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8戰鬥機

殲8戰鬥機

殲8戰鬥機,殲-8系列戰鬥機不但為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提供了性能較為先進的作戰機型,也為中國航空工業的科研系統培養了兩代航空技術人員。

技術數據

殲8戰鬥機 殲8戰鬥機
翼展:9.34米
機長:21.52米
機高:5.41米
機翼面積:42.19平方米
正常起飛重量:13850千克
最大平飛速度:M2.2(高空)
實用升限:20500米

研製歷史

 殲8戰鬥機 殲8戰鬥機

50年代,中國軍方尚無一種能有效的攔截台灣深入中國腹地的升限為兩萬米的美制U-2高空戰略偵察機及無人駕駛偵察機。為此1964年10月,國防部第六研究院在幾年充分的技術準備和反覆醞釀的基礎上,開始論證研製新型殲擊機的方案,並擬定了戰術技術要求。1965年5月,總參謀長羅瑞卿批准了高空高速殲擊機的戰術技術指標和研製任務,命名為殲8型飛機。研製任務主要由六零一所和瀋陽飛機廠承擔,而此時適逢沈飛仿製MIG-21成功,於是該機就在MIG-21設計結構的基礎上,放大機身幾何面積並加裝一具大功率發動機製成殲8.所以,單從氣動外形來看,殲8除了在機身長度,高度和重量上比MIG-21大出一倍外,簡直就是MIG-21的雙倍放大版。但是內部結構迥異,並有許多創新的設計。 

殲8型飛機的設計方案突出了高空、高速、增大航程、提高爬升率和加強火力5個特點,各項性能比殲7型飛機均有提高。飛機最大速度為2.2倍音速,最大升限20公里,最大航程2000公里,最大爬升率每秒200米。飛機裝2門機關炮,攜帶2枚空空飛彈,雷達的搜尋距離也有提高。飛機布局採取從機頭進氣,大後掠角、小展弦比的三角機翼,下置水平尾翼和雙腹箱的型式。飛機設計方案集思廣議,既能滿足預定的戰術技術要求,又比較切實可行。 在論證中,發動機的選擇出現了兩種方案。一種方案是採用l台全新設計的加力渦扇發動機,性能先進,但發動機研製與飛機同時起步,能否順利及時地研製成功,存在一定風險。另一方案是採用兩台經過改進的渦噴7甲型發動機,技術先進性雖略遜一籌,但穩妥可靠,能趕上飛機研製進程。經飛機總設計師黃志千建議,六院院長唐延傑確定採用雙發方案。這個選擇,保證了飛機的順利研製。 殲8型飛機的設計工作從1965年夏全面展開,至1967年初完成並發出全套設計圖紙。在研製過程中,設計人員突破了許多關鍵技術。 殲8飛機試製正逢“文化大革命”全國席捲全國,特別是1967年7、8月間,武鬥頻繁,工人上班的安全得不到保障,瀋陽飛機廠的批生產線已全部癱瘓。但殲8型飛機試製線的技術人員和工人克服各種困難,堅持上班,試製工作照常進行。1969年7月,在空軍團司令員曹里懷現場主持下,殲8型飛機鷹空而起,飛向長空。但是,殲8型飛機的試飛成功從1969年至1979年,整整花了10年時間,累計飛行1025個起落,663小時。研製人員針對試飛過程中暴露出來的重大技術問題,進行頑強地攻關,保障了殲8裝備部隊,並且取得一部分重要科研成果。 殲8I型 殲8型飛機是白天型飛機,不具備在複雜氣象下的作戰能力。為滿足全天侯作戰的需要,從1976年起開始研製殲8I型飛機,顧誦芬任總設計師。殲8I型飛機在殲8型飛機的基礎上安裝全天侯雷達等11項電子設備:新設計艙蓋、座椅、氧氣系統和組合儀表:改裝了新型航炮,攜帶4枚空空飛彈和4組火箭。 

