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市民文學

法國市民文學是指法國中世紀代表市民階級利益,反映市民階級情緒、趣味和世界觀的文學。

簡介

法國中世紀代表市民階級利益,反映市民階級情緒、趣味和世界觀的文學。從中世紀中葉開始,隨著城市的建立和發展,市民階級在法國產生並不斷壯大,它與封建統治階級的矛盾和鬥爭也日益加劇。反映市民階級生活和鬥爭的市民文學便應運而生。這種文學具有鮮明的階級特性,在中世紀最後幾百年間逐漸成為法國文學的主流。

樣式

市民文學的樣式之一是“小故事”。這是一種短小的故事詩,內容都為滑稽逗笑,故又稱“笑話”。平均篇幅約數百行,通用八音節詩句,表現手法比較簡單。從12世紀末葉到14世紀初,盛行約兩個世紀。從現存的150多篇看來,絕大多數產生於法國北部地區。作者是街頭的演唱者。題材來自社會中的軼聞趣事,反映了一定的社會生活,在嘲諷中也表現了市民階級對現實的不滿。例如《聖徒彼得和遊方藝人》《驢的遺囑》《修士丹尼斯》等,批評教會的劣跡;《撕開的鞍褥》《高利貸者的禱文》等,意在諷刺上層市民的自私和貪婪;《阿梅勒的貢斯當》《農民舌戰天堂》等則表彰勞動人民的反抗和鬥爭。

突出成就

市民文學的突出成就,是大量以列那狐為共同主人公的故事詩,俗稱列那狐故事詩。它是在東方寓言和法國民間的動物故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思想內容與中世紀法國社會生活緊密相聯。它最鮮明地體現了法國中世紀市民文學普遍具有的諷刺性和喜劇性,在思想和藝術上都具有特色。流傳至今的列那狐故事詩主要有 4部,分別產生於12至14世紀的不同歷史階段,因而也明顯地呈現出不同的特色。《列那狐的故事》(1175~1250)主要表現代表新興市民階級的列那狐同象徵封建權貴的伊桑格蘭狼反覆較量以求得生存的努力;《列那狐加冕》(12世紀中葉)反對封建王權;《新列那狐》(13世紀末葉)集中攻擊羅馬教皇為首的教會,反映了市民階級在當時王權和教權的鬥爭中傾向於王權的特點;《冒充的列那狐》(14世紀上半葉)以其揭示階級矛盾、抨擊封建制度、表達市民階級社會政治觀點之尖銳、有力見長。與動物列那狐為主人公的故事詩相映成趣的,是以植物玫瑰為主人公的故事詩《玫瑰傳奇》,這部作品的第二部分的思想傾向與前者類似,在藝術上卻完全採取隱喻的手法。

市民戲劇

市民戲劇也很發達,它以表現世俗生活和富有喜劇性為特點,與宗教戲劇相對立。皮卡第地區的阿拉斯城是法國喜劇的搖籃。最早的市民喜劇作家是阿拉斯人亞當·德·拉阿勒(1235~1285),他創作有描寫一對牧羊青年挫敗了騎士的干擾而維護了純潔愛情的《羅班和瑪麗蓉的故事》和表現各種城市生活場面的“葉棚劇”。市民戲劇在百年戰爭期間沒有多大成就,進入15世紀以後才得到充分發展,並確立了多種樣式。戲劇獨白原是對傳教士布道的滑稽模仿,後成為世俗的獨腳喜劇,代表作有《巴尼奧萊的自由射手》。勸誡劇是勸善懲惡的戲劇,人物通常是隱喻的,或是擬人化了的抽象事物,篇幅比較冗長,流傳下來的有65部。鬧劇以表現人情世態為特長,風格詼諧、潑辣。現存150部,最重要的是《巴特蘭律師的鬧劇》,寫律師巴特蘭欺騙布商,手段高超,最後卻敗在聰明的牧童手下。另外如《兩盲人》《蛋糕與餡餅》等則趣味庸俗。愚人劇內容常涉及時事和政治, 對社會弊端的揭露和諷刺比較廣泛、 尖銳。皮埃爾·格蘭戈爾(約1475~約1538)的《愚人王子》是這類戲劇的代表作。

市民抒情詩

市民文學另外一個重要部分是抒情詩。市民抒情詩同民間詩歌、特別是謠曲關係比較密切,同時也受騎士抒情詩的影響。13世紀,市民抒情詩獲得較大的發展,出現了呂特伯夫這樣的抒寫下層人民苦難的詩人。經過百年戰爭的摧殘以後,市民抒情詩在15世紀中葉又一度活躍,產生了中世紀法國最優秀的抒情詩人維永。15世紀後期,喬治·沙特蘭(1405~1475)、讓·梅爾希諾(1420~1490) 等“修辭學派”詩人追求晦澀的寓意,玩弄文字遊戲,把市民抒情詩引入歧途。

影響

中世紀法國市民文學對法國乃至歐洲文學產生過深遠的影響。義大利作家薄伽丘,英國詩人喬叟,法國寓言家拉封丹、戲劇家莫里哀、小說家巴爾扎克,都曾採用中世紀法國小故事的題材;《玫瑰傳奇》的隱喻手法被後世作家廣為套用;以莫里哀為代表的法國喜劇繼承和發展了中世紀市民戲劇的優良傳統。

參考書目

C. Lenient, La Satire en France au Moyen 姙ge, Hachette,1817.
Petit de Julleville, Histoire de la Langue et de la Littérature Franaise, Paris, 1897.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