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提線木偶戲

泉州提線木偶戲

提線木偶戲古稱"懸絲傀儡",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傳統戲劇形式。福建閩南人稱它“嘉禮”。它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上空提線操縱或藉縛在控制器上的細線而操縱的木偶形體。在簡單的提線木偶中,腿、手、肩和耳以及脊骨底部各縛繩一根。某些提線木偶幾乎能模仿人和動物的所有動作。該類型木偶直到19世紀中葉才得到充分發展,但用鐵棒替代細繩來操縱的原始活動木偶仍殘留在西西里島等處。根據著名作曲家的作品演出的提線木偶歌劇在18世紀極其風行。對觀賞者帶來極大吸引。

提線木偶戲簡介

泉州提線木偶戲,古早時稱“懸絲傀儡”、“線

泉州提線木偶戲泉州提線木偶戲

戲”、“木人戲”等。泉州及閩南語系地區,習慣叫
它“傀儡戲”、“嘉禮戲”。其源頭,與遠古巫文化關係
甚密。本來為“喪家樂”,漢代變成賓婚嘉會中“貫彼五
行、超諸百戲”的獨特表演藝術。傀儡戲在晉唐時隨中原
士族南遷入,大約唐末五代即已在泉州地區流行……

木偶頭的製作

一、傳統傀儡頭像的製作工藝泉州傳統傀儡頭像的製作工藝比較複雜,現在只能從雕刻和粉彩

泉州提線木偶戲泉州提線木偶戲
兩個方面略作介紹:
1、雕刻 首先把樟木(最好選用樟木根,因其木質細膩,且不易被蟲蛀蝕)鋸成約略大於傀儡頭像的相形體積,用斧削去多餘部分。然後,在正中垂直處標出準線,再將雙側部位削斜,定出五形(眉、眼、鼻、口、耳)。這一雛形,稱為“粗坯”。
“粗坯”雖粗,卻是最基本和最關鍵的工序,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粗坯“形成以後,接著便是循序漸進的精雕細刻。
這道工序,主要在於抓住傀儡頭像的類型特徵,著重表現骨骼、肌肉所構成的曲線細節,所以特別講究精細。
精雕細刻完畢,緊接的一道工序便是磨光。磨光手藝必須輕細,不能操之過急。經磨光後,便可以進入粉彩階段。
2、粉彩 經過磨光處理的“頭坯”,如發現有裂縫或間隙,便要先用調勻的粘土補塞填平,待其陰乾,再行磨光。然後,裱褙一層棉紙或薄綢,這樣可以防止“頭坯”破裂。棉紙或薄綢陰乾以後,即可以漸次加蓋調成稀稠適中的粉土。
加蓋粉土是一道十分費時和特別細緻的工序,十分強調均勻。每遍蓋完,一定要待陰乾,才能再蓋。加蓋粉土,一般要重複十餘遍。粉土蓋完,必須再次修整、磨光。最後,根據傳統色調的基本要求,進行彩繪和上臘,並在傀儡頭像左右太陽穴處各釘一枚竹製“頭釘”,作為系線之用。至此,傀儡頭像才算製作完成。
泉州傀儡頭像刀法洗鍊,線條圓柔優美,造型生動傳神,其精美程度,為其它傀儡戲頭像所難比擬。
二、傳統傀儡構造與製作工藝泉州傳統傀儡構造,由鉤牌(操線板)、懸絲(8—16條)、傀儡頭(含盔帽)、軀幹(含服飾)、四肢(含鞋、靴)等部分構成。所用材料,以木、竹、絲線、布帛為主。軀幹稱為“籠腹”,由“上腹”、“下腹”組成而成。“上腹”為胸背,“下腹”為臀胯。“上腹”、“下腹”之間,由兩片布相縫接,是為腰肢。“上腹”、“下腹”,均由簿竹篾編織,中空,狀似“竹籠”。“上腹”頂端,居中留一圓孔,以承接傀儡頭之脖頸部。故頭可轉動無礙,腰可俯仰自如。“下腹”胯部裝一橫木板,稱“腳橋”,用以系聯雙腳。腳由麻繩編織、故稱“麻編腳”。腳底另綴木刻之足部。“上腹”肩部左右端連線雙手。手臂中夾褶藤片,外層以紙卷疊而成圓柱體,稱“手札”。“手札”上為手臂,稱“上札”;下為手肘,稱“下札”。上下“手札”間,留有間隔,相系以絲線,以便活動。“手札”下端,另配木刻手,手分“死手”與“活手”。“死手”系將指掌雕刻成握拳狀,拳心鏤空,不能活動,故有此謂。“活手”,系以拇指轉向拳心,虎口微張與掌心成平行狀,另外四指伸直並排相連,通過孔眼而銜接於掌心之上,然後拴以竹釘,使手能張合捉物。“死手”易於裝置刀槍棍棒,故又稱“武手”;“活手”便於張合,配合態勢傳達感情,故又謂之“文手”。傳統傀儡構造之各部分的鬆緊、比例,需據角色行當與特殊表演之需要作適當處理。貌似簡單,實也變化無窮。傀儡構造完整配以精美的盔帽服飾,即可由演師操弄而“活靈活現”於舞台之上。 泉州傳統傀儡的構造,乃是古代傀儡戲藝人長期實踐與創造的結晶。泉州傀儡戲表演“與真人無二”的藝術效果與迷人魅力,多有賴於此。

其他用具製作

其他相關器具和製品泉州傳統傀儡戲在表演中所使用的其他相關器具和製品,還有砌末(刀槍劍戟

泉州提線木偶戲泉州提線木偶戲
諸般兵器)、道具(一桌兩椅,以及置於桌上的筆、筆架、硯台、官印)、傀儡籠等。泉州傳統傀儡所使用的相關器具和製品,早期民間皆有專門作坊或工匠經營和製作。其中,服飾刺繡十分精美,帽盔種類極為繁多,都是舊時民間很有特色的工藝品。泉州市木偶劇團“泉州嘉禮館”,尚陳列有較完整的實物可供參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