1978年2月,六零一所完成了全部設計圖紙,瀋陽飛機廠隨即投人試製。首架飛機於1980年5月完成總裝。第一次地面試車時,由於飛機液壓系統供壓導管破裂,液壓油噴射到發動機擴散段殼體上引起火災,造成全機燒毀。瀋陽飛機公司全體職工以最好的質量、最快的速度於1981年4月重新總裝出l架殲8I型飛機,並經過3年多的努力,完成了全部試飛科目。殲8I型飛機火控系統的研製是關鍵項目之一。其中單脈衝體制的204雷達由航空、電子工業部門聯合研製,性能達到國內領先水平。飛機使用的射瞄一8甲型航空瞄準具,是中國首次採用速陀螺作為殲擊機瞄準具的測量裝置,構成瞄準系統,性能好,射擊精度高。1982年9月,開始進行武器系統裝機試飛。 裝有新型航炮的殲8I型飛機順利進行了左右盤鏇、俯衝拉起、平飛射擊、對地靶射擊和升跟射擊等科目,空中發射炮彈300餘發。試飛證明,機炮系統和飛機動態系統協調正常。  1985年7月,殲8I型飛機設計定型。同年10月,殲8型和殲81型飛機同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作出主要貢獻的研製人員顧涌芬、王南壽時正大羅時大等均獲獎。 殲8II型 進入1980年代以來,世界空戰模式發生了巨大變化,歷經了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幾次中東戰爭及英阿馬島戰爭,結果證明諸如MIG-21、23,MIG-25與幻影III這種片面追求高空高速的戰機,往往不是機動靈活的F-15,F-16的對手.同時大功率射控雷達和中距空空飛彈的使用,也使得飛行員能在視距外發動進攻,反觀此時的殲8卻一直無法在部隊中獲得好評.尤其是殲7戰機在成都飛機製造公司的不斷改進後,不但其總體作戰性能與殲8無差,中低空機動性反而更勝一籌,甚至在幾次大規模的模擬空中較量中,機動性不佳的殲8常常落敗。  1

979年,中國空軍根據國土防空的需要,針對,提出在殲81型飛機的基礎上改成從兩側進氣,以提高性能。1980年9月,總參謀部和國防工辦正式批准空軍提出的戰術技術要求,並命名為殲8II型飛機。 針對殲8的中低空機動性能差及國土防空的需要,還有殲81型飛機從機頭進氣的布局限制機載火控雷達性能的缺陷,中國空軍在八零年提出在殲8的基礎上,發展一種採用兩側進氣布局的改良型方案。同年9月總參謀部和國防科工委正式批准中國空軍提出的戰術技術要求,並命名為殲8-II。 其所作的主要改進是:從機身兩傭進氣;採用兩渦噴13AII型發動機;武器火控系統換裝新式雷達,增大作用距離;瞄準系統加裝攔射火控計算機;裝備了雷達制導的中程攔射飛彈和空對地火箭。此外,飛機的功能系統還作了許多改進,包括增裝自動駕駛儀等。經過上述改進,使殲80型飛機具有全天候攔截攻擊和對地攻擊能力。 殲8II型飛機的研製任務由六零一所和瀋陽飛機公司承擔。根據中央軍委副秘書長張愛萍的要求,飛機研製採用系統工程管理。航空工業部副部長何文治任型號研製總指揮、顧誦芬任總設計師。 

