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殷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殷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即殷墟,在今河南安陽小屯村及其周圍,被國際專家、學者讚譽為可與世界七大奇蹟相媲美的“第二個古埃及。商代從盤庚到帝辛(紂),在此建都達二百七十三年,是中國歷史上可以肯定確切位置的最早的都城。

基本信息

殷墟簡介

殷墟的正式英文名為YinXu。

1.謂殷紂身死,國都為墟。

2.指商代後期都城遺址。在今河南安陽小屯村及其周圍。商代從盤庚到帝辛(紂),在此建都達二百七十三年,是中國歷史上可以肯定確切位置的最早的都城。1899年在此發現占卜用的甲骨刻辭。從1928年10月13日考古發掘至今,先後發現宮殿﹑作坊﹑陵墓等遺蹟﹐及大量生產工具﹑生活用具﹑禮樂器和甲骨等遺物,總面積24平方公里以上。

殷墟是中國商代晚期的都城遺址

橫跨安陽洹河南北兩岸,現存有宮殿宗廟區、王陵區和眾多族邑聚落遺址、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鑄銅遺址、制玉作坊、制骨作坊等眾多遺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並為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古代都城遺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歷史。

殷墟王陵遺址

世界文化遺產殷墟王陵遺址,位於著名的洹水北岸,是商王朝的皇家陵地與祭祀場所、舉世聞名的司母戊鼎出土地,被國際專家、學者讚譽為可與世界七大奇蹟相媲美的“第二個古埃及。”郭沫若先生曾有詩云:“洹水安陽名不虛,三千年前是帝都”,精闢概括了遺址的重要價值.

王陵遺址東西長約450米,南北寬約250米,總面積約180畝。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至今,在這裡相繼發現了13座王陵大畝(包括一座未完成大墓)、2000多座陪葬墓、祭祀坑與車馬坑,出土了數量眾多、製作精美的青銅器、玉器、石器、陶器等,被學術界公認為殷商時期的王陵所在,是中國古代文化藝術寶庫中璀璨的明珠。

殷墟王陵遺址與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洹北商城遺址等共同組成了規模宏大、氣勢恢宏的殷墟遺址。2006年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它作為我國目前已知最早最完整的王力量墓葬群,開創了中國帝王陵寢制度的先河。它的發現確證了殷墟商代都城的歷史地位,直接推動了中國奴隸制社會的研究,成為探索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基石。

祭祀場

在商代,每當祭祀時商王都會把人像牛、羊、豬等牲畜一樣供奉給祖先和神靈,這種制度被學者們稱為是人牲制度。被殺的人牲絕大多數為戰俘,少數為奴隸。商王和貴族奴隸主在祭祀祖先、祈禱神靈佑護、建築宮室和求年問雨時都要用人牲,這裡也就成為商王祭祀祖先的一個大型公共祭祀場所

M260展廳

</strong>“國之大事,在祀與戒”。隨著墓主人的安葬,祭祀殺牲儀式逐漸開始。這裡是當年商王祭祀先祖的祭祀場所。在王陵大墓的周圍,共發現2000餘座祭祀坑。

在商代,每當祭祀時商王都會把人像牛、羊、豬等牲畜一樣供奉給祖先和神靈,這種制度被學者們稱為是人牲制度。被殺的人牲絕大多數為戰俘,少數為奴隸。商王和貴族奴隸主在祭祀祖先、祈禱神靈佑護、建築宮室和求年問雨時都要用人牲,這裡也就成為商王祭祀祖先的一個大型公共祭祀場所。裡面埋葬著大量祭祀犧牲的遺骸。其中僅1976年發掘的191座祭祀坑中,就發現1178具人骨架。據不完全統計,殷墟甲骨文中有關人祭的甲骨有1350片,不辭1992條,共用人牲13052人。在祭祀活動中,還有是相當一部分是用動物作為犧牲使用,被稱為獸祭坑。1976年春發掘的獸祭坑,裡面埋葬的都是墓主人生前所使用過或喜愛的動物,主要有馬、牛、羊、犬、象、豬、狐等,其中馬有117匹。

王陵墓葬展

殷墟王陵遺址從1934年迄今,發掘出13座大墓,2000多座祭祀坑,大墓規模宏偉,雖歷遭盜掘,但劫餘之物仍可反映王室的豪華與奢侈。東區祭祀坑數量眾多,排列有序,坑內有不少人、畜骨架,是殷王室祭祀先祖的一個公共祭祀場地。

車馬坑

殷代車子是木質結構,主要由輿、軸、輪、轅、衡、軛構成。由於深埋地下,年長歲久,出土時木質部分已全部腐朽,僅存遺痕和青銅飾件。考古工作者根據泥土中保留下來的車子輪廊,成功地對它們進行了剝剔和清理,經過復原,使距今三千年多年前的殷代車子再現於人們眼前。

