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5

殲-15

殲-15(英文:J-15,中文綽號:飛鯊“Fēishā”,英文:Flying Shark,北約代號:側衛D型,英文:Flanker-D)是中國參考從烏克蘭獲得蘇-33戰鬥機原型機T-10K-3以國產殲-11戰鬥機為基礎進而研製和發展的單座雙發艦載戰鬥機。殲-15研製由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瀋陽飛機工業集團承擔。殲-15在世代劃分上屬於第四代戰鬥機改進型,即第四代半戰鬥機。殲-15在外形上與俄制蘇-33非常相似,但殲-15融合了殲-11B的技術。在殲-11的基礎上新增鴨翼、配裝2台大推力發動機,實現了機翼摺疊,全新設計了增升裝置、起落裝置和攔阻鉤等系統,使得飛機在保持優良的作戰使用性能條件下, 實現了著艦要求的飛行特性。2015年12月24日,新一批殲-15艦載戰鬥機在海軍遼寧艦渤海某海域進行艦機融合訓練,飛行員駕機完成觸艦復飛、阻攔著艦等多個課目訓練。

基本信息

簡介

中國殲-15重型戰鬥機模型中國殲-15重型戰鬥機模型

殲-15“飛鯊”戰鬥機據稱是中國海軍首種艦載戰鬥機。據信該機由中航工業瀋陽飛機製造公司設計製造,其設計源於殲-11,並參考了烏克蘭的T-10K-3驗證

殲-15殲-15

機。目前為止尚無任殲-15戰鬥機圖片欣賞(20張)何關於該機的官方訊息。僅有的一些資料源於民間推測以及對部分官方新聞的推測,此外剛剛有過試飛目擊圖片報告(見右圖)。迄今為止,尚無任何官方訊息證實該機的存在,但外界普遍認為該機已成為中國艦載戰鬥機的首選型號。據稱,該機將部署在中國從烏克蘭購買的“瓦良格”號航母以及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航母上。據源自網路的訊息,2010年5月6日殲-15進行了首次滑躍起飛,同年7月8日進行了第二次試飛。若訊息屬實,則證明殲-15必將成為未來國產航母的主力艦載機。雖然現在殲-15存在是確信無疑的,但仍然沒有官方訊息作為依據。目前殲-15仍在試飛中,另據訊息雙座型殲-15也在研製之中。

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根據美國軍方公布了中國新一代重型戰鬥機正在進行試驗的PS圖片,判斷中國瀋陽飛機製造公司在2009年10月完成了第一架殲-15試飛型

原型機的生產,從11月開始在瀋陽飛機廠進行了摺疊翼的收放等實驗。訊息稱,這架飛機是在在蘇-33的試驗機T-10K基礎上仿製而來,目前正在等待試飛。

歷史

殲-15戰鬥機的原型是前蘇聯蘇霍伊設計局在蘇-27的基礎上研製的單座雙發艦載戰鬥機——蘇-33。蘇-33的結構和蘇-27S基本相同,都由前機身、中央翼和後機身組成。為了改善飛機的升力特性,提高短距離起飛性能,滿足艦載機採用攔阻方式著艦時所需要承受的5g縱向過載。俄羅斯開始對蘇-33專門進行了改進設計。對機身主要承力結構進行了加強。前起落架支柱直接與

躍升甲板模擬躍升甲板模擬

機身主承力結構聯接,加強了前起落架的結構強度,並且改用了雙前輪。主起落架直接聯接在機身側面的尾樑上,通過加強的結構和液壓減振系統,使主起落架可以承受在艦上攔阻著陸時6~7米/秒的下沉率。尾鉤組件安裝在強化的中央桁樑上,為保證飛機在大迎角狀態下在艦上起、降的安全性,縮短了尾錐的長度,用電子設備代替了蘇-27尾錐中的減速傘,尾鉤連桿設定在尾錐的下方。

蘇-33從後期的原型機開始就增加了可動的前翼結構,蘇-33新增加的前翼設計十分出色,前翼的偏轉角度為+7°~-70°,只能同向偏轉而不能差動,前翼與主翼安裝在相同平面上。通過加裝的前翼和使用數位化電傳操縱系統,使蘇-33的縱向安定度放寬到15%平均氣動弦長,比蘇-27的5%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小型的前翼與邊條共同作用可以形成一個可控渦系,提高飛機的俯仰操縱性能。通過增加的前翼形成的可控渦流的作用,把蘇-33的升力係數在蘇-275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近0.2(意味著短距起降能力有所提高)。

航母飛行甲板的起飛距離有限,因此對艦載機的發動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蘇-33採用了和蘇-27相同的,在陸基使用的發動機的基礎上增加了推力,使蘇-33單台發動機的最大加力推力達到12800千克。採取這些措施後,蘇-33在艦上起飛的最大重量達到26噸,最大有效載荷達到8000千克左右,地面起飛的最大重量達到33噸。

