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康吉鰻

星康吉鰻

星康吉鰻俗稱星鰻、鱔魚,是康吉鰻科的一種,分布於太平洋地區,南海。

基本信息

名稱

conge myriaster(Brevoort)(康吉鰻科)

特徵及習性

星康吉鰻俗稱星鰻、鱔魚。舌寬,前端能活動。兩頜牙細小,每側2行,犁骨牙從狀。側線完全,側線和體的感覺孔呈白色點。 體形圓筒狀,呈蛇形,但尾部側扁。口寬大、舌端游離、牙細小且排列緊密,無犬牙。背鰭與臀鰭及尾鰭相連。胸臀狹小,腹鰭消失。背後側灰竭色,腹下部灰乳色。側線孔和側線上方有星狀斑點(故有星鰻稱謂)。主要分布我國黃海渤海東海以及日本北部和朝鮮海域。其最大特點,體被無鱗、多膠質樣粘液。而有些地域把海鰻誤認為星康吉鰻,其大有謬誤。因海鰻多呈亞圓筒狀,膚色多為銀灰。還有鶴海鰻等,均不屬此品種。其最大差別在於吻尖、口大,且牙齒銳利,有犬牙,體長大多在1米以上,其性情兇猛無比,多有襲人現象發生。

沙鰻·星康吉鰻沙鰻·星康吉鰻
棲息於近海。幼魚經過變態,水溫15°C左右,約20天變態完華。為我國北部海域習見種。分布於北太洋西洋西部。我國產於東海和黃海。
星康吉鰻,大多在體長50~70厘米之間,單體尾重一般在500~1000克。體長80厘米以上,單體尾重超過2000克者也有釣獲,但機會很少。星康吉鰻屬底層性魚類,晝伏夜出。白天多棲息、蟄居於泥沙質海底及相鄰的水下暗礁的岩洞,水下障礙物及海底大塊礁石根部的縫隙或海底植物的空隙處。夜間在其棲息、蟄居的周圍及“家門口”附近游弋覓食(如白天遇陰天或水質較渾時,也能偶爾釣到)。大連地區黃海海域的星康吉鰻個體大多在500~1000克,體長一般在60~80厘米。筆者前些年最大的釣獲為體長120厘米、體重2600克的星康吉鰻,此紀錄據筆者所知至今無人打破,且本人也再沒有機會以“邂逅”。
星康吉鰻無洄游習性,只是在每年的初冬時節始開始向深海區遷徙。每年的6月初~11月下旬為施釣星鰻的主要釣期。其中9月中下旬,即農曆八月十五前後為旺釣期。星康吉鰻吃鉤斯文,很少有一口攝食現象,大多為如蛇般吻食後慢慢吞咽狀,故表現施釣過程中有如小魚啄食,稍有異常便逃逸另處,很少有二次吞鉤。星康吉鰻生性“孤僻”,很少群居,多單獨行動。中鉤後兇猛異常,其掙扎力大於六線魚或黑等魚種。

