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順提線木偶

木偶頭用樟木或其它紋質較細膩的雜木雕刻而成的,特製木偶頭內設機關,通過絲線控制,使眼、鼻、口、舌活動。木偶頭脖子部分上尖下細,由兩根線與腹籠相連。腹籠用竹蔑編織而成,胸部、臀部稍大,腰部稍細。手用木料雕刻,右手為活動手,其掌指關節與腕關節通過線控活動,提線木偶頭部2根線和背部1根線非常重要,3根線將木偶頭與腹籠連成一個整體,既能使木偶穩定,保持平衡,又可操縱木偶,使木偶能作前後俯仰、左右擺動等動作。提線木偶以其獨特的完美形象,細膩傳神的表演技藝,博得廣大觀眾的讚賞。

簡介

泰順提線木偶泰順提線木偶

提線木偶戲古稱“懸絲傀儡”,閩南俗稱“嘉禮”,又名線戲。唐末王審知入閩稱王時,傀儡戲隨之傳入泉州。到了宋代,已在泉州民間廣為流傳。明代的泉州傀儡戲已脫離片斷、雜技表演的“弄傀儡”形式,能夠演規模宏大的歷史戲了。  泰順木偶戲已有800多年歷史,和泰順廊橋、古民居一樣,贏得了世人越來越廣泛的關注和青睞,如今已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我省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之一。作為人民民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和文化娛樂項目,泰順縣提線木偶戲在現代社會和人民民眾中具有極強的影響力。 泰順木偶戲源於宋代,盛於明清,後來有了“木偶戲之鄉”的美譽。泰順木偶藝人演技高超,引人入勝;演出遍及閩東、浙南一帶農村集鎮,並且出訪過美國、日本等。至今泰順的民間木偶戲班仍有30多個,藝術風采依舊,隨時隨地唱響村村落落。一般泰順民間提線木偶戲班由7至10人組成,演員都是農民,道具輕便簡單,農忙種田,農閒演木偶。不少戲班一年要演上100場次。 據了解,在我國各類木偶戲中,提線木偶是唯一擁有自己劇種音樂“傀儡調”的木偶戲種。“傀儡調”聲腔剛健質樸、粗獷高亢,至今仍保留著300多個曲牌的旋律曲調。提線木偶形象完整,製作精美,尤其是木偶頭的雕刻與粉彩工藝,獨具匠心、巧奪天工。提線木偶表演難度較大,每個木偶形象都設定有16條至30餘條纖細的提線。歷代藝人憑藉精湛的傳統線規和嫻熟的表演技巧,創造了眾多栩栩如生的角色,體現了提線木偶細膩逼真、生動傳神的藝術特色。

泰順提線木偶泰順提線木偶

泰順提線木偶戲的傳入

 

泰順提線木偶泰順提線木偶

泰順木偶戲源於何時,現無證可考,比較共同的,切合實際的觀點是宋未,至今600多年歷史。在《泰順縣誌》、《分疆錄》對泰順歷史是這樣具體記述的:唐未“前後入山著籍者凡十八大姓,開山立業至今八九百年,子孫尚多聚族而居,自宋以後生齒日繁,文物漸盛,科甲肇興,人才輩出,至南渡之盛,山中土著遂多為瑞平世家巨族……”。宋朝,泰順的文風鼎盛,人才輩出,使得木偶戲傳入泰順成為可能。與此同時,宋末元初的戰亂,南宋杭州文人、藝人紛紛逃往浙南山區避難,把木偶戲這種藝術帶入山區,則成為泰順木偶戲可能產生於宋末的外在動因。 根據泰順三魁鎮木偶戲情況調查:錦溪有薛氏,五代後梁末帝龍德三年(公元前922年)遷基至今已傳三十九世,至十八世分四房。明洪武間(1426年),其時薛氏兄弟四人,薛汝楫行四,分居錦溪東岸,小地名凹丘居住(見薛氏乾隆年間族譜)。據傳,薛氏四房祖宗,在神香嶺見木偶戲一擔堂,無人招領,便挑回家安放,後多有顯靈,遂香火不絕,歷代相傳,至今當地民間還流傳許多有關薛宅戲師爺顯靈,為人治病的故事。更難能可貴的是薛氏所存的木偶擔自明初洪武間,一直保存到文革前,全套木偶約48身,木偶頭約60個,大部分在文革中被毀。唯有(“臨水平妖傳”的陳、林、李三位夫人,《十國春秋》生角頭三個即五顯靈官大帝中的三個,包公頭一個,戲師爺一身)九身木偶被薛家存放在山洞裡,三年後才偷偷取回,服裝、線、腹籠腐爛,頭部也有腐蛀。現6個存泰順文博館,3個仍存放在薛氏家族。 在泰順、福鼎交界金山徐茂雄家存古木偶25身,也是作為“戲神”保存的。徐家雖貧,但長年香火奉祀“戲神”,據說已有400餘年。該“戲神”原從泰順馱地桐子彎村傳去,為“杭州府鐵板橋頭: 田公元師、鄭一鄭二鄭三相公,鄭四、王老先生”,據徐茂雄回憶:“最早由王法成師公傳毛琬清師公,往下傳徐法顯→徐應忠→徐法通→徐應靈,再傳徐茂雄也已七代。另據木偶藝人自己說和家族家譜記載(因家譜毀於文革無法考實),柳峰高場周德家傳木偶戲13代;筱村楓林黃宗衙家傳12代,如實均為500—600年。 綜上所述,木偶戲自宋代傳入泰順的可能性最大,也比隨十八姓一起入山和元末明初傳入更切合史實。

