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淋病

氣淋病

氣淋病,淋證之一。出《脈經》卷八。又名氣癃(《諸病源候論》)。由脾腎虛膀胱熱所致。症見小便澀痛,小腹脹滿明顯。有虛實之分。虛者中氣不足,少腹墜脹而尿出無力,宜用補中益氣湯,或八珍湯加杜仲、牛膝等。

簡介

氣淋病證名。見《脈經》卷八。《諸病源候論·淋病諸候》:“氣淋者,腎虛膀胱熱,氣脹所為也。”證見膀胱小便皆滿,尿澀,常有餘瀝。亦曰氣癃。有氣滯不通和氣虛無力之分。氣滯者小便澀痛而臍下脹滿特甚,用沉香散、...

症狀

實者氣滯不通,小便澀滯而臍下服滿疼痛較劇,直用瞿麥湯(《醫宗必讀》:瞿麥穗、黃連、大黃、枳殼、當歸、羌活、木通、牽牛、延胡索、桔梗、大腹皮、射干、桂心),或沉香散(《醫宗必讀》:沉香、石韋、滑石、當歸、留行子、瞿麥、葵子、赤芍、白朮、甘草)加青皮、烏藥、小茴香等。參見淋條。

症狀:實證表現為小便澀痛,淋瀝不宜,小腹脹滿疼痛,苔薄白,脈多沉弦。虛證表現為尿時澀滯,小腹墜脹,尿有餘瀝,面白不華,舌質淡,脈虛細無力。

方藥

治法:實證宜利氣疏導,虛證宜補中益氣。

方藥:實證用沉香散,虛證用補中益氣湯。

沉香散中沉香、橘皮利氣,當歸、白芍柔肝,甘草清熱,石韋、冬葵子、滑石、王不留行利尿通淋。胸悶脅脹者,可加青皮、烏藥、小茴香以疏肝理氣;日久氣滯血瘀者,可加紅花、赤芍、川牛膝以活血化瘀。補中益氣湯補中益氣,以治中氣不足、氣虛下陷之氣淋。若小便澀痛,服補益藥後,反增小腹脹滿,為兼濕熱,可加車前草、白茅根、滑石以清熱利濕;若兼血虛腎虧者,可用八珍湯倍茯苓加杜仲、枸杞、懷牛膝,以益氣養血,脾腎雙補。

氣淋者,氣閉不能化水,病從肺而及於膀胱也。其候小腹滿,尿澀常有餘瀝。許仁則云:氣淋者,氣壅小便不通,遂成氣淋。此病自須依前療水氣法,然亦有氣熱不能化水者,當以清肺金為主也。

瞿麥湯

瞿麥桑白皮甘草(炙,各半兩)木通赤茯苓陳皮(去白,各一兩)滑石(碎,一兩半)冬葵子(炒,一合)

的上共八味搗篩,每服三錢,入蔥白二寸同煎,溫服。

桑白皮湯治氣淋結澀,溲便不利。

桑白皮(一兩)茅根(二兩半)木通乾百合(各二兩)

上搗篩,每服三錢,水煎,溫服無時。

石韋散

石韋(去毛)赤芍(各半兩)白茅根木通瞿麥川芒硝葵子(各一兩)木香(一兩)滑石(二兩)

上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

沉香散治氣淋,多因五內鬱結,氣不宣行,陰滯於陽而致壅閉,小腹脹滿,便溺不通。

沉香石韋(去毛)滑石王不留行當歸(各半兩)葵子白芍(各七錢半)橘皮甘草(各二錢半)

上為散,每服二錢,煎大麥湯下。

其他

淋病症狀慢性淋病

淋病的治療什麼是淋病

氣淋湯梅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