1983年4月,六零一所發出殲8II型飛機全套設計圖紙,瀋陽飛機公司投入試製。首架飛機於1984年3月總裝完畢。同年6月12日,殲8II型飛機首飛上天。按照國家批准的試飛大綱,先後共有4架殲80型飛機投人定型試飛,經過嚴格考核,證明飛機的主要性能指標都達到了設計要求。1988年10月,殲-8型飛機設計定型。488項成品中有157項創新,並採用7項新材料.在新機的研發過程中採用了系統工程管理,而實際也證明殲8-II的設計是可行的,進氣效率在低速時提高了6%,亞音速翻滾率提高了45%.其總體性能的優於F-5E。 殲8II型飛機從方案論證到設計定型,歷時8年。由於飛機的方案論證比較充分,原理性試驗工作紮實,僅用17個月,飛機就試製成功。 和平典範 殲8-II雖然在航程,速度以及升限上均有所提高,但因其飛控系統採用傳統的液壓操縱,氣動外形平淡無奇,再加上缺乏推力強大,可靠的發動機,所以殲8-II的機動性並無大幅提高。在中高空,殲-8II的速度非常驚人,但據此往往帶來不可操縱及反應遲鈍的特性,而在5公里以下空域的運動性能明顯不佳,如果進入近距離纏鬥,被機動性較好殲7-III咬住就無法擺脫。 殲8-II機載設備的落後也直接影響到該機總體性能的發揮,其所配的國產208雷達的搜尋距離有限,一次只能追蹤一個目標,而且體積龐大、複雜,維護不便,並且缺乏有效的抗電子干擾能力;此外,狹小的視界、傳統座艙布局和繁雜的開關大幅增加飛行員的負擔。這將使殲8-II在現代條件下生存率大幅降低。 而當時中國的防空面對蘇聯空軍高空高速戰略偵察機幾乎無能為力,而MIG-29、31,TU-22M3等高性能飛機的服役,使中國空軍感到來自北方的空中壓力日益沉重。 基於上述原因,中國希望能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改進殲8II。1986年與美國政府達成協定,同前格魯曼公司合作改良殲8II,這就是內部代號為“八號“,對外名為“和平典範(PEACE PEARL)的合作計畫.該計畫的主要核心內容是,將F-16A/B所配用的AN/APG-66雷達和機載設備裝在殲8-II上,並加翼前緣空戰襟翼,以提高飛機的空中轉向能力,使用結構油箱以增大飛機航程。此外,雙方還就採用F404渦扇發動機改良殲8II展開談判,美方聲稱,經過美國先進技術整和後的殲8-II,其基本性能與F-16相當。顯然中國空軍希望在最新型的殲-10戰機服役前,用150架經過美國技術改進的殲8裝備1至2個航空兵師,部署在中蘇邊境附近以防止前蘇空軍的可能入侵。而“六,四”事件後,這一計畫隨之受阻,流產,而當時已有兩架飛機在美國組裝完成。 

結構組成

殲-8Ⅱ殲-8Ⅱ

殲-8Ⅱ系列除了本身不斷改進外,相關電子設備的改進也在緊張進行中。其中包括607所1998年初研製的國產“藍天”導航攻擊吊艙,該吊艙概念類似於美LANTIRN吊艙,連名字都象。不同之處是帶有一個小型對地探測雷達,且沒有制導武器火控設備及功能。“藍天”吊艙將使我軍的夜間及惡劣氣象下的對地攻擊能力大大提高。“藍天”是國防科工委“八五”重點課題,能為飛機提供爬升/俯衝指令,控制飛機超低空飛行,完成全天候超低空突防。具體設備包括由地形跟蹤雷達(TFR)、寬視角前視紅外(FLlR)、控制電腦(NPCC)、環境控制裝置(ECU)、電源(NPPW)五部份。地形追沿飛行間隙高度60至400米,飛行速度500至900千米/時,過載限制+12g至-1g,低空飛行時間50分鐘,雷達探測距離15千米,紅外探測距離10千米,維修間隔70小時。體積0.295立方米、重200千克。由於技術所限,“藍天”吊艙的體積明顯大於LANTIRN系統,而且缺乏攻擊火控功能。這可能影響到“藍天”載機的外掛布置。

