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會

法鼓是天津民間流傳很久的一種娛樂活動。原是一種佛教法器的名稱,鼓形體積較大,鼓面蒙江豚皮。傳說首倡人是清朝康熙年間天津西頭大覺庵的一位和尚,距今有300年左右,他將佛教里的音樂,剔出宗教因素,創造了一些鼓牌子,傳教於附近的村莊,建立法鼓會,在年節喜慶日出會表演。相傳天津法鼓的極盛時期是上世紀20年代前後,當時全市有法鼓會90多個(不包括天津郊縣的法鼓會)。

法鼓會簡介

法鼓本系佛教音樂,傳最早的一個法鼓團體是“大覺庵金音法鼓會”。法鼓會樂器由鉻子鐺子組成,以鼓為主居中央;鈸左、鈸右各七八人;鉻子、鐺子各二人都在鼓後。

特點

開始演奏稱作“開”,先擊鼓數聲,繼之頭鈸連敲四聲,之後各樂器按譜齊奏。行會時只由鉻子、鐺子打 《常遠點》曲牌以整齊步伐。表演時各種手持樂器要“耍”,並要輪流“獨奏”。法鼓曲牌約十幾套,常用的有 《老西河》《搖通鼓》 等。著名的法鼓會還有龍亭的井音法鼓、芥園的花音法鼓、侯家後永音法鼓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