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一種蛙科動物]

牛蛙[一種蛙科動物]

牛蛙(Rana catesbiana Shaw)屬於兩棲綱(Amphibia)、無尾目(Anura)、蛙科(Ranidae),是一種大型食用蛙,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牛蛙,俗名美國水蛙,個體碩大,生長快,產量高,原產於北美洲和墨西哥等地,目前己遍及世界各大洲,是各地食用蛙中的主要養殖種類。 牛蛙 原產於北美,因其鳴叫聲宏亮酷似牛叫而得名。1959年牛蛙從古巴引入我國,九十年代左右開始在我國被大範圍推廣養殖。近年來,牛蛙已成為我國水產養殖重要的名特水產品之一。

基本信息

簡介

起源:原產於北美洲落基山脈以東地區,北到加拿大,南達佛羅里達州北部。

牛蛙的卵(1) 牛蛙的卵(1)

分布範圍:四川、重慶、廣西、湖南、新疆、雲南、浙江、福建等。

首次發現或引入的地點及時間:1959年從古巴引進,先後在北京、上海、天津、甘肅、四川、雲南、南京、杭州、福州、廣州,以及廈門、寧波、中山、湛江等地進行馴養。

可能擴散的區域:植被茂密的坑塘、湖泊、沼澤、溝渠及有稻田、低洼地的中國各地區。

牛蛙 牛蛙

生境類型:氣候溫暖的地區,典型的棲息環境——小型湖泊,永久性池塘。湖泊、池塘內生長有水生植物和由沉積物堆積而成的淺水區,沿岸被灌木遮蔽。在沼澤、湖塘、水坑、河溝、稻田及水草繁茂的靜水水域中均能生存 和繁殖。

營養和環境條件:捕食昆蟲、小蝦、小蟹等其他無脊椎動物,以及小魚、小蛙、蝌蚪、蠑螈、幼龜、蛇、鼠類小型脊椎動物,食量頗大。蝌蚪在自然環境中主要以浮游生物,藻類、輪蟲和多種昆蟲的幼蟲,苔蘚和水生植物為食。

預防、控制和管理措施:嚴格管理養殖種群,限制養殖種群的野生放養,加強養殖種群的防逃逸措施。通過大量捕捉、收購成蛙作為食用和工業用,以減少野生種群的數量,控制野生種群的增殖。

形態特徵

牛蛙的蝌蚪(1) 牛蛙的蝌蚪(1)

成體體長一般在70-170毫米間,最大可在200毫米以上,是現生最大的蛙類之一。皮膚通常光滑,無背側褶,吻部寬圓。雌性的鼓膜約與眼等大,雄性的則明顯大於眼。顆褶從眼後繞過鼓膜上方至腋,雄性尤為明顯。第四趾甚長,蹼不能完全達趾端。體色由於地區的不同,往往變化很大。背部變化從綠色至棕色均有,但多為綠色。通常雜有棕色斑點,有時有灰色或棕色的網狀花紋。腹面白色,有時有灰色斑,在成體的喉部,常常有黃色條紋 。

生活史

從卵產出起至長成能繁殖的成蛙需要4-5年,在廣東氣溫較高的地區只需要3年。在人工飼養條件下,牛蛙可存活7年以上。

研究進展

牛蛙 牛蛙

牛蛙因其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50年代末首次引入我國。養殖牛蛙具有生長速度快、高產高效等優點,在我國經過近20年的快速發展之後,現已經成為特種水產養殖的主要品種之一。

