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人文學院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的前身是創辦於1897年的求是書院和育英書院的相關學科。求是書院1928年發展為浙江大學,設文理等學院,1939年文、理學院分設。育英書院1914年發展為之江大學,1940年設文學院。勞乃宣、邵裴子、宋恕、張相、馬敘倫、蔣麟振、陳屺懷、陳去病、沈尹默、何燮侯、蔣方震、許壽裳、邵飄萍、邵元沖、梅光迪、錢穆、張其昀、賀昌群、張蔭麟、錢基博、湯用彤、郁達夫、馬一浮、譚其驤、林漢達、夏承燾、朱生豪、金仲華、王蘧常、王駕吾、胡士瑩、任銘善、王季思、嚴群等著名學者先後在兩校人文學科任教或學習。

大學介紹

浙江大學成立於1897年,前身"求是書院",是中國人最早自己創辦的新式高等學府之一。是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設的重點大學之一。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浙江大學以嚴謹的求是學風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以執著的創新精神創造出了豐碩成果。

浙江大學師資隊伍整體力量雄厚。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5名,中國工程院院士12名,973項目首席科學家9名,長江特聘(講座)教授51名,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67名。高水平的研究生導師隊伍和良好的科研實驗條件,為開展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學院介紹

1952年我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浙江大學成為一所以工科為主的大學,它的師範學院、文學院和理學院的一部分與之江大學文理學院合併組建為浙江師範學院,它的農學院和醫學院分別發展為浙江農業大學和浙江醫科大學。1958年浙江師範學院與新建的杭州大學合併,定名為杭州大學。1992年杭州大學成立人文學院。1987年浙江大學復設中文系等人文學科,1995年浙江大學成立人文學院。1998年9月15日,浙江大學、杭州大學、浙江農業大學、浙江醫科大學合併組建新的浙江大學。1999年7月,由原杭州大學人文學院、原浙江大學人文學院的大部分及原浙江農業大學、浙江醫科大學人文學科有關單位合併組建的新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正式成立。

系所設定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現設中文系、歷史學系、哲學系、藝術學系、文物與博物館系五個系,以及古籍研究所、韓國研究所、日本文化研究所等研究所(中心),其中“基督教與跨文化研究中心”和“語言與認知研究中心”為“985工程”二期國家文科創新研究基地,漢語史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文獻集成編纂中心和宋學研究中心為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古典文獻學為國家級重點學科,中國古代文學、漢語言文字學、中國古代史、外國哲學、文藝學為省級重點學科,漢語史研究中心、中國古代文學與文獻研究中心、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心、中國古代史研究所為校級強所。

浙江大學東西方文化與管理研究中心

浙江大學東西方文化與管理研究中心於2008年10月7日經批准成立。

當代管理已經從經驗管理、科學管理邁入了文化管理的新階段。現代中國管理理論與方法源自中國與西方。對人的管理,必須要考慮人的思維與決策方式、核心價值取向、行為模式和賴以塑造人的文化內涵的民族文化傳統及其意識形態。正因為當前在中國的管理現狀缺乏此等考量,往往導致西方式管理的水土不服,食洋不化,失之於形式主義;中國式管理的空泛求速,食古不化,失之於主觀主義。隨著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發展與部分中國企業走出國門在海外建立工廠或分公司,跨文化管理的需求變得越來越緊迫。如何使東、西方文化和管理能夠在中國本土與世界各地實現水乳交融式的融合,是一個極具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的重要課題。

浙江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浙江大學宗教學研究所成立於2011年1月,系浙江大學校級研究所,隸屬於人文學院。宗教學是國家學科分類的一級學科。研究所已經推動並將繼續凝練的特色研究方向包括:馬克思主義宗教理論與現實問題研究、古希臘羅馬哲學與宗教、早期基督教哲學與文化、宗教對話與宗教共同體的建構、中外文化交流與基督教傳教史、印度宗教與瑜伽哲學、宗教經典研究(儒、釋、道、天、基、印度教等)、宗教心理學、宗教政治學、宗教社會學等。研究所將繼續突出其學術性、專業性與前沿性,盡心培養具有國際學術視野的未來宗教學領軍人才,努力躋身跨文化的宗教學學術前沿研究,積極服務中國宗教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實踐。研究所將進一步與國內外宗教學相關高校和科研機構保持密切聯繫,並積極發展各種建設性的合作夥伴關係。

