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河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河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平原師範學院歷史系,1986年恢復建系。

基本信息

學院簡介

  1987年開始招收第一屆歷史學專業本科生,此後又設立了世界歷史、旅遊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外交學等本科專業,2003 年撤系建立社會發展學院,2012年專業調整,遂更名為歷史文化學院。學院現設歷史學世界歷史人力資源管理三個本科專業,擁有中國史系、世界史系和人力資源管理系三個系,一個教法教研室、一個人力資源管理實驗室、一個資料室。培養歷史學、管理學全日制本科生、函授生,承擔相關各類成人教育以及“國培計畫”中學歷史教師的培訓。 

學科設定

學院重視學科建設,中國史為河南省重點學科,歷史學專業為河南省特色專業,專門史為校級重點學科。中原歷史文化資源利用與旅遊開發研究所為校級特色與套用研究基地。附設河南師範大學文物館和中原農耕文明博物館。
學院擁有中國史、世界史、考古學3三個一級碩士點和一個學科教學(歷史)二級碩士點,招收中國史、世界史、考古學下屬各二級學科及相關方向的碩士研究生以及學科教學(歷史)專業學位研究生。2013年度,招收史學理論及史學史歷史文獻學專門史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歷史地理學中國考古學博物館學文物學、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全球化與世界歷史、中國與東南亞關係研究、英國史西方文明史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及歷史教育碩士專業型碩士研究生。

學科介紹

歷史學

專業概述
歷史學專業(代碼:060101)屬於歷史學大類,歷史學類。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歷史科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發展的基本史實及史學研究的基本訓練,具有從事專業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有一定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素養和歷史學專業基本理論知識,應具備掌握歷史學專業系統全面的專業知識理論方法與才能,畢業學生能在國家機關、文教事業、新聞出版、文博檔案及各類事業單位與組織機構從事相關的實際工作的套用型、複合型高級專門人才。
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歷史科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發展的基本史實及從事史學研究的基本訓練,應具有從事專業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水平。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個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歷史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對社會科學、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等相關學科有一定的了解;
2.掌握歷史學的基本研究方法與分析方法;
3.具有從事歷史研究的初步能力和較強的口頭表達和文字表達能力;
4.熟悉古文字學、版本目錄學、音韻學、史料學、歷史地理學及考古學等方面的基礎知識;
5.了解國內外史學界景重要的理論學術前沿和發展動態趨勢;
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技能。
主幹課程
主幹學科:歷史學
主要課程:中國通史、世界通史,史學導論、中國史、西方史學史、考古學通論、歷史地理學、古代漢語、中外歷史文化原典導讀與選讀、中國斷代史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參觀訪問、社會調查和社會公益活動等,一般安排10周左右。
其他信息
就業方向:高等院校,科研單位,黨政機關,新聞出版部門,企業,中國小校等。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歷史學學士

世界歷史

專業概述
世界歷史專業(代碼:060102)屬於歷史學大類,歷史學類。世界歷史是歷史學的一門重要分支學科,內容為對人類歷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發展為全世界成一密切聯繫整體的過程進行系統探討和闡述。世界歷史學科的主要任務是以世界全局的觀點,綜合考察各地區、各國、各民族的歷史,運用相關學科如文化人類學、考古學的成果,研究和闡明人類歷史的演變,揭示演變的規律和趨向。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備掌握世界歷史的全面系統知識,能在學術研究、文化教育、外交外貿、國際文化交流和新聞出版部門及其和本專業相關聯繫的單位部門;以及各類社會組織機構和從事教學、科研和實際工作的世界歷史專業方面工作高級專門人才。
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關於世界歷史的基本知識,了解整體人類文明的-般發展歷程和世界歷史學方面研究的基本方法,應受到史學理論、外國語、史料學、歷史地理學、國際政治學、國際經濟學、國際關係學及文化人類學等方面的知識教育和基本訓練。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世界歷史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
2.了解相關的社會科學、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
3.掌握世界歷史的基本研究方法與分析方法;
4.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
5.了解國內外世界歷史學界最重要的理論學術前沿和發展動向趨勢;
6.具有從事世界歷史研究的初步能力。
主幹課程
主幹學科:歷史學。
主要課程:世界通史、中國通史、世界文明史、史學概論、西方史學史、中國古代史、歷史地理學,古代漢語、專業外語、中外歷史文獻以及史學名著選讀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參觀訪問、社會調查,社會公益活動,世界歷史學術交流等,一般安排15周左右。
其他信息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歷史學學士
就業方向
高等院校,科研單位,黨政機關,新聞出版部門,企業,中國小校等。