在殲-8ⅡM半死不活的沉寂了兩年之後,殲-8ⅢACT型又轟轟烈烈的登上了珠海航展的舞台。外界普遍認為該機包含了未來中國先進戰鬥機的部分技術。從現有公開資料來看,殲-8Ⅲ即以往傳說中的殲-8C,最初計畫是通過大幅的改進,裝備部隊使用,從而顯著提高戰鬥力。這裡還應指出,後來部隊中真正裝備的殲-8C,已經不再是這裡所說的殲-8Ⅲ了。這是因為,殲-8Ⅲ的命運是悽慘的,代表著中國先進飛行控制技術水平的該機在試飛中不幸墜毀,草草了結了短暫的一生,未能批量裝備部隊使用。墜毀的原因眾說紛紜,即便在參與項目的各個專業單位之間,也存在的激烈的爭論乃至互相指責。無論如何,該機驗證的電傳等多項技術,是中國殲擊機發展的寶貴財富,大量成果被之後的殲-8B改型所吸收採用,某種意義上也算是“借屍還魂”了。據稱殲-8Ⅲ機身比殲-8II縮短40cm,在三角形機翼前方的進氣口上方安裝一對小前翼,使飛機的氣動布局由三角翼變為三面翼。從理論上講,前翼與主翼應出現部分重疊,才能構成最佳的氣動上的近距耦合;但前翼與主翼過近也有不利的一面,即當主翼放襟翼增升時,前翼難以配平襟翼產生的低頭力矩和升力增量,因此主翼的增升勢必受到限制。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有兩種:一是修改部分氣動設計,如以色列的“幼獅”C-2飛機在安裝小前翼後,為了平衡安裝前翼引起的全機重心移動,在其主翼半翼展的35%處加裝了鋸齒形前緣,增大了外翼段面的面積和前緣後掠角,並在機頭兩側安裝了小邊條,這些變化會使飛機的結構重略有增加,但飛行性能則大為改善。另一種方式是放寬靜安定余度,以減輕全動式前翼的配平負擔,改善高機動性能,這一方法既不會增加結構重量,又可獲得最佳升力。但採用這一方法的前提條件是,必須採用先進的數字式電傳操縱系統。有訊息說殲-8Ⅲ的飛控系統採用了三軸數字式四餘度電傳系統,飛控計算機採用容錯計算機技術,系統由有三部不同的32位RISC系統架構計算機組成。由於有殲-6變穩機、殲-8ACT的基礎,殲-8Ⅲ採用了相對成熟的數字式電傳操縱系統。殲-8Ⅲ的發動機據說採用的是WP-13FII,與WP-13AII比,其最大推力增加為78千牛(P=7960kg×2),推重比約7左右。為了減輕飛機重量,殲-8Ⅲ的機體結構與材料大量使用新工藝、新材料,機翼採用了整體複合材料技術,機體壽命增為6000小時。從操縱系統看,殲-8Ⅲ配備了三軸數字式四餘度電傳系統。與F-16和幻影2000一樣,靜安定余度也是負值。無論何種氣動布局的飛機,只要放寬靜安定余度,其飛行性能都會有所改善。

特點

99年國慶重頭戲99年國慶重頭戲

新火控系統的特點為,採用數據傳輸標準匯流排技術,從而能夠徹底提高航電水平;綜合雷達、慣導、大氣等感測器,提高探測能力;採用先進顯示技術,提高人機工效;建立新的外掛管理技術基礎;增強自檢測、系統容錯能力,提高可靠性和可維護性。具體措施為,把 F-16 同期型號的火控移植到殲-8Ⅱ上,包括加裝 AN/APG-66(V)火控雷達、座艙顯示系統、1553 匯流排、新型火控計算機等。

AN/APG-66(V)雷達

加裝 AN/APG-66(V)雷達是“和平典範”最搶眼的項目,為殲-8Ⅱ添加了“金睛火眼”。這可能是首例東方戰鬥機與西方雷達的官方“聯姻”。該雷達由西屋電氣公司(Westinghouse Electric)研製,屬於 X 波段脈衝都卜勒機載火控雷達,主要裝備 F-16A/B 等。美方賦予提供給中方的雷達一個新代號:PRC F-8 APG-66(V)。中國當時沒有能與之相比的火控雷達。該雷達採用平板隙縫天線,對大型飛機的最大搜尋距離約 140 千米。對戰鬥機的上視探測距離 46 到 74 千米,下視 37 到 55 千米。具有頻率捷變能力,抗干擾性好。