雖然相對而言,蘇-33的機動性能較好,但因為飛機結構重量的增加,蘇-33在飛行速度、升限和最大過載值上與蘇-27相比,均有所降低,尤其在垂直機動性上與蘇-27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是通過數字式電傳系統的使用,蘇-33在飛行靈活性和水平面機動性能上有明顯的改善,綜合機動性能基本保持了蘇-27的性能水平。在目前裝備的艦載作戰飛機中,蘇-33的機動性能與法國的“陣風”M戰鬥機相當,超過了美國的F/A-18E/F超級大黃蜂。蘇-33裝備俄羅斯海軍航空母艦後,使俄羅斯海軍作戰飛機在性能上達到了可以對抗美國海軍艦載機的要求。

關於蘇-33的引進,這些年一直在談,目前也沒有停止。俄新社曾報導稱,從2006年起,中國就開始和俄羅斯就購買蘇-33戰鬥機進行談判,並稱該型戰鬥機將用於裝備中國未來的航母。但是該談判因為中國要求俄羅斯先提供兩架飛機用於“試驗”而破裂。不過該報導當時預測,蘇-33談判很可能會重新展開,因為“中國非常希望儘快裝備其獨立建造的首艘4.8萬噸級的航空母艦。”

另一方面,中國早在多年前已成功地從烏克蘭購買到一架T-10K--蘇-33的原型機。不過,該機並不具備飛行能力。雖然如此,有專家仍然認為,通過這架T-10K,沈飛的中國專家已掌握了摺疊機翼、制動裝置和其他系統的結構,從而自己研製與蘇-33類似的艦載戰鬥機。早先有訊息稱沈飛正在對殲-11系列化,殲-11BK就是自主研製的中國艦載戰鬥機。

展望

在瀋陽廠出現了摺疊機翼、外形酷似蘇-33的原型機,原來被某些西方武官誤認為是從烏克蘭獲得的那架T-10K 03號機,但是,漢和認定這架黃色蒙皮的飛機已經使用了“殲-15”的名稱,而且是中國自生的,2010年開始計畫進行試飛。之所以如此快速地能夠仿造出蘇-33,主要原因是中國從烏克蘭獲得了蘇-33的原型機。“從幾次實驗的情況看,機翼摺疊的技術問題已經解決”。

目前的問題是試飛。按照慣例,戰鬥機的試飛應該首先在工廠進行,而工廠的試飛員是空軍出身,從來沒有出現過工廠所屬的海軍試飛員。隨後,新型戰鬥機將會送到閻良某基地進行試飛,所以,海軍需要建設自己的試飛中心,並培養自己的戰鬥機試飛員。而海軍的試飛中心目前還在建設規劃之中,因此殲-15如何試飛,是一個問題。

中國的航母的確將會使用中國版蘇-33.整個殲-15的外形與蘇-33的基本外形很相似。文章提到,在4年前,成飛曾經提出過在殲-10的基礎上改成雙發戰鬥機,作為中國航母未來戰鬥機的構想,但未獲實行。

漢和還猜測說,殲-15的研製速度應該可以跟上航母建造的水準,這樣從俄羅斯進口蘇-33的問題,已經沒有必要。而有關艦載機發動機的問題,文章提到“太行”發動機是一個選擇,但在材料運用和可靠性方面,與美俄還有差距。

艦載機

殲-15戰鬥機由瀋陽飛機製造公司設計研發,原型是俄羅斯蘇霍伊公司的蘇-33艦載戰鬥機。它的許多航空電子設備都來自殲IIB多用途戰鬥機,後者是模仿俄羅斯蘇-27戰鬥機製造的。美國戰略和預算評估中心副總裁吉姆·托馬斯說:“中國似乎打算發展自己的遠洋作戰能力。殲-15戰鬥機的研發象徵著中國海軍在發展航母艦載飛機項目方面又邁出一大步。”托馬斯說,中國的航母不會對美國海軍構成嚴重威脅。《紅星照耀太平洋》報告作者之一的吉原俊井說,許多分析人士似乎都認為,由前蘇聯“瓦良格”號航母改造而成的中國新航母將在南中國海地區發揮更大作用。吉原俊井說:“東南亞國家實力的削弱將使它們無力應對中國航母的威脅,在美國不進行干預的情況下尤其如此。”吉原俊井說,新航母的使用範圍有可能包括台灣東海岸,但“使用方式十分有限”。他說,為制服台灣的防禦力量,中國已經部署了大批短程飛機和飛彈。他說:“航母的作用在於,它為台灣東海岸增加了一個新的威脅力量。台灣東海岸的地理構造決定了它極易受到彈道飛彈的攻擊。但航母能給台海戰事帶來的影響可能微乎其微。”台灣國家安全局最近證實,中國大陸打算在今年年底進行新航母的試航。4月26日,台灣國防部發言人羅紹和說,台灣軍方正密切關注中國大陸航母的進展,並且已經就如何應對這一威脅制定好了戰略。

中國現役軍用飛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