國內關於牛蛙的研究主要集中於養殖技術、養殖條件下及自然條件下的生活習性等方面。但隨著牛蛙養殖業的快速發展,因自繁自養、近親繁殖而導致牛蛙生長減慢、個體變小、繁殖力下降、抗病力下降等種質退化現象,很多學者開始從牛蛙的生物學性狀、遺傳基礎等方面進行研究,並取得了一定成果。王曉清等對牛蛙的可稱量性狀、生長特性、繁殖力進行了研究,以找出其生物學特徵和生長規律,為鑑定牛蛙和其它蛙種、保護和保存牛蛙原種優良勝狀及種質、避免苗種生產中種質混雜和退化提供參考。王曉清等針對雌雄牛蛙器官組織LDH同工酶進行了初步研究,為鑑定牛蛙品種或種質提供更科學的依據,對豐富牛蛙遺傳學基礎研究,促進牛蛙養殖業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牛蛙的細胞遺傳學研究也有相關報導,而朱傳炳等進一步研究了牛蛙的核型,為其遺傳育種提供更為準確的遺傳背景和理論依據。陳愛萍研究分析了牛蛙的營養成分;王曉清等對雌雄牛蛙的肌肉和皮膚營養成分進行了比較分析,為評估牛蛙的營養價值及經濟價值提供科學依據。鄭小樂等針對牛蛙軟罐頭的加工工藝進行了研究。郭曉強等對牛蛙系列產品的加工進行了探討研究,做到可藏性佳、具有營養型和方便性等特點。目前,隨著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對食品營養化、方便化和速食化等要求日益提高,牛蛙的深加工製品具有較為廣闊的市場前景。這些研究成果對牛蛙養殖業、綜合利用及產品深加工的開發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產地分布

牛蛙( Rana catesbianaShaw)原產於北美,因其鳴叫聲宏亮酷似牛叫而得名。它營養豐富、味道鮮美、生長速度快,環境適應能力強,已被世界上多數國家引種養殖。1959年牛蛙從古巴引入我國,九十年代左右開始在我國被大範圍推廣養殖。近年來,牛蛙已成為我國水產養殖重要的名特水產品之一。目前牛蛙在我國福建、廣東、浙江等沿海地區均有較大規模養殖,養殖產量逐年遞增,近幾年牛蛙產量已達15萬噸。

經濟和生態影響

牛蛙體型大,可以吞食當地小型蛙類的成體和蝌蚪,甚至吞食湖、塘內的魚苗,可能造成其他動物資源的損失,甚至有可能改變當地兩棲動物區系。在廣西、雲南、四川等地已形成自然種群,構成當地蛙類區系的組成部分。牛蛙為經濟價值較高的蛙類,體大肉肥,體重可達0.5-1.0kg,肉可供食用,皮可以製革。牛蛙的腿肉肉質細嫩、味美,是重要的出口食品。內臟等部分可以加工成飼料。牛蛙體記憶體在霍亂弧菌等寄生病菌,所以作為國內市場常見的水產品,很可能通過市場流通傳播霍亂弧菌,導致食物型霍亂的流行和爆發。

危害性

美國牛蛙 美國牛蛙

牛蛙是兩棲類生物的天敵。

美國地質勘探局生物學家亞當·塞普爾韋達2014年10月7日表示,幾乎無所不吃的美洲牛蛙蔓延成災,正沿西北部蒙大拿州境內的黃石河順流而下,對土生蛙類構成威脅。從2010年至2013年,蒙大拿州牛蛙繁殖地的數目幾乎增加了3倍,達到45個之多。

病害及防治

虎紋蛙 虎紋蛙

1、蝌蚪氣泡病

患病的蝌蚪,身體膨脹,仰游在水面,腸內充滿氣體,嚴重時很快死亡。 病因是水中溶氧過飽和。

流行期:主要在夏季。 防治:對蝌蚪池中的水質要注意檢查,水生植物過於繁茂的池,應經常注入新水;發生氣泡病後,應將漂浮的蝌蚪撈置於新鮮水中暫養,停食1~2天,並用食鹽水均勻潑灑(終濃度為4g/ ㎥)。
2 蝌蚪出血病

多發生於即將長出後肢的蝌蚪,腹部肛門附近及尾部有出血斑塊,並在水面打轉,腹部有血水流出。

流行期:6~8月,病因未明。 防治:清塘消毒,調節水質, 保持水質清新。 每隔 7~10天用二氯氰脲酸鈉、二氧化氯或其它消毒劑全池潑灑。
3 錨頭鰠病

錨頭鰠寄生在蝌蚪的體表,寄生處充血、發炎、腫脹,寄生多時,蝌蚪焦躁不安。

病因:錨頭鰠。 流行期: 四季均可發生。

防治:進行綜合預防。 方法是全池遍灑晶體敵百蟲(終濃度為 0. 5 ~ 0 . 7g/ m3), 每隔 1 周左右潑 1次藥, 連潑 2 ~ 3 次。
4 車輪蟲病