同時 APG-66(V)的處理機、雷達計算機、存儲介質較先進,從而能夠提供大容量快速的處理能力。其設計具有模組化的特點,分為 7 個各自帶獨立電源的可更換單元,插頭/插座統一而易於插拔,供電可靠,大量採用可靠性好的數字式器件。因此,APG-66(V)在戰地條件下可快速更換修理。對於解放軍來說,當時面對著敵人立體化大集團進攻的威脅,更需要截擊機長時間連續作戰,需要儘可能減低故障趴窩的幾率。

APG-66(V)藉助脈衝都卜勒技術,能夠在地面雜波干擾中搜尋並鎖定目標,從而發起攻擊。老式單脈衝體制的雷達,基本無法做到這一點。APG-66(V)的工作狀態很齊全,空空模式例如格鬥、快速搜尋、自動截獲、自動跟蹤等。空地模式包括真實波束、8:1 的都卜勒波束銳化、地圖鎖定、對海搜尋跟蹤等。因此 APG-66(V)奠定了 F-16 良好的火控基礎。在這一基礎上略加發展後,F-16C/D 型就具有了完善的空地作戰能力。

殲-8Ⅱ最初的火控系統,限於雷達體制,僅能對付中高空目標。這也是米格-23、F-104 等典型第二代戰鬥機共同的特點,一般只有上視能力,無法下視探測。有了 APG-66(V)這樣雷達,殲-8Ⅱ才能夠有效的攔截低空突防的敵方飛機和飛彈,例如當時已大量裝備蘇軍的圖-22M“逆火”轟炸機和蘇-24 戰鬥轟炸機。

當然 APG-66(V)也有其缺陷:探測距離偏近,最初甚至沒有連續波照射器,無法使用 AIM-7“麻雀”等中距半主動雷達制導空空飛彈。APG-66 發展到 APG-66 ADF 型後,F-16 才能使用 AIM-7。直到改裝搜尋距離增大 50%的 APG-68 雷達的 F-16 新型號出現,“戰隼”才真正具有了超視距空戰能力。對於承擔截擊任務的殲-8Ⅱ,真正適用的雷達其實是 APG-68。不過美國當時並不會提供該雷達給中國。

座艙顯示系統

先進火控要包括適當的輸出顯示手段,才能真正形成戰鬥力。美方為殲-8Ⅱ座艙增加了多種顯示設備,包括下視顯示器(Multifunction Display System MFD)和新式平視顯示器(Head Up Display System HUD),具體型號不詳,估計類似 F-16 相應部件。F-16 的下顯是高解析度、高亮度的電視/光柵顯示器,採用先進 CRT 和光學濾波技術,可顯示包括多種模式的雷達成像、字母數字和符號疊加輸出等。F-16 下顯還可以輸出電視制導武器相關視頻圖像,但“和平典範”並無加裝對地制導武器的計畫,因此改裝的火控應該不包括這一部分功能。而殲-8Ⅱ原有的顯示手段僅為簡單的波形輸出和機電儀表,功能單一,更無法滿足光電制導對地武器的需要。

以往老式的光電瞄準具僅能為飛行員提供簡單的瞄準光環。飛行員通過標示和經驗上預知的目標尺寸進行估算,測距、攻擊精度都較低。還得需要經常低頭查看座艙儀表信息。改裝新型平顯後,殲-8Ⅱ飛行員可直接讀取火力控制、飛行數據、雷達信息和機動能量管理信息。空對空作戰時,飛行員可透過平顯看到目標,同時看到投影疊加的雷達目標截獲指示符號、瞄準光環、最大/最小發射距離指示、瞄準操縱點、彈丸示蹤線(熱線)和速度矢量。上述提示信息在作戰中能成倍數的提高飛行員工作效率,例如投擲航空炸彈時,飛行員只需觀察目標以及平顯上火控系統輸出的瞄準操縱點,按指示適時按下發射鈕,投出炸彈,即可準確的命中目標。巡航時平顯顯示方位、速度、高度和操縱信號等,可減低飛行員的工作強度。

