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寧都縣社區扶貧研究會

江西省寧都縣社區扶貧研究會

江西省寧都縣社區扶貧研究會成立於2006年11月,是經民政局批准登記的社會團體法人,註冊號為:贛市寧社證字第050號,屬非營利的社團組織。其使命是研究、培育和發展農村社區組織,開展以農村村級社區為單元的互助式、可持續扶貧工作新模式,提升扶貧開發的瞄準度;加強與國內外民間組織在扶貧開發領域的合作,促進和國內外民間組織的互動對接。

基本資料

logologo

機構名稱:江西省寧都縣社區扶貧研究會
城市:江西
大分類:扶貧
公益分類:扶貧
註冊性質:民政登記
成立時間:2006年11月1日
機構聯絡人:寧永紅

簡介

江西省寧都縣社區扶貧研究會成立於2006年11月,是經民政局批准登記的社會團體法人,註冊號為:贛市寧社證字第050號,屬非營利的社團組織。業務主管部門是寧都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結構實行理事會制,現有行政部、項目部、財務部等內設機構。現有單位會員1個,個人會員186人,有專兼職人員8人。

使命

研究、培育和發展農村社區組織,開展以農村村級社區為單元的互助式、可持續扶貧工作新模式,提升扶貧開發的瞄準度;加強與國內外民間組織在扶貧開發領域的合作,促進和國內外民間組織的互動對接。

願景

探索循環發展扶貧工作新路子,讓農村成為和諧可持續發展的新鄉村。

優勢

研究會擁有一批扶貧開發和農村工作經驗豐富、吃苦耐勞並富有獻身精神的農村社區扶貧工作人員和志願者隊伍,具有熟悉農村、貼近農民的資源優勢和培訓體系。

主要工作

國家“NGO與政府合作實施村級扶貧規劃”試點項目,世界銀行“第二屆中國發展市場”資助的村級社區發展循環基金項目,國家“村級互助資金”試點項目的監測評估,“寧都扶貧易堂勵志基金”項目。

核心項目

開展以扶貧開發為重點的農村社區綜合性發展項目,針對農村社區的村級社區扶貧發展循環資金的實踐和推進工作,實用技術培訓和能力建設,扶貧可持續發展的實踐與理論的研究和探討。

發展循環資金項目

介紹

江西省扶貧辦張志豪主任江西省扶貧辦張志豪主任

2005年,國務院扶貧辦、財政部嘗試政府的扶貧資源向非政府組織開放,並選定在江西省的寧都、興國、樂安三縣進行“非政府組織與政府合作實施村級扶貧規劃項目”試點,承擔試點工作的非政府組織由中國扶貧基金會在全國範圍招標,這一涉及我縣扶貧資金使用管理機制創新的試點,啟發和觸動了我們發展本土以扶貧為宗旨的“草根”非政府組織,這樣既使試點的成果更具推廣性和持續性,又能拓展寧都的扶貧開發空間。為此,我們向社會招攬人才組建“寧都縣社區扶貧研究會”並於2006年11月在民政部門進行了社團登記。2007年元月,我會參加由國務院扶貧辦、財政部主辦,亞洲開發銀行提供技術援助,中國扶貧基金會組織的“非政府組織與政府合作實施村級扶貧規劃”試點項目北京競標會,並成功競得2個村和一個混合村的扶貧規劃試點實施工作,成為參與試點的唯一一家本土草根民間組織。在項目實施中,我會採用參與式方法,在試點的黃石鎮田坑、大嶺村收集民眾的發展需求,與村扶貧開發規劃理事會共同組織民眾代表對項目需求、產業發展和村扶貧開發的可持續發展進行可行性分析,確定以每村10萬元扶貧資金,我會出資每村2萬元,用於建立民有、民用、民管、民受益的村級社區發展循環資金,並制定了小額、有償、短期、信用擔保的管理原則等相關的管理實施方案,報中國扶貧基金會批准後順利實施。循環資金的收益按1:2.7:2.7:3.6的比例分配用於建立風險基金、救助貧困戶、修建社區公益項目和資金管理費用。資金的管理實行公開、公正,廣泛參與,民眾監督的原則運行。

