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巧根

原常熟市原莫城公社安定大隊第14生產隊隊長。她文化不高,卻潛心於科學種田;她是一個年近花甲的生產隊長,卻成為勇奪高產的農民帶頭人。沈巧根先後出席江蘇省、地、縣召開的科學大會,當選為江蘇省五屆人大代表和省第五次婦女代表大會代表,1977年被評為“江蘇省勞動模範”,1979年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1990年5月去世,享年85歲。

基本信息

人物特寫

1963年,由公社推薦,並經過考察,縣裡確定沈巧根生產隊作為學習全國水稻勞模陳永康的高產樣板隊,要求出高產、出經驗,做到以點帶面,奪取全縣水稻大豐收。這年沈巧根已經57歲了,文化雖然不高,但她認為,科學種田的知識一定要學,而且一定要學好。在總結以往耕作經驗的同時,又為如何選育稻種、抓好合理密植,總結施肥管水的訣竅,為奪高產動足了腦筋。縣委將沈巧根生產隊確定為全縣貫徹陳永康先進經驗的基點,這樣陳永康也能常去現場指導。一來二往,科學種田的思想在沈巧根生產隊的全體社員中牢牢紮下根來。沈巧根生產隊里的140畝水稻已經長到了3尺多高,3畝試驗田裡的稻子更是長到4尺高,齊刷刷的,剛好和沈巧根肩頭一樣平。墨綠綠的稻葉,沉甸甸的稻穗,在微風中輕輕擺動,多少年來,有誰見過這樣好的稻子?雖然還沒開鐮,可豐收的喜悅已經寫在大家的臉上。

誰知,天有不測風雲。一個暴雨傾盆、狂風呼嘯的夜晚,烏雲壓著樹梢飛逝而過,銅錢大的雨點瘋狂地敲打著各家各戶的門窗。無論男女老幼都從熟睡中驚醒,想起豐收在望的稻子,心裡怯怯的,半是焦慮半是祈禱。沈巧根更是心急如焚,她顧不得家人的勸阻,一骨碌披衣起床,弓著腰衝進狂風驟雨的黑夜中。她先是來到試驗田,俯下身去撫摸著那一棵棵壯實的稻桿,沒有倒伏!她又奔到大田裡,一塊地一塊地地撫摸,一棵都沒有倒伏,沈巧根按捺不住心頭的激動,熱淚奪眶而出,這時她才感到身上涼颼颼的,雖然周身濕透,心裡卻是暖烘烘的。次日,天剛放亮,一輛接一輛的腳踏車來了,這是莫城公社黨委的同志們和公社農技站的技術員,他們也都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匆匆趕來,要知道沈巧根生產隊不但是全公社的生產標兵,還是縣裡的旗幟、全省的先進集體,要是發生大面積倒伏,產量就會大打折扣,人們對科學種田的信心也會受到挫傷。他們一路趕來一路看,發現沿途各隊的稻子倒是倒伏了不少,而在沈巧根生產隊140多畝稻田裡,稻稈依舊健壯挺立,金燦燦的稻穗在朝陽下向前來看望的人們點頭致謝。在1962年畝產722斤的基礎上,一躍達到853斤,試驗田裡的畝產竟達到1010斤!在全省首創超千斤紀錄。人們將熱烈的掌聲和敬佩的目光一齊送給這位年近六旬的老隊長。沈巧根潛心於科學種田的感人事跡隨著豐收的喜訊傳出了常熟,傳出了江蘇,傳到了全國。1964年,第1期的《中國婦女》刊發了《奪高產的人——記生產隊長沈巧根》的長篇通訊,同時,還專門配發了社論《像郝建秀、沈巧根那樣用高標準要求自己》。社論說:沈巧根是一個普通的生產隊長,她聽黨的話,依靠集體,熱愛集體,奮發圖強,決心改變生產隊的低產面貌,高產更高產,使全體社員的生活不斷改善和提高。

主要成就

1964年3月,沈巧根去南京參加全省農業先進單位代表會議,陳永康送給她20斤“老來青”稻種。回來後,沈巧根按照陳永康“泥漿稱落谷”的方法育秧。6月21日早上,她又迎來了陳永康去參觀剛蒔三天的秧苗。沈巧根一路走一路介紹,哪塊田的秧是什麼時候蒔的,哪塊田堊了多少基肥、施了幾斤分櫱肥,哪塊田種的什麼品種,哪塊田的土質怎么樣,真是如數家珍。陳永康不住點頭,連連稱讚,鼓勵她要多學習、多觀察、多總結,同時還教給她不少科學種田的訣竅。時間雖短,但沈巧根心頭喜滋滋的,腦海里又在描繪著“喜看稻菽千重浪”的豐收景象。沈巧根生產隊里413畝高產樣板田獲得單產1200斤的好收成,全隊平均畝產達到1020斤。1965年,全隊所有田塊都按樣板田耕作種植,產量再次攀升到平均畝產1092?5斤。這個產量,比全縣平均產量高出56%。沈巧根生產隊在全省範圍內首次連續三年獲得“千斤隊”的殊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