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太紙

毛太紙

亦稱南毛太紙,福建、浙江、江西都有出產。顏色淺黃,性能與毛邊紙相仿,但紙幅較小,略薄。性質柔和,厚薄粗細稍有不勻,有明顯的簾紋。因紙面清潔、光滑,清代中期以後用以印書的較多。毛太紙是修補舊書的必備紙張,補、鑲、裱托竹紙書均很相宜。染色後也可以作為舊紙的代用品。

基本信息

解釋

又稱仿宋紙,原產於江西,是我國手工紙種之一。由草漿竹漿配抄而成。紙色發暗,紙面粗厚而軟和,吸水性強,據《小石山房叢書》中載:“江西特造之,厚者曰毛邊,薄者曰毛泰”,兩者性能接近,可作書畫紙或書畫襯紙,也用作鞭炮紙。

一般規格有:3.8尺×2.0尺(127cm×67cm)。

手工紙的種類

我國傳統手工紙品類繁多,分類方法也有不少,可以按原材料分、按地域分、按生產工藝分、按用途分、按生熟分等,可以分成很多品類。但是就我國傳統手工紙的原材料來說,大多不出這十個字“麻構竹藤桑,青檀稻瑞香”。因此我們可以進一步把傳統的手工紙大致分為以下五大類:麻紙皮紙藤紙竹紙宣紙

麻紙

麻紙麻紙

以麻類植物的韌皮纖維為原料所造,起源最早套用最廣泛的是苧麻,其次還有大麻、亞麻。麻紙是中國古代圖書典籍的用紙之一,是一種大部分以黃麻、布頭、破履為主原料生產的強韌紙張。麻紙的特點是纖維長,紙漿粗(紙表有小疙瘩)紙質堅韌,雖歷經千餘年亦不易變脆、變色;外觀有粗細厚薄之分,又有“白麻紙”、“黃麻紙”之別;其抄紙簾紋間距二三公分、三四公分、五六公分不等;有的橫簾紋和豎簾紋相交,間距豎約一指半;背面未搗爛的黃麻、草跡、布絲清晰可辨;可作為可靠的古籍鑑定依據之一。隋唐五代時的圖書(碑帖裝裱)多用麻紙,宋元時已不占主要地位,明清時麻紙的使用更為稀少。麻紙後人偽造及難。

皮紙

製作好的桑皮紙製作好的桑皮紙

以樹木韌皮纖維為原料抄造,一般來說皮紙包括構皮紙、桑皮紙、雁皮紙、三椏皮紙(又叫山棉皮)、柳構皮紙、納西族東巴紙、藏族的狼毒草紙,等等……其原料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桑科植物構樹、楮樹、桑樹,另一類是瑞香科植物瑞香、結香、滇結香、蕘花、狼毒草,等等……
皮紙之中構皮紙所見最多,由於構樹和楮樹都桑科構屬,二者不易區分,習慣上認為是同一種樹,所以一般將將此兩種皮料所抄紙張都稱之為構皮紙,約起源於漢蔡倫時期,後世聞名的澄心堂紙即為構皮紙,構皮紙在文獻中也常被稱之為棉紙。構皮紙之後為桑皮紙,因桑皮纖維表面裹有一層透明膠衣,桑皮紙常有絲質光澤,曾被稱為蠶繭紙,著名的乾隆高麗紙也是桑皮紙。

藤紙

以藤類植物的韌皮為原料抄造,主要有葛藤、紫藤、黃藤等等,亦稱“剡藤”、“剡紙”、“溪藤”。唐宋時在剡溪一帶曾極度輝煌,後因對當地的藤類植物過度砍伐而消失。而越中多以古藤製紙,故名“藤紙”。孫能傳《剡溪漫筆小敘》:“剡故嵊地,奉化與嵊接壤亦有剡溪,為余家上游。其地多古藤,土人取以作紙,所謂剡溪藤是也。”因之紙名“剡藤”。

竹紙

富春竹紙富春竹紙

顧名思義竹紙就是以竹子為原材料造的紙。主要原料為毛竹,此外還有苦竹、綠竹、慈竹、黃竹等等。我國四川省夾江縣和浙江省富陽市為竹紙的重要產地。竹紙種類繁多,常見的有毛邊紙毛太紙元書紙、玉扣紙、連史紙,傳統的富陽宣和夾江宣紙也屬竹紙,不過現在很多都改由龍鬚草抄造。

