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從四德

三從四德

三從四德是漢族古代習俗之一,"三從"與"四德"的合稱。"三從"指幼從父、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工。 "三從四德",,指壓迫、束縛婦女的封建禮教,是為適應父權制家庭、維護父權-夫權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據"內外有別"、"男尊女卑"的原則,由儒家禮教對婦女的一生在道德、行為、修養的進行的規範要求。三從四德雖然對古代婦女有重要意義,但已經不適合現代社會的發展,也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基本信息

成語解釋

三從四德:是中國古代婦女應有的品德,三從是未嫁從(聽從)父、既嫁從(輔助)夫、夫死從(撫養)子,四德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工(婦女的品德、辭令、儀態、女工)。

古時候為婦女設立的道德標準。男性選擇妻子的標準。

讀音

【詞目】三從四德

【發音】san cong si de

成語典故

出處

《儀禮·喪服·子夏傳》:“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周禮·天官·九嬪》:“九嬪掌婦學之法,以九教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凡例

娶了個~宰相女,平生願足,托賴著眾親故。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四折

英文

the three obedience obey her father before marriage, her husband when married, and her sons in widowhood and the four virtues (morality, proper speech, modest manner and diligent work) of women in ancient China; spiritual fetters of wifely submission and virtue imposed on women in feudal society.

淵源

“三從”一詞最早見於周、漢儒家經典《儀禮·喪服·子夏傳》,在討論出嫁婦女為夫、為父服喪年限(為夫三年,為父一年)時,說“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

“四德”一詞見於《周禮·天官·內宰》,內宰是教導後宮婦女的官職,負責逐級教導後宮婦女“陰禮”、“婦職”,其中較高職位的“九嬪”“掌婦學之法,以教九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本來是宮廷婦女教育門類,後來與“三從”連稱,成為對婦女道德、行為、能力和修養的標準,即“三從四德”。

所謂的“三從”,是指: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意思是說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聽從家長的教誨,不要胡亂地反駁長輩的訓導,因為長輩們的社會見識豐富,有根本性的指導意義;出嫁之後要禮從夫君,與丈夫一同持家執業、孝敬長輩、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堅持好自己的本分,想辦法扶養小孩長大成人,並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這裡的“從”並不是表面上的“順從、跟從”之意,而是“輔佐、輔助”的意思。(《儀禮·喪服·子夏傳》)

所謂的“四德”是指:德、言、容、工,就是說做女子的,第一要緊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後“言”,要有知識修養,言辭恰當,語言得體;其次是“容”,即相貌,指出入要端莊穩重持禮,不要輕浮隨便;最後是“工”,即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愛幼、勤儉節約等生活方面的細節。(《周禮·天官·九嬪》)

分工

“內外有別”是傳統社會對兩性最重要的規範。表現在:

(1)位置和分工是以“家(戶)門”為界的“男外女內”——男人在外面從政、打仗、服役、種地、打獵、經商等,女人在家內“主中饋(主持飯食酒漿等家務)”、務蠶織,生兒育女、孝敬公婆等。在上層階級,“外”事是指主持、參與政事軍事(也叫“公事”、“大事”),這是男性貴族官僚的特權,婦女不許涉獵,違反了就是“牝雞司晨,惟家之索”(母雞打鳴,是家國的不祥之兆)。在下層,農耕社會小農的典型勞動分工就是男耕女織(如牛郎織女的傳說)。這種對男女位置和分工的劃分,就形成了在居處、活動、交往、行為等日常生活中的內外障隔——“男主外,女主內”,“男女授受不親”,“內言不出,外言不入”等“男女大防”的禮教。

(2)家庭組織的內外區分正好與位置、分工的分別相反男內女外,男主女從等(見“婚姻家庭的內與外”條)。

婚姻、家庭的“內”與“外”