現任主任王志成教授,副主任王桂彩副教授,成員還包括特聘教師陳村富教授,王曉朝教授、陳越驊博士等。研究所積極開展引智創新,從海內外著名高校、研究所聘請了諸多宗教學領域著名學者擔任講座教授,其中包括:中國宗教學會會長卓新平研究員、美國西北大學楊克勤教授,德國明斯特大學 Großhans教授等。

古籍研究所

本所1983年經教育部批准成立,系教育部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所屬的全國二十四家古籍整理研究機構之一,1984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授權列為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點和碩士點,首任所長是著名的國學大師姜亮夫先生。

本所現有教職工15人,其中研究人員13人,辦公室、資料室各1人。研究人員中教授7人(均為博士生導師),副教授5人,講師1人; 50歲以下的研究人員中有博士學位者7人(其中2人為博士後),碩士學位者1人,此外,還有博士後研究人員10人。列入國家百千萬人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培養人選1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培養人選各1人,浙江省高校跨世紀學術帶頭人1人,獲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基金1人。

已故所長姜亮夫教授在楚辭學、敦煌學等領域成就卓著,是我國國學的一代宗師,他的《楚辭通故》榮獲國家教委首屆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沈文倬教授的經學研究,尤其是“三禮”學的研究在學術界頗具聲望和特色,目前是我國唯一的一位以“先秦禮制研究”為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導師。崔富章教授的楚辭學與版本目錄學研究,龔賢明教授的中國古代官制研究,束景南教授的朱熹與中國文化史研究,張湧泉教授的敦煌學與俗字研究,王雲路教授的中古漢語研究均在學術界有重要影響。現任所長為張湧泉博士,副所長為王雲路博士。

在校研究生48人,其中博士生39人,碩士生9人。

本所1995年以來共承當縱向科研項目20項,科研經費62.5萬元;橫向科研項目(主要為董氏基金項目)10項, 科研經費54萬元。出版學術著作24部,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文史》等重要刊物發表論文100多篇。評獲省部級以上獎勵14項,其中首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優秀成果三等獎1項,教育部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中國社科院青年語言學家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一項,胡繩青年學術獎一項,國家圖書獎提名獎2項。1994年,本所和中文系古文獻專業聯合申報的漢語史學科被評為浙江省重點學科;2000年3月,本所和中文系古文獻專業聯合申報的中國古典文獻學學科再次被評為浙江省重點學科。

韓國研究所

本所創建於1993年4月15日。旨在加強中韓兩國間的學術文化交流,增強中韓人民之間的友誼,擴展兩國間在各領域的合作途徑,共同弘揚源遠流長的東亞文明。本所在編人員9名,兼職研究人員39名,特邀研究人員16名。所內在編人員與本校相關係所兼職研究人員為本所基本研究隊伍,並與相關係、所聯合培養以韓國問題為研究方向的碩士、博士研究生。 本所的學術研究以韓國傳統文化為重點:韓國的歷史與文化;中韓文化比較與交流;東亞歷史與文化。課題範圍涉及歷史、哲學、文學、語言、藝術、政治、宗教、經濟、教育、法律、新聞、旅遊等各個領域。研究成果在沈善洪任主編,黃時鑒、金健人任副主編的韓國研究叢書中以論文集或專著形式出版。現已出版的有:《韓國研究》(一)沈善洪主編,《韓國研究》(二)沈善洪主編,《高麗寺與高麗王子》鮑志成著,《韓國研究中文文獻目錄(1912—1993)》陳華編著,《韓國研究日文文獻目錄(1912—1993)》陳華編著,《韓國法通論》胡建淼、方立新主編,《中韓經濟發展比較研究》沈善洪主編,《韓國研究》(三)沈善洪主編,《中國所藏高麗古籍綜錄》黃建國、金初升編著,《中韓關係史論集》全海宗著、全善姬譯,《中韓商法比較研究》陳信勇著,《退溪哲學思想研究》周月琴著,《宋麗關係史研究》楊渭生著,《中韓教育比較研究》林正范主編,《中韓人文精神》沈善洪主編,《朴正熙“開發獨裁”體制研究》王加豐著,《中韓財政比較研究》朱柏銘著,《中韓證券市場發展及比較研究》聞岳春著,《中韓區域經濟發展研究》金元歡著。 本所努力與國內外、特別是韓國的教育學術研究機構建立聯繫,加強人員交流,發展友好合作;分期開辦韓語培訓班,在浙江與中國南方逐步推進韓語教學;不定期舉辦韓國研究的各種類型的專題學術研討會;竭力為國內各界提供有關韓國的圖書資料信息,為中韓兩國間傳統文化的溯源和現實社會的合作需求發揮媒介橋樑作用。 本所已與韓國有關單位合作舉辦過七次國際學術研討會:與韓國探險協會、東國大學共同舉辦兩次中韓跨海竹筏漂流學術探險活動並最終獲得成功。現任所長沈善洪教授,副所長金健人、黃時鑒教授。

