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法海寺壁畫

北京法海寺壁畫

該寺於明正統四年(1439)己未閏二月二十日興工,落成於正統八年(1443)癸亥冬十月。皇帝賜額曰:“法海禪寺”。法海寺的修建,不僅為皇帝所重視,當時的國家營造部門也參與了這一工程。由於官方營繕所參與,使得該寺建築在一定程度上帶有我國明代早期官式建築的某些特點。據碑文記載,當時寺內建築,中為大雄寶殿,左右列為伽蘭、祖師二堂,環翼兩底。後殿(藏經閣)之前,左為方丈之所,右為選佛之場。四大天王殿在大殿之前,另有鐘鼓二樓。護法金剛殿又在四大天王殿之前。寺內有廚庫、寮房等房舍,寺外有垣牆圍繞。

簡介

當時許多殿堂都畫有光彩炳耀的壁畫。現僅剩後院大雄寶殿壁畫,分布在本尊塑像的龕背和後殿門的兩旁及殿前十八羅漢身後。後殿門左右的兩鋪,是由帝後、天龍八部、鬼眾組成的禮佛護法行列。共畫人物35個,三五成組,互相呼應,統一而有變化。人物服飾華麗,儀態優美,線條流暢,色澤濃麗。滿壁風動,美不勝收。佛龕背後有壁畫三鋪,中鋪畫水月觀音,右鋪畫文殊菩薩,左鋪畫普賢菩薩。殿前羅漢的背後,祥雲繚繞中畫30尊如來、菩薩和兩組乘雲飛舞的天人。下部畫牡丹、蓮花、月季、菩提、芭蕉等各種花草。殿後壁畫人物高達1.6米,殿前壁畫人物較小。壁畫基本上用單線平塗法,用筆主要為鐵線描,間用蘭葉描和釘頭鼠尾描。線條綿長而灑脫,長近1米的衣紋線條一氣呵成。用色以硃砂、石青、石黃為主,沿用重色方法,服飾、兵器上大量使用描金和瀝粉貼金,以及使用多層疊暈和烘染的手法,金碧輝煌,富麗華貴。是明代壁畫中的精品。

寺址

北京西郊模式口村附近的翠微山麓。建於明正統四年(1439)。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