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紙

皮紙

皮紙(bast paper)用桑皮、山椏皮等韌皮纖維為原料製成的紙。紙質柔韌、薄而多孔,纖維細長,但交錯均勻。一般是供糊窗和皮襖襯裡等日用需要,特殊的則作謄寫蠟紙、補強粉雲母紙等的原紙。現在很少生產。皮紙的種類很多,主要有棉紙、宣紙、桑皮紙等。皮紙是中國古代圖書典籍的用紙之一,隋唐五代時的圖書已有使用皮紙的,宋以後的圖書典籍中,皮紙是使用最多的紙類之一。紗紙、雲龍紙、綿紙是以山區特有的構樹皮、紗樹皮、野生植物皮、植物膠等為原料,其生產工藝完全沿用古代手工作坊21道工序特製加工而成,製成的紙張纖維長,其質量特點是具有極高的韌性、極好的吸水吸濕性、透氣性,富有彈性,所產的紗紙具有紙質堅韌潔白、細韌柔軟、拉力強韌的特點,無毒、環保、耐用,細嫩、防腐防蛀,吸墨性強,不易變色,久存不陳,保存年代久,成為歷代人書寫重要的契約家譜及佛教道教經文迷信掃墳用紙及各類包裝、茶葉包裝、藥材、食品酒類,人參鹿茸、參茸包裝等用紙,還有其它各類工藝、書畫、書籍、燈籠、傘業、燈罩、紙扇 、風箏、工藝品包裝等多種行業用紙。

簡介

皮紙皮紙

皮紙,用桑皮、山椏皮等韌皮纖維為原料製成的紙。紙質柔韌、薄而多孔,纖維細長,但交錯均勻。一般是供糊窗和皮襖襯裡等日用需要,特殊的則作謄寫蠟紙、補強粉雲母紙等的原紙。現在很少生產。

皮紙是中國古代圖書典籍的用紙之一,隋唐五代時的圖書已有使用皮紙的,宋以後的圖書典籍中,皮紙是使用最多的紙類之一。皮紙的種類很多,主要有棉紙、宣紙、桑皮紙等。

造皮紙

原文

凡楮樹取皮,於春末夏初剝取。樹已老者,就根伐去,以土蓋之。來年再長新條,其皮更美。凡皮紙,楮皮六十斤,仍入絕嫩竹麻四十斤,同塘漂浸,同用石灰漿塗,入釜煮糜。近法省嗇者,皮竹十七而外,或入宿田稻稿十三,用藥得方(1),仍成潔白。凡皮料堅固紙,其縱文扯斷如綿絲,故曰綿紙,橫斷且費力。其最上一等,供用大內糊窗格者,曰欞紗紙。此紙自廣信郡造,長過七尺,闊過四尺。五色顏料,先滴色汁槽內和成,不由後染。其次曰連四紙,連四中最白者曰紅上紙。皮名而竹與稻稿參和而成料者,曰揭帖呈文紙。

芙蓉等皮造者,統曰小皮紙,在江西則曰中夾紙。河南所造,未詳何草木為質,北供帝京,產亦甚廣。又桑皮造者日桑穰紙,極其敦厚。東浙所產,三吳收蠶種者必用之。凡糊雨傘與油扇,皆用小皮紙。

凡造皮紙長闊者,其盛水槽甚寬,巨簾非一人手力所勝,兩人對舉盪成。若欞紗,則數人方勝其任。凡皮紙供用畫幅,先用礬水盪過,則毛茨不起。紙以逼簾者(2)為正面,蓋料即成泥浮其上者(3),粗意猶存也。

朝鮮白硾紙,不知用何質料。倭國有造紙不用簾抄者,煮料成糜時,以巨闊青石復於炕面,其下爇火,使石發燒。然後用糊刷蘸糜,薄刷石面,居然頃刻成紙一張,一揭而起。其朝鮮用此法與否,不可得知。中國有用此法者亦不可得知也。永嘉蠲糨紙(4),亦桑穰造。四川薛濤箋(5),亦芙蓉皮為料煮糜,入芙蓉花末汁。或當時薛濤所指,遂留名至今。其美在色,不在質料也。選自《宋應星·天工開物·殺青》

