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蛙

河蛙

河蛙又稱之為美國青蛙、沼澤綠牛蛙、豬蛙、豬嗚蛙。是中國近年引進的-種大型食用肉蛙良種,每畝水面年產蛙1500千克以上,純收入2萬~3萬元。

基本信息

簡介

美國青蛙美國青蛙
河蛙又名有美國青蛙(Ranagrylio)、沼澤綠牛蛙豬蛙或豬嗚蛙,體形與一般青蛙相似。個體比本地青蛙大,但比牛蛙小,最大個體500克左右。蛙體扁平,頭小巨扁,鼓膜不很發達,眼小突出,前肢較小,後肢粗大發達,不善於跳躍。是美國西南部的一種青蛙,分布在南卡羅萊納州德克薩斯州。1987年從國外引進,現已在中國各地推廣養殖,集中於廣東等地。

體態特徵

河蛙體長8—18厘米。背麵皮膚較光滑,橄欖色或黑褐色,腹面多有色斑,頭窄而吻部較尖,間滿蹼,均達趾端,第四趾短,略長於第三、五趾。
河蛙

分布

美國青蛙美國青蛙
河蛙在野外分布於美國南部、東南部一帶。

生活習性

美國青蛙美國青蛙
河蛙棲息於氣候溫暖地區的湖岸、沼澤、水坑、河溝以及水草繁茂的靜水水域。成體除繁殖季節集群生活以外,一般分散在水域活動。性膽怯,易受驚逃避,跳躍能力強。雄性浮於水面,鳴叫聲似豬的呼嚕聲。成體食性廣泛,食量較大。河蛙主要捕食昆蟲及其他無脊椎動物,有時也吃小型脊椎動物。

繁殖

一般在被有樹木、水草茂密的湖岸、水塘以及其他的靜水淺水區繁殖。雌性每年可產卵2-3次,每次產卵幾萬粒。卵漂浮於水面或粘附與水中植物葉片莖幹上。3年可以長至成體大小。

人工繁殖技術

種蛙的選擇

選用1~2年齡的豬蛙。公蛙體重在300克以上,雌蛙體重在350克以上,蛙體無損傷,無疾病,雌蛙腹部膨大,公蛙婚墊明顯。

雄雌蛙的區別。雄蛙豉膜大,咽喉部位膚色呈黃色,有聲囊。雌蛙豉膜小,咽喉部位有黑色斑點,無聲囊。雄雌酸對比例。一般1:3、1:4、1:5均可,受精率不受影響。

產卵和受精

每年3月至9月,是豬蛙的產卵繁殖季節,性成熟的種蛙,水溫在24~28℃時,最適合繁殖,繁殖要經過水上“抱對”,母蛙排卵、公蛙射精,精卵結合體外受精三個階段。

在繁殖季節里,由於受外界陽光、溫度和蛙體的性功能激素變化影響,性成熟的公母蛙均能發情。公蛙前足婚墊明顯,聲囊鼓起,發出叫聲,有追逐母蛙求偶行為;母蛙不進食,向公蛙鳴叫處遊動、跳躍,向公蛙表示有求偶的願望。經過一番“熱戀”,互相“傾愛”之後,公蛙騎在母蛙背上,用前足婚墊夾住母蛙的腹部,即進行“抱對”階段。午夜以後母蛙卵排出體外,公蛙精液射在卵子表面,兩者都落在水中,蛙卵受精後,形狀為圓球形,直徑1.1~1.5毫米,受精卵動物極呈黑色,植物極呈白色。

采卵與孵化

種蛙產卵後,將受精卵撈起轉入孵化池內進行孵化。撈卵進,需將卵和卵附著的水生植物一起移入盤內。不能用網撈取,可用淺盤撈取。把卵塊置於孵化池時,淺盆緊貼水面,使淺盆稍傾斜,蛙卵即流進池水中,但要保持卵的原來方向,卵的黑半部向上,白半部向下。

