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提線木偶

泉州提線木偶

根植於歷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提線木偶戲古稱“懸絲傀儡”,又名“絲戲”,民間俗稱“嘉禮”,乃流行於閩南語系地區的古老珍稀戲種,數百年形成了一套穩定而完整的演出規制和700餘出傳統劇目。

簡介

泉州提線木偶戲,古稱懸絲傀儡,源於秦漢。據文獻記載,至遲於唐末五代已在泉州及周邊地區流行。此後歷經宋、元、明、清以至當代,傳承不輟。至今保存700餘出傳統劇目和由300餘支曲牌唱腔構成的獨有劇種音樂“傀儡調”(含“壓腳鼓”、“鉦鑼”等古稀樂器及相應的演奏技法)。同時形成了一整套精湛規範的操線功夫(傳統基本線規),以及獨具特色的偶頭雕刻,偶像造型藝術與製作工藝。
泉州提線木偶戲傳統劇目中保存著大量古代閩南語系地區的民間信仰及婚喪喜慶等習俗內容。保存著大量“古河洛語”與閩南方言的語法、語彙及古讀音。保存著許多宋元南戲劇目、音樂、表演形態等方面的珍貴資料,具有多學科研究價值。千年來,泉州提線木偶戲不但與閩南語系地區民眾生、老、病、死,等人生禮俗相伴共生。而且從明代開始,即向台灣省和東南亞一帶華人華僑聚居地流播。

泉州市木偶劇團

泉州提線木偶戲主要傳承者——泉州市木偶劇團創建於1952年。建團以來,相繼創作排演了大批劇節目,足跡幾乎遍及中國的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海峽兩岸、以及世界五大洲的近40個國家和地區。

表演細節

舊式戲棚為平面戲台,僅設生、旦、北、雜四個行當。當代以來,出現立體天橋式舞台,增設地台,表演區擴大,縱深感增加,舞台調度日趨靈活。木偶造型因演出而變化,有時一個角色會由提線、杖頭、掌中混合操縱,如《火焰山》的鐵扇公主;線偶的操縱也由一人增至雙人,豐富了表演的細節。
泉州線戲班的戲箱裡擁有偶人36個,"生旦淨末醜,神仙老虎狗",無所不能;而且演出有"傀儡簿"(文字腳本)。"四美班"保留劇目500多出, 包括"說岳"、"水滸"、"西遊"、"目連"及稀有的《張飛私奔》、《韓湘子》、《封神榜》等。
線戲是典型的"演員中心制",表演乃其核心,因而造就了一批優秀的表演藝術家。清末,泉州龍班的林承池等能演拔劍、撐傘,虎班何綻可瞬間完成擱腿、出手、握劍、轉目四個動作;近代及今,張秀寅的白素貞(《白蛇傳》),謝禎祥的伍員(《臨潼關斗寶》),黃奕缺的小沙彌(《水漫金山》),均以線功高超、設計奇妙、形神兼備、個性豐富而飲譽劇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