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葉白粉藤

毛葉白粉藤,為雙子葉植物藥葡萄科植物毛葉白粉藤的根。散瘀止痛,拔毒消腫。用於跌打損傷、扭傷、骨折、癰瘡腫毒、風濕關節疼痛。

介紹

植物名稱: 毛葉白粉藤
英文名: root of Assam Treebine
學名: Cissus assamica
別名: 苔郎藤、左爬藤、葫蘆葉、左邊藤、粗殼藤、紅背絲綢、白背絲綢
科: 葡萄科
屬: 白粉藤屬
來源:藥材基源:為葡萄科植物毛葉白粉藤的藤莖。

產地分布

產中國海南、廣東、廣西、福建等地。

形態特徵

枝圓柱狀,小枝有明顯條紋。葉心形,鮮綠色或暗灰綠色,具細齒;復聚傘花序與葉對生,花小,黃綠色,花期4-10月。漿果小,梨形。

生長習性

較耐陰,喜溫暖氣候及濕潤土壤。

性狀

性狀鑑別 本品藤莖橢圓形或扁圓形,直徑0.3-1.5cm。表面黑褐色或灰褐色,有棱狀條紋,並伴有多數紅褐色點狀突起的皮孔。節明顯,節間長5-10cm。斷面不平坦,皮部窄,木質部呈黃褐色,射線輻射狀,導管的孔眼明顯,木質部易縱向片狀分離,中心髓部紅褐色。氣微,味淡,口嘗有滑膩感。
顯微鑑別 莖橫切面:木栓層細胞5-6列,排列緊密,內含棕色或紅棕色物質。皮層較窄。中柱鞘纖維成束,木化。韌皮射線頂端呈喇叭狀,合眾多草酸鈣簇晶,韌皮部篩管直徑25-40μm。形成層不明顯。木質部寬廣,導管孔徑較大,直徑10-255μm;木纖維及木薄壁細胞強木化。木射線近髓部細胞木化。髓部細胞較大,直徑30-110μm;纖維散在,薄壁細胞內含草酸鈣針晶束。

鑑別

理化鑑別 (1)取本品粉末1g,加石油醚10ml,50-60℃水浴上回流30min,濾過。取濾液置蒸發血中,揮乾,加醋研0.5ml溶解殘渣,沿蒸發皿邊緣滴加硫酸1滴,溶液由紅、黃、藍色最後變為綠色。(檢查皂甙類)(2)取本品粉末1g,加水5ml,水浴上回流15min,趁熱濾過。取濾液置於試管中,加a-萘酚試液2-3滴,沿管壁緩緩加入硫酸0.5ml,在兩液交界處有紫紅色環。(檢查多糖類)

藥理作用

【性味】淡;微澀;平
【歸經】肝;腎經
【功能主治】止咳;平喘;解毒。主咳嗽;哮喘;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6g。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味淡、微澀、平。有拔毒消腫、散瘀止痛的功能。用於跌打損傷、扭傷。風濕關節疼痛、骨折、癰瘡腫毒。【摘錄】《中華本草

景觀用途

在園林中可用作林下地被,也可用作基礎種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