垂釣

▲釣具配備
星康吉鰻星康吉鰻
船釣星康吉鰻是較為“正宗”的施釣技法,其釣獲量及釣獲個體與磯、岸遠投釣法差異很大,是近幾年來大多釣友棄岸乘船施釣的“熱門”。
釣具的配備及釣組的匹配:
船釣星康吉鰻的釣具配備多選用長2.1~2.7米的80號左右船釣專用竿1~2支(如乘船施釣人少可同時採用兩支竿施釣)來施釣。根據筆者經驗,釣竿最好採用“內走線”的船釣專用竿。如韓國的“TWINSPEED”或日本西瑪諾“立海”“早潮”等都是不錯的“內走線”船釣竿。因施釣星康吉鰻均在夜間進行,其光線較暗,視線也比較模糊,採用此類的竿可免除主線纏繞竿端導線環之患。50號左右的船釣竿也可用,雖然手感較好,但因其調性較軟,且星康吉鰻中鉤後掙扎力異常,一旦中大魚與之周鏇會耗時耗力。但對付500克以下星康吉鰻卻也綽綽有餘,同時會因調性軟,反應會更靈敏,釣感會更刺激。
與釣竿相配置的繞線輪多採用中小型橫向船釣繞線輪。如“西瑪諾”小船800或2000等採用多軸承國產鏇壓式繞線輪也可以應付,如“狼王”“寶國”等。只是一旦與大魚相遇,起線不如橫向輪輕便。其施釣的主線一般以5~6號的編織線為好。如日本關羽化學的“西格”線,或“優尼西卡”“桑萊印”等都是不錯的釣線。因其線徑小且無延伸性,中魚時反應會更靈敏。釣線的長度有100米足夠。拴鉤用的腦線一般以4~5號的強力尼龍線為主。最好選用暗色,如國產的“潮汐”,其線徑均勻,色澤暗綠軟滑當為首選腦線。釣鉤一般以國際通用海釣用鉤的14~16號為準。鉤太大太小都不好,鉤小會吞進咽部或後腔,退鉤麻煩,鉤大常常又會僅鉤住嘴邊,起魚過程易脫鉤而悔憾。
對於施釣星康吉鰻的釣組,以前傳統的釣組多採用長約50~80厘米長的“挑擔式”鋼絲“天平”,下拴兩枚釣鉤來施釣,筆者此前也曾做過介紹。但隨著釣具產品的不斷更新換代,其釣組也相應有了很大的變化。近兩年來,筆者獨創出一種稱其為“鏈墜組合”的釣組,經反覆實踐,其施釣效果十分顯著,今特此“奉獻”以酬謝多年來諸位釣友讀者的厚愛。其釣組的前期配件準備如下:
大中號轉環一枚,中號轉環三枚,50克通心鉛墜三枚,夜光軟玉三枚。另配置15號釣鉤三枚。總長1.7米的副線一根(打扣後一般長1.5米)。
為夜間施釣時便於觀察,在施釣前可在釣竿上端綁一直徑3.3毫米的夜光棒,用手捏亮後,用透明膠帶固定。
▲施釣攻略
時間選擇在每年的5~11月上旬的上弦月或下弦月的中、小潮汐階段,以無色黃昏後1小時至上半夜11時,或下半夜的凌晨4~6時為最佳施釣時段。
釣點的選擇應以考慮在泥沙質海域或近海養殖筏區內的“筏頭”“筏根”和“亂髒”區域。其原因在於,養殖筏區內多為泥沙質海底地貌(便於養殖筏的打樁定位),加之浮筏常年遭受風吹浪打,定位木樁的倒塌,形成“沉筏”區及海底漂浮物被聚集的“亂髒區”,這是便於星康吉鰻棲身、蟄居的場所。
施釣星康吉鰻宜採用“定點定位”法施釣,即把釣船錨泊定位或將釣船拴結於養殖筏上的繩纜或浮球繩上。釣取其他海魚的“漂流釣法”不適宜釣星康吉鰻,但需注意要隨時更換釣點,不可“固守”一地不動。
釣餌的準備多以小六線魚肉為主。可在黃昏前在近岸岩礁區附近用沙蠶釣取,然後用漁刀將六線魚剖成兩片,割成長約30毫米、寬約10毫米的三角形魚片(需帶皮便於掛鈎)備用。但近些年來,筆者還採用一種當地人稱為小“海兔”的小烏賊為餌,其施釣效果也相當不錯。另外岩蟲、沙蠶均可做餌,也有效果。
施釣技法上,大連地區俗稱為“悶鱔魚”,其意在於需慢慢待,不可性急,要耐住性子來施釣此魚。
釣船選準釣點泊定停穩後,將釣組掛餌放至海底。因採用“鏈墜組事”,當釣組抵底後,要輕輕抬起,然後向任何方向抻直釣法再慢慢放下,此時海底釣組便會成“一字形”平躺於釣點之上。具體情況參照圖2。此釣組優勢在於:釣鉤距離相等,不至於相互纏繞。同時,當有魚吞鉤後,扯動腦線必通過通心墜首先反應到主線上,減小鉛墜重量阻礙,反應靈敏。且“一字形”的釣組排列可擴大中鉤機率。此時應稍繃緊主線,將釣竿架於船釣支架之上(或無支架可平、斜放於船艙之中)。因養殖筏區內浪緩流小夜間多呈“靜水”狀,星康吉鰻吃鉤時反應明顯,主線稍繃緊更利其吞鉤。
星康吉鰻吃鉤時的反應主要在竿體前端部分。開始時其竿梢略有點動(視夜光棒輕晃)似小魚啄食狀。此時為星康吉鰻發現並接觸釣餌且如蛇般吞食慢慢吞咽,此時提竿必將其驚動,難有回頭再吞鉤現象。其後,竿梢慢慢下彎帶動竿體抖動的頻率突然加速形成大彎月狀——吞餌入口後星康吉鰻待要急速游離原地或待返回巢穴之中,此時方可立即提竿上物,其銳鉤必鉤住星康吉鰻的魚嘴上腔之中。回線時,其魚下拽力如同掛底狀。初始只有沉重感,待回線釣小半程時,會伴有左右盤鏇翻騰的攪動感。其魚愈大攪動翻騰感愈強。同時,星康吉鰻在翻騰的過程中會帶著腦線同時轉動,使腦線呈麻花狀,在此轉環便會起到很大作用,不致於腦線最後擰死而扯斷。在回線的過程也同時會出現如同《深井中向上提水的晃動或突然間釣線上沒有了拽力的現象,這均不必擔心,這多半是星康吉鰻在下拽時,突然改變方向順釣線同時上浮而造成的假象,待再次快速收線時下拽力會再次出現。待收線至水面時,需及時打開照明燈具看清此魚的來勢,快速利用竿體彈力將其甩於船艙內。摘鉤時,因星康吉鰻掙扎如蛇般在船艙中亂竄,所以要用事先準備好木棒將其擊昏,再用刀割開其咽喉取鉤(此魚吞鉤大多較深),同時,由於星康吉鰻體披無鱗且多膠質樣粘塗,難以用手握住,需採用中指將其扣住下壓於食指與無名指之間扼牢摘鉤,此法雖是傳統的“正宗”摘鉤方法,但比較麻煩、耗時,故現在大多鉤友採用將魚拋於船中後,直接用刀割斷腦線,另換一事先備好的帶鉤腦線,以節省時間及時下鉤再釣。
夜釣星康吉鰻,在一個釣點往往只有三五尾魚中鉤。因此不可久守一個釣點。當釣獲幾尾後,需及時更換另一釣點。每次夜釣頻換釣點大多在8~10個之間。
此外,夜釣星康吉鰻要結伴而行,要備足燈具,不可盲目到不熟悉的海域施釣,並隨時觀察海況,如有異常要立即撤離以免發生意外。

魚類,鰻鱺目

鰻鱺目(Anguilliformes;eels)是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硬骨魚綱、輻鰭亞綱、鰻鱺總目的一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