運作模式

1、遵循民管民用的原則,採取村民理事會制。即在村扶貧開發理事會的基礎上,由村民大會推選有貧困戶代表、婦女代表占一定比例的人員組成循環發展資金理事會,下設管委會和監事會。管委會由村民推舉的本村村民代表3—5人組成,負責對項目資金進行運作;考慮到管理素質和節省管理成本,在村民認可的前提下儘量少設管委會成員。監事會由縣社區扶貧研究會代表和村民推舉的本村村民代表3人共同組成,對資金的實際運作實施同步監督,以確保資金安全。
2、借鑑“小額、有償、短期”的方法、實行信用擔保制。資金在村內循環使用,借款對象為社區內的全體農戶,以中低收入農戶為主要目標群體,借款實行小額(每戶單筆10000元以內)、有償(資金占用費年費率約12%)、短期(借款期限一年以內)、信用擔保(每筆借款須有1-2名村民實行全責擔保)的原則運作。借款審查、審批遵循民主、透明、便捷、高效的原則,在確保資金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資金周轉率和使用效益。
3、堅持資金及資金收益主要用於扶貧原則。資金占用費實行差別費率制,即對當年在冊貧困戶借款占用費率給予減半收取的優惠。資金收益主要用於扶貧,即資金收益總額的27%用於救助未借款貧困戶中的特困戶,27%用於已建扶貧項目的後續維護管理費用。每年具體的救助對象、戶數和標準,維修的項目、費用,由理事會商監事會擬出計畫後由村民代表大會討論決定。
4、採取資金支持和能力建設並舉的方式實施項目。村扶貧開發理事會在制定村級扶貧規劃中同時安排資金計畫和能力建設培訓計畫,社區扶貧研究會在投入配套資金的同時也為村民提供實用技術和管理知識培訓,以增強農民組織資金管理能力和村民的生產技能、自我發展能力,降低資金使用風險,提高資金使用效益。項目啟動前對農民組織的管理能力,資金放款前對農戶發展生產的技能都培訓到位才實施項目。

最終目標

該項目旨在建立村級社區發展循環基金。以村級社區內中低收入農戶為主要對象,解決他們發展小規模種養加項目的生產啟動資金及周轉資金。農村社區內的中低收入農戶因發展生產有資金支持的需求,而他們難以從正規金融機構獲得貸款,其自身又無法籌集發展生產的所需資金。本項目為他們提供短期、小額、有息的借款,使他們通過發展生產來獲得收入,擺脫貧困。

創新方式

1、借款對象不同,該項目的對象主要是農村的中低收入農戶。2、注重目標群體的生產管理能力。3、收益用途不同,主要用於救助貧困戶及公益項目建設。4、管理主體不同,村民自管自用、自己監督,我會同時監督。
通過這種方式,能有效解決“貸款難”和“難貸款”的問題,資金安全順暢的在社區內循環使用,資金收益來之於民、用之於民,項目已得到試點村民眾的歡迎和政府扶貧部門的高度重視及重點推介。

特點

創新性:1、將原先一次性救助個別農戶的扶貧款轉變為長期扶持農戶發展生產的周轉資金,轉變村民接受和使用扶貧款的觀念。2、由村民組織管理使用資金,培育村民組織的管理能力和理財水平。3、資金收益主要用於扶貧及公益事業,培養村民的互助精神和誠信意識。
可持續性:社區發展循環資金項目實行小額、短期、有償借用,資金收益主要用於扶貧及公益事業的運營模式,引導村民積極參與並管好資金,使項目具有可持續性。
可擴展或複製性:項目模式符合國家扶貧資金重點扶持產業發展的投資方向,符合農民發展生產需求資金的要求,在農村特別是貧困縣具有很強的複製性,目前縣扶貧辦已將10個省級“村級互助資金試點項目”村交我會設計和監管,並有一個村完全按照“社區發展循環基金”模式運作管理;擬在全縣百餘個扶貧開發重點村建立“村級社區發展循環資金”,併購買我會的技術支持和監測評估等項目服務。