殷墟的價值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慶柱說,作為文化遺產,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時代越久,歷史價值越高。在國際上被承認的、沒有爭議的中國最早的文明就是商代。殷墟不是一座簡單的建築物,它是一座都城。都城是什麼,都城是一個國家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軍事中心和文化禮儀中心。它是一個王國的縮影,是其他任何遺產沒辦法比的。

這就是殷墟之於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的獨特貢獻和獨特地位。

殷墟位於河南省安陽市洹水兩岸

是中國第一個有文獻記載並為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商代都城遺址。從1928年由中國學術機構獨立主持考古發掘開始,在殷墟先後發現了110多座的商代宮殿宗廟建築基址、12座王陵大墓、洹北商城遺址、2500多座祭祀坑和眾多的族邑聚落遺址、家族墓地群、手工業作坊遺址、甲骨窖穴等,出土了數量驚人的甲骨文、青銅器、玉器、陶器、骨器等精美文物,全面、系統地展現出3300年前中國商代都城的風貌,為這一重要的歷史階段提供了堅實證據。2001年3月,在由國內48家權威考古機構參加的“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的評選中,殷墟以最高票數名列榜首。

根據最近的考古調查和研究結果表明,殷墟遺址的面積超過36平方公里,其中宮殿宗廟遺址、王陵遺址是核心區域,並被同時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殷墟宮殿宗廟遺址位於安陽市洹河南岸的小屯村、花園莊一帶,是商王處理政務和居住的場所。自1928年以來,在這裡先後發現宮殿宗廟建築基址80多座。這些宮殿宗廟建築,以黃土、木料作為主要建築材料,其建築多坐落於厚實高大的夯土台基上,房基置柱礎,房架多用木柱支撐,牆用夯土版築,屋頂覆以茅草,造型莊重肅穆、質樸典雅,具有濃郁的中國宮殿建築特色,代表了中國古代早期宮殿建築的先進水平。1937年以前發掘的53座建築基址,被考古學者劃分為甲、乙、丙三組基址。本世紀70年代以來,在宮殿宗廟遺址又陸續發現了著名的小屯南地甲骨窖穴、婦好墓、花園莊東地H1甲骨窖穴、54號基址和花園莊M54號墓等。在宮殿宗廟遺址的西、南兩面,有一條人工挖掘成的南北長1.1千米,東西長0.65千米,寬10-20米,深5-10米的巨型防禦濠溝,其東、北兩端與洹河的河曲相通,將宮殿宗廟遺址環抱中間,構成了嚴密的防洪、防禦體系,與宮殿宗廟遺址渾然一體,起到了類似宮城的作用。

甲骨窖穴主要分布在殷墟宮殿宗廟遺址

自19世紀末甲骨文發現以來,這裡共出土甲骨約150,000片,震驚了世界。最著名的有YH127甲骨窖穴、小屯南地甲骨窖穴、花園莊東地H3甲骨窖穴。YH127甲骨窖穴,發現於1936年,位於宮殿宗廟遺址中部偏西,共出土刻辭甲骨17,000餘片。小屯南地甲骨窖穴發現於1973年,位於小屯村南部,共出土刻辭甲骨5,000餘片。花園莊東地H3甲骨窖穴,發現於1991年,位於宮殿宗廟遺址東南部,共出土甲骨1,583片,其中刻辭甲骨500餘片。這些甲骨的內容極為豐富,包括祭祀、畋獵、農業、天文、軍事等,涉及商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為甲骨文和商代歷史研究提供了極其寶貴的資料,被稱為中國古代乃至人類最早的“檔案庫”。

殷墟王陵遺址與宮殿宗廟遺址隔河相對

</strong>是商王的陵地和祭祀場所,也是中國目前已知最早的完整的王陵墓葬群,面積達11.3公頃。王陵遺址共發現有12座王陵大墓和2500多座祭祀坑。王陵大墓多為“亞”、“中”“甲”字形大墓,這些大墓墓室宏大,形制壯闊。面積最大者達1,803平方米,深達15米。墓內槨室、棺木極盡奢華,隨葬器物精美,殉人眾多,顯示出墓主人非凡的尊貴和威嚴。殷墟王陵的埋葬制度、分布格局、隨葬方式、祭祀禮儀等,集中反映了商代晚期的社會組織、階級狀況、等級制度、親屬關係,代表了中國古代早期王陵建設的最高水平,並為以後中國歷代王朝所效仿,逐漸形成中國獨具特色的陵寢制度。