1553B 匯流排

1553B 標準對於軍事愛好者來說可能有幾分陌生。1553 標準是最重要的一環。沒有它,之前提到的雷達、導航系統的改進計畫,等於空中樓閣。

上世紀 60 年代時,由導航/平顯/武器瞄準系統(INS/HUD/WACS)組成的綜合火控系統,配上遠距空射武器,使戰鬥機如虎添翼。但作戰信息數據總量暴漲,而設備間接口各異,互聯協同難度大,成為作戰效能的瓶頸。同時,由於缺乏統一標準,開發、維護和改進的成本不斷上升。於是 1973 年後,美軍方先後公布 MIL-STD-1553A(USAF)標準和 1553B 改進標準。粗略的說,單個機載電子設備就類似於計算機區域網路 LAN 中的單個計算機,1553 標準類似於通信協定,堪稱現代作戰飛機電子系統的“脊梁骨”。其核心就在於“標準”二字。有了 1553,雷達光電探測、導航、本機感測、座艙顯示、外掛管理和火控計算機等得以完美的聯結綜合,構成了第三代戰鬥機標誌性的分散式集中控制系統。F-16A 是採用 1553A 標準的第一種作戰飛機。

以雷達為例,之前提到的先進的人機界面,需要火控雷達具有複雜的對外接口,同時脈衝都卜勒雷達又需要強大的內部接口進行處理運算。如果沒有 1553 這樣先進的匯流排,這兩個接口的性能都要大打折扣。

1553 匯流排具有高速、靈活的特點,通信效率高,修改、擴充和維護簡便。下面列舉一些數據,熟悉計算機的朋友應當有所體會:MIL-STD-1553B 是數字命令/回響式分制多路傳輸數據匯流排,傳輸速率 1M 比特/秒,足以滿足第三代作戰飛機的要求;字長度 20 比特,數據有效長度 16 比特;半雙工傳輸方式,雙冗餘故障容錯方式,傳輸媒介為禁止雙絞線。

1553 匯流排的冗餘度設計,提高了子系統和全系統的可靠性。匯流排本身(包括匯流排控制器、雙絞線、偶合器等)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超過 10,000 小時,在全系統中基本可忽略其故障率,比殲-8Ⅱ原有聯結方式好得多。同時可以省去殲-8Ⅱ設備間複雜繁瑣的點對點聯結,僅此一項可令全電子系統的重量減輕約 5%,並節省空間、耗電。數字傳輸方式與傳統的模電方式相比,速度更快、反應時間更短、保密性更好、抗干擾能力更強,能充分發揮火控設備性能。字差錯率小於千萬分之一。在後勤維護方面,標準的接口、插卡非常容易拆卸,可以方便的通過數字式工具進行測試/虛擬。經測試僅地面測試一項,就可比以往減少 30% 的維護工時。

“和平典範”以 1553B 標準為基礎的航電系統,比殲-8Ⅱ原有系統提高了一個台階。其火控/導航狀態分工清晰明確,信息處理速度快,維護升級簡便,擴展性強。此外西方武器系統基本上都符合 1553 標準,我國引進的一些先進武器只需進行相應改進,即可自行加裝到“和平典範”上。更重要的是,1553 標準決定了不同廠商的航空電子設備的規範化、標準化,有助解決我國航空工業的一些問題。儘管“和平典範”計畫夭折,我國仍確立了 1553 的標準地位,同時開發了更先進的光纖 1553 接口技術和設備,並進行了新型光纖匯流排的研究。日前我國已研製成功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 1553B 匯流排協定接口晶片。

新型火控計算機

新型火控計算機是“和平典範”的大腦,儘管沒有具體型號的信息,但基於雷達、顯示系統等已知材料,可以推斷其基本情況。它與慣導計算機、火力瞄準計算機、雷達處理機、外掛管理計算機組成了飛行火控系統,是系統核心。該計算機負責控制包括機炮、空空飛彈、航空炸彈等各種武器的發射提前量、發射區、彈道、彈著點、提示信息等,選擇、設定和發射外掛武器。在作戰時,火控計算機進行科學的飛機能量管理計算,在戰鬥時確保戰鬥機在最佳格鬥飛行狀態,平時則可增大續航時間和距離。