成效

對社區發展循環資金試點,我會制定了將項目的認知度,項目活動滿意度,農戶還款信用率、資金回收率、受益人群在項目實施後的增收額,農民組織資金管理水平和村民自我發展能力提高情況等作為評價項目對經濟社會影響的主要指標。
到2009年12月底,兩個試點村累計借出循環資金77.4萬元,支持97戶利用循環資金髮展生產,實現資金收益50230元,經村扶貧開發規劃理事會決定已用資金收益救助貧困戶47戶10600元、修建公益項目5個13560元,舉辦實用技術培訓6期520人次1420元,初步達到了既培育村民的誠信意識和互助精神,又推進扶貧開發工作可持續發展的項目目標。2009年12月中旬由縣扶貧辦領導帶隊,有縣、項目所在鎮等外部人員組成監測評估組,他們組織村委會幹部、循環基金協會理事會、監事會成員、貧困戶和婦女代表、村小組長等分組、分類到試點村召開了幾個座談會,就項目的組織、執行、效果情況聽取了各方的意見和建議,走訪調查了社區內部分農戶和借款對象,就對項目的認知度、項目活動滿意度、受益人群在項目實施後的增收情況、項目組織管理制度對民眾的影響度等進行了測評。據反饋,他們的測評結果:項目認知度95.3%,項目活動滿意度91.6%;資金計畫完成率100%,農戶還款信用率99.6%,資金回收率98.6%,(資金占用費按時交付率)98.6%,資金損失率為零,受益人群占目標群體的比例96.5%,增收情況為種植業最高,增收率26%,養殖業最低,增收率3.2%,經商、加工業中,增收率為16.7%。民眾反映:這種扶貧資金的管理制度還好,比較透明、公正,錢是本地人用,收益歸村里大家決定怎么用,他們不會帶走一分一厘。只是資本金少了點,每一輪只那么一二十戶能借到錢,要能有30—40萬元本金就好,既能多解決急需資金髮展生產的問題,收益每年有兩三萬元,也能辦點象樣的公益事業和扶助貧困戶。
村級發展循環資金項目模式和試點成果獲得亞洲開發銀行和中國扶貧基金會的表彰,其運作模式還得到國務院扶貧辦、財政部的肯定,並安排在2008年全國“村級互助資金經驗交流和培訓會議”上作典型發言和重點推介。照此模式設計的“社區發展循環基金項目”於2008年10月參加世界銀行主辦的“第二屆中國發展市場”北京展示會競賽,因該項目突出的創新性、可推廣性、可持續性和顯著的試點成果而勝出並獲得15萬元項目資助。世行資助項目在本縣賴村鎮陂田村陂田社區(江下、蓮子等5個村小組)實施,以10萬元設立“村級社區發展循環基金”,按黃石的試點模式運作管理,到2009年底,該社區累計放出基金16萬元,18戶農戶得到資金支持,產生資金收益7900元,用資金收益救助貧困戶7戶1500元,修建社區公益項目旗頭橋一座,支持資金2370元。目前該試點效果良好,經監測評估,世界銀行、社區民眾、當地政府都很滿意。

寧都扶貧易堂勵志基金

介紹

為弘揚中華民族扶貧濟困、助人為樂的傳統美德,助推縣委、縣政府建設由人口大縣轉變為人才大縣的教育發展戰略,重振寧都“文鄉詩國”雄風,激勵、關心和幫助廣大農村優秀學子完成大學和中專學業,我會決定設立寧都縣易堂勵志基金(以下簡稱易堂勵志基金)。
易堂勵志基金是在機構、企業和各界愛心人士的關心支持下,建立的公益性、互助性、資助性獎勵基金。易堂勵志基金採取一次性捐資、一對一幫扶、一對多捐助等多種形式,為有助學意願的機構、企業和愛心人士推介對象、牽線搭橋,搭建一個奉獻愛心的平台。

目標

1、奉獻一片愛心,扶助一代棟樑,救助寒門學子,培育民族精英,把我縣豐富的人力資源轉變為雄厚的人才資本。2、喚起社會各界關注、支持寧都教育事業發展,重振寧都“文鄉詩國”雄風。3、激勵廣大學子的學習積極性,關心和幫助農村學子完成大學和中專學業,支持農村基礎教育。

實施範圍、獎勵對象與標準

1、實施範圍:全縣具有農村戶籍、在本縣就讀並完成學業的應屆高考、中考、國小質量檢測的優秀學生。2、獎勵對象標準:在寧都就學、參考的應屆高考、中考成績列全縣前10名,高考、中考成績列全縣在冊貧困戶學生前10名;國小質量檢測成績列全縣在冊貧困戶前20名的優秀學生。高中生給予一次性5000元/人的獎勵,國中生給予一次性3000元/人的獎勵,小學生給予一次性600元/人的獎勵。

取得實效

目前,易堂勵志基金項目已經啟動,並且進展的很順利。已有很多的企業和機構共襄善舉,如江西翠微實業有限公司捐資5萬元、寧都縣扶貧開發擔保有限公司捐資6萬元;很多的愛心人士也慷慨解囊:一直在默默助學的潘連生先生認捐1萬元幫助貧困戶學生張艷艷同學(該同學被華中科技大學錄取);在美國留學的謝尤勤博士留下遺願要為家鄉小布的優秀學子做點貢獻,以每年6000元的資助基金來獎勵國中畢業的優秀貧困學生兩名,並且進行10年的連續捐助。今年優秀學子李琳等拿到了謝尤勤獎學金如願進入理想的學府。易堂勵志基金貴在勵志,為了不挫傷學生的自尊心,避免產生自卑心理,資助金都是以勵志獎學的方式發放到學生的手裡,使他們成為自強、自立,懂得感恩和對祖國有用的人。現在已籌集17.2萬元並獎勵高考生20名10萬元、中考生20名6萬元、小學生各20名1.2萬元。

NGO組織之扶貧協會

NGO,是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的英文縮寫。它是指是一個不屬於政府、不由國家建立的 組織。雖然從定義上包含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但該名詞一般僅限於非商業化、合法的、與社會文化和環境相關的倡導群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