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寺[北京]

法海寺[北京]

北京法海寺位於石景山區翠微山麓,群山環抱,風景秀麗。這是一座以壁畫聞名於世的明代古剎。它是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正統四年(1439年)創建,五年建成。弘治十七年(1504年)重修,寺內最為珍貴的是殿堂牆壁上,大量有高度藝術價值的壁畫。

基本信息

簡介

中國有多個法海寺,本詞條主要介紹的是北京法海寺。法海寺位於石景山區翠微山麓,被群山環抱,風景秀麗,環境優美,這是一座以壁畫聞名於世的明代古剎。法海寺屬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正統四年(1439年)創建,五年建成。弘治十七年(1504年)重修,寺內最為珍貴的是殿堂牆壁上,大量有高度藝術價值的壁畫。

傳說故事

法海寺法海寺摩崖刻石
在法海寺內,緊靠山邊有一塊巨大的摩崖刻石,上邊題寫著“弘教禪林”四個雄渾蒼勁的大字,旁邊還有“下下人為上上人”一行小字,下邊署有“一庵”的題名。這個“一庵”是什麼人?這塊刻石是哪朝哪代的題字?當地還有一段傳說。

相傳這座古廟,在明朝叫弘教寺。住持和尚是當時的一位大書法家,他手下有大小和尚一百多名。其中有一個長滿癩頭瘡的小和尚,個頭不高,身薄力單,長相又不好,人人都看不起他。廟裡的上等差事,自然沒有他的份;師父派給他的活兒,不是清堂掃院,就是燒火做飯。別看他平時少言寡語,可他是一個很有心計的人。每天干完雜活,就端著一盆刷鍋水,用一把炊帚,在大石頭上練習寫字。模仿住持和尚的書法,不管白天黑夜,天冷天熱,一練就是十幾年。

住持和尚發現了這個不平常的小和尚,感到很奇怪。有一天晚上,老和尚見他又趁著月亮在練習書法,就走到他跟前,問他:“小弟子,你如此苦苦用功,何苦來呢?”癩頭小和尚恭恭敬敬地行了個禮,回答說:“苦心人便是有心人,有心人便是做事人,做事人便是有名人,有名人便是上等人”。老和尚聽他說了一連串的偈語,寓理深刻,出口不凡,不由得吃了一驚,從此就對他另眼相看了。有時候給他講解書法,幫他練習寫字;有時候跟他談禪悟理,傳授佛經。這個小和尚聰明伶俐,長進也很快。

法海寺法海寺

有一年春天,明朝正德皇帝到西山出遊,來到弘教寺,見這裡山清水秀,風景優雅,只是山門太破舊,禪堂失修,就感嘆地說了名:“山川空秀麗,古剎一身塵”。皇上隨口說,太監有心聽,隨從出遊的太監晏忠,趕緊湊上來說:“我主萬歲!敕修一座浮屠,勝救百萬性靈。”皇上聽了,慈心大發,當下傳旨:重修弘教寺,即三個月內完工。

俗話說:皇上吹口哨,下邊唱台戲。一時間,萬安山忙碌起來了,瓦匠木匠成群結夥,磚瓦木料堆滿山場。三個月過後,弘教寺裝修一新。大太監晏忠心想:廟無匾聯難生色,山無刻石不出名。他就請住持和尚題寫匾聯。讓住持和尚寫幾個字,那是手到擒來,不只題寫了門楹對聯,就是山洞石壁上都寫滿了儒家格言和詠道詩。等輪到在半山腰裡的大石頭上寫“弘教禪林”四個大字時,年老的住持和尚突然心力衰竭,墨灑筆落,不能揮筆了。在場的人都慌了手腳,有人掐他的“人中”,有人給他彎胳膊,好半天他才甦醒過來。他上氣不接下氣的說:“我手臂麻木,不能動筆了!這‘弘教禪林’四個字,只有請我的癩頭弟子書寫。沒有哪一個人,能賽過他的筆力!”