泰順提線木偶泰順提線木偶

泰順提線木偶的結構

泰順提線木偶泰順提線木偶

提線木偶古稱“懸絲傀儡”,由木偶頭、腹籠(竹製,俗稱蔑籠、蔑簍)、四肢、線牌頭(俗稱琵琶頭)等組成,高約2尺左右。 木偶頭用樟木或其它紋質較細膩的雜木雕刻而成的,特製木偶頭內設機關,通過絲線控制,使眼、鼻、口、舌活動。木偶頭脖子部分上尖下細, 由兩根線與腹籠相連。腹籠用竹蔑編織而成,胸部、臀部稍大,腰部稍細。手用木料雕刻,右手為活動手,其掌指關節與腕關節通過線控活動,可做執劍、揮刀、持杯、把盞等動作。腳有“靴腳”和“旦腳”之分,從前均用木製,以後又讓木腳套上鞋靴,更顯逼真。“旦腳”從前用小腳,五、六十年代改為普通女腳。線牌頭用竹製,前半部長5寸,寬2,2,後半部長5寸,寬0.3寸,中間有竹枝掛鈎。製作木偶先用絲繩將四肢與腹籠相連,再用青黑色絲線上端連線線牌頭,下端連線身首四肢。絲線根數多少不一,視角色動作需要而定,基本線通常為10根,頭部2根,背部1根,左手2根,右手3根。亦有多達三十餘根者,用於要進行特技表演的木偶。如丑角小和尚,頭部2根,背部直根,前胸1根,肩部2根,臀部2根,上肢8根,下肢6根,共22根。提線木偶頭部2根線和背部1根線非常重要,3根線將木偶頭與腹籠連成一個整體,既能使木偶穩定,保持平衡,又可操縱木偶,使木偶能作前後俯仰、左右擺動等動作。 提線木偶以其獨特的完美形象,細膩傳神的表演技藝,博得廣大觀眾的讚賞。

泰順提線木偶泰順提線木偶

泰順提線木偶的製作

木偶戲演出是通過表演者對木偶進行幕後操縱而達到演出效果的,其主要道具就是木偶人,此外還有木偶人所用的各種器具(如杯、壺、刀、槍、劍、戟等)和一些飛禽走獸(如龍、蛇、獅、虎等)。

木偶人製作分下面五個部分:

