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資源增殖

用人工方法直接增加水域生物種群的數量或移入新的種群,以提高水產資源的數量和質量的措施。廣義而言,還包括某些間接增加水域種群資源量的措施。 \n某個特定水域的某些水產資源,當外界條件的改變,特別是人類的經濟活動影響,例如捕撈過度、水體污染、攔河築壩、江湖阻隔等超過其自身的調節能力時,就會引起資源量下降,甚至枯竭。這時就需要採取各種措施增加其補充量,才能保持最佳的資源量。

漁業資源增殖

正文

水域生態系統中的各類生物種群有的可為人類所利用;有的則是直接或間接危害水產資源的種群。為了使水域生態系統中發生的生物學過程儘可能地納入經濟生物生產的軌道,從而提高由初級生產至水產資源生產的能量轉換效率,也有必要根據水域的生態條件引進新的經濟生物,以至重要的餌料生物,以改變原有的生物群落組成,增加水產資源的種類和資源量。
資源增殖的方法主要有下述幾種。
人工放流 將一定規格和數量的用人工繁殖培育的苗種,在度過自然條件下死亡率高的發育階段後,選擇環境條件適宜、敵害少和餌料資源豐富的水域放流,使之充分利用水域的天然餌料資源自然生長,以補充和增加水域的自然資源量,這是世界上公認的有效增殖措施。放流增殖的對象應為:①經濟價值高且易於進行苗種培育和放流的地方種群;②食物鏈級次較低、適應性較強的種類;③生活周期短、生長快的種類;④移動範圍小的底棲性種類或回歸性很強的種類。此外還要考慮到移入水域各生物種間的關係、原有餌料的基礎以及各類餌料資源的充分利用等。
移植馴化 即將新的水產資源生物種群移入一定的水域,使其適應新的環境,自然定居繁殖,形成新的有捕撈價值的種群。如1948~1972年20多年間,蘇聯共向400多個湖泊、水庫、河流和內海移植了70多種魚類,其中已經定居的有44種。移植餌料生物可提高水產資源的餌料量,是一種間接增殖水產資源的措施。移植時須防止新種群替代有更大經濟價值的種群,防止引進疾病和寄生蟲。某些外來的有害種群往往是通過海上交通無意被傳入的。中華絨螯蟹自1910年開始通過航船壓載水艙轉移到西歐和波羅的海國家後,它的大量繁衍曾一度使引入國的堤壩受到損害。
改善水域環境 包括為魚類產卵提供條件,及興建過魚設施、以維持洄游性魚類的洄游通路等。一些在草上產卵的魚類常由於湖泊、水庫水位波動而不能正常繁殖。用樹枝、棕皮、合成纖維扎製成把,在魚類的繁殖期放置在產卵場所,可為親魚提供附卵基質,成為人工魚巢。興建閘壩常阻隔了魚類的洄游通路,使之不能到產卵場繁殖、肥育場肥育和越冬場越冬;為此一些國家興建了過魚設施,對某些魚類有一定的過魚效果。此外,設定人工魚礁除有誘集魚類、提高捕撈效率的作用外,還為幼魚創造了優良的棲息條件,也能起到增殖資源的作用。
為保護和合理利用水產資源及防止水域污染,不少國家制訂了有關捕撈限額、捕撈規格、禁漁區、禁漁期和水域環境保護等的法規,為保護魚類和魚類正常繁殖、發育的環境提供了條件,從而增加了補充量和保證最大補充量所需的親體數量,實質上也是增殖水產資源的重要措施。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