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山生態與貧困問題研究會

大巴山生態與貧困問題研究會

大巴山生態與貧困問題研究會(The Da Ba Mountains Academy For Biology And Poverty Problems)於2004年2月在縣民政部門登記(川巴通社證字第04-001號)的非贏利性的社會團體法人單位。主要致力於生態保護、文化與健康促進、社區善治等領域的志願服務。

基本信息

機構名稱:大巴山生態與貧困問題研究會

城市:四川

大分類:扶貧

公益分類:扶貧、環保

註冊性質:民政登記

成立時間:2004年2月1日

機構規模:專職12人,志願者5人

機構地址/郵編:四川省通江縣壁山西路政通家園B棟2-2-2 636700

機構網址:http://www.dabashan.org/

機構簡介

大巴山生態與貧困問題研究會,成立於204年,現有9名骨幹志願者,主要致力於生態保護、文化與健康促進、社區善治等領域的志願服務。

大巴山生態與貧困問題研究會大巴山生態與貧困問題研究會

該會秉持“尊重、公正、互動”的原則,在巴中市三縣一區實施項目達30餘個。先後同巴中市三縣一區合計17個鄉政府和多個部門開展合作,建立了良好的社會公信力;建立起社區互助組織16個,項目管理委員會6個;有效幫助農村社區千餘農戶進行基礎農業生產建設;建立鄉村圖書室21處和2個文化中心,先後派出支教隊伍20餘人;建成8支農村社區腰鼓隊,合計220名隊員;修建衛生站7處,培訓鄉村醫生11人。編輯“鄉土生態文化圖書”9部。2007年以來,研究會都在當地自然災害發生後及時派出災情調查小組,深入受災社區進行調查,並將受災信息準確及時地反饋給社會各界,獲得了美國國際小母牛組織、香港社區伙伴、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等機構對巴州區和通江縣的19個受災社區的支持,共爭取8個災後重建項目,合計資金400餘萬元,使近千戶受災農戶得到不同程度的救助,恢復生產並重建家園。幫助受災社區建立了“社區災害防禦與自救小組”19個,對受災社區進行災害知識、災害自救培訓百餘次,提高了社區自我組織災後重建和生產自救的能力。

機構文化

1、核心價值觀:尊重、公正、互動;

2、機構目標:推進公民社會發展和社區善治,治理貧窮,保護環境;

3、行動原則:三問(人品、職責、績效);三者(傳播、協作、實踐);三察(根源、機制、影響)。

活動範圍

主要在巴中市(個別項目突破了區域)內從事社區生態與貧困問題調查,實施國內外生態與扶貧項目,開展生態與貧困問題培訓與交流,建立生態保護和反貧困活動試驗場站(點)。

主要研究(軟課題)項目

試驗場(點)建設,通江縣參與式扶貧、大巴山社區林業資源衝突管理研究、通江縣森林生態的歷史變遷、通江縣生態環境保護研究、小額信貸、貧困社區發展研究等;

機構榮譽

人畜飲水可持續發展項目獲2005福特汽車環保獎二等獎;
水土流失地治理項目獲阿拉善生態保護項目三等獎;
苟家坪婦女生計與健康可持續發展項目、走馬村留守人員生計與健康促進項目獲中國發展市場項目第一、二屆獎。
2009年獲四川團省委、四川省災後重建志願服務協調辦公室授予“四川志願者實踐基地”;
2009年HPI項目獲“最佳社區建設獎”;
2010年獲四川省民政廳授予四川省先進社會組織;
2010年獲西南財經大學社會工作教育實習基地;

NGO組織之扶貧協會

NGO,是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的英文縮寫。它是指是一個不屬於政府、不由國家建立的 組織。雖然從定義上包含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但該名詞一般僅限於非商業化、合法的、與社會文化和環境相關的倡導群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