(1)雕刻木偶頭、木偶手腳。

泰順提線木偶泰順提線木偶

(2)製作線牌頭,編制腹籠。

(3)製作服裝。

(4)製作頭盔、紗帽。

(5)製作其他道具。提線木偶製作以木偶頭雕刻最為講究。

木偶頭雕刻是一門藝術性技術性工藝

泰順提線木偶泰順提線木偶

明清木偶頭多由專業雕刻藝人製作,後來有表演者兼雕刻木偶頭的藝人或雕刻木偶頭兼表演木偶的藝人。例如,我縣清未民初著名木偶頭雕刻藝人林聖傳先生和林匡猛先生就不但長於木偶頭雕刻,還是前台(提線)或後台(吹打樂隊)的好手。木偶頭大多用紋質細膩的香樟木刻制,其工藝流程是:(1)打粗坯:根據木偶頭長短需要取料,劈四方,定中心,找三角,修圓形。(2)修細坯。(3)磨光,打底,刷底色。(4)上彩,開相。 木偶頭的上色,自明清直到民國時期均採用民間傳統粉彩技術。這套粉彩技術與民間彩塑技法同源,非常講究原料的選配,工藝也十分精細。例如,選料時,白色要用回鉛,紅色要用硃砂,膠料要用廣膠,上光要用川蠟。操作時,刷三層底地就要裱一次棉紙,底地刷九層,棉紙裱三次,每裱一次棉紙就要用雕塑刀水磨—次。打底地的原料用的是當地的高嶺土或黃泥、白泥,泥料通過水飛,調入一定的膠液製成。底地打好後,刷白色或肉色五至六層,再染上胭脂(民間俗稱皮里紅),這道工藝難度頗大,搞得不好,將會前功盡棄。 開相就是在上過彩的木偶頭上用上等的松煙墨研磨畫雙眼和兩道眉毛。別看只是簡單幾筆,所謂形神兼備、眉目傳神,全在這數筆之中,沒有深厚的功底絕不敢輕易動手。人們一致公認,我縣著名木偶雕刻藝人林聖傳雕刻的木偶頭經我縣民間美術家陶大眉先生粉彩後顯得特別傳神。粉彩的最後一道工藝是上蠟,又稱刷蠟、上光。上光後,給木偶頭上彩、化妝的工藝(俗稱裱頭子)就算完成了。 五十年代後期,木偶頭的化妝、上彩已大部分改用油漆材料。油漆彩比粉彩簡便,舞台效果也更好。為適應現代舞檯燈光效果,經多年實踐,藝人們對漆料進行特殊配製,木偶頭的化妝效果更上一層樓。不過,粉彩木偶頭作為一門獨特的藝術,其功亦不可沒,因為,粉彩木偶頭可經百年而不變色,具有收藏價值。 木偶頭雕刻與其他木雕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是木偶戲演出的道具,要為演出服務,應儘量使操作者便於操縱,雕刻時就要隨機化裁,不入窠臼。例如,為使頭部能靈活轉動,木偶頭的頸部要刻成上粗下細的圓錐形;為便於提線,木偶頭的後腦部要有意削成稍微扁平等等。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泰順木偶的造型尤其是木偶頭雕刻與外地比較,更注重舞台形象和演出效果。 裝線是提線木偶製作中的重要一環,布線是否合理與演出的成敗有很大的關係。一般來說,特殊的動作,特殊的設定,裝線均要由操縱者親自動手。因為各人有各人的習慣,師承也不盡相同,線的長短、位置各有不同。 泰順木偶戲班對木偶人物的設定,一般分文堂8身,(五色袍6身,分黃、紅、藍、

泰順提線木偶泰順提線木偶

綠、白黑,紅官、藍官2身),武堂7身(五色靠5身,白、紅戰袍2身),七生、八旦重5身,師爺(俗稱王乞老)1身,陳靜姑娘娘1身,其它8身(院門、家院、短打等),共40身。其它特定人物(如孫悟空、豬八戒等)不計在內。一般40身謂一堂木偶。 一堂木偶要配備40—60個木偶頭:祖師爺2個(一個是專作供奉用的田公元帥,一個是參加演出的王乞老),老頭重個(王乞老和老頭嘴眼活動),童子1個,文華臉(俗稱奸臣臉)1個,武大花重個(眼舌活動),丑角(文丑、小丑、武丑、女丑等)5個,旦角(小旦、花旦、青衣旦、老旦、女童等)9個,生角(文生、老生、武生等)20個。其它特定人物多少各有不同,如演“火焰山”就要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牛魔王、龍王等。明清時期對花臉人物均要刻制,如關羽、包公、奎星等,後來有用:紙面具畫上各種花臉臉譜的,俗稱“面殼”。 木偶的服裝需刺繡的大部分由專門的戲劇服裝刺繡藝人承制 泰順線牌頭與浙南其他地區、閩東地區相同,掛鈎向後,用竹料製成與線牌固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