國與世界不同步,走不同的道路,形成不同的結果。美國的一名知名學者在《大國興衰》中指出“十八世紀中國的工業產值占世界的32%,全歐洲僅在23%。”我們想一下這個奇怪現象:康乾盛世(最後是1795年)與1840年的鴉片戰爭相差僅有45年的歷史,而在45年中,中國經濟由世界第一卻淪落到被動挨打的局面。

當西方各國拚命革新生產力,不斷完善自然科學理論的同時,中國卻在“天朝聖國”的迷夢中遨遊,這虛偽的光環遮擋了國人的眼睛。在人類社會變革的關鍵時期,中國選擇了一條不同的“發展道路”。當西方的炮艦打開中國國門時,我們才猛的驚醒過來,悲哀的是驚醒過來的也是一些少數人。西方侵略愈來愈烈,而普通民眾愈來愈麻木,當鬼子的鋼刀架在脖子上是,還企求上蒼的救助。

生產力水平

眾所周知,近代的中國飽受帝國主義的侵略壓榨。這些侵略者憑藉起發達的軍事工業,在中國的土地上耀武揚威,橫行霸道。他們掠奪中國的財富,本來落後的中國被這些侵略者蹂躪之後變成一副爛攤子。

建國初期,中國工業基礎薄弱,農業生產落後。面對這樣一個帝國主義留下的爛攤子,發展是何等的艱難。但是讓人自豪的是:在近半個多世紀發展過程中,中國在共產黨的指引和人民的奮鬥下,各項產業飛速發展,生產力有了較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巨大改善。可是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事實——中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換句話說,中國的社會生產力與已開發國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中國海洋資源利用效率普遍偏低,例如海底資源的開發落後等。另外,中國的商品生產大多數為內銷國內市場,外銷產品有限且品種單一。在這種情況下,我國航運業不夠發達,海洋為我國人民帶來利潤不是很大,所以國人忽視海權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了。所以傳統農耕文化的沉澱及現實海洋利益的微小是中國人海權意識薄弱的關鍵原因。

必要性

國際形勢

(圖)海權意識海權意識
在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天開始,美國就沒有停止過對中國的壓制。從韓戰到越南戰爭,從阿富汗戰爭到伊拉克戰爭,最後到現在的熱門問題——伊朗核問題,我們可以清楚的看見這一系列軍事行動多在中國周遍地區。其真實意圖是在於全面壓縮中國的戰略空間嗎?

特別在“冷戰”後,中美兩國由於共同敵人(蘇聯)消失,兩國的關係發生微妙變化。可以這樣說,中國是美國在未來的最強有力的競爭對手,美國同樣是中國發展的強大阻力,因此兩國既在競爭中合作又在合作中競爭。這幾年來,美國拉攏中國周邊的陸上鄰國,並與這些國家加強在軍事領域的戰略合作;同時美國與中國海上鄰國一道組建幾條以限制中國海軍的“島鏈”。一句話:陸上儘可能的壓縮中國的戰略活動空間,海上嚴格控制中國海軍的活動範圍。

台灣是中美兩國的敏感問題,台灣是美國苦心經營的“島鏈”上的關鍵一環,被美國稱為“不沉沒的航母”。相反,中國若收復台灣,美國的第一條“島鏈”將瓦解,美日同盟將受到動搖,關島將暴露在解放軍的炮火之下,美國苦心經營幾十年的亞太地區平衡將打破,這一切的一切是美國最不想看到的,但也是美國以後必須面對的現實。

中國的發展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但在發展中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也層出不窮。“中國威脅論”“中國航母威脅”“中國太空威脅”等一系列叫囂都是那些既看到中國發展而又不願承認中國發展的國家無賴的呻吟。

其實我們中國一直在世界範圍內尋找國際認同感,樹立一個負責的大國形象。我國若想在世界範圍內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我們就必須走向海洋,通過海洋打破一些國家的封鎖,擴大我國的國際影響力。

發展要求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商品生產銷售一條龍,世界市場的占有率將決定一個企業的成敗,而市場的運輸條件又是市場占有率的關鍵。中國企業在走向世界過程中,商品原料(石油)的輸入,商品的輸出都只有通過海洋,這樣海洋運輸成為中國發展的生命線。幾百年的歷史證明,一個國家的發展不僅需要自身的資源和市場,還需要世界上其他地區的資源和市場。

在現在歷史階段,國際的海盜活動愈來愈猖獗,這些都嚴重影響著我國海洋運輸的安全。這需要我國有強大的深海海軍去保護我國的航運,確保我國的海洋利益不受侵犯。在這一方面,中國有必要與世界各國合作,確保合作機制的有效運作,畢竟打擊海盜不是一個開發中國家單方面所能做到的。

