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江高廟遺址

洪江高廟遺址

位於湖南省洪江市岔頭鄉岩里村西。遺址面積12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0.2-1米。採集有打制石器、磨製石斧和夾砂紅陶、夾砂褐陶、夾砂黑陶、夾砂黃白陶殘片。陶片紋飾有箆點紋、圓點紋、曲折紋、水波紋、繩紋等。器形有罐、缽、釜等。

概述

洪江高廟遺址洪江高廟遺址

時代:新石器時代

發掘地點:湖南洪江市安江鎮岔頭鄉岩里村

發掘單位: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簡介

高廟遺址位於湖南洪江安江鎮東北約5公里的岔頭鄉岩里村,地處沅水北岸的一級台地上,分布面積約3萬平方米,為一貝丘遺址。通過大面積發掘,在揭示了高廟文化晚期的一處大型祭祀場所,出土了中國目前所見年代最早的裝飾有鳳鳥、獸面和八角星象等神像圖案的陶器(距今約7800年左右),出土了中國目前所見年代最早的白陶製品,在高廟上層遺存中出土了部落首領級的夫妻並穴墓和四人合葬墓等重要遺蹟。發現了為建立本區域新石器時代文化譜系的關鍵性遺存。

除此之外讓人更驚奇的發現是,高廟文化遺址中出土了一具距今約7400多年的人體骨架。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員賀剛介紹,這具骨架保存完好,呈"側身屈肢"姿勢,右手托著右腮、下巴,左手自然地夾在向後彎曲的兩腿之間。骨架的盆骨較大,骨骼纖細,牙齒磨損較大,因此可初步斷定該骨架系成年女性。骨架的長度是153厘米,專家估計此人生前的身高應該在160厘米左右。

高廟下層遺存出土的祭祀場所不僅年代早、規模大、且可明確判別其作為祭祀場所的諸多設施,為我國現知同期史前遺存中所罕見。它生動地再現了當時居民祭儀活動的真實狀況。它面對河流並呈南北中軸線布局,對後來祭壇的布局和結構產生了先導性的影響,對追溯我國宗教祭儀活動的起源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高廟遺址的發掘和發現.填補了湘西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區域考古學文化的空白,為建立本區域新石器時代文化的譜系與年代序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一發現,既揭示了它與本區域舊石器時代中晚期文化的淵源關係,又反映了它與洞庭湖區以及嶺南珠江流域新石器時代同期文化間的互動擴張和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