家庭是兩性關係的最重要的組織形式,婚姻是組成家庭的手段和過程。

婚姻家庭組建的原則是男為內、女為外——以“利內”為目的,就是要利於男方家庭的傳宗接代、和睦興旺。女方的親屬叫“外戚”,又說生個閨女是“外人”,就由此而來。

婚姻家庭制度習俗是男主、女從——實行男婚女嫁、從夫居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其做法是男子成年後娶妻生子(特別是必由己出的兒子)以繼世傳宗;已婚婦女必須住在夫家,家庭親屬的身份是按照丈夫的名分、輩分決定的。夫婦人數不均衡,規定上層男子除了一名正(嫡)妻(俗稱“大老婆”)還可以娶若干個妾,如周代禮制規定天子一次娶12女,諸侯9,大夫以下遞減。秦朝開始規定了后妃的等級人數,後代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妃的定製,但歷代帝王往往突破,佳麗三千,宮嬪多以萬計。官僚也有納妾的特權。平民限制納妾,明代規定40歲無子才可納妾。

影響

有明文規定的“內外有別”始於西周。周滅商,建立了第一個血緣貴族統治的包括嫡長子繼承制、分封制等的制度文明,史稱“周公制禮”。權位和分配和繼承需要確定貴族男子本位的婚姻、家庭制度作為組織上的保證,劃分男女分工位置以排除婦女在政治和軍事活動的參與,男女內外有別的制度習俗形成了。

三從四德三從四德

內外有別的意義不在於“分”與“別”,而在於男性外部空間和職分是無限的、開放的、重要的和有發展潛力的,而婦女的內部空間是有限的、封閉的、循環的和被貶低的。婚姻家庭也是內(男)本外(女)末、男主女從。“內外有別”成了了維護家長制、決定對婦女的“三從四德”等一系列的規條的依據,是幾千年男尊女卑的基礎並得以延續的根源。

未嫁從父

“三從”道德從喪服制演化為人際間的主宰服從關係,與漢代倡導的“三綱”相對應——家庭中的“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推廣到性別關係上就是“從父”、“從夫”。

“從”有多重含義——聽從、隨從、服從、跟從等意思。被要求遵從三從道德的婦女不能自專、自主(物化女人),必須遵父命、夫旨、子意行事,做到為女孝,為妻賢,為母良。

“未嫁從父”就是要求沒有出嫁的“在室女”聽從父家長的話,“不違父命”就是“事親孝”(“親”按照孔子的解釋是指父母雙親,但又說“資於事父而孝母”);女兒孝順,除了日常生活照顧周到,還要在父親遇危難時挺身而出,像西漢文帝時淳于緹縈說服文帝廢除肉刑,使父親免於罪;東漢曹娥為救落水的父親被淹死(史載有“曹娥碑”,表彰曹娥孝行)。在終身婚姻大事要聽從“父母之命”也是“從”和孝的表現。

既嫁從夫

“既嫁從夫”就是要求出嫁為人妻的婦女必須遵夫命。溫柔賢惠的妻子則是指輔佐丈夫

“從夫”從女子出嫁就開始了,迎娶的儀式是“男帥女,女從男,夫婦之義從此始”;母親叮囑女兒“無違夫子”。到夫家,按照丈夫的輩分、名分得到親屬稱謂(如子媳、娣姒、嬸、嫂等)。妻子視丈夫為“天”,“天命不可逃,夫命不可違”,必須聽從、敬重丈夫,夫唱婦隨。像漢代孟光對丈夫梁鴻“舉案齊眉”,被贊為“相敬如賓”。

妻婦還需代丈夫行孝侍奉公婆日常生活,還要為丈夫生兒育女;“相夫教子”從宋代以來成為對婦女最重要的職責。“從夫”還有對丈夫忠誠不貳,保持貞操,丈夫死後不事二夫,甚至殉夫,春秋時期息國國君夫人息夫人,在丈夫被楚國俘獲,楚王逼她為夫人,她以死相拒,成為史書表彰貞節的模範。歷代官方表彰貞節烈成為制度,導致一些婦女自殘生命,甚至在丈夫將要病死和戰死前,妻妾們提前殉節,表示對丈夫的忠誠。

夫死從子

“夫死從子”既丈夫死後,女子必須遵子命,賢妻良母則是指撫養輔佐兒子。是女人從夫的一種延續,父死子承。本質:尊者卑,卑者尊,尊者反過來向卑者孝敬。

用處,防止太子未成年後,被外戚操控,防止女皇帝出現。

四德演化

“四德”最初是對宮廷婦女的四種必備的修養——德行(德)、言辭(言)、容貌(容)、技藝(功)的培訓和修養,包括了傳統“婦學”四項教育內容,所以儒家稱作“四教”,又叫“四行”。本起源於宮廷婦女教育,屬於“陰禮”(婦女遵守的禮儀)、“陰職”(婦女擔負的職責),不久擴展到上層家庭對承擔婦女角色的修養。