注釋

(1)用藥得方:用藥得法。

(2)逼簾者:與簾相接的一面。

(3)蓋料即成泥浮其上者:蓋料即紙的背面,疊紙時朝上,故曰蓋料。背面因是紙漿盪浮而成,故較粗糙。

(4)蠲糨(juān jiànɡ)紙:為五代時溫州(即永嘉)所造,吳越國王錢鏐以貢此紙者蠲其賦稅,故名蠲紙。

(5)薛濤箋:薛濤為唐代女妓,精,晚年居於成都浣花溪上,自造粉紅箋紙,有名於時,號薛濤箋。此為後世仿製,沿用其名。

原文翻譯

剝取楮樹皮最好是在春末夏初進行。如果樹齡已老的,就在接近根部的地方將它砍掉,再用土蓋上,第二年又會生長出新樹枝,它的皮會更好。製造皮紙,用楮樹皮六十斤,嫩竹麻四十斤,一起放在池塘里漂浸,然後再塗上石灰漿,放到鍋里煮爛。近來又出現了比較經濟的辦法,就是用十分之七的樹皮和竹麻原料,用十分之三的隔年稻草製造,如果紙藥水汁下的得當的話,紙質也會很潔白。堅固的皮紙,扯斷縱紋就像絲綿一樣,因此又叫做綿紙,要想把它橫向扯斷更不容易。其中最好的一種叫做欞紗紙,這種紙是江西廣信郡造的,長約七尺多,寬約四尺多。染成各種顏色是先將色料放進抄紙槽內而不是做成紙後才染成的。其次是連四紙,其中最潔白的叫做紅上紙。還有名為皮紙而實際上是用竹子與稻草摻和製成的紙,叫做揭帖呈文紙。

此外,用木芙蓉等樹皮造的紙都叫做小皮紙,在江西則叫做中夾紙。河南造的紙不知道用的是什麼原料,這種紙供京城人使用,產地十分廣泛。還有用桑皮造的紙叫做桑穰紙,紙質特別厚,是浙江東部出產的,江浙一帶收蠶種時都必定會用到它。糊雨傘和油扇則都要用小皮紙。

製造又長又寬的皮紙,所用的水槽要很寬、紙簾很大,一個人幹不了,就需要兩個人對抄。如果是欞紗紙,則需要好幾個人才行。凡是用來繪畫和寫條幅的皮紙,要先用明礬水浸過以後才不會起毛。貼近竹簾的一面為紙的正面,因為料泥都浮在上面,紙的反面就比較粗。

朝鮮的白硾紙,不知道是用什麼原料做成的。日本有些地方造的紙不用簾抄,製作方法是將紙料煮爛之後,將寬大的青石放在炕上,在下面燒火而使石發熱,用刷子把紙漿薄薄地刷在青石面上,揭一次就是一張紙。朝鮮是不是用這種方法造紙,我們不得而知。中國有沒有用這種方法,也不清楚。溫州的蠲糨紙也是用桑樹皮造的。四川的薛濤箋,則是以木芙蓉皮為原料,煮爛然後加入芙蓉花的汁,做成彩色的小幅信紙。這種做法可能是當時薛濤個人提出來的,所以“薛濤箋”的名字流傳到今天。這種紙的優點是顏色好看,而不是因為它的質料好。

種類

皮紙皮紙

棉紙

中國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貢川村紗紙(又叫構皮紙、白棉紙、皮紙)雲龍紙、綿紙,是繼承和發揚祖傳上千年歷史的紗紙生產工藝、它又保持了祖國古代生產紗紙的傳統。紗紙、雲龍紙、綿紙是以山區特有的構樹皮、紗樹皮、野生植物皮、植物膠等為原料,其生產工藝完全沿用古代手工作坊21道工序特製加工而成,製成的紙張纖維長,其質量特點是具有極高的韌性、極好的吸水吸濕性、透氣性,富有彈性,所產的紗紙具有紙質堅韌潔白、細韌柔軟、拉力強韌的特點,無毒、環保、耐用,細嫩、防腐防蛀,吸墨性強,不易變色,久存不陳,保存年代久,成為歷代人書寫重要的契約家譜及佛教道教經文迷信掃墳用紙及各類包裝、茶葉包裝、藥材、食品酒類,人參鹿茸、參茸包裝等用紙,還有其它各類工藝、書畫、書籍、燈籠、傘業、燈罩、紙扇 、風箏、工藝品包裝等多種行業用紙。該產品銷往區內外,還轉銷港澳台和東南亞各國及歐州、西歐、非州一帶。

宣紙

宣紙的聞名始於唐代,唐書畫評論家張彥遠所著之《歷代名畫記》云:“好事家宜置宣紙百幅,用法蠟之,以備摹寫。”這說明唐代已把宣紙用於書畫了。另據《舊唐書》記載,天寶二年(743年),江西、四川、皖南、浙東都產紙進貢,而宣城郡紙尤為精美。可見宣紙在當時已冠於各地。南唐後主李煜,曾親自監製的“澄心堂”紙,就是宣紙中的珍品,它“膚如卵膜,堅潔如玉,細薄光潤,冠於一時。”