殷墟王陵遺址位於洹河北岸侯家莊西北岡

與宮殿宗廟遺址隔河相望,是殷墟遺址重要的組成部分。自1934年起,這裡共發掘12座王陵大墓(包括1座未完成大墓)、2,000餘座陪葬墓和祭祀坑。其中,西區有8座4條墓道大墓,8座大墓分成4排,一南一北分列,最西為M1500、M1217,最東為M1001、M1550,位於中間東北部的為M1004,西北部為M1003、南部為M1002、居中位置為M1567;東區有5座大墓,其中4條墓道大墓1座,為M1400,2條墓道大墓3座,分別為M1443、M1129和50WGKM1(武官大墓),1條墓道大墓1座,為M260。這些大型墓葬均為南北向,墓形呈“亞”字形、“中”字形、“甲”字形等,被學者認定為殷商後期的王陵。在王陵遺址的東區和西區,還分布著2,000餘座小墓葬,其中東區已發掘1,383座,西區發掘104座。這些墓葬除少數為陪葬墓外,大多是祭祀坑,是商王祭祀先祖的遺蹟。這些祭祀坑呈長方形、方形等,集中而又有規律地成組排列。坑內埋葬著數千具祭祀犧牲的遺骨,這些人牲大部分被砍殺,多為青壯年,還有女性和未成年的兒童,每坑8-10人不等。僅1976年發掘清理的191座祭祀坑就發現祭祀人牲1,178人,這些祭祀坑的存在成為商代殘酷人祭制度的歷史見證。這種以人祭、人殉等為代表的喪葬習俗,一直延續到春秋時期,並在秦漢時期演變為製作陶俑或木俑等殉葬的方式。

文化價值

殷墟發掘,確證了中國商王朝的存在

重新構建了中國古代早期歷史的框架,使傳統文獻記載的商代歷史成為信史。以宮殿宗廟建築和王陵大墓為代表的商代建築,樹立了中國古代早期宮殿建築和皇家墓葬的典範。在殷墟出土的15萬片甲骨上,發現了目前中國文字型系最早的證據,至今仍為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使用。以青銅器、玉器為代表的殷墟文物和以人祭、人殉、車馬殉葬、獸祭等為代表的殷墟喪葬習俗,為商代晚期文化傳統提供了獨特的證據。1928年開始的殷墟考古發掘,是中國國家學術機構第一次全面負責、中國學者獨立主持的考古發掘,培養了一批批的考古學者,殷墟也成為中國考古學的搖籃。殷墟重要的文化價值也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業諮詢機構——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ICOMOS)的肯定。

近年來殷墟呈現出巨大的文化潛力

如1999年在傳統殷墟遺址東部邊緣發現洹北商城,面積達4.7平方公里,豐富了人們對殷墟認識;2000年在宮殿宗廟遺址發現M54墓,成為繼婦好墓之後又一座完整的貴族墓葬;2001年在洹北商城內發現宮殿基址建築群,是對商代宮殿建築形制的又一重大發現;2002年在小屯村南路西段發現商代甲骨窖穴,成為繼1936年YH127甲骨窖穴、1973年小屯南地甲骨窖穴和1991年花園莊東地甲骨窖穴之後的又一重大發現。這一系列的新發現表明,隨著考古發掘和研究的深入,殷墟的文化內涵還將得到進一步豐富,也印證了中國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的論斷:“殷墟不僅文物豐富,而且學術價值很高。它蘊藏的寶物,還遠未罄竭。”

殷墟遺址的開發

多年來,殷墟遺址在國家、河南省和安陽市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與積極措施下,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先後頒布實施了《安陽市殷墟保護管理辦法》、《河南省安陽殷墟保護管理條例》、《安陽殷墟保護總體規劃》,逐步完善了法律法規建設,把殷墟保護工作納入了法制化軌道。並相繼成立了專業保護管理機構,負責遺址的文物保護、行政管理和遊覽服務,形成較為完備的保護和管理機制,有效保護了古代遺址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從2001年4月,安陽殷墟正式啟動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以來,已經走過了5年多的時間。5年多來,安陽市政府先後投入15億多元巨資,編輯製作了申報文本及其2個補充資料,拆除各類建築21萬平方米,整修河道、道路20公里,綠化20.3萬平方米,全面治理了殷墟周邊環境。同時,綜合運用多種方法,探索遺址的展示方法,既保護了深埋地下的遺蹟,又取得了良好的展示效果,提高了文物遺址的可觀賞性。特別是安陽市政府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合作,建造了集中收藏、保護、展示殷墟出土可移動文物的殷墟博物館。博物館投資7000多萬元,由安陽市政府承建,藏品由社科院考古所提供,雙方共同管理博物館的事務。這種中央單位與地方政府合作雙贏的模式,有效解決了考古成果社會化、普及化的問題,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通過這一系列的措施,把殷墟遺址打造成了具有較高質量、兼顧保護和展示的大遺址公園。

入選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國家文物局日前下發通知,殷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入選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

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

國家文物局日前公布了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和立項名單。包括圓明園考古遺址公園在內的12個項目被批准為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晉陽古城考古遺址公園等23個項目獲得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