那個癩頭和尚聽了師父的話,擦了一把臉上的眼淚,挽起袖子,不用筆用炊帚,不沾墨水沾泔水,“刷刷刷刷!”寫完了“弘教禪林”四個大字,與又在旁邊寫了一行小字,是“下下人為上上人”。正要落款提名時,他舉著炊帚不好“下筆”。住持和尚說:“弟子,自從你進山以來,眾位師兄都看不起你,師父我也有眼不識真人,連個法號也沒有賜給你!今天就賜號‘一庵’吧!”癩頭和尚聽了住持的話,十分感動,施禮拜謝後,就在下邊署寫了“一庵”的名字。

住持和尚圓寂以後,把衣缽傳給了一庵和尚,這位癩頭弟子就成了弘教寺的第二代住持僧。如今,弘教寺早就塌毀了,只有一庵和尚題寫的摩岩刻石“弘教禪林”,還留在山坡上。

寺內布局

法海寺法海寺
壁畫分布在殿內牆壁上,共有9鋪,佛龕背壁的3鋪,畫的是水月觀音文殊普賢菩薩。水月觀音面目端莊慈祥,身披輕紗,花紋精細,似飄若動。東西牆上,畫的是傳說故事中的天帝、帝後、天王、信女、力士和童子等,共有35個人物,高的近2米,低的只有50厘米,並有祥雲、花卉、動物等襯托。殿北兩鋪,為“禮佛護法圖”,有30多個人物,刻畫生動,肌肉服飾都富有質感。這些壁畫是明朝宮廷畫士和民間畫士精心繪製的,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至今雖已500多年,仍色彩鮮明。1988年1月,法海寺被公布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全殿九幅壁畫共繪人物77個,既有男女老幼,又有神佛鬼怪,且姿態各異,神情不一。有說法和坐禪的,有膜拜的,也有徐徐行進的,還有冉冉飛舞的。所繪人物、禽獸、神怪和草木等,不僅形象真實美好,而且生意盎然,和諧明快,組成了一幅幅或清新明淨、或莊嚴肅穆的佛國仙境畫面。所繪帝王氣宇軒昂,神態威嚴。婦女則儀容豐滿、美麗、溫柔。至於天王、金剛和力士,不僅繪出了勇猛威武的神態,而且還充分表現了皈依釋迦如來佛的無限誠心。壁畫的人物服飾和裝束華麗多彩,千姿百態:婦女梳各種樣式髮髻,戴各式首師、瓔珞、釧鐲和花朵,男人穿戴不同式樣冠幘、衣衫和盔甲,衣服上繪團鳳、龜背、團鶴、寶相花、菊花和鳳戲牡丹等圖案,童子則梳髮辮,活潑天真。通過畫工細緻入微的繪畫技巧,從生理特徵上,使人們易於分出他們的性別年齡,從服式、髮式和行動舉止及構圖關係上,又可鮮明準確地分辨出他們的身份地位,充分體現了畫工們非凡的藝術才能。

寺內景點

法海寺全景寺座落在翠微山南麓,這裡松蔥蘢,滿目青翠。

大雄寶殿位於寺院北端。殿前兩株白皮松相傳為建寺之初所植,至今葉茂盛,蔭覆半院。

廣目天王北壁西側壁畫,此神形貌威猛,鬚髮、衣紋、佩飾描繪得精細入微。

帝釋梵林圖北壁東側壁畫,全圖分繪於北門兩側,表現諸天神眾禮佛護法的場景,共繪30餘人,依序排列,顧盼呼應。人物動靜不一,各有情致:帝後文靜慈祥,武將英氣勃發,神怪則面目猙獰。
法海寺壁畫法海寺壁畫

