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紋裸胸鱔

波紋裸胸鱔

波紋裸胸鱔,為輻鰭魚綱鰻鱺目鯙亞目鯙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從紅海、東非至法屬波里尼西亞,北起日本,南迄大堡礁海域,棲息深度9-110米,體長可達150厘米。為底棲性魚類,生活在礫石底質的潟湖、礁坡,夜間覓食,屬肉食性,以魚類、章魚、甲殼類為食,具有侵略性和領地性,口具利齒,會造成創傷。可做為食用魚及觀賞魚。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波紋裸胸鱔波紋裸胸鱔

波紋裸胸鱔體長最長可達150厘米。

體延長而呈圓柱狀,尾部側扁。背鰭起點約在口裂和鰓孔間。脊椎骨數131-133。體色黑褐,頭部黃色,身體滿布白色波浪狀的交錯紋線;花紋延伸到背、臀尾鰭部分。

體長為體高12.0-18.4倍,為體寬17.2-28.7倍,為頭長5.4-8.9倍。頭長為吻長4.6-6.5倍,為眼徑18.8倍(體長814毫米)或6.8-9.7(體長317-623毫米)倍。

波紋裸胸鱔波紋裸胸鱔

體長鰻狀,稍側扁,尾部稍長頭與軀幹的合長,前者為後者1.1-

2.0倍。頭中等大。吻短鈍,吻長為眼徑4.1(體長814毫米)或1.5(體長317-623毫米)倍。鼻孔每側2個;前鼻孔位吻端,呈管狀;後鼻孔位眼前緣上方,不呈管狀。眼較小,橢圓形,側位較高。眼間隔較窄,稍大於眼徑,略平坦。口裂大,眼後部的口裂長於頭長。頭長為口裂長2.0-2.8倍。前上頜骨齒1行為較大犬齒,中間有可倒性齒3個。上頜齒1行,細小,向後傾斜,呈鋸齒狀排列,幼魚前方內側有可倒性齒2-3個。犁骨齒1行,細小。下頜齒1行,前部較大,後部較小,向後方傾斜。鰓孔小縫狀。肛門位於體腹面中央稍前。

體完全無鱗,皮膚光滑,側線孔不明顯。背鰭起點在鰓孔的前上方,其後端與尾鰭連續,尾鰭又與臀鰭連續。臀鰭起點緊位於肛門的後方。無胸鰭。

體上有許多黑褐色橫斑,斑形不規則,斑間有淡黃褐色線紋相隔,形成不規則的網狀紋,此網紋在體長317-623mm的標本中呈線狀網紋,而在體長814mm的標本則呈波紋狀。頭上、背方及腹部斑紋細小。吻與頰部暗黑褐色。

棲息環境

波紋裸胸鱔波紋裸胸鱔

生活在礫石底質的潟湖、礁坡,生活於珊瑚礁淺海中,常隱藏於珊瑚礁洞穴內,襲食各種魚類及無脊椎動物,具有侵略性和領地性。

分布範圍

波紋裸胸鱔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從紅海、東非至法屬波里尼西亞,北起日本,南迄大堡礁海域。

中國產於西沙群島,台灣海域以及福建沿海等。

生活習性

波紋裸胸鱔波紋裸胸鱔

波紋裸胸鱔棲息深度9-110米,體長可達150厘米。因是底棲性魚類,為暖水性底層魚類,生活在礫石底質的潟湖、礁坡,夜間覓食,屬肉食性,以魚類、章魚、甲殼類為食,具有侵略性和領地性,口具利齒,對闖入其領域範圍會做出攻擊,造成創傷。

相關知識

波紋裸胸鱔常以銳齒傷人,咬傷潛水者及水下作業者,為咬害魚類之一。潛水時應多加注意。在海南島民間常將該魚煅灰,作藥用,同時可供欣賞。

南海諸島及台灣罕見魚類,一般可供食用,但生活於珊瑚礁者因食物鏈關係,有時肉含珊瑚礁魚毒素,毒性強,其鮮肉、乾肉及煮過魚肉均有毒,食魚時需加注意。在台灣曾發生食用波紋裸胸鱔中毒案例,大陸及海南島者尚無中毒之報導。

保護程度

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未予評估

鰻鱺目百科

鰻鱺目(Anguilliformes;eels)是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硬骨魚綱、輻鰭亞綱、鰻鱺總目的一目。 種屬分布:包括2亞目19科147屬約600種。中國有1亞目12科47屬110多種。

魚類,鰻鱺目

鰻鱺目(Anguilliformes;eels)是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硬骨魚綱、輻鰭亞綱、鰻鱺總目的一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