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魏晉墓

河西魏晉墓

魏晉時期酒泉、敦煌二郡境內的墓葬。酒泉附近的墓群,主要在甘肅省酒泉市西北、嘉峪關市東北的戈壁上。敦煌附近的墓群,以縣城東南戈壁上的佛爺廟──新店台墓群最大。墓葬的特點是聚族而葬,排列有序,並在外面圍築平面方形的石圍牆,均為鑿建於戈壁礫岩上的有斜坡墓道的洞室墓,有的墓在洞室中再加砌磚室,地面有礫石起築的截尖方錐形封土。規模較大的墓有前、後室和耳室,室壁嵌砌題材多樣的畫磚或繪有壁畫。

簡介

河西魏晉墓,1944年西北科學考察團的夏鼐等發掘過敦煌佛爺廟東區的翟宗盈墓等墓葬。60年代以後,敦煌文物研究所先後在佛爺廟──新店台墓區、酒泉縣果園和嘉峪關市新城等處,發掘了一批魏晉墓。

晉墓介紹

敦煌魏晉墓已發掘的墓葬規模都較小,墓外圍牆一般長、寬均在60米左右。義園灣4號墓和5號墓同在一用礫石疊砌的圍牆內,圍牆東西長66.5米,南北長68.5米,牆寬約1米。圍牆門開在側面的北壁,牆內依次排列著 5座墓道朝東的墓葬。墓道和墓室鑿建於戈壁礫岩中,下葬後墓道以沙石回填,因較原來的礫岩鬆散,故略凸出地表,在地面上可以明顯地看清墓道的長度和輪廓。墓內的隨葬品,大致與中原地區魏晉墓相近,陶器主要有罐、盤、碗、碟、多子、燈等,也有井、灶等明器,有帶紀年銘的“五穀瓶”,還有一些漆器、銅燈、銅尺、鐵鏡、鐵刀、鐵剪前日用器具,也有少量金飾和一些銅錢。銅錢多為剪輪和無郭五銖、“太平百錢”。這種形制的墓葬,在敦煌一直延續到公元5世紀初的五涼時期。在佛爺廟灣頭層台子的墓葬中,出土的“五穀瓶”上有前涼張天錫太清十三年(375)和北涼沮渠蒙遜十年等紀年銘,但墓葬形制、隨葬器物與晉墓基本相同。
酒泉魏晉墓規模較大,例如嘉峪關市新城觀蒲9號墓、10號墓和另一小墓,南北並列在一個東西長78.2米、南北長77.45米的礫石圍牆內。圍牆門開在東壁,門左右各砌有方形墩台。門前築有長通道,兩側有礫石疊砌的石牆。牆內西側正對門口處,還用礫石築一個底長17.3米、寬8米的祭台。酒泉地區規模較大的魏晉墓,均有前、後兩室,有的前室還附有兩個耳室,墓門有多層拱券,其上再用磚砌建高大的門樓。墓室內多嵌砌畫磚,有的還配有小幅壁畫。畫磚的磚面橫置,四周勾以紅赭色框線,壁面上一般嵌砌4層至5層。每磚一畫,各成獨立題材,但同一壁上或相近的幾幅,組合起來又能表現出同一主題。主要內容有墓主人居室內的女侍、絲束、衣物或墓主人家居宴飲、奏樂、廚房操作等,1號墓中有表現耕種、採桑、打場、放牧等的場面,(見彩圖[甘肅嘉峪關魏晉墓磚畫:採桑圖]、[甘肅嘉峪關魏晉墓磚畫:牛耕圖])有些放牧等勞動者有少數民族的相貌和服飾。3號墓中,有描繪步兵行軍、營壘和大隊騎兵的畫面,還有四處建有碉樓的城堡。從畫磚中看出這些墓主人應是當地豪宗強族,他們構築塢堡,割據一方。當時中原地區的強宗塢堡已趨衰微,但是在河西地區封建割據的塢堡還在發展。這些畫磚的筆法粗放,設色簡單,形象生動,是研究魏晉繪畫藝術的珍貴資料。墓室內所置棺木,表面多髹黑漆,有的內髹朱漆,還有的棺蓋向內一面有彩繪。墓葬多遭盜掘,出土的陶器有罐、壺、盆、盤、爐、井等,器形與中原地區魏晉墓出土的大致相同。還有絲織品殘片、骨尺銅鏡、鐵鏡、銅弩機、木俑等及一些零星的裝飾品。
酒泉墓群中時代較晚的墓,可以遲到東晉即十六國時期。墓室仍為前、後兩室。但單幅的畫磚已變成布滿墓室壁畫的整幅壁畫,如酒泉丁家閘5號墓。除了描繪墓主人家居宴樂、出行車馬廚房炊事、家內財物等畫面外,在墓室藻井繪有正視的重瓣蓮花,壁畫新出現的題材有內立三足烏的紅日和內有蟾蜍的滿月,有東王公和西王母,以及其間賓士著白鹿、天馬、神獸、青鳥和羽人的重重山巒。繪畫技法也由粗放趨於細密,設色也更鮮明,形態更為傳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