人力資源管理

專業概述
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培養具備管理、經濟、法律及人力資源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事業單位及政府部門從事人力資源管理以及教學、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學科高級專門人才。
基本要求
人力資源管理,是在經濟學與人本思想指導下,通過招聘、甄選、培訓、報酬等管理形式對組織內外相關人力資源進行有效運用,滿足組織當前及未來發展的需要,保證組織目標實現與成員發展的最大化。本專業學生上課要學習管理學、經濟學及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人力資源管理方法與技巧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分析和解決人力資源管理問題的基本能力。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管理學、經濟學及人力資源管理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六大模組的基本知識;
2.掌握人力資源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還有定性的分析方法;
3.具有較強的語言與文字表達、人際溝通、組織協調及領導的基本能力,;
4.熟悉與人力資源管理有關的方針、政策及法律法規;
5.了解本學科理論前沿與發展動態;
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7.學會培訓課程的設計,工作說明書的製作,招聘計畫表的製作,薪酬的設計,學會績效考核,有關法律知識等等。
課程設定
主幹學科:西方經濟學、統計學、組織行為學、管理學、會計學、薪酬管理、工作分析與評價、福利管理、勞動關係、戰略管理、績效管理、培訓與開發、雇員流動管理、國際人力資源管理、人力資源規劃等。
主要課程: 《管理學》、《個體經濟學》、《總量經濟學》、《管理信息系統》,《統計學》、會計學、財務管理、市場行銷、經濟法、人力資源管理、組織行為學、勞動經濟學、績效管理、薪酬與福利、培訓與開發、招聘與配置、人力資源規劃、勞動法、人力資源管理軟體、專業英語。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課程實習與畢業實習,一般安排10-12周。
就業方向
企事業單位及其諮詢機構人力資源管理相關崗位,從事招聘、人力資源開發、考核、薪酬管理、員工培訓、辦公室文秘等工作。