日本文化研究所

浙江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成立於1989年,現有教師6名,其中教授3名。研究生12名,其中博士生3名。主要學術研究方有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史、近代中日關係史和日本哲學思想史。曾經承擔省部級和國際科研項目25項,大型項目有:遣唐使編年史料的集成與研究(日本國際交流基金)、遣唐使時代在中日文學中的投像(日本文部省)、遣唐使時代的中日混血兒基礎研究(日本住友財團)、中日漢籍交流史研究(日本國際交流基)、中國圖書館藏日本版古籍的調查與研究(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日本刻古籍在近代中國的流傳(國家教委)、晚清中國人視野中的日本(國家教委)、清末中國人日本視察旅行記的調查與研究(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明治前期駐日中國外交官與日本(日本住友財團)、日本文化與神道(日本神道國際學會)、神道教之研究(國家社科)。出版中文著作41部,日文著作13部,代表性的著作有:《日本文化研究叢書》(已出8卷,其中《中日漢籍交流史論》獲國家教委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二等獎、《中國館藏和刻本漢籍書目》獲浙江省教委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二等獎、浙江省政府社會科學研究三等獎)、《中日文化交流大系》(共10卷,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和日本大修館書店分別用中日文共同出版,獲亞太出版協會APPA學術類圖書金獎)、《晚清中國人日本考察記集成》(共10卷)、《吾妻鏡補——中國第一部日本通史》(朋友書店)、《聖德太子時空超越》(大修館書店)、《中日文化論叢》(已出7卷、與日本神奈川大學人文學研究所合編)。主持國際學術會議19個,較有代表性的會議有:中國和歌俳句國際研討會(1990)、漢籍與中日文化交流國際研討會(1991)、江南與日本國際研討會(1995)、東方傳統環境思想的現代意義研討會(共兩屆,1997、1998)、遣唐使時代的東亞文化交流國際研討會(1998)、清代中日文化交流國際研討會(1999)、日本文化研究——跨世紀的回顧與展望國際研討會(1999)、杭州大學神奈川大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已舉辦八屆,1991-1998)、杭州大學·靜岡大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已舉辦三屆,1996-1998)。與日本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神奈川大學人文學研究所、靜岡大學人文學部等單位有密切的學術交流。現任所長王勇,副所長王寶平。

漢語史中心(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

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於1999年11月成立,2000年12月正式入選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本中心依託浙江大學漢語言文字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兩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和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後流動站,其特色在於中古漢語、近代漢語及傳統訓詁學研究。中心下設上古漢語研究所、中古漢語研究所、近代漢語研究所、漢字信息處理研究室。目前有專職研究人員13名,教育部重大項目10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項,教育部規劃課題3項,高校古委會課題3項。中心學術刊物為《漢語史學報》。

語言與認知研究中心

浙江大學語言與認知研究中心是“985工程”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有著充分的文理交叉優勢,橫跨語言學、哲學、心理學、人類學、計算機科學、神經科學六大學科領域。本研究中心力圖通過體制和機制創新,積極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交叉綜合研究的新模式;通過方向凝鍊和隊伍整合,帶動語言與認知相關學科的發展,培育出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學科增長點。本研究中心以學科會聚為特色,以創建高水平學科為宗旨,圍繞語言與認知領域的重大基礎理論和現實套用問題開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為著名科學家唐孝威院士。