蝌蚪被大量車輪蟲寄生後, 食慾減退, 呼吸困難, 單獨遊動, 動作遲緩, 若不及時治療, 會引起大量死亡。

病因:病原體是車輪蟲。

流行期: 5 ~8 月。 防治: 此病多發生在密度大的池中。減少養殖密度,擴大蝌蚪活動空間,即可避免此病發生。 發病初期可用硫酸銅、硫酸亞鐵合劑全池潑灑。(終濃度為:硫酸銅 0. 5g/m ,硫酸亞鐵 0.2g/ m )。

5 紅腿病

紅腿病是牛蛙在幼蛙和成蛙階段的主要病害。腿底側、後肢、腹下皮膚有紅點或紅斑, 或呈瀰漫性紅色。 有的病蛙指、趾有不同程度的發炎或皮膚潰爛。 腹部膨脹,伴有水腫或肝炎、肝壞死等病。

病因:嗜水氣單胞菌。 流行期:5 ~ 10 月。

防治:幼蛙和成蛙養殖密度要適量。 每周用漂白粉或硫酸銅全池潑灑消毒, 保持良好水質。 用食鹽水浸泡病蛙, 每次 10 分鐘,每 2 天重複 1 次。 對病蛙要隔離治,防止傳染。 或用 20 %磺胺脒溶液浸泡 15 分鐘,病情嚴重者可浸泡 2 天,即可治癒。也可用氟哌酸潑灑,池水終濃度為 0 .05~ 0.1g/m。
6 爛皮病

剛發病時,牛蛙的頭部皮膚失去光澤, 出現白花紋, 接著表皮層脫落, 露出背肌, 後擴展到軀幹, 以至整個背部。重者皮膚腐爛脫落,肌肉裸露,擴展到全身,拒食,不愛活動。

病因:長期攝食單一餌料,缺乏維生素所致。

牛蛙的籠養 牛蛙的籠養

流行期:春、秋季。 防治: 以預防為主。 在養殖的過程中, 餌料要多樣化,並可用新鮮小魚餵養治療。 在飼料中適當補 V A 和 VC,在病蛙飼料中添加抗菌消炎藥。

 7 胃腸病( 腹水病)

四肢無力,不活動,也不攝食, 腸道不同程度的充血發紅,腹腔積水,腹水呈黃色或紅色。

病因:氣單胞菌和鏈球菌。 流行期: 5~8月。

防治:保持良好水質,飼料要新鮮。 水池要用二氯脲酸鈉或表面活性劑消毒。 病蛙用酵母片飼喂,每日 2次,每次半片,連餵 3 天。

8 鏇轉病

發病初期,病蛙在水面作間歇性鏇轉,隨後出現頭部向一側歪斜,眼球突出,失明。 成蛙、親蛙在出現症狀後 2 ~ 3 天死亡。 蝌蚪患病時,腹部膨大,腹部、後肢有出血斑點,在水中鏇轉式仰游,隨後死亡。

病因:腦膜炎膿毒性黃桿菌。 流行:主要發生在夏季。 蝌蚪、幼蛙、成蛙均可發生。

防治:用生石灰將池水 pH 調至 7.5~8.2,再用紅黴素全池潑灑,有一定的效果。

牛蛙養殖的病害較多。 卵及蝌蚪階段敵害是以水生昆蟲類的幼蟲、成蟲、幼蛙及鳥為主;成蛙的敵害主要是以獸類、爬蟲類為主。 各種疾病的預防並不難,只要注意控制好水質, 保證餌料的質量, 加強管理,就可將發病率降至最低。

主要價值

虎紋蛙放生 虎紋蛙放生

牛蛙全身都是寶,是集食用、藥用和皮用於一身的大型經濟蛙類。牛蛙肉是上乘美味食品和高級的保健藥膳,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的健康食品;同時,牛蛙肉還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其性平、味甘,具有滋補解毒的功效,夏季食用可避免皮膚生瘡毒,手術患者食用可促進傷口癒合,肝、肺病患者食用可明顯增進食慾。此外,牛蛙皮是優質的樂器材料,上等的製革原料,還可提煉高級豁膠;牛蛙油可制優質油脂,牛蛙腦垂體是高效的催產激素,牛蛙的下腳料可制優質飼料。牛蛙還是良好的實驗動物,是忠實的植保衛士。人工養殖牛蛙生長快,產量高,成本低,價值高,具有很高的經濟效益。

