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蛙

豬蛙

蛙類名,野外分布於美國南部、東南部一帶。棲息於氣候溫暖地區的湖岸、沼澤、水坑、河溝以及水草繁茂的靜水水域。成體除繁殖季節集群生活以外,一般分散在水域活動。性膽怯,易受驚逃避,跳躍能力強。雄性浮於水面,鳴叫聲似豬的呼嚕聲。故名。豬蛙體長8—18厘米。背麵皮膚較光滑,橄欖色或黑褐色,腹面多有色斑,頭窄而吻部較尖,趾間滿蹼,蹼均達趾端,第四趾短,略長於第三、五趾。雌性每年可產卵2-3次,3年可以長至成體大小。可飼養。

特徵

豬蛙 豬蛙

豬蛙體長8—18厘米。背麵皮膚較光滑,橄欖色或黑褐色,腹面多有色斑,頭窄而吻部較尖,趾間滿蹼,蹼均達趾端,第四趾短,略長於第三、五趾。

分布

野外分布於美國南部、東南部一帶。棲息於氣候溫暖地區的湖岸、沼澤、水坑、河溝以及水草繁茂的靜水水域。成體除繁殖季節集群生活以外,一般分散在水域活動。性膽怯,易受驚逃避,跳躍能力強。雄性浮於水面,鳴叫聲似豬的呼嚕聲。成體食性廣泛,食量較大。主要捕食昆蟲及其他無脊椎動物,有時也吃小型脊椎動物。一般在被有樹木、水草茂密的湖岸、水塘以及其他的靜水淺水區繁殖。雌性每年可產卵2-3次,每次產幾萬粒。卵漂浮於水面或粘附與水中植物葉片莖幹上。3年可以長至成體大小。根據豬蛙的生活習性,飼養場應選擇在靠近湖岸、溪流等附近植被茂密的地方,有充裕的水源和低洼地。餌料豐富、水質應良好而無污染。方式根據條件可以選擇人工圍池精養或局部野外放養,但應注意嚴格採取防止逃逸措施以避免該物種的生態入侵。

用途

豬蛙體大肉肥,腿肉可烹製各種菜餚,美味可口,許多國家和地區視之為美味珍品,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其皮可以加工製革;副產品可加工成飼料粉,營養價值較高,可用作其他經濟動物的精飼料。

幼體

蝌蚪池與一般魚苗池相同,選擇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環境安靜的地方建池,水深80—100厘米。要在池中均勻地種植浮萍植物,便於蝌蚪吸附。

蝌蚪放養前,要用生石灰或茶柏消毒後,再注入新水,蝌蚪的放養密度是:10日齡蝌蚪每平方米500—1000尾;30日齡的蝌蚪每平方米100一200尾。同時蝌蚪生長速度不一致,應按蝌蚪的大小進行分級飼養。隨著蝌蚪的長大,飼養密度逐漸減小。

蝌蚪雜食且貪食,在不同的生長階段應投餵不同的飼料。剛孵化出膜的蝌蚪以卵黃囊為營養,此時期不用投餵飼料。出膜4—5天后可供給少許蛋黃、豆漿及浮游生物等,但數量不宜過多,以防水質惡化和造成浪費。不到20天的蝌蚪,如投餵魚、番薯等大塊飼料時,需調成糊狀供其食用。到一個月左右時,就可用較粗的飼科餵養,如整條死魚、西瓜皮、南瓜、果皮等,日投餵量為蝌蚪體重的10%左右。為促進蝌蚪快速生長,可適當增加動物性餌料,如魚粉、動物內臟等。

蝌蚪耐低溫而怕高溫,在炎熱的夏季應有遮陰設備,便池水溫度不高於35℃。蝌蚪池要定期換水,以防水質惡化。

蝌蚪變態成豬蛙的幼體,受氣候、飼料、水質、放養密度等多種因素影響,一般60一80天變態。變態前,要用尼龍紗網作臨時“圍牆”,圍在池的四周,以防幼體逃跑。

飼養

幼體的飼養一般是性腺尚未成熟,體重在100克以下的個體。幼體池的面積可視生產規模而定,水深0.5—0.8米,土池和水泥池均可,其池中間或四周應有陸地部分,以利其休息、活動、捕食。要設防逃圍牆。放養密度應根據個體大小而定,一般每平方米放養剛變態的幼體100一150隻;30天后,體重達25—50克,放養80—100隻;體重60—100克,放養60—80隻。同時也應考慮到氣候因素,夏天稍稀,冬、春季密度可適當增大。同池幼體,其生長速度不一致,應按體形大小進行分級飼養,以免弱肉強食。

剛變態的幼體飼料以小型動物(如蠅蛆、蚯蚓等)為主。投餵方法是把飼料置於飼料盤上或撤於池邊固定的投飼點。平均每100隻幼蛙每天投飼100—150克。幼體長到15—20克時,便可投餵小雜魚、小蝦等,平均每天投飼相當於幼體體重的10%一15%飼料。豬蛙在25—30℃時,攝食能力最強,宜多投餌料。每天的飼料可以一次投喂,也可以分兩次投喂,但以後者效果較好。幼體以活餌為食,但可人工馴化其採食死餌。要求循序漸進。體重達50克以上,可同時採用燈光誘蟲;以補飼料不足。

幼體可每天投飼一次,要求定時;定量、定地點。隨著其增長,要及時分級飼養。要及時清除蛇、鼠等天敵,並保持池內通風陰涼,水質新鮮。越冬期水深應保持在70厘米以上,池底要有一定的淤泥,池上覆蓋蘆葦、冬茅等保溫材料。

成體養殖池基本上與幼體池相同,飼養方法也相似,但放養密度應隨著其個體的長大而遞減,如體重在150克以上的,每平方米放30—40隻,500克以上的每平方米放10—20隻。成體體形大,消耗飼料也多,除投人工飼料外,還應輔以燈光誘蟲。人工飼料應選擇來源廣泛,價格低廉的動物性餌料,如小魚蝦蚯蚓蠅蛆蝸牛及死雞、鴨、動物內臟等,要保證飼料的供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