飛天

山牆西側壁畫,其線條流暢瀟灑,富有表現力,所繪祥雲、衣裙飄逸灑脫,給人以古樸縹渺之感。法海寺位於北京市石景山區模式囗東北約兩公里的翠微山麓,其地山谷幽靜,景色宜人,峰巒綿亘,松林蔥鬱。當走近法海寺時,有一座拱形小石橋,青石券洞上鐫刻著“四柏一孔橋”五個字。傳說此橋為明代所造。每當夏季來臨,清洌泉水匯成小溪,潺潺流經橋底,周圍蒼松巨柏又給這座古老寺廟增添勃勃生機。尤其是模式口橋頭的古柏,法海寺門前的脫皮巨柏,寺內石牆上長出的奇柏,寺後古藤互生的柏林,寺西的山谷翠柏,寺東的天然長廊柏,無不鐵骨錚錚,形成令人振奮的柏畫林濤。

法海寺坐北朝南,由南往北順山勢而建,主要建築分別設定在三級平台上。第一級平台有山門殿,第二級平台有四大天王殿,第三級平台是大雄寶殿,環寶殿東西南三面是迥廊式祖師堂。法海寺至今已有五百多年歷史。據寺內現存《法海禪寺碑》記載,明英宗朱祁鎮的近侍太監李童,忽做一夢,尋遍京西名山來到此處,見這裡正與夢景相符,遂倡議向百姓、官員、喇嘛和僧尼募款建寺,於明正硫四年(1439年)閏二月動工修建,到正統八年(1443年)十月才完工,歷時達五年之久。當時寺院內建有大雄寶殿、護法金剛殿、鐘鼓樓和雲堂、廚庫、寮房等,規模宏偉,裝修絢麗。英宗朱祁鎮特賜名為“法海禪寺”並頒《大藏經》一部,使之成為當時頗負盛名的一座皇家寺院。

法海寺飛天圖

今存山門殿仍保留著明代建築風格,四壁立障曰板,拱形券門,斜格木欞窗,前後挑檐雄偉宏大,歇山頂覆以黃琉璃瓦。山門殿後是一東西橫向長方形院落。正中設數十級台階,通向天王殿和大雄寶殿。台階兩側有明正統八年(1443年)禮部尚書胡瀅所撰《敕賜法海寺碑記》和吏部尚書王直所撰《法海寺記》 。大雄寶殿在最後一進院落的北端,其東、西、南三面建有迥廊式祖師堂。院子正中有兩棵高大挺拔的白皮松,相傳已有六百多年歷史,至今枝葉茂盛,陰覆半院。院落東西兩側各立一塊明正統四年(l439年)所建漢白玉石經幢。殿前台基檔側懸吊著龍紐大銅鐘,高達二米左右,鑄造精湛,為大明正統上年鑄造。鐘身上部鑄有經文咒題,下部鑄《波羅密多心經》《金剛經》等。該鐘可與世界四大鐘王之一的覺生寺銅鐘媲美。與銅鐘相對的西側立有一塊形制較小的無字碑。另外,在這個院落的東北隅遺有一塊殘破的明正德十年(1515年)《重修法海寺禪記》青石碑,是研究寺史變遷的實物資料。該寺西北有“西廟”,廟內以龍泉聞名,曾為法海寺之水源。寺東不足一里的石質山坡上,有一百多萬年前形成的大片冰川擦痕,對研究中國冰川學以及地質分期、古生物分布和猿人生活環境等有重要參考價值。

法海寺主要聞名於寺內的壁畫,經過五百多年漫長歲月,法海寺大雄寶殿的六面牆上,至今完整地保留著九幅極其精美的明代壁畫。壁畫分布在大雄寶殿北牆門的兩側、中佛像座龕背後和十八羅漢身後兩面山牆上,壁面積達236.7平方米。1993年初,在北京法海寺壁畫歷史藝術價值論證成果研究討論會上,經專家論證,法海寺壁畫是中國現存以來由宮廷畫師所作為數極少的精美壁畫之一,也是北京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所保存的古代壁畫中的傑出代表,與敦隍永樂宮壁畫相比各有千秋,並可與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壁畫相媲美。專家們一致認為,在中國現存明代壁畫中,從壁畫藝術、規模、完整程度和壁畫製作工藝、繪畫技巧、人物造型及用金方法等多方面綜合論證,法海寺壁畫堪稱中國明代壁畫之最。