飼養管理

幼蛙的飼養

牛蛙的卵(2) 牛蛙的卵(2)

1、幼蛙飼料

可分為兩大類。 一類為活體飼料,主要有黃粉蟲、蠅 蛆、蚯蚓、蝸牛、飛蛾、各種昆蟲、小魚蝦等;另一類 為“死飼料”,主要有蠶蛹、豬肺、豬肝、家禽內臟、碎肉、魚塊和人工配合的顆粒飼料等。

2、餵食方法

餵給幼蛙的飼料必須投餵在食台上,食台可用泡沫板或木框聚乙烯網布製作。幼蛙以每250-300隻搭設1個食 台為準。活飼料投餵可直接放在食台上,“死飼料”投餵則需先對幼蛙進行馴食。馴食的原理是使飼料在水中移動,讓幼蛙誤以為是活飼料,從而完成攝食。馴食一般要求在幼蛙變態後的5-7 天進行。常用馴食方法:①拌蟲馴食 。即將蠶蛹、豬肺、魚塊和人工配合飼料等加工成直徑小於3毫米的顆粒詞料放人食台,按比例放人黃粉蟲、蛆蟲、蚯蚓等活飼料。拌蟲馴食一般分3個階段,第一階段“死飼料”和“活飼料”的比例為1:2,第二階段為1:1,第 3階段為2:1,每階段7-10天。若效果不理想,可延長時間,直到幼蛙能直接攝食靜態飼料為止。②拋食馴食。在幼蛙比較安靜的堤邊斜擱一塊小木板,小木板下面安放1個面積為2-4平方米的食台。每天定時將飼料拋向斜擱的小木板上,讓飼料沿斜放的木板滾落到下面的食台上。③滴水馴食。即在木框聚乙烯網布食台內放置1-2塊小石塊,食台網底沉人水中4-5厘米,食台的正中上方設1條小水管,水連續不斷地滴入食台正中,盪起水波和漣漪,再將靜態飼料放人食台,其在水滴的作用下不斷地漂動。④震動馴食。將彈性很好的彈簧安裝在食台底部的正中或四角,將食台安裝在牛蛙池四周的堤梗邊或池中陸島上,食台底部離地面5-7厘米,食台上放“死飼料”和少量的蛆蟲、蚯蚓等,牛蛙看見蛆蟲即會跳上食台。隨著牛蛙不斷地跳上和跳下,食台上下震動帶動了“死飼料”不停地震動和滾動。

3、飼料投餵量

牛蛙幼蛙食慾十分旺盛,一天之中攝食的時間一般都在6小時以上。因此,投飼量宜多不宜少,一般每日投餵3-4次,每次投餵的飼料以2-3小時內吃完為佳。日投飼量為蛙體總重量的10%-15%。

幼蛙的管理

1、遮 陽

幼蛙體質比較脆弱,懼怕日曬和高溫乾燥,因此幼蛙池必須設有遮陽棚。遮陽棚一般用聲葦席、竹簾搭制,面積宜比食台大1倍左右,高度高出食台平面0.5-1米即可。也可採用黑色稀編的塑膠網片架設在幼蛙池上方1-1.5 米處遮陽。此外,還在幼蛙池邊種植葡萄、絲瓜、扁豆等長藤植物,再在離幼蛙池水面1.5-2米高處搭建竹、木架,既為幼蛙遮陽,又能收穫作物。

2、控溫

幼蛙適宜的生長溫度為25-30℃。溫度高於30℃或低於12℃牛蛙即感到不適,食慾減退,生長停止,嚴重的甚至死亡。盛夏降溫措施通常是使幼蛙池水保持緩慢流動或更換部分池水。一般每次更換半池水為宜,且新水和 原池水溫差不得超過2-3℃。還可以向幼蛙池四周空曠的陸地上每天噴灑1-2次水降溫。越冬保溫措施包括建塑膠大棚、建蛙巢、引用地熱水等,使其安全越冬。

3、防污

要經常清掃食台上剩餘殘餌,洗刷食台。及時撈出池內的病蛙、死蛙以及其他腐爛物質,保持池水清 潔。每隔10-15天用1克/立方米濃度的漂白粉溶液潑灑消毒幼蛙池。一旦發現池水開始發臭變黑,則應立即換人新水,保持池水清潔。

