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源記

活水源記

《活水源記》是明代的劉基創作的散文。靈峰之山,其上曰金雞之峰。其草多竹;其木多楓櫧,多松;其鳥多竹雞。其狀如雞而小,有文采,善鳴。寺居山中,山四面環之。其前山曰陶山,華陽外史弘景之所隱居。其東南山曰日鑄之峰,歐冶子之所鑄劍也。寺之後,薄崖石有閣曰松風閣,奎上人居之。

基本信息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活水源記

創作年代:明代

作者:劉基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簡介

《活水源記》是明代的劉基創作的散文。

作品原文

劉基文選劉基文選

靈峰之山,其上曰金雞之峰(1)。其草多竹;其木多楓櫧(2),多松;其鳥多竹雞(3)。其狀如雞而小,有文采,善鳴。寺居山中(4),山四面環之。其前山曰陶山(5),華陽外史弘景之所隱居(6)。其東南山曰日鑄之峰(7),歐冶子之所鑄劍也(8)。寺之後,薄崖石有閣曰松風閣(9),奎上人居之(10)。

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溫而夏寒。浸為小渠(11),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旁出為四小池,東至山麓,瀦為大池(12),又東注於若耶炎溪(13),又東北入於湖(14)。其初為渠時,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鑑;俯視,則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故秘書卿白野公恆來游(5),終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其中有石蟹,大如錢,有小(魚責)魚(16),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來食之。其草多水松、菖蒲。有鳥大如鸜鵒(17),黑色而赤觜,恆鳴其上,其音如竹雞而滑(18)。有二脊令(19),恆從竹中下,立石上,浴飲畢,鳴而去。予早春來時方甚寒,諸水族皆隱不出。至是,悉出。又有蟲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狀如半蓮子,終日鏇轉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其何蟲也。

予既愛茲水之情,又愛其出之不窮,而能使群動鹹來依,有君子之德焉。上人又曰:“屬歲旱時,水所出,能溉田數十畝。”則其澤又能及物,宜乎白野公之深受之也。

作品注釋

櫧樹櫧樹

(1)金雞之峰:金雞峰,在會稽山上。 

(2)(zhū)一種常綠喬木。

(3)竹雞:鳥名,形比鷓鴣小,好啼,喜居竹林,故名。

(4)寺:指靈峰寺

(5)陶山:在今浙江瑞安市西三十五里,因陶弘景曾隱居於此,故名。

(6)華陽外史弘景:指南朝齊梁時的陶弘景,字通明,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南)人。曾為諸王侍讀,奉朝請。永明年間(483—493)辭官,退隱於句容之句曲山(今江蘇句容縣),自號華陽隱居,為道教著作家、醫藥家。

(7)日鑄之峰:即日鑄嶺,在浙江紹興市東南。

(8)歐冶子:春秋時冶金家、善鑄劍。相傳應越王聘,鑄湛廬、巨闕、勝邪、魚腸、純鉤五劍。後又於干將為楚王鑄龍淵、泰阿、工布三劍。

(9)薄:逼近,靠近。

(10)上人:對僧人的敬稱。

(11)浸:漸漸地。

(12)瀦(zhū):水停積。

鸜鵒鸜鵒

(13)若耶之溪:若耶溪,在浙江紹興市南,在若耶山下。相傳西施曾浣紗於此,故又名浣紗溪。

(14)湖:指浙江紹興會稽山北麓的鏡湖。

(15)秘書卿:秘書監的長官。

(16)(魚責)魚:即“鯽魚”。

(17)鸜鵒(qúyù):也作“鴝鵒”,即八哥。

(18)滑:流利。

(19)脊令:即鶺鴒鳥

作品譯文

竹雞竹雞

靈峰山,山上有金雞峰。峰上的草大多是竹子,樹木大多是楓樹、松樹。鳥類大多是竹雞,竹雞的形狀像雞但比雞小,身上有花紋色彩,喜歡鳴叫。有座寺廟坐落在山中,四面環山。寺前面的山叫做陶山,是華陽外史(官職名)陶弘景隱居的地方。寺的東南面的山叫做日鑄峰,是歐冶子鑄劍的地方。寺的後面臨近崖石的地方有座樓閣叫做松風閣,奎上人(宗奎)住在裡面。

有泉水在此,泉水開始從石頭縫裡流出來,細細流淌,冬天溫暖,夏天冰涼;流成一個小渠,冬夏季節都不乾涸。小渠滿了之後向西南流去,貼著沙土地前行,旁邊形成四個小池塘,向東流直到山腳下,水聚集成大池塘,又向東灌注到若耶溪中,向東北進入鏡湖。剛形成小渠時,水深不到一尺,而且清徹可以照人,俯視泉水薄崖石上的松竹花草都在水底下。所以秘書卿(官職名)白野公經常來遊玩,整天坐在水旁,給這泉水起名叫做活水源。泉水中產石蟹,銅錢大小。也有小鯖魚,顏色純黑,生活在石頭洞穴里,水鼠經常來吃他們。水裡的草大多是水松、菖蒲。這裡有種鳥和八哥差不多大,黑毛紅嘴,經常在水上鳴叫,叫聲和竹雞差不多但比竹雞滑潤。有兩個脊令,經常從竹林中出來,站在石頭上洗浴,飲完水後,鳴叫著飛走了。我早春來到這裡,當時天氣還很寒冷,各類水族動物都隱藏不出來,到現在才全部出現。又有四五條蟲子,都如小手指般大小,形狀好像半蓮子,整天在水面上鏇轉著前進,太陽照在他們的背上,顏色就像紫水晶,不知是什麼蟲。 

我既喜歡這裡泉水的清澈,又喜歡它的源源不斷,而且還能使各種動物來依附它,具有君子的品德。奎上人又說:“當遇到旱季時,所出泉水能灌溉好幾十畝田地。”那么它的好處又能澤及萬物,更應該得到白野公的深切喜愛了。

作品賞析

這篇文章選自《誠意伯劉文成公文集》卷六。作者在1356年(元順帝至正十五年)六月,從越城(今浙江紹興市)經平水遊覽會稽山水,寫了一組遊記,這篇文章和《松風閣記》都是其中之一。《活水源記》所記的活水源,環境幽雅,源水澄澈可鑑,生活於其中的小動物各得其所,更襯托出這活水源的清靜幽深。源水又能灌溉田地,是人民賴以生存的甘泉。文章寫得清新自然,富有生趣,其記敘頗受《山海經》影響。

作者簡介

劉基劉基

劉基(1311—1375),明代初期文學家。字伯溫,青田(今屬浙江)人,元代末期至順年間(1330年—1333)進士,任高安縣丞、江浙儒學副提舉,不久罷職歸田。後任浙東元府都事,因反對招安方國珍,與朝廷大臣意見不合,受羈管處分。又一度出任江浙行省都事,不久又棄官而去。

1360年(元順帝至正二十年),受朱元璋聘,協助朱元璋平定天下,任太史令。1368年(明太祖洪武元年)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1370年(洪武三年)授弘文館學士,封誠意伯。後為左丞相胡惟庸所讒,憂憤而死。著有《郁離子》、《覆瓿集》、《犁眉公集》、《寫情集》、《春秋明經》等。後人合編為《誠意伯文集》,或稱《誠意伯劉文成公文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