另外,中國東海的一些權益被他國掠奪(我國的海洋權益範圍是473萬平方公里,可是我國的實際控制範圍僅有80萬平方公里),這些國家明火執仗的搶奪我國的海洋資源。這些國家有日本,有菲律賓,有越南,那么強有力的海洋威懾力量是有必要的。我國的發展需要我國的國有資源不受侵犯,保障我國海洋權益的重任落到我國的海軍肩上。其實這並不像外國說的那樣我國在謀求亞太霸權,我國只是維護自己海洋權益。如果自己國家的海洋權益的維護都要因他國的無理干預而放棄的話,那么我們只有回到被人宰割的過去吧!

一位軍事專家說過,現代的軍人必備兩種意識——憂患意識和海洋意識。可見現代海權意識是多么重要!我認為海權意識不僅局限于軍人,是每一個現代中國人都應該具有的意識。試想,如果每一個中國人都意識到海洋的重要,全部團結起來共同維護我們的海洋權益,那么我國的強大將是任何國家所不能阻擋的!

在中國

(圖)海權意識海權意識
海權,這個幾年前僅限於國內學術界的辭彙,如今正在走向時髦。調查發現,有79%的受調查者認為海權就是中國依法享有的海洋利益,包括在領海以及專屬經濟區內航海、養殖、捕撈、開採油氣和礦產資源的排它性的權力,而僅有15.9%的受調查者認為海權是控制海洋的權力。

恰恰相反,西方社會則普遍認為海權無非是控制海洋的權力。早在兩千多年前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就曾經表示“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世界”,19世紀美國海軍戰略學家馬漢甚至聲稱“海軍即海權”。國防大學海軍少將楊毅對《國際先驅導報》指出,“中西方對海權概念理解上的差異表現出雙方戰略文化的差異。”海權觀影響海洋戰略,西方擴張性的海洋文化注定了其對外侵略殖民的海洋政策,中國農耕文明相對內斂帶有更多和平的色彩。

有國內學者指出,以強調海軍力量和海上控制為主的觀念是傳統的海權觀,而認為海軍力量、海上安全同海洋資源、海洋環境、海洋科技並重的觀念則是新的綜合海權觀。無疑,此次中國受調查者的海權觀走在了世界潮流的前沿。

美國學者吉爾伯特·羅茲曼在《中國的現代化》一書中指出,中國自始至終都面臨“海陸分裂的二重國家性格”,這在明清之際表現的尤為明顯。鄭和七下西洋不是為拓展海外市場,更沒有侵略的目的,不惜耗費財力卻只是為了施展“天國的恩惠”。

對此,一名來自福建三明的網友結合近代中國遭遇的海上侵略評論稱,“一個開放性的海權觀,要比十支航母編隊更有價值。”而在本次調查中,只有不到1%的受調查者接受“中國傳統上一直是陸權國家,所以沒有必要提倡海權觀念”的看法,而99%的受調查者都認為海洋為中國發展提供了巨大空間,中國有必要提倡海權觀念。

維權意識並不差

在2001年4月,網路上一篇題為“這就是中國的海權意識?”的貼文認為中國民眾的海權意識和滿清時代一樣無知,曾引起了廣泛的爭議。如今,形勢正在發生好轉。本次調查顯示,64%的受調查者承認中國人有維護海洋權益的意識,而持有“最近發生的與中國有關的海洋爭端和侵犯事件與我無關或不足為患”觀點者只有4.2%。

一位在鳳凰網上參與調查的網友APNIC評價稱,“近代中國的敵人都是從海上打進來的,建設強大的海上長城,是每一個愛國的中國人的心聲。”從其他一些受調查者在評價中也表達類似觀點來看,近代史上的恥辱其實已經為中國公民海權意識的崛起埋下了伏筆。

而正在發生的一系列海權受侵害的事件則進一步喚醒了這種意識。2009年2月17日,菲律賓國會通過領海基線法案。該法案將中國的黃岩島和南沙群島部分島礁劃為菲律賓領土。中國外交部提出嚴正抗議,指出中國對這些島嶼及其附近海域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從本次調查來看,這起爭議經媒體的大量報導,引起的絕不僅僅是對這起侵權事件本身的關註:57.3%的受調查者稱,在知道菲律賓立法奪取中國島嶼的新聞後,持續關注該事件的進展;而36.3%的受調查者則開始對如何維護中國海洋權益這個話題感興趣,或有所思考,或與人探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