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縣佛教音樂

洋縣佛教音樂

洋縣佛教音樂是我國文化史上一種非常獨特的文化現象,它以其歷史見證的雄辯性和自身的原生態性、完整性、實用性讓世人稱奇。 洋縣佛教音樂是我國佛教音樂中的出類拔萃者,是我國西部民間音樂傑出的代表作,它從西魏時代誕生以來,歷經千餘年,至今仍流行在陝南洋縣一帶。

簡介

洋縣佛教音樂是我國文化史上一種非常獨特的文化現象,它以其歷史見證的雄辯性和自身的原生態性、完整性、實用性讓世人稱奇。
洋縣佛教音樂是我國佛教音樂中的出類拔萃者,是我國西部民間音樂傑出的代表作,它從西魏時代誕生以來,歷經千餘年,至今仍流行在陝南洋縣一帶。

突出特點

漢唐文化

其一,洋縣佛教音樂是繁榮的漢唐文化的見證,表明了漢唐文化向我國南部傳播的現象,雄辯地說明了漢唐文化的影響力。洋縣域內有兩條主要的古道路,一條為儻駱道,其北口在西安市周至縣西南的西駱峪,南口在洋縣儻水河谷,全程480華里,步行4天可達;另一條為子午道,北口在今西安市長安縣南的子午谷,南口在洋縣龍亭鎮,全線660華里,步行7天可達。兩條古道在歷史上是溝通漢唐王朝朝廷所在地關中與陝南的重要通道,是漢唐文化由京都長安向地方流動的主要途徑。洋縣佛教的傳入、寺院的出現、佛樂的產生和發展,此兩條古道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唐德宗李适之時,為避朱泚兵變,德宗曾在今洋縣所在地梁州、洋州駐蹕三月有餘,適逢長女唐安公主病死,德宗在今洋縣的馬暢厚葬了愛女,築塔搭棚,誦經唱奏,超度亡靈,這是長安佛樂的一次大展示。此事便是京都唐文化向民間地方傳播的一個範例。還有一個問題值得提及,有著深厚漢唐文化底蘊的洋縣佛教音樂發展到我國明代的時候,達到了鼎盛的時期。本縣智果寺僧人智果因治癒了明神宗朱翊鈞母親的眼疾,皇帝捐金賜經,並賜給洋縣智果寺鼓吹樂班。這使王朝佛教文化在向洋縣地方傳播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民間性

其二,

洋縣佛教音樂洋縣佛教音樂

有一個最顯著的特點,這就是它極強的民間性、實用性。誕生於北魏、成熟於唐宋,興盛於明清的洋縣佛教音樂在民國以前一直以寺廟音樂的面孔出現,到了民國和後來的破除迷信時期,洋縣佛教音樂迅速地從寺廟開始走向民間,它們吸收了洋縣曲子、民歌、碗碗腔、桄桄等音樂的養分,逐漸成為洋縣地方上民間音樂的一種。而且,它基本上是為民間辦白事所用,在民間服務中不斷發展,推陳出新,取材變得十分廣泛,音樂風格變得十分鮮明,特別婉轉纏綿,清越悠長,極富秦巴山地和漢中盆地的地方特點。正因為如此,洋縣當地民眾喜聞樂見,民間辦喪事必請經樂班(民間稱“經攤”)前去誦經唱奏,此已成為當地民眾的習慣,目前分布在洋縣城鄉及周邊地區的八九個經樂班都非常活躍,經樂班人員都能夠以此謀生獲得溫飽。

原生態性

其三,洋縣佛教音樂的另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它的原生態性和完整性極強。現代交通的發展使洋縣境內在歷史上的儻駱道、子午道等幾條經濟文化傳播通道逐漸被冷落和荒蕪,這使得洋縣佛教音樂的分布地區變得相對偏僻,而洋縣佛教音樂正是在這種相對偏僻的環境中保留了它原生的態勢以及其較為完整的曲目。洋縣佛教音樂保留下來的曲子就有200首左右,這200首之多的曲子,從內容的取材和音樂的風格上看,它原生的標記非常明顯。

智果寺

最後,洋縣境內有一座城高池深的皇家寺院——智果寺,智果寺藏經樓內藏有明代御賜善本經卷4173函,至今保存基本完好。這些經卷為洋縣佛教音樂的套用和傳播提供了實物依託,洋縣佛教音樂則在護持經卷、弘揚佛法中得到了承傳和發展。它們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洋縣智果寺明代善本經卷能夠基本完好地保留到今日,洋縣佛教音樂也便基本完好地保留到了今日,這是情理之中的事,也是人們親眼所見的事實。像保存這么完整、這么具有原生性、地方特點這么鮮明、歷史底蘊這么深厚而且現在仍為民間廣泛使用有著強大的生命力的洋縣佛教音樂,在我國宗教史和音樂史上都是少有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