4、除害

老鼠、蛇是牛蛙的天敵,可用鼠藥滅鼠和人工捕捉、驅趕蛇。

5、分養

在人工高密度飼養下,幼蛙的生長往往不一致,蛙體大小相差懸殊。因此,在幼蛙飼養期內要經常將生長快 的大蛙揀出,分池分規格飼養,力求同池飼養的幼蛙生長同步,以避免“大吃小”現象發生。

成蛙的飼養管理

牛蛙 牛蛙

1、成蛙池的選擇與設計

成蛙比幼蛙的適應能力和捕食能力大為提高。因此,成蛙養殖場地面積也可大些,如各種天然積水池、坑塘、魚池、雜草叢生的窪地、稻田等,也可利用房前屋後的瓜棚、樹蔭、庭院的葡萄架下建池,或者空房、豬舍、地下人防設施等進行室內養殖。牛蛙的飼養對水的需要量不大,但要有可靠的水源。

成蛙的後腿發達有力,不僅善於跳躍,還會掘土打洞,爬牆上樹。因此無論室內或室外的養蛙池,都要有防逃設施。牛蛙之善於跳躍,是基於站在可供用力的陸地或其他硬物之上,若在水中,則無用力之處,便無法跳起。因此,為了減少防逃設施的成本,在蛙池周圍不留可立足的陸地,水深至少要在牛蛙後腿踩不到底的深度以上,則防逃設施只要高出水面50cm左右,或在建池時,池壁高出水面30~40cm,再在池壁上圍一圈向內傾斜的紗窗布即可。

在高溫季節,牛蛙喜歡棲息於蔭涼水中,蛙池周圍應多種高大樹木遮蔭,無樹木者,可搭蔭棚,大的池塘或窪地,還可在其中種值蓮藕或其他葉多葉大的挺水植物,周圍陸地多植花卉,既可吸引蟲蝶,又使整個飼養環境顯得優美。

牛蛙養殖池內都不應設定隱蔽的死角或洞穴。在自然條件下,它們可以利用隱蔽物或洞穴作為棲息場所或藉以逃避敵害的屏障。在人工養殖條件下,整個飼養池都是適宜的棲息環境,又沒有什麼敵害侵襲,故沒有設定隱蔽場所和洞穴的必要。相反,牛蛙長時間躲在隱蔽處,影響攝食和生長。成蛙若要在室外越冬,只需把池水加深到1m左右,不要搭棚保溫,也能安全越冬。

在有溫泉水或工廠餘熱的地方,可以利用熱源進行冬季加溫養殖。

室內養蛙是高度集約化的養殖。為了充分利用面積,室內蛙池設計應分為淺水區和深水區,淺水區為蛙的棲息和攝食的場所,深水區為蛙游泳和接納排泄污物的區域。淺水區保持水深10cm左右,深水區水深30~40cm,進水口在淺水區,出水口在深水區,進出水口成對角線。深水區只占整池面積的1/4~1/5,可設在池的一頭、四周或出水口附近。

2、成蛙半精養

利用魚池、窪地、稻田、藕塘等進行養蛙,由於面積大,蛙較分散,密度也不大,產量不高,一般多以天然餌料為主,顆粒飼料為輔的方式養殖,稱為半精養。

將體重100g以上的蛙放入以上大池或稻田,池中設幾個浮於水面的飼料台,按精養方式那樣每天投飼。但由於蛙不容易集中攝食,有一部分蛙沒有吃到人工飼料,可用天然餌料補充。獲得天然餌料的主要方法是燈光誘蟲。昆蟲趨光,對不同的燈光有一定的選擇性,誘蟲效果黑光灑優於日光燈,日光燈又優於普通電燈和白熾燈。誘蟲的時間可從4月初開始,至10月初結束。剛好是在牛蛙的最適生長期內都有蟲可誘,而蟲的多少也幾乎與牛蛙對餌料的需求量相吻合。因此,若能很好利用燈光誘蟲,可以解決牛蛙的大部分餌料,白天再投餵少量配合飼料,效果更好。

誘蟲燈的位置設在離岸2m左右的水面上方0.3~0.5m處,周圍不應有高大的建築物,以免遮擋燈光,收不到好的誘蟲效果。開燈時間視具體情況而定,一般是傍晚開燈,誘蟲主要在上半夜,下半夜較少。若蛙多蟲少,也可通宵開燈。下雨、大風則不宜開燈。