以嫩竹為主料生產的夾江手工書畫紙具有潔白柔軟、浸潤保墨、纖維細膩、綿韌平整等特點,被人們贊之曰"淡畫不灰、淡潑濃、濃潑淡、詩有煙霞氣,書兼龍虎姿"。與安徽宣紙齊名,曾被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贊之為"國之二寶"。

現在富春竹紙主要產於富春江南岸山區及青雲、龍羊、新登等地。富陽素有"土紙之鄉"之稱。歷史上,富春竹紙名品竟出,以其紙質柔軟、卷舒雖久而墨中不渝,不為蟲蛀的特點,享譽國內外。歷史上,富春竹紙名品競出,行銷國內並出口日、韓、新加坡、菲律賓等國。其中,昌山紙獲1915年農商部最高特貨稱號和巴拿馬萬國商品博覽會二等獎、1926年北京國貨展覽會三等獎,京放紙獲1915年巴拿馬萬國商品博覽會二等獎、1926年北京國貨展覽會三等獎,元書紙和烏金紙獲1929年杭州西湖博覽會特等獎,刷黃紙和五千元書紙獲1929年西湖博覽會一等獎。由於多種原因的影響,生產陷於窘境,加上造紙匠人大都年事已高,富春竹紙傳統製作技藝後繼乏人,瀕臨消亡,亟待搶救、保護。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四川省夾江縣的楊占堯和浙江省富陽市的莊富泉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宣紙

宣紙宣紙

原產於安徽涇縣(原屬寧國府,產紙以府治宣城為名,故稱“宣紙”),現主要產於安徽涇縣。是中國古代用於書寫和繪畫的紙。宣紙起於唐代,歷代相沿。宣紙的原產地是安徽省的涇縣。此外,涇縣附近的宣城、太平(今黃山市黃山區)等地也生產這種紙。到宋代時期,徽州、池州、宣城等地的造紙業逐漸轉移集中於涇縣。當時涇縣為寧國府管轄,寧國府治在今宣城,宣城為宣紙集散地,所以這裡生產的紙被稱為“宣紙”,亦有人稱涇縣紙。由於宣紙有易於保存,經久不脆,不會褪色等特點,故有“紙壽千年”之譽。

嚴格來說,宣紙該屬於皮紙的,早期宣紙由純青檀皮抄造,是名符其實的皮紙,後來加入了稻草,紙張特性跟皮紙也有較大差距,所以單分出來,作為一個特殊的種類。至於宣紙的起源目前各家說法不一,也無定論,但其大規模出現是在明朝。

宣紙具有“韌而能潤、光而不滑、潔白稠密、紋理純淨、搓折無損、潤墨性強”等特點,並有獨特的滲透、潤滑性能。寫字則骨神兼備,作畫則神采飛揚,成為最能體現中國藝術風格的書畫紙,所謂“墨分五色”,即一筆落成,深淺濃淡,紋理可見,墨韻清晰,層次分明,這是書畫家利用宣紙的潤墨性,控制了水墨比例,運筆疾徐有致而達到的一種藝術效果。再加上耐老化、不變色、少蟲蛀、壽命長,故有“紙中之王、千年壽紙”的譽稱。十九世紀在巴拿馬國際紙張比賽會上獲得金牌。宣紙除了題詩作畫外,還是書寫外交照會、保存高級檔案和史料的最佳用紙。我國流傳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書畫墨跡,大都用宣紙保存,依然如初。

由於現代人對宣紙的熱愛以及過度的宣傳和神話,宣紙戴了很多莫名其妙的光環,很多皮紙的榮譽都被扯到宣紙身上。其實宣紙只是我國傳統手工紙的一種,雖然在近代由於宣紙得到不少書法、繪畫大家的推崇,但在宣紙之外還有很多很好的手工紙,在某些特性上它們非宣紙所能比,這些紙曾經都輝煌過,為我們傳統文化的傳承做出過重要貢獻,不能因為一家獨大而被忽視和遺忘。畢竟琳琅滿目、品類繁多才是書畫人的福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