當受精卵放進孵化池3~4天后可孵化出蝌蚪,孵化池的水質要好,最好為弱酸性,孵化池要遮蔭,一防陽光曬,二防暴雨衝擊,受精卵的放養密度為8000~10000粒/平方米。

飼養管理

飼養場

根據豬蛙的生活習性,飼養場應選擇在靠近湖岸、溪流等附近植被茂密的地方,有充裕的水源和低洼地。餌料豐富、水質應良好而無污染。方式根據條件可以選擇人工圍池精養或局部野外放養,但應注意嚴格採取防止逃逸措施以避免該物種的生態入侵

蝌蚪池與一般魚苗池相同,選擇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環境安靜的地方建池,水深80—100厘米。要在池中均勻地種植浮萍植物,便於蝌蚪吸附。

蝌蚪放養前,要用生石灰或茶柏消毒後,再注入新水,蝌蚪的放養密度是:10日齡蝌蚪每平方米500—1000尾;30日齡的蝌蚪每平方米100一200尾。同時蝌蚪生長速度不一致,應按蝌蚪的大小進行分級飼養。隨著蝌蚪的長大,飼養密度逐漸減小。

飼料

蝌蚪雜食且貪食,在不同的生長階段應投餵不同的飼料。剛孵化出膜的蝌蚪以卵黃囊為營養,此時期不用投餵飼料。出膜4—5天后可供給少許蛋黃、豆漿及浮游生物等,但數量不宜過多,以防水質惡化和造成浪費。不到20天的蝌蚪,如投餵魚、番薯等大塊飼料時,需調成糊狀供其食用。到一個月左右時,就可用較粗的飼科餵養,如整條死魚、西瓜皮、南瓜、果皮等,日投餵量為蝌蚪體重的10%左右。為促進蝌蚪快速生長,可適當增加動物性餌料,如魚粉、動物內臟等。

溫度

蝌蚪耐低溫而怕高溫,在炎熱的夏季應有遮陰設備,便池水溫度不高於35℃。蝌蚪池要定期換水,以防水質惡化。

變態期

蝌蚪變態成豬蛙的幼體,受氣候飼料、水質、放養密度等多種因素影響,一般60一80天變態。變態前,要用尼龍紗網作臨時“圍牆”,圍在池的四周,以防幼體逃跑。

幼體飼養

幼體的飼養一般是性腺尚未成熟,體重在100克以下的個體。幼體池的面積可視生產規模而定,水深0.5—0.8米,土池和水泥池均可,其池中間或四周應有陸地部分,以利其休息、活動、捕食。要設防逃圍牆。放養密度應根據個體大小而定,一般每平方米放養剛變態的幼體100一150隻;30天后,體重達25—50克,放養80—100隻;體重60—100克,放養60—80隻。同時也應考慮到氣候因素,夏天稍稀,冬、春季密度可適當增大。同池幼體,其生長速度不一致,應按體形大小進行分級飼養,以免弱肉強食。

剛變態的幼體飼料以小型動物(如蠅蛆、蚯蚓等)為主。投餵方法是把飼料置於飼料盤上或撤於池邊固定的投飼點。平均每100隻幼蛙每天投飼100—150克。幼體長到15—20克時,便可投餵小雜魚、小蝦等,平均每天投飼相當於幼體體重的10%一15%飼料。豬蛙在25—30℃時,攝食能力最強,宜多投餌料。每天的飼料可以一次投喂,也可以分兩次投喂,但以後者效果較好。幼體以活餌為食,但可人工馴化其採食死餌。要求循序漸進。體重達50克以上,可同時採用燈光誘蟲;以補飼料不足。

幼體可每天投飼一次,要求定時;定量、定地點。隨著其增長,要及時分級飼養。要及時清除蛇、鼠等天敵,並保持池內通風陰涼,水質新鮮。越冬期水深應保持在70厘米以上,池底要有一定的淤泥,池上覆蓋蘆葦、冬茅等保溫材料。