現任領導

黨總支書記:王霞
院長:王記錄
黨總支副書記:鄭學山
副院長:原瑞琴
副院長:張壬

師資隊伍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專職教師53 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20 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32人。1 人為河南省高校創新人才,4 人為河南省教育廳學術技術帶頭人,3 人為河南省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同時聘請章開沅李學勤南炳文彭林董正華王鐵錚巴新生徐藍李工真等全國著名專家、學者為兼職教授, 已經形成了一支年富力強、結構合理、團結務實、善於創新的師資隊伍。
王記錄男,1964 年生,漢族,河南范縣人。先後畢業於蘭州大學歷史系和北京師範大學史學所、古籍所,分別獲歷史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現為社會發展學院院長、教授、歷史文獻學碩士生導師、河南省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河南省教育廳學術技術帶頭人;兼任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理事,中國《史記》研究會理事,河南省歷史學會副會長。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史學思想史、歷史文獻學和清代學術。已發表學術論文70 余篇,出版專著2 部,合著多部,主持3 項課題研究,獲得學術獎勵3 項。在學術界尤其是史學史和文獻學界具有一定影響。
王盛恩男, 1959 年 11 月生,漢族,河南偃師人,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1983 年 7 月畢業於河南大學歷史系,獲歷史學學士學位;此後任教於洛陽師範學院歷史系; 2002年9月到2005 年 6月在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攻讀博士學位,現任河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歷史文獻學碩士生導師;先後在重要學術刊物發表論文 30 余篇,獨著、合著、參編教材 8 部,參加國家級、省級科研項目 5 項;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史學史,具有一定學術影響。
鞠明庫 男,1974年生,漢族,河南潢川人。1998年畢業於河南大學,獲歷史學學士學位;2002年畢業於河南師範大學,獲歷史學碩士學位;2008年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現任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校聘教授),碩士生導師,發表專業學術論文20餘篇,參編著作3部,主持或參與完成科研課題多項。主要研究方向為歷史文獻學、專門史。
李永芳男,1954年10月生,河南省清豐縣人。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校專門史重點學科帶頭人。1981年底畢業於鄭州大學政治系,獲法學學士學位,並留校在鄭州大學理論部任教。1985年1月至1994年10月在中共新鄉市委黨校工作,任黨史黨建教研室主任。1994年11月至今在河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任教。期間1997年11月被評聘為教授。2004年9月至2007年6月在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攻讀博士學位。主要從事中國現代史、中國社會史等方向的教學與研究。兼任中國現代史學會理事、河南省歷史學會理事、新鄉市中共黨史學會副會長、國家社科規劃項目通訊評審專家、河南省社科規劃項目評審專家、河南師範大學教師高級職務任職資格評審委員會委員、校專業技術崗位設定聘任考核委員會委員等職。總計發表學術論文120餘篇。出版著作17部,其中獨著、主編12部。主持承擔並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河南省社科規劃項目以及省教育廳、社科聯等項目7項。先後獲省部級、廳局級科研成果獎30餘項。並獲先進工作者、優秀教師、優秀共產黨員、五好文明家庭等榮譽稱號20餘次。
饒本忠 男,1969 年11月生,漢族,河南信陽人。河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哲學博士、世界史系主任。主要從事世界史和國際關係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主要是猶太學。在《宗教學研究》、《西亞非洲》、《學海》等刊物上公開發表論文10多篇,主持或參加地廳級、省部級科研項目4項,參與編纂《猶太文化論》著作1部。
巨永明男,博士後,教授,碩士生導師。1964年9月生,山西省左權人。世界史學科學術帶頭人;兼任學校人事處副處長。省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省教育廳學術技術帶頭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成果通訊鑑定專家。主要研究方向為全球化問題、國際關係、社會轉型問題、中外社會比較等。兼任中國中東學會、中國非洲史學會理事、省史學會理事。曾主持和參與國家及省廳級項目5項:省骨幹教師基金項目《資本全球化與世界文明關係研究》、博士後流動站項目《資本全球化與20世紀世界歷史運動》、參與教育部重點項目《全球化與中東社會思潮》等。出版著作6部,其中專著兩部:《核時代的現實主義:基辛格外交思想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2005年8月第1版;《資本全球化與20世紀世界歷史運動》,線裝書局,北京,2008年4月第1版。

科研環境

學院擁有河南師範大學中原歷史文化資源利用與開發研究所、中原農耕文明博物館、文物館和資料室,其中,文物館占地面積 200平方米,收藏、 陳列文物近 1000 件;資料室藏書近 30000 冊,中外文期刊 200 余種。

院訓

博學於文・行己有恥
出處:“博學於文・行己有恥”出自顧炎武《與友人論學書》。我們知道顧炎武,大都因他的那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然而少為人知的卻是亭林先生真正標舉的論學、做人兩大宗旨:一曰“博學有文”,一曰“行己有恥”。(“……愚所謂聖人之道如之何?曰‘博學於文”,曰“行己有恥”。自一身以至於天下國家。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來、辭受取予之間,皆有恥之事也。……士而不先言恥,則為無本之人;非好古而多聞,則為空虛之學。以無本之人,而講空虛之學,吾見其日從事於聖人,而去之彌遠也。”(《與友人論學書》)

學生培養

目前,學院在校本科生1300 餘人,在校各類碩士研究生70餘人。學生整體工作名列學校前茅,每年30%左右的畢業生考取北京師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復旦大學、四川大學等知名高校攻讀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多次獲得國家級、省級文明班級(先進班集體);多次獲得河南省畢業生教學技能大賽一等獎;多次獲得國家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就業率穩定在90%以上。

學術成果

近五年來,學院教師主持、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近10項、省部級項目30 餘項,出版學術專著30餘部,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獎勵10餘項。在CSSCI以上期刊發表學術論文近200篇。

未來發展

太行巍巍,衛水泱泱,歷史文化學院植根中原沃土,汲取中原歷史文化的豐厚營養,將優良的文化傳統與現代社會發展相結合,秉承“厚德博學、止於至善”的校訓,堅持“博學於文、行己有恥”的院訓,與時俱進,紮實工作,不斷創新,彰顯特色,努力為祖國的建設培養棟樑之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