宣紙具有“韌而能潤、光而不滑、潔白稠密、紋理純淨、搓折無損、潤墨性強”等特點,並有獨特的滲透、潤滑性能。寫字則骨神兼備,作畫則神采飛揚,成為最能體現中國藝術風格的書畫紙,所謂“墨分五色,”即一筆落成,深淺濃淡,紋理可見,墨韻清晰,層次分明,這是書畫家利用宣紙的潤墨性,控制了水墨比例,運筆疾徐有致而達到的一種藝術效果。再加上耐老化、不變色。少蟲蛀,壽命長,故有“紙中之王、千年壽紙”的譽稱。十九世紀在巴拿馬國際紙張比賽會上獲得金牌。宣紙除了題詩作畫外,還是書寫外交照會、保存高級檔案和史料的最佳用紙。我國流傳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書畫墨跡,大都用宣紙保存,依然如初。

桑皮紙

桑皮紙呈淡褐色,工藝講究的桑皮紙呈半透明狀,很薄,南疆清代及民國時期形成的地方官府典籍書冊,基本上為桑皮紙作為書頁,外觀及手感僅比內地的古籍稍粗糙而已。桑皮紙除了作普通用紙外,古時還一直用於高級裝裱、制傘、糊簍、做炮引、包中藥、制扇子等等。

紙張按質量分為四等,一、二等厚而潔白,三、四等薄而軟。精製的桑皮紙還是維吾爾族姑娘繡花帽必用的輔料。在繡花帽時,要隔行抽去坯布的經線和緯線,繡花後用桑皮紙搓成的小紙棍插進布坯經緯空格中,這樣做出來的花帽挺括有彈性、軟硬適度。桑皮紙柔軟而堅韌,清代新疆的書冊典籍主要用高檔的桑皮紙印刷,民國時期曾有桑皮紙印製的鈔票流行。中等質量的桑皮紙一般用於包裝,凡裝茶葉、糖果、草藥、食物等,只要物件不太大,都可用桑皮紙包裝。粗製的桑皮紙常常用於糊天窗或制皮靴的輔料等等。

手工製作出來的桑皮紙又分為"生紙"和"熟紙"。"生紙"即未加工的黃紙,"熟紙"則是加工後變得潔白的紙張。

桑皮紙曾廣泛地用於新疆民間。因為有旺盛的市場需求,製作桑皮紙曾成為一些人謀生的技藝,出現過大量製作桑皮紙的專業戶。這門技藝也是世代相傳、子承父業。

製作工藝

皮紙皮紙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用竹和楮樹皮製作的竹紙和皮紙是傳統手工紙的兩個重要品種。貴州為少數民族聚居區,該省的許多地區仍然保留著傳統竹紙和皮紙製作的古老技藝,其中尤以貴陽市香紙溝(布依族)、貞豐縣小屯和丹寨縣石橋(苗族)的製作技藝最為傑出。

以香紙溝所產竹紙為例,據傳它始於明代洪武年間,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整套操作工藝包括伐竹、破竹、漚竹、蒸煮、碾篾、提漿、抄紙、壓榨、烘晾等72道工序,與宋應星《天工開物》所載造紙法完全相同。其成品既綿且韌,有隱形竹紋,還散發出淡淡香氣。

貞豐縣小屯所產白綿紙創始於清代鹹豐年間,直至上世紀末全鄉仍有千餘戶從事抄紙生產。所產紙以構皮為原料,整套操作也經72道工序,成品綿韌,平整潤柔。

丹寨縣石橋所產的白皮紙也用構皮、杉根為原料,另外還生產彩色紙,包括雲龍皺褶、凹凸、壓平、花草、麻紙六個品種。其製作過程一般有十多道環節,生產時將棉絮狀紙漿兌水加入“滑藥”攪勻,經抄、壓、曬、揭,包裝而成品,紙質綿韌、光潤,耐水性好。

以上手工紙品對原料、水質、工藝均有嚴格要求,技藝的傳承全靠口傳心授,與製造相伴,產生了豐富的紙業習俗,每年都要祭祀造紙宗師蔡倫。從這些情形來看,相關的竹紙、皮紙製造技藝已成為文化多樣性和民族認同的重要證物。但在現代化紙業的強力衝擊下,這些複雜難學的造紙古法傳承已成問題,需要加以搶救、保護。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