女孩十歲,就在家裡接受女師教育——教給“婉娩聽從”(德、言、容,柔順聽話)、執麻橐(紡搓麻線,古代衣服多以麻、葛、絲為原料)、治絲繭、織布製衣,學習準備祭祀和助祭的一系列工作(功,紡織、縫紉、備飯食酒漿等)。出嫁之前三個月,宗族請女師對女子培訓,“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培訓完成之後,還要舉行祭祀儀式,以成“婦順”。

可見,“四德”是為“三從”道德服務的。“四德”後來泛化為對所有婦女的要求。按照鄭玄的解釋是:“婦德謂貞順,婦言謂辭令,婦容謂婉娩,婦功謂絲橐。”後代一直不斷在做出新的解釋。

婦德

“婦德”是女教婦學中最重要的一項,鄭玄所說的“貞順”是婦德的核心。“貞”是堅守節操,守身如玉,對丈夫忠誠不貳;“順”就是《禮記》中說的“婉娩聽從”,對公婆、丈夫甚至對家族所有人謙恭有禮。

漢代女教家班昭在《女誡》具體指出:“婦德不必才明絕異”(意思是不必具備特異才能,這是明代“女子無才便是德”流行語的最初依據),做到“清閒貞靜,守節整齊,行己有恥,動靜有法”,就是具備了婦德。班昭更注重婦女品行的修養,到了清末,以蘭鼎元《女學》為代表的女教書中,“婦德”標準更加具體繁細,對婦女在不同情境、不同角色中都有詳細的規範:身為妻婦,事夫、事舅姑(公婆)要恭順柔和,身為正妻,還要“去妒”,幫丈夫納妾;身為母親,要會“教子”,為繼母要“慈愛前子”;與家庭成員相處,要“和叔妹(小叔、小姑)”“睦娣姒(妯娌)”。家境貧寒要能“安貧”,富貴還需“恭儉”。還要“敬身”“重義”“守節”“復仇”……具備一系列美德。

婦言

禮教對婦女的言辭方面的規定,最初是出於害怕“利口復家邦”(能言善辯的女人會顛復國家),《詩經·大雅》中罵周幽王后褒姒“婦有長舌,唯厲之階”(長舌婦是亡國禍首)。然而言語(說話)也是一種必備的修養和技巧。鄭玄對“婦言”的解釋是“辭令”,也就是善於應對,說話得體的意思。班昭認為“婦言”不必伶牙俐齒、能言善辯,只要說話時考慮言辭是否恰當,不惡言傷人,不搶話、不多言,不使人討厭就行了。大家族最恨婦女之間言辭挑撥離間家庭成員不和,多嘴多舌、說話喋喋不休的婦女要受到懲罰,構成“七出”之一條。

藍鼎元《女學》對“婦言”做了具體的正面引導,說“婦言不貴多,而貴當(恰當)”,各種場合需要用不同的恰如其分的言辭,如勉勵丈夫、教訓孩子、委婉勸諫、明志守禮、表現賢智、免於災禍……都需要運用恰當的言辭來達到預期目的。所以,“婦言”又需要智慧和知識修養。

婦容

儒家對婦女的容貌修飾有特殊的標準,孔子主張重德輕色,要丈夫對妻子“賢賢易色”,就是看中妻婦的品德代替重視美色;而對婦女容儀的要求是重質樸去修飾,而“冶容”近乎“誨淫”(刻意修飾打扮等於引誘男人性情之欲)。

鄭玄對婦容的解釋是“婉娩”,就是溫順柔和的神態表情。班昭認為婦容不是指顏色美麗,而是日常生活中做到“盥浣塵穢,服飾鮮潔,沐浴以時,身不垢辱,是為婦容”——也就是做到勤於灑掃,服飾整潔、按時沐浴、講究衛生就符合婦容標準了。

藍鼎元對婦容的要求側重不同場合的實用性,“婦容,貴端莊敬一,婉娩因時”,又細分為“事親”、“敬夫”之容要柔順恭敬,有妊(懷孕)之容要端莊,居喪之容要悲哀有節,避亂之容要鎮定自若,不失容度,必要時需義無反顧死烈殉節等等具體規定。