半精養方式,牛蛙放養密度不宜過大,每平方米可放10~30隻,視餌料條件而定。

3、成蛙的集約化養殖

牛蛙的室內集約化養殖,是在常規養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的科學養殖方法,其養殖技術的著眼點在於控制環境,創造良好的生態條件,充分滿足牛蛙生長的營養需要,而進行的一種強化培育。尤其是隨著牛蛙人工配合飼料的研製成功,更能發揮其高效的特點,是發展牛蛙商品生產的一條重要途徑。

室 內 的 養 蛙 池 , 一 般 面 積10~20m2不等,要有自來水或井水能通向各池,以便換水和沖洗。為了節約面積,充分利用空間,可採用多層次的立體養殖結構,一般以2m為一層,空間層以水泥預製板架設而成,層與層之間設定樓梯,以便上下操作管理。各層的結構設施均相同。

成蛙養殖的日常管理大體與幼蛙相同。但放養密度不同,體重達100g以上的蛙,每平方米放養50隻,可以一直養到商品規格。若放養時的體重不到100g,密度可稍大些,以後隨著蛙體的生長,逐步將生長迅速、個體大的蛙,篩選分級飼養或銷售,同時也可降低該池的密度。

在常溫條件下,成蛙的養殖是4~10月,也是蛙類生長的最佳時期。因此要有充足的餌料供應。在22~28℃條件下,每天可投餵2~3次,配合飼料的投餵量要占蛙體重的3%,新鮮餌料水分含量高,投餵量要在10%左右,才能滿足蛙類迅速生長的營養需要。若溫度低於22℃或高於28℃,可適當減少投餵次數和投餵量。為了使蛙處於適宜生長的溫度條件下,炎熱天氣要把門窗打開,利於室內通風。天氣轉涼後,要及時關閉門窗,以便保溫。、

養成按時攝食的習慣。可在投餌前敲響器具,或將室內電燈打開,作為給餌信號,以後形成條件反射,一有信號,牛蛙就集中到淺水區攝食。

牛蛙的配合飼料,是經過高溫加工而成的,飼料中的維生素損失較大。成蛙在養殖一段時間後,體重約在200~250g左右時,可補充投餵一些新鮮小魚蝦、蚯蚓及動物內臟等,可起到補充維生素的作用。

成蛙養殖的日常管理,除了定時投餌外,還要每天換水,清洗食場,注意觀察蛙的健康狀況,及時防病治病,嚴防蛇、鼠侵襲等。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進行加溫養殖,一年可生產兩批商品蛙。

越冬管理

1、洞穴越冬:

為了適應牛蛙挖洞潛伏的習性,可在蛙池四周鬆土,並在向陽背風處,平水位線挖若干個直徑15cm,深1m 的洞穴,保持濕潤,以便牛蛙入穴冬眠。

2、潛水越冬

蛙池要保持水深1~1.2m,不要讓水面結冰,池底要留有淤泥6~9cm 厚,以便牛蛙潛水蟄伏淤泥越冬。當遇到連續寒冷結凍的天氣,要進行水面破冰,以防水體凍結引起牛蛙體液和血液凝固

3、草簾越冬

在蛙池北面砌一道土牆,高約 70cm左右,東西兩頭砌成北高南低的三角土牆,在離水面 40cm 左右,用木竹搭架,鋪上草簾(重複疊蓋),四周與池邊緊貼,保持水溫在 10℃左右。

4、室內越冬

在室內向陽方向用磚砌一個高50cm左右的池子,在池內鋪上鬆土30cm 左右,再在池內放一個水盆,盆緣與泥土等高,使土壤長期保持一定濕度,池口加蓋薄膜封包,還可以在池內懸一盞40W燈泡升溫,保證牛蛙安全越冬。

食用菜譜

乾鍋牛蛙

主料:牛蛙400g、萵苣、八角、豆瓣醬、生薑片、大蒜、鹽、白鬍椒粉、乾辣椒、剁椒、生抽、料酒、糖、油、洋蔥、生粉

做法:

生蛙洗淨,剁成大塊後用鹽,料酒,生薑片,大蒜片醃製一小時。

準備調料

生薑片和大蒜片

萵苣去皮洗淨切條

洋蔥切片,蒜苔切段

之後倒出醃製的水分裹上生粉

熱鍋倒入油,油溫5分熱。

下入牛蛙煎至表面生皮後撈起,瀝乾油分

留底油,先下入生薑片和大蒜片爆香

再倒入豆瓣醬轉小火煸香,倒入八角和乾辣椒煸炒均勻

煸抄出香味倒入香蔥和蒜苔,萵苣。

煸抄均勻回鍋牛蛙,加入適量開水

加入剁椒煸炒均勻,保持大火一直燒至收乾汁水即可。

1.