佛龕背後繪的是觀音、文殊和普賢三尊菩薩以及他們的脊屬和坐騎。其中以中間的水月觀音畫得最為傳神和出色。她寬肩袒胸、肩披輕紗,薄似蟬翼,胸飾瓔珞,表情溫和安祥,屈左膝盤左而坐,形態莊重大方給人以清新明淨、和藹祥瑞、出世超凡之感。十八羅漢身後兩幅壁畫,以如來佛和飛天為主,襯以牡丹、月季、芭蕉和菩提等,加以祥雲繚繞,顯得莊重肅穆。

法海寺法海寺
最為珍貴的壁畫要算北牆門兩側所繪《禮佛護法圖》 。該圖由帝後、天龍八部和眾鬼神組成浩浩蕩蕩的禮佛護法行列。兩幅畫共有人物35人,三五成組互相呼應,人物服飾華麗,儀表莊重溫雅,色澤艷麗而濃厚。左面一幅畫分三部分:走在隊伍最前列的是四個膚肌豐潤表情莊重的天女。一個侍女手托花缽走在最前面,接看是女後雙手合十緩緩前行,另外兩個侍女捧盤跟隨在後,後面簇擁著一群撐幡的嬪從。在她們身後擔任護衛的是立目瞪目、體態魁偉的廣目多聞天王。此畫的中央部分所繪是如意觀音,她的腳下有獅子、狐猩和豹。觀音前面走著三個女侍,一個手托菩提樹,兩個撐飄拂寶幡。畫的後面部分繪金剛、力士、小鬼和帝王。金剛手執斧鉞,力士拿杵,小鬼扛艮鋸,長發鬼手撐風幡,他們都伴隨戴冕旒的長髮帝王正在行進。右面一幅畫也分為三部分:前部繪帝王和女像。畫面以一個手捧插珊瑚銅壺的俊美少女為先導,隨後是頭戴冕旒、神態肅穆的帝王,帝王身後分別撐幡和捧盤的伴隨仕女,護衛他們的是懷抱琵琶和手執寶劍的增長天王和持國天王。中部所繪是八雙手臂拿著不同法器的觀音,伴隨他的是手持香爐的比丘和舉幡女郎,隨後是天帝天后。天后裙帶艷麗多彩,神態豐滿多姿。壁畫的後部繪的是不空羂索觀音和韋馱以及帝後,結尾是一個長發夜叉和捧著珊瑚瓶的魚精。這些佛畫都嚴格遵照佛教的儀軌,沒有儒道摻雜的痕跡。除此,大雄寶殿頂部三個藻井天蓋上所繪“曼陀羅”和天花板上所繪的以梵文代表的“毗盧遮那佛”和菩提像,也都極為精美。彩畫以翠綠靛藍色和描金製作,顯得異常華麗嚴謹,形式樸素大方。

寺廟文化

月下法海寺
明月千里照古今
空山古剎覓禪音
風鈴寂寂檐角掛
百千滄茫有誰聽

至法海寺
年代:宋作者:王洋天有陰晴地有艱,一山如隔萬重山。
隅逢冬少三餘雨,況置身無百慮關。
歲熟役車容借客。閒來岩寺可開顏。
懸危既免逢飢虎,又得休公半偈還。

登法海寺小閣
作者:陳郁
絕頂危梯緩步登,俯空幽閣據棱贈。
不知吟到無窮處,但覺一層高一層

法海寺
湖邊重閣處,煙柳鎖招提。
階落桃花雨,檐添紫燕泥。
梵鈴搖塔影,慈霧繞香蹊。
桐老探牆過,參禪早入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