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卓寧

殷卓寧

殷卓寧,系金壇刻紙的代表性傳承人之一,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創造了獨特的“空刻法”,使作品效果更有立體感。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殷卓寧,男,1940年生,系金壇薛埠人(祖籍安徽),金壇刻紙傳人。剪紙技藝源自祖傳,一生長期從事刻紙研究

工作,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聯合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載入《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大辭典》。1997年他曾應邀赴美國參加“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大展”,並受中國文化部委派赴美國國際藝術節演示剪紙藝術,因此他的作品被稱之為“牆內開花牆外紅”。

生平經歷

殷卓寧的祖父喜歡剪紙,並且自己還會剪紙,受他的影響,殷卓寧的父親殷德裕拜金壇著名的藝師殷老大為師,滿師後回到薛埠鎮開了一家“殷義興燈籠店”,專營燈籠、彩燈、龍燈和

紙紮,同時,還剪刻一些門箋、喜花、鞋花等出售。殷卓寧從小跟隨父親學剪紙,7 歲那年就開始學用油盤刻紙花。上世紀50 年代末,由於習俗變化和科技進步,燈籠業、紙紮業逐步蕭條,許多燈籠店相繼關門停業。“殷義興燈籠店”也未能倖免,但祖傳的扎燈、剪紙和刻紙技藝卻讓殷卓寧繼承了下來,並成為他一生工作、生活的重要內容。
1962 年,從金壇縣中高中畢業後,殷卓寧做了幾年國小老師,隨後,又到薛埠、直溪文化站工作長達15年之久。在文化站工作期間,無論是布置宣傳櫥窗、畫廊,還是排演節目裝飾服裝道具,他所學習的美術知識和祖傳的剪刻紙技藝派上了大用場。至今,殷卓寧還保存著那個時候用金紙剪刻的一些忠字向日葵紋樣小品。轉眼間近半個世紀過去了,那紙張已失去了昔日的光澤,如今滿頭銀髮的作者敘述著這刻紙中蘊含的故事時,兩眼仍炯炯有神,仿佛記憶起自己當年風華正茂的模樣。1980 年,殷卓寧調到金壇市文化館工作,在文化館工藝美術社具體管理金壇刻紙;1988 年至1992 年,他被調到金壇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任辦公室副主任;1992 年又被調回文化館任書畫部主任,兼金壇刻紙研究所副所長。在文化館工作期間,除在多箇中國小舉辦剪紙興趣班外,還多次舉辦刻紙培訓班,培養了數十名刻紙能手,為傳承金壇刻紙技藝,特別是為充實刻紙研究所技術人員,發揮了重要作用。

主要作品

殷卓寧的主要刻紙作品有《鴻運》、《五福臨門》、《山姑趕集》、《友誼長存》、《女媧補天》、《打

鼓說唱三千年》、《從雅典到北京》、《世博萬福》等。

《從雅典到北京》

刻紙作品《從雅典到北京》系由知名刻紙藝術家楊兆群、殷卓寧、佘雲祥、談惠平和劉明聯合刻制的巨幅刻紙作品,該作品長29米、寬2.008米,寓意第29屆奧運會2008年在北京舉行,表達的是1至29屆奧運會各主辦國對張揚奧運精神所作的努力。作品將國際奧委會歷任8個主席的頭像,承辦歷屆奧運的18個國家、22座城市的代表性建築,歷屆奧運的金牌、標誌及比賽運動項目有機結合,整個場面格調清新、動靜互補、構思精巧,宛若風捲雲舒的百年奧運史詩。《從雅典到北京》從創意到創作完工歷時4年,耗資達十多萬元。
國際奧委會名譽主席薩馬蘭奇曾用“刻紙作品集《從雅典到北京》,完美地詮釋了金壇藝術家們在奧運到來之際所從事的工作”等熱情洋溢之詞,表達了對金壇人以及對金壇刻紙作品的溢美之情。

《世博萬福》

作品採取了最典型的剪紙形式門箋,這是一種民間掛在門楣上寓意納福吉祥的裝飾品。

民間工藝美術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