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官窯

永樂官窯

官窯起自唐,有兩種涵義,一是指貢器,一是指官廠。自唐代至元代(公元八世紀~十四世紀),官窯多有貢器,少有官廠,採取的形式是“官監民燒”,燒出的瓷器,“千中選十,百中選一”,進貢給統治階級。這種瓷器就叫做貢瓷和官窯。那時,唐代在產瓷區設有司務,宋代設監,到了元代則設局,以提領監陶,後改為本設總管。他們燒出的“景德年制”,“樞府’等款式的瓷器,分別稱為“景德窯’,“樞府窯”等。官窯之謂,在中國古代陶瓷史上有不同的內涵。就廣義而言,是有別民窯而專為官辦的瓷窯,其產品為宮廷所壟斷。

文章概述

明代在景德鎮設立“御器廠”,專門燒制宮廷用瓷。瓷器燒制經過兩宋時期的發展,不論在燒制工藝,還是器具種類方

永樂官窯永樂官
面都達到了高峰,各時期都有不同的代表品種,如永樂甜白、永宣青花、成化鬥彩、嘉萬五彩等瓷中翹楚,至今深受瓷器收藏愛好者的喜愛。
永樂是明朝第三個皇帝, 明成祖朱棣(140-14在位)的唯一年號。永樂帝在位時,景德鎮瓷器生產蓬勃發展,這一時期是我國瓷器燒制承上啟下,內外交流的重要階段,上承宋元,下啟康乾,並廣泛與外國交流學習。能工巧匠們除了繼承前輩的精巧工藝,仿製元代的典型器物外,還大膽進行創新改良,燒製成永樂甜白,青花,釉里紅等極具時代特色的新瓷器,尤其是多色低溫釉上彩瓷器,打破了以往瓷器多為單調色彩的傳統,使之更賞心悅目,為後來的成化鬥彩,嘉萬五彩乃至康雍乾粉彩瓷器燒制奠定了基礎。借鄭和下西洋和外使出訪之際,永樂瓷器得以與世界其他地區交流(外銷瓷和賞賜附庸國專用瓷),從外國進口顏料(如永樂青花所用的蘇麻里青)學習技藝。永樂瓷器中也出現了一批地域色彩濃厚的伊斯蘭瓷器,這既是對前朝的繼承,也是新時期向外國學習的證明。
這次展出的景德鎮珠山永樂官窯出土瓷器總計110餘件,包括永樂甜白,青花,釉里紅,釉上彩瓷及伊斯蘭瓷器,涵蓋了永樂官窯出土的所有品種和器形,也幾乎代表了永樂一朝最最典型的瓷器類型。概括來說,永樂最典型的三大瓷器就是甜白,鮮紅和青花。
如果大家仔細觀察,會發現本次展品均為貼上拼接的復原件。原來我國古代官窯生產使用一直有一個嚴格的規矩:片瓷不得流入民間。不管是燒成的次品,落選的貢品,還是失手打碎的瓷器,必須打碎就地掩埋。看過《故宮》紀錄片第六集《故宮藏瓷》的人肯定有印象,故宮清理時也曾挖出過成堆碎瓷片,證實了這種說法的真實性。這次展出的瓷器就是從官窯遺址中挖出的落選貢品。大家不要一聽落選,就覺得這些瓷器一定是次品,其實不然。落選可能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燒成後發現確實是次品,比如釉色不勻,有鐵渣殘餘等,無法進獻給皇室,又不能留作民用,只有毀掉;另一個原因是瓷器本身不是廢品,甚至可能是精品,但不合皇帝口味,或皇帝臨時改了主意,不再需要這些瓷器了。例如《國寶檔案》有一集介紹宣德年的雲龍紋蟋蟀缸,也是官窯修復品。它本是為皇帝心愛的蟋蟀王而專門定製,花紋都是皇帝親自設計的,剛出窯卻因蟋蟀戰死,無用武之地,只得被摔得粉碎掩埋起來。明清皇帝都非常關心瓷器的燒制,康雍乾三代甚至在公務纏身時仍親自設計瓷器的紋樣,題詩。官窯瓷到底是為皇家服務的,迎合皇室的審美情趣和皇帝反覆無常的脾氣自然是最重要的事。很多佳作可能就因為皇帝一句話而永埋地下,不得傳世。我們今天能看到他們的復原件,的確是很不容易的事。

展出瓷器

展出各類瓷器:(按燒制方法分)