婦功

婦學四德中的“婦功”就是指婦女從事的勞動與工作。性別分工是男主外事,女主內事,所以“婦功”幾千年的標準沒有大變化——維持生活衣食之需的採桑養蠶、紡績織作,務中饋、備酒漿;還要奉養公婆、丈夫,生養孩子,招待賓客;另有重要的工作準備祭祀的用品和協助祭祀等。

班昭認為,“婦功,不必工巧過人”,“專心紡績,不好戲笑;潔齊酒食,以奉賓客,是謂婦功”。但是從家庭需要出發,巧媳婦歷來受到讚譽,“懶”和“笨”的婦女是受譴責和嘲弄的對象。藍鼎元還分出先後順序和目的,說“婦功,先蠶織,次中饋;為奉養,為祭祀——各執其勞而終之以學問……”

事實上,婦女承擔的婦功不但是家庭得以延續的重要保證,也是歷代國家賦稅收入的重要來源,古有“一夫不耕天下為之飢,一婦不織天下為之寒”的成語,班固在《漢書·食貨志》指出婦女晝作夜集,每月相當於45個勞動日,比男人要辛苦。

小結

對“三從四德”,首先應該看到,這些對婦女的要求規範是特定時代、出於某種需要產生的,並且隨著社會的變化也有一些變化。在周代父權制婚姻家庭建立、男女內外尊卑界限明確規定之後,才有了要求婦女從父、從夫、從子,即家庭的女性角色服從男性的“三從”道德規範。而“四德”是女性實踐“三從”道德目標必須具備的禮儀、風度修養和操作技術。“三從”道德的教戒勸譽、“四德”修養的提倡培訓,和“七出”條規的威嚇懲罰互動作用,逐漸規訓出儒家文化影響下的傳統婦女之美德。

隨著時代的推移,父權對婦女的控制逐漸讓位於夫權,夫家利益高於父家的利益,對婦女更強調緘默和犧牲,條規也更加具體繁細,婦女為之付出的代價也更多。但也應該看到,“三從四德”在儒家整體文化框架下,強調“從父”時,也需要聽從母親;強調從夫,妻子也“與夫齊等”。特別是“孝文化”的提倡,兒子對母親特別對寡母的尊孝,也是獨具中國特色的。儒家的孝道,在”家裡的事是女人的事“的觀念下,很多男人對家事不管不問的,嘴上說愛媽其實啥都沒為媽做過;加之“從夫居”的想法,結了婚就自動默認妻子是自己原生家庭的勞動力,於是就想著自己負責繼續享受媽的勞動成果,媳婦負責為媽的辛勞作出補償。至於“四德”,重視婦女品德儀表言辭修養,今天如能代之以時代新內容(如“德”重在文明禮貌修養,“言”、“功”重在才能和創造性的培養,“容”適當注重修飾而不刻意化裝美容等),也頗有借鑑意義。

舊社會的性別特權即是傳統糟粕的一種表現,很多對女人的“德行”的要求,問題就出在了只要求女人,而不要求男人自己的雙重標準上。

新三從四德

三從四德同樣適用於現在社會。隨著改革開放,男女平等,時代變遷,如今的社會讓男女完全失去了道德的觀念。

從古代《儀禮·喪服·子夏傳》到《周禮·天官·九嬪》中的三從四德的確失去了本身的意義,因為當時男女不能平等,男權女從,隨意改革開放以後,三從四德一再受到自主女性的貶低。

三從四德是古人一大超前的創造。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這三從用現在的不同的角度再看一下。古時的嫁可以看做一個時間,籠統的來講,未嫁是指十六歲之前。不論男女,十六歲之前是接受教育的階段,自身社會經驗基本沒有,更沒有多少正確的自主性,那么這個階段從父母從老師(一日為師終生為父)有何不對。

而如今正是缺少了從父這一項,多少未成年人過分自主,叛逆,任性,做一些不可理喻、不道德的事情… …

既嫁從夫,這裡當然不能以昔日的男權女從的說法來定義。從有聽從、服從、跟從、隨從、順從、愚從等定義,即嫁便是成家,組成了家庭。有了家庭就應該有一致的目標和理想,這是從思想。有了一致的目標才能使家庭的環境、地位、階層完美的提升,和家人更好的相處,所謂家和萬事興,這裡的和便是一致。當然了,家人有錯誤的時候也不能盲從。