成體養殖

成體養殖池基本上與幼體池相同,飼養方法也相似,但放養密度應隨著其個體的長大而遞減,如體重在150克以上的,每平方米放30—40隻,500克以上的每平方米放10—20隻。成體體形大,消耗飼料也多,除投人工飼料外,還應輔以燈光誘蟲。人工飼料應選擇來源廣泛,價格低廉的動物性餌料,如小魚蝦蚯蚓蠅蛆蝸牛及死雞、鴨、動物內臟等,要保證飼料的供給。

防病

由於人工創造水陸兩棲良好環境,河蛙一般不易生病。常見的蛙病主要有胃腸炎、紅腿病、爛皮病。防治法:每日清除食台殘餌,常洗刷食台,交替用生石灰,強氯精等消毒,也可用漂白粉1克/﹐,每10天消毒一次。外傷藥有紅黴素,金黴素和磺胺等。發現病蛙要及時撈出隔離治療,如有病死蛙應立即撈出深埋。

馴食三種方法

一、用活餌帶動死餌法用活餌的運動來帶動死餌,使死餌活化。這種馴食方法可採用兩種投餌法。其一,將活餌與死餌拌和後投放在餌料盤內,食盤放在池中陸地上。其過程為:開始7天,1/3死餌和2/3活餌拌和後飼餵;第8天至第14天,活餌和死餌各半拌和投餵;最後10天,2/3死餌與1/3活餌拌和投餵。其二,將活餌與漂浮的死餌拌和投放在水中飼料框內,這種方法一般需10天左右可完成馴食過程。
二、滴水帶動法在餌料框上方裝一水桶,打開桶上裝好的水閥,使水均勻地滴到餌料框內,激活漂浮的死餌,使蛙誤以為是活餌而吞食。
三、直接馴食法即不使用任何引誘物,直接投漂浮乾餌餵蛙的方法。使用該法時,蛙的放養密度要加大,待蛙飢餓1-2天后,將適口的乾餌投在水面上,由蛙的活動帶動水的波動,從而使漂浮著的餌料活動讓蛙吞食。

市場潛力

豬蛙體大肉肥,腿肉可烹製各種菜餚,美味可口,許多國家和地區視之為美味珍品,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其皮可以加工製革;副產品可加工成飼料粉,營養價值較高,可用作其他經濟動物的精飼料。

食用價值

美蛙肉白、鮮、香、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是高蛋白、低膽固醇的食品,已成為倍受人們青睞的高級佳肴,適合於各類人群。食用方法:先將活蛙放入60~70℃的熱水中,將美蛙燙死後立即撈出,然後!用剪刀剪開腹部皮肉,摘除胃腸洗淨後即可烹任,或者把燙死的美蛙洗淨後直接烹任,保持美蛙形體完整,待食用時再摘除胃腸,如“清燉哈士蟆”、“紅燒哈士蟆”。還可將林蛙製成五香蛙肉罐頭、清蒸蛙肉罐頭、林蛙肉肉鬆等風味食品。取油後的林蛙乾蛋白質和鈣磷含量都很高,乾蛙肉中含蛋白質79%,其營養豐富,風味獨特,如“油炸林蛙乾”、“紅燒林蛙乾”等。

美蛙油不僅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而且有很高的食用價值。美蛙油含有大量的蛋白質,被廣泛套用於保健和膳食,用以烹製多種菜餚,是宴席上的美味佳肴。史書“遼海叢書”中記載:哈什蟆形似田雞,腹中油如粉可作羹,味極美,唯興京一帶有之。實踐證明,食用美蛙油對提高體質、增進健康有明顯的效果,而且無副作用。除單獨食用外,還可製成糕點、糖果、飲料等美味佳肴,如清湯美蛙油、涼拌美蛙油、拔絲美蛙油、美蛙油麵條、田雞油水晶糖、田雞油太妃糖、田雞油冰淇淋、美蛙油飲料、美蛙油蛋糕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