永樂官窯永樂官窯

(一)高溫色釉:
本次展出的高溫色釉主要有紅、醬、黑、青四色。
1 紅釉:
“永樂宣德間內府燒造,迄今為貴。啟事以棕眼、甜白為常,以蘇麻離青為飾,以鮮紅為寶。”
------《窺天外成》成書於萬曆十七年(1589年)
(1) 歷史及燒制方法:
銅紅釉的一種,以銅為著色劑的釉料,在高溫還原氣氛中燒成的紅釉,生坯掛釉,入窯經過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通體純紅,光彩奪目,燒制難度極大,對窯室氣候敏感度高,質量不穩定,成為“火的藝術”。這與“鈞紅”不同。“鈞紅”紅中帶紫,工藝上需兩次燒成。
名目混雜,稱“祭紅”或“霽紅”,“寶石紅”(釉色如閃閃發光的紅寶石)等等。燒制工藝複雜,傳世量少,極為名貴,有“永器鮮紅為貴”一說,與“祭(霽)藍”是對比色,多用於祭祀用具。霽是古語,雨或雪後初晴的意思,因該釉顏色鮮艷奪目,嬌嫩欲滴,頗似雨雪後初晴時的雲霞,故得此名。色澤細膩中透著厚重,符合皇家高雅精緻的氣質,深受皇室喜愛。
紅釉特點為:胎質細膩,胎體薄輕,紅色鮮麗勻潤,釉質晶瑩,透明如玻璃。永樂紅釉暗花高足碗為代表,內壁白釉暗龍紋,碗心刻篆書“永樂年制”,多為雙行,外壁釉鮮紅,形體秀美,莊重。
另:康熙年間也有一種霽紅釉,是一種純粹的深紅色釉。釉汁凝厚,釉面密布細小棕眼,如橘皮,色調深紅,似暴風雨後晴空中的紅霽。首博有一對康熙霽紅霽藍瓶。
名詞解釋:棕眼:釉面氣泡在窯中焙燒時,爆破後未經彌合而自然形成的小孔。
(2) 典型器物:
① 忘了名字了
銅紅釉對窯室氣候敏感,銅離子在高溫下揮發,所以會出現紅釉不勻,淡紅暈開狀,有紅色小點,類似於康熙的豇豆紅。但永樂帝認為其色不正,所以棄用。首博四樓恰好藏有一隻康熙豇豆紅的碗,兩相比較,還真有相似之處。關於豇豆紅的介紹留到後面說。
② 釉里紅點彩紋碗:
這隻碗最大的特點在於點彩這種加工工藝:用毛筆或筷子蘸銅紅料,在器物外壁釉下隨意點點畫畫,故稱點彩,花紋貌似漫不經心信手塗來,顏色深淺大小不均,毫無章法,卻有自然獨特的韻味,比刻意描畫更勝一籌。(首博常展瓷器特輯中會介紹與之相關的撒藍釉)
③ 釉里紅趕珠龍紋碗:
釉下有龍兩隻,五爪,龍頭有角和須,形象威武豪放,有氣勢,唇上翻,發上飄,爪有力。空隙飾朵雲紋,外底心有雙圈刻印,紅釉色不正,紅中偏灰,未有傳世。
2 紫金釉:
初見時覺得像醬釉,到四樓一查,果然是紫金釉的同義詞。特色不是很突出,只是顏色非常少見,像柿黃或芝麻,是一種鐵為著色劑的高溫釉。它的歷史很悠久,商代後期的原始瓷器中就已出現,東漢時盛行。看到一本書上說,“紫定”(定州窯)就是醬色釉,有些瓷器的表面呈紅色,也叫“定州紅瓷”。關於永樂紫金釉沒有直接記載,倒是提到過洪武年間的紫金釉,它是在元朝基礎上燒成的,色調似僧衣,故稱“老僧衣色”。
3 青釉:
(1) 歷史及燒制方法:
青釉瓷是歷史最悠久的瓷器之一,以鐵為著色劑,CaO氧化鈣為助溶劑。顏色豐富多樣,名稱也比較亂,因為我國古代將青色,綠色,藍色統稱為青色。
(2) 典型器物:
這次只展出了一件青釉瓷品:仿龍泉青釉淨瓶:
形似寶塔,呈橄欖綠色,顏色有剝落。雖說是仿龍泉窯,但似乎不是龍泉窯的正色。最常見的龍泉窯都是溫潤淡雅的梅子青,粉青或翠青,很少有這么深的橄欖綠。
查了一下仿龍泉釉的概念:青釉品種之一,永樂仿燒釉色青中閃綠,釉質肥厚,多有小氣泡及垂流現象(可以想像一下燭淚,但好的垂流不會有很明顯的釉汁疙瘩。);釉汁均勻,釉面玻璃感強,色澤較重,具有摹仿宋元龍泉的效果。
4 黑釉:
見過大汶口薄如蛋殼的黑陶,黑釉還是頭回見。
(1) 歷史及燒制方法:
黑釉燒制始於東漢早期越窯,呈色劑為氧化鐵及少量或微量的錳,鈷,銅,鉻等氧化著色劑,常見色為赤褐色或暗褐色,主要成分氧化鐵占8%-10%。如果把釉層加厚到1.5mm,釉色就變成黑色了,實在很神奇。分石灰釉,石灰鹼釉兩種,如果按顏色分,還有兔毫等。
(2) 典型器物:
① 黑釉三足雙耳爐:
外壁通黑,內澀胎(猜為未上釉的胎體),雙魚形耳(和象耳什麼區別?)。外腹白書,表明為永樂二十年祭祀專用。
②黑釉四方蓋盒:
薄處呈褐色,繼承了洪武年間黑釉戧金器的製法。戧金工藝待查,記憶里為在器物表面刻花紋,在紋路里貼金線。發現盒子的邊緣泛紅,應該就是金了。

漆器歷史

漆器的戧金工藝是宋代的新創造,起源於戰國時期的針刻,作法是用特別的工具在漆面雕刻出花紋,在刻紋中上漆後再

永樂官窯永樂官窯
填金、銀粉。填金的稱之為戧金,填銀的稱之為戧銀。戧金銀法在《輟耕錄》中記載得很詳細:“嘉興斜塘楊匯髹工戧金、戧銀法,凡器用什物,先用黑漆為地,以針刻畫,或山水樹木,或花竹翎花,或廳台屋宇,或人物故事,一一完整,然後用新羅漆。若戧金,則調雌黃;若戧銀,則調韶粉,日曬後,角挑挑嵌所刻縫罅,以金薄或銀薄,依銀匠所用紙糊籠罩,置金銀薄在內,逐鏇細切取,鋪已施漆上,新綿揩試牢實,但著漆者自然粘住,其餘金銀都在綿上,於熨斗內燒灰,坩堝內熔鍛,渾不走失。”明代戧金工藝已非常成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