夫死從子,這裡的死當然不能算上以外,是指自然、正常的壽終正寢,就算按六十歲講,二十五歲得子,六十歲子也有三十五歲,已經完全獨立,如果生活在一塊,他不會希望大人再去左右他,甚至也用不著去左右他。這是如果生活在一塊,孩子們都希望老人能夠不要太多的過問他們的正事,而隨意的照看一下家庭或自顧玩樂,不要給他們帶來不必要的糾結或麻煩就可以了,所以叫做"從子"。

德一直被中國人看成最崇高的地位,老子《道德經》中以德命名(道:法、深遠、精髓的意思。經:記載,那么只剩下一個德字)。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不管是女人還是男人,只要中國人,有德便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傳統四德婦德、婦言、婦容、婦功,中的婦是指已經結婚的女子,並不是所有女人。八十歲未嫁的仍稱"老姑娘",婚後稱婦人。

婦德,這一點講起來有很多,具體可以參照下道德經,同時還要了解下婦道,這裡就不做太多的詳解,總之,做該做的就是從德,違背便是敗德,隨心所以便是無德。

婦言,這個好理解,就是言語的技巧和學問,同樣要結合主題的德,知道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話只能對誰說,什麼話不能對誰說(不如一些含有男女挑逗的玩笑話,跟丈夫是應該也是可以,對別人就萬萬不能。因為別人不一定明白是玩笑,就算明白,也可能認為是挑逗,最總導致不好的結局。同樣這些也會造成家庭矛盾)

婦容,容不一定單單指的容貌,還有穿著打扮。同樣結合德的韻意,知道在什麼樣的場合穿著什麼。比如很露骨的穿著,在自己老公的面前當然可以,但是在別人面前就是不道德了。出門打扮的花枝招展,千嬌百媚,那么便不是展現自己和表現自己,明顯是有不正當的心態。

婦功,功為動詞,指行為表現。和上面的婦言相似,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該在那裡做都應有一定的德性在裡面。

如果現在的社會還能受到道德的指引,那么社會將會更為沒好,家庭也會更加美滿。

心向古時尋德妻,恨生濁世世人迷。

諸人忘本紅塵亂,棄去凡思向皈依。

--- 瑤痕

詞語辨析

【近義詞】:逆來順受、百依百順

【反義詞】:獨立自主

【用法】: 作主語、賓語、定語;指封建禮教

新“三從四德”

新“三從四德”新“三從四德”

隨著社會變遷,由於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女性地位也隨之提高。以家庭和睦為基礎,網友將古代的三從四德演變出諸多新版三從四“得”。

女性版新三從四得(德)

三從:從不在背後說婆婆壞話,從不在婆婆面前和老公過分親熱,從不要在婆婆數落老公。四得:婆婆的長處要虛心學“得”,婆婆的嘮叨要聽“得”,對婆婆物質感情投入要舍“得”,對婆婆的馬屁要拍“得”。

男性版新三從四得(德)

三從:老婆出門要跟從,老婆命令要服從,老婆講錯要盲從。四得:老婆化妝要等得,老婆花錢要捨得,老婆發脾氣要忍得,老婆不開心要哄得。

男女混合版三從四得(德)

女三從:從不洗衣,從不做飯,從不拖地。男四得:老婆化妝要等得,老婆花錢要捨得,老婆發脾氣要忍得,老婆不開心要哄得。

違反男女平等原則

2013年3月,湖南湘潭市一對80後小夫妻鬧離婚,經法官調解後,兩人和解,並拿出《夫妻和解協定》和一份《保證書》請法院確認。保證書的內容除寫明男方做到新版“三從四德”外,還寫有“事事處處、時時刻刻不騙老婆;不對老婆耍酷,不讓老婆吃醋,吵架先要讓步”等條款。承辦法官審查兩人的和解協定和保證書內容後,認為雖然協定和保證書是夫妻倆自願達成,但其中的新版“三從四德”體現的是舊封建思想,明顯違背我國婚姻法中關於男女平等的原則,法院不予確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