生蛙洗淨,剁成大塊後用鹽,料酒,生薑片,大蒜片醃製一小時。

2.

準備調料

3.

生薑片和大蒜片

4.

萵苣去皮洗淨切條

5.

洋蔥切片,蒜苔切段

6.

之後倒出醃製的水分裹上生粉

7.

熱鍋倒入油,油溫5分熱。

8.

下入牛蛙煎至表面生皮後撈起,瀝乾油分

9.

留底油,先下入生薑片和大蒜片爆香

10.

再倒入豆瓣醬轉小火煸香,倒入八角和乾辣椒煸炒均勻

11.

煸抄出香味倒入香蔥和蒜苔,萵苣。

12.

煸抄均勻回鍋牛蛙,加入適量開水

13.

加入剁椒煸炒均勻,保持大火一直燒至收乾汁水即可。

泡椒牛蛙

生炒牛蛙 生炒牛蛙

用料:

牛蛙2隻,姜 80ml,紅山椒1-2勺,白糖適量,陳醋10ml,胡椒粉2大勺,大蒜2小勺,鹽適量,料酒適量,豆瓣醬1小勺,水澱粉30ml。

步驟:

首先將去好皮的牛蛙切塊、姜切片、蒜子切片。

鍋中放入油,下入姜、蒜子煸香。

接著倒入牛蛙,翻炒至變色後,加入紅山椒,加半勺鹽、少許白糖,淋入適量料酒、陳醋,倒入適量豆瓣醬,翻炒出紅油。

隨後倒入少量清水,撒上胡椒粉,大火煮開,轉小火煮至湯汁收乾,然後淋入適量水澱粉,拌勻收汁,就可以享用了。

1.

首先將去好皮的牛蛙切塊、姜切片、蒜子切片。

2.

鍋中放入油,下入姜、蒜子煸香。

3.

接著倒入牛蛙,翻炒至變色後,加入紅山椒,加半勺鹽、少許白糖,淋入適量料酒、陳醋,倒入適量豆瓣醬,翻炒出紅油。

4.

隨後倒入少量清水,撒上胡椒粉,大火煮開,轉小火煮至湯汁收乾,然後淋入適量水澱粉,拌勻收汁,就可以享用了。

川味饞嘴蛙

原料:

牛蛙 2隻、絲瓜 2根(去皮,切塊)、郫縣豆瓣醬(2大匙切細)、油辣椒1大匙、花椒 1大匙、鹽 少許、胡椒 少許、油 少許、生粉、蔥姜蒜、紹酒。

製作:

牛蛙清理乾淨後切塊,下鹽、生粉醃半個小時左右。

鍋里下油,下蔥姜蒜,花椒煸炒出味後下豆瓣醬、油辣椒繼續煸炒,下絲瓜,炒到半熟後倒出。

鍋里再下油, 炒牛蛙(最好是泡嫩油,但是家裡實在是不想炸東西),半熟後把絲瓜倒回去,繼續炒。

下酒,稍稍翻炒後加水。

燒滾後轉小火燜5分鐘左右,勾薄芡,裝盤。

1.

牛蛙清理乾淨後切塊,下鹽、生粉醃半個小時左右。

2.

鍋里下油,下蔥姜蒜,花椒煸炒出味後下豆瓣醬、油辣椒繼續煸炒,下絲瓜,炒到半熟後倒出。

3.

鍋里再下油, 炒牛蛙(最好是泡嫩油,但是家裡實在是不想炸東西),半熟後把絲瓜倒回去,繼續炒。

4.

下酒,稍稍翻炒後加水。

5.

燒滾後轉小火燜5分鐘左右,勾薄芡,裝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