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出土魏晉唐墓壁畫(全三冊)

內容介紹

《甘肅出土魏晉唐墓壁畫》是一部首次對甘肅境內已發掘魏晉唐墓葬壁畫進行全面整理的大型學術性圖書。由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省古籍文獻整理編譯中心和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以及有關單位組織相關專家,經過近四年的普查、整理和編纂而成的重點學術成果。主編鄭炳林、俄軍。 甘肅新城、果園墓群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分布於嘉峪關市新城鄉西南、酒泉市果園鄉北面戈壁灘上,面積達13萬平方米,有數千座魏晉時期的地下磚壁畫墓,被譽為“世界最大的地下畫廊”。墓群形成於3至5世紀初的魏晉時期(公元220——419年),早於敦煌石窟。 魏晉磚壁畫墓群發現於1972年,從1972——2000年,先後發掘古墓18座,其中8座是彩繪磚壁畫墓,共出土壁畫約760餘幅。所發掘的這些墓葬,結構多為三室疊造磚墓,裝飾有三至五層,或多達十層的彩繪。出土磚壁畫多為一磚一畫,也有數磚組成畫面的小幅壁畫和半磚一畫。磚壁畫色彩鮮艷,風格獨特、畫技巧妙,素有“地下畫廊”之稱。磚壁畫內容極其豐富,反映了當時農耕、採桑、畜牧、狩獵、屯墾營田、宴飲、奏樂、博弈、出行、營帳、車輿、絲束等多方面的社會生活,是我國古“絲綢之路”上的一部百科全書。 甘肅河西走廊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魏晉時代,是一個社會急劇變化,人民生活動盪不安的時代,同時,也是一個民族大融合,多元文化交流碰撞頻繁的歷史時期。河西地區相對遠離於動盪的中原,為人們致力於現實物質生活提供了一個可靠的前提與保證。魏晉墓磚壁畫充分反映了該地區各民族生活的繁榮景象。魏晉墓磚壁畫的出土,為今天研究魏晉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民族風俗及農牧外交、氣候等提供了真實可靠的依據,填補了我國各領域學術的空白。 本書將已發掘的700餘幅壁畫盡收其中,同時附有大量的文字注錄和說明。它的編輯出版,對於歷史、考古、美術、民族、民俗和敦煌學等多學科都具有極高的學術和研究價值,定將會受到世界學界的高度關注和廣泛青睞。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