專業設定

學院現設有漢語言文學(含影視方向)、古典文獻、編輯出版、歷史學、文物與博物館學、哲學、藝術設計、美術等本科專業,涵蓋文、史、哲、藝四大學科門類。學院擁有中文、歷史2個教育部基礎學科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學院擁有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和哲學三個一級學科博士點,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漢語言文字學、世界文學與比較文學、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古典文獻學、文藝學、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專門史、歷史地理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外國哲學、科技哲學、社會學、科學技術史、美術學、檔案學、中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理論、宗教學、考古與博物館學、設計藝術學、邏輯學、情報學、國際關係(共建)等學科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漢語言文字學、世界文學與比較文學、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古典文獻學、文藝學、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外國哲學、科技哲學、中國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宗教學、政治學理論(共建)等學科兼有博士學位授予權。

學院領導

分工情況

查良鏞,名譽院長。

黃華新,院長。主持學院行政工作,分管人事、學科建設。哲學系。

樓含松,黨委書記兼副院長。主持學院黨委工作,分管組織、信訪、統戰、保衛及人事、外事有關工作,分管行政、聯絡發展。中文系。

盛曉明,副院長。分管科研、繼續教育、地方合作。哲學系、韓國研究所、日本文化研究所。

王雲路,副院長。分管研究生教育。古籍研究所。

呂一民,副院長。分管本科生教育(實驗設備)、外事。歷史學系。

黃厚明,副院長。分管藝術學系工作。藝術學系。

沈玉,黨委副書記。分管黨建、紀檢、教工、工會、離退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宣傳、信息、文化建設。文物與博物館學系

成光林,院長助理。協助做好行政、聯絡發展工作。

教工目錄

院機關
黃華新 樓含松 盛曉明 王雲路 呂一民 黃厚明
沈玉 趙延芳 夏全榮 成光林 許永旺 高暉
車斌輝 洪慶昉 劉鋒 王海英 樓艷 徐海波
石方紅 張良 段園園
中文系
方一新 徐亮 林家驪 吳笛 張德明 金健人
吳秀明 吳曉 黃健 李詠吟 胡可先 周明初
孫敏強 陳建新 盤劍 鄭淑梅 蘇宏斌 池昌海
許志強 陳東輝 李小林 王小潮 陶然 汪超紅
姚永銘 王德華 鄒廣勝 梁慧 黃擎 朱首獻
敖晶 張玉娟 李杭春 王國英 王信康 郭昊
徐永明 陳力君 陳忠敏 黃笑山 顏洽茂 廖可斌
汪維輝 姚曉雷 陳玉潔 馬良 陳潔 史文磊
真大成
歷史系
包偉民 沈堅 徐規 盧向前 龔纓晏 計翔翔
汪林茂 方新德 樓毅生 梁敬明 鮑永軍 陳志堅
徐立望 劉國柱 陳紅民 王海燕 楊雨蕾 吳錚強
杜正貞 肖如平 陳健梅 樂啟良 張凱 朱曉罕
趙曉紅 董小燕 陶磊 吳彥 吳艷紅 孫競昊
哲學系
董萍 潘立勇 楊大春 孔令宏 王志成 朱法貞
黃愛華 叢杭青 張家成 戚印平 應奇 胡龍彪
章雪富 朱淼華 周展 王建安 金立 王彥君
張立 何俊 包利民 李磊 王淼 王桂彩
徐茜晶 龐學銓 許為民 何善蒙 王禮平 廖備水
李恆威 陸敏珍 徐慈華 任會明
藝術學系
陳振濂 池長慶 朱春秧 王小松 金曉明 桂迎
陳健 張重輝 湯琦 胡小軍 吳強 沙偉
黃杰 邱建新 鮑江華 汪永江 來蕭敏 蔡琪
劉斌 王鍾濤 趙丹丹 周慧軍 董浩然 陳向集
沈華清 吳曉明 周聰 毛曉芬 黃河清 郭翀
林如 馬楠 高艷 朱燕 周怡如 李承華
江崇岩 陳谷香 楊豐 蘇阿香
文物與博物館學系
嚴建強 項隆元 毛昭晰 鄭瑾 黃鼎 周少華
曹錦炎 張秉堅 鄭霞 陳虹
古籍所
張湧泉 方建新 束景南 吳土法 許建平 崔富章
祖慧 關長龍 賈海生 朱大星 馮國棟 陳葉
竇懷永 秦佳慧
韓國所
沈善洪 陳輝 白承鎬 安成浩
日本所
王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