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資源增殖

水產資源增殖,指採用繁殖保護、人工放流和改善水域環境等措施來提高水產資源的數量和質量。是保證水產資源再生產過程的穩定性和持續增長,提高漁業生產的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

水產資源增殖

正文

指採用繁殖保護、人工放流和改善水域環境等措施來提高水產資源的數量和質量。是保證水產資源再生產過程的穩定性和持續增長,提高漁業生產的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
發展變化 水產資源是一種經常變動和不斷更新的自然資源,其數量變動是種群中補充量和減少量相互關係變化的結果。資源的繁殖和生長使種群得到補充和更新,而自然死亡和捕撈則使種群數量減少。水產資源增殖是通過人工補充和更新漁業資源的有效方法。它產生於古代,但在很長的時期里,採取的主要措施是繁殖保護,其範圍和規模很小。19世紀開始採取人工放流和改善水域環境等措施,其範圍和規模都擴大了。20世紀以來,尤其是50年代以來,水產資源增殖發展很快,範圍和規模迅速擴大。主要原因是:①隨著世界人口的增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動物蛋白的需要日益增長,僅靠水產資源的自然增殖已經遠不能滿足需要。②由於過度捕撈等原因,水產資源遭到破壞,一些有經濟價值的水生動物和植物資源面臨滅絕,或密度過低不宜利用,更加劇了水產品供求矛盾。③基礎理論學科(如魚類生態學、生理學,水生生物學等)的發展推動了水產增殖科學的進展。④工業的發展能夠為水產資源增殖範圍和規模的擴大提供必要的設施。⑤天然水域的水質好、溶氧高、餌料資源豐富,魚類生長快,魚病少,產量高,因此投資少,成本低,見效快。同時,水產資源增殖還有利於保持水體生態平衡和良性循環。隨著水產資源增殖和水產資源增殖科學的發展,產生了“栽培漁業”、“放牧漁業”等新概念,從而在水產資源舊有的“開發利用型”的基礎上,又產生了新的“培養利用型”。
繁殖保護 古代,人類已注意保護水產資源。中國古書中對此有所記載,例如《周書》中即有"毒魚網禁",《呂氏春秋》有“竭澤而漁,豈不得魚,而明年無魚”,《淮南子》有“魚不長尺,不得取”。到了明代和清代,制訂有禁捕懷卵親魚和禁止在產卵場捕魚的法令。國外最早的保護魚類資源的法令是在 5世紀起草的哥特人法典中發現的,以後蘇格蘭在12世紀、俄國在17世紀先後頒布了水產資源保護法,日本1901年正式頒布《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國務院於1955年6月頒布《關於渤海、黃海及東海機輪拖網漁業禁漁區的命令》、1979年2月頒布《水產資源繁殖保護條例》(1957年4月至正式頒布前曾以草案形式試行)等。這些漁業法規規定應實行合理捕撈來調整種群數量,劃出禁漁區禁漁期,禁止採用炸魚、毒魚等漁法;確定允許捕撈品種的規格,保護漁撈對象的繁殖和生長過程,以增加資源補充量;合理控制捕撈量或規定捕撈定額,以減少損失並實現資源量的增長。
人工放流 19世紀中葉,歐美各國在鮭鱒魚類的人工繁殖成功以後,相繼建立了孵化場,將經過人工培育後的仔幼魚進行人工放流,以增加水域中的魚類資源。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全世界每年人工放流的鮭鱒魚總數已達20多億尾。日本1962年在瀨戶內海建立起第一個“栽培漁業”中心,經過培育種苗、放流,取得明顯效果。1975年放流稚魚11.5億尾,到1979年回歸量達2400萬尾,按每尾3.66公斤計,總重量達 8.8萬噸。據計算,每一尾稚魚成本不到1日元,在海洋中生活3~4年後參與生殖回遊回歸時,個體重達3~4公斤,年放流量10億尾稚魚,成本不到10億日元,以2%回歸率計算可回歸2000萬尾,約 6~8萬噸,產值可達200億日元。這種新興的“放牧漁業”給日本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俄國在 100多年前,成功地進行了鱘魚的人工繁殖。蘇聯在20世紀70年代人工繁殖和苗種培育已走上機械化、自動化的道路。由於蘇聯每年在各大江河和亞速海、裏海等內陸海大規模放流幼鱘,使鱘魚產量不斷上升。中國內陸水域經濟魚類的人工放流效益也很顯著。在湖泊、水庫中放流,同天然生長的魚類相比,經濟效益約高60~70倍,產量約高350~400倍。
移殖馴化 水產資源增殖的另一項重要內容。古羅馬時代,鯉魚由亞洲移殖到歐洲,以後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並且育成了各種不同的品種。原產北美太平洋沿岸山溪中的虹鱒;以及原產非洲的羅非魚屬的一些種類也都已被廣泛移殖到世界各地。此外,如中國的草魚、鰱魚,北美的河鯡,美洲的紅占鮭、食蚊魚等,還有歐洲的河鱒、大西洋鱒、白鮭等也向其他洲或國家移殖。原產太平洋北部的幾種大麻哈魚現在不僅移殖到南太平洋的紐西蘭、澳大利亞、智利等國,還引入大西洋的白海(蘇聯、挪威)和加拿大的大西洋沿岸。美國還向大湖區放流銀大麻哈魚。中國除了由國外引進羅非魚、虹鱒及鬍子鯰等外,還成功地進行了若干種國內魚類移殖馴化。例如,團頭魴原產長江中游湖泊中,後移殖於全國南北各地;1979年開始將太湖短吻銀魚的人工授精卵由江蘇太湖移到雲南滇池,1983年產量達1500噸。蘇聯在移殖魚類的餌料生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改善水域環境 繁殖和棲息的水域環境條件,是魚類種群自然興衰的最重要因素。改善水域環境條件,或在良好的水域環境條件遭到破壞時,採取有效的補救措施,以彌補自然條件的不足,也是魚類資源增殖的重要措施。例如,在沿海設定人工魚礁可以改善水域環境,增加生物量,為經濟魚蝦類,尤其是對放流的魚、蝦、貝提供棲息場所和食物基地,從而增加漁業資源。中國從1978~1983年投放人工魚礁3136座,建成人工礁區面積1.6 萬畝,誘魚效果良好。國外也多重視設定人工魚礁。日本規劃從1976年起,用10~15年時間在沿海建成5000公里長的人工魚礁帶;美國沿海各州幾乎都建有人工魚礁。此外,改善水域環境的措施還有:設定人工魚巢以滿足草上產卵魚類的繁殖需要;模擬河床條件的人工產卵槽以滿足石礫產卵魚類的需要;興建魚道等過魚設施,以滿足魚類回遊的要求;通過人為措施改良水質和底質;防止和治理水域污染等。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