在空空作戰時,火控計算機可為殲-8Ⅱ飛行員提供格鬥、空空飛彈、快速射擊、前置跟蹤等。快速射擊時,計算機模擬連續彈丸流的命中點,飛行員從而可以迅速捕捉到快速開炮攔截敵機的準確時機。前置攻擊時,計算機將瞄準光環投射在由目標距離、飛機動態、距變率決定的適當位置,飛行員調整飛行姿態使光環套住目標,即可瞄準攻擊。空地作戰時也有多種狀態供不同用途。

地位與作用

中國自行研製中國自行研製

殲-8Ⅱ最初的研製目的就是執行空中截擊任務,當時針對的對象都是蘇聯高速的“圖”系列轟炸機和各種戰鬥機,為此殲-8Ⅱ優先配裝北方的空軍部隊。隨著蘇聯解體,世界局勢的轉變,殲-8Ⅱ的作戰方向逐步南移。近幾年殲-8Ⅱ在南海、東海頻繁與美軍偵察機對峙,險情不斷,終於在今年發生了撞機事件。此事中美評述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首要原因是美軍偵察機抵近中國沿海偵察。下圖就是美軍EP-3E偵察機在以往偵察活動中拍攝到的前來攔截的我軍殲-8Ⅱ飛機的照片,此照片在撞機事件後曾被美軍作為“中國飛機飛得太近”的證據。據美軍稱,在以往的攔截中,王偉曾經向EP-3E上的美軍飛行員舉起一張寫有自己EMAIL地址的紙張。這張照片還披露了中國仿自以色列“怪蛇”飛彈的PL-8近距空空飛彈。

殲-8D型機是99年閱兵的重頭戲之一。D型機是殲-8Ⅱ系列的空中加油型,加裝固定空中加油管。首次公開亮相是在建國50周年閱兵上,當時兩架D型機跟隨在轟油-6型加油機後方越過天安門廣場上空。在國慶閱兵中加受油機編隊格外引人注目,其中的受油機就是剛剛為人所知的殲-8D。殲-8D飛機是在殲-8Ⅱ基礎上進行改進設計的一種具有空中受油功能的高空高速殲擊機。該型機的機載設備有了一定的改進:加裝了563B慣導,JD-3II塔康,改善了導航性能;換裝J8IIHK-13E平顯,並與慣導、塔康、定向儀等交聯,實現了綜合顯示;加裝了RKL800A組合電子對抗系統;換裝了YX5飛行員供氧系統;換裝了HTY-4A救生系統,可實現零高度,0-1100千米/小時速度的安全救生。但是,最為關鍵的超視距空戰能力,仍沒有本質的改善,很多方面也不如原本的殲-8Ⅲ。殲-8D可通過空中加油增加航程和續航時間,可執行遠距離或留空時間長的作戰任務。以前的國產戰機的作戰半徑均很短,殲-8Ⅱ的半徑雖然增加到了800千米,但這需要外掛3個副油箱,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戰鬥力的發揮。殲-8D由於實現了空中加油,因此戰鬥力也得到了加強。殲-8D有兩種武器配置,一是空對空攔截作戰類型:翼下位於中間的2個掛架掛2枚霹靂-11半主動中距空空飛彈,內側及外側的4個掛架掛4枚PL-8或PL-5B格鬥飛彈,機身下的掛架可掛1個副油箱。二是空對地作戰:機身下的掛架掛6枚250-3低阻炸彈,翼下內側和中側的4個掛架可掛4枚250-3炸彈或4枚格鬥飛彈,翼下外側的2個掛架掛2個HF“火發”系列火箭發射器。該型號從96年起陸續裝備了空軍及海軍航空兵部隊。

應該指出的是D型並非只有一種,據稱因改裝或全新製造的不同,D型至少有兩種。部分D型的垂直尾翼上加裝了類似殲-8E型採用的飛彈告警裝置。同時加油管的設計也經歷了一番波折,剛開始時加油管只有簡單的一個外形,後發現由其產生的氣流變化導致座艙噪音極大,被迫採用了隔音耳罩等補救性措施。之後通過多種手段的改進,最終方將噪音水平控制在了合理範圍之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