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轟-7轟炸機

殲轟-7轟炸機

轟7A是中國第一種較現代化的中程打擊機,自1992年預批量生產型服役以來,便不斷參加包括台海演習在內的沿海演習。

殲轟-7轟炸機介紹

殲轟-7轟炸機殲轟-7轟炸機
殲轟-7“飛豹” (對外名稱FBC-1)是由我國於80年代開始設計,依靠本國技術力量研製成功的大型戰鬥轟炸機,主要配備給海軍航空兵,是解放軍中的新星。在世界軍機中,由中國西安飛機工業公司研製生產的殲轟-7可算是頗有特色的一個。該機自1970年代發展至今,將近20餘年。但直到現在大多數人對對於該機的情況仍知之甚少。

性能與使用

轟7A是中國第一種較現代化的中程打擊機,自1992年預批量生產型服役以來,便不斷參加包括台海演習在內的沿海演習。而從1994年1月定型投產至今,改良型的研究業已展開。西飛在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已於1995年著手進行改良型的設計工作。轟7A的改良型可能稱為轟7A,最大的改變是換裝俄制發動機,以AL-31SM發動機取代轟7現用的斯貝MK-202發動機。AL-31SM是殲11的心臟,它是蘇-27AL-31F推力增強型發動機,單台的最大後燃推力近13噸,兩台AL-31SM的推力可使轟7A的空戰推重比接近1.1,使其載彈量倍增至10噸左右。此外,轟7A將具備空中加油能力,並擁有更完善的導引武器能力。

威力

轟7A的固定武器可能與殲十一樣,為一門重110千克的6-23型6管23毫米改良型機炮。轟7A至少擁有10個外載掛架,除了能使用AM-39C-601/611C-801/802、新型C-803超音速反艦飛彈、還會配備俄羅斯授權仿製的Kh-65SE亞音速巡航飛彈,以及一併引進生產的Kh-31A(AS-17)超音速反艦飛彈、Kh-31P超音速反輻射飛彈,更先進的Kh-41蚊式超音速反艦飛彈。蚊式飛彈發展源自Kh-31A,發射重量4.5噸, 彈頭重320 千克,使用慣性及主動/被動複合制導,在高/低空的射速分別是3.0 和2.1 馬赫, 最大射程分別為250和150千米。現代2型驅逐艦上的3M90系列改良型反艦飛彈,亦可掛載在轟7A上使用。其它適用的短、中程對地攻擊武器還包括現役和研製中的國產與外國制傳統炸彈、雷射制導炸彈,與之配合的裝備至少包括:由607所研製,正進行最後試驗的藍天全天候低空導航莢艙,以及613所研製的前視紅外/雷射瞄準組合莢艙等。中國可能也在研製聯合直接攻擊之類的先進多功能空射武器,這些武器現正在由014中心等單位研究開發中。

可用性

目前轟7A並未確定使用國產或進口的火控雷達系統,但以殲八-2M及殲十的情況分析,採用俄制系統的機會較大,轟7A因此也能發射R-73M、R-77、R-27系列俄制空對空飛彈,甚至配備中國發展中的第四代發射後不管中程空對空飛彈。配備這些武器系統和換裝AL-31SM發動機,將使轟7A的性能大幅提高,對空/地的綜合作戰能力遠優於現役的轟7。轟7A改用AL-31SM渦扇發動機後,雖然性能上大幅提升,但對飛機的氣動外型產生重大影響,加上全面更新機載設備,整個工作量相當於重新設計一次。轟7A 是西飛首種采 用電腦輔助設計和電腦套用工程技術研製的軍用飛機,它在發動機、航電系統、武器系統與殲十、殲十一和SU-27“側衛”戰鬥機有高度的通用性,將使下個世紀中國主力戰鬥機的生產和後勤維護達到極佳的效率。
優點

雖然轟7現用的渦扇9發動機高速性能好,穩定可靠,維護方便,經濟性佳,翻修壽命長,故障率低,但也存在低速性差,耗油量大,加速性慢,推力不足等缺點,不能與現役或未來的戰鬥機匹配。其整體技術仍停留在近30年前的水平,甚至較中國自製的渦扇6等還差,而且尚未完全實現國產化,明顯影響了轟7的性能和發展。而AL-31SM源於:“側衛”家族中S/SK、UB、蘇-30K/M/MK上共用的AL-31F雙轉子加力式渦扇發動機。這種發動機在研製過程中曾遇到過多種極大的困難,在10年間動用了51 台試驗發動機,解決了658個難題,工獲得128項專利。蓋機採用了模擬式電子綜合控制器(AL-31SM改用全數子式〕,能把工作狀態發揮到接近極限值,當電子綜合控制器故障時,會自動轉換成機械-液壓系統控制。另外還具有多種參數監視系統、設計舉獨創的防喘振系統和渦輪冷氣控制系統等。AL-31SM發動機目前的價格為300萬美元/台,不帶加力器的 AL-31F 曾以6台共用的方式裝在“暴風雪”號太空梭上進行大氣層試驗,是一種優秀的發動機。因為渦扇9的最大直徑和長度分別是1093毫米和5205毫米,與AL-31F的1300毫米和1950毫米不能相容,更不用說略有變動的AL-31SM。所以,勢必重新設計後段機體。更新的發動機直徑較大和長度略短。涵道比由0.62降到0.6,總增壓比由20增至23.8,渦輪進口溫度1167度升至1392度,各種推力狀態下耗油率亦下降,但發動機推重比卻由5.05升至8.173,對提高飛機性能的作用十分明顯。由於渦扇9的氣流量只有96.2千克/秒,少於AL -31F的112千克/秒,所以轟7A的進氣道必須擴大。為適應單台發動機重量由1842千克降至 1530千克,以及飛機重新配重和載彈量的增加,數模混合自動駕駛儀和三重線傳操縱系統必須重新設計。
轟7A將裝上飛行自動控制研究所研製的全數字式自動駕駛儀和四重線傳操縱系統,該系統採用冗餘度技術和16位中央微處理器,已相當於美軍MIL-STD-1750A軟體指令控制。 隨著線傳操縱系統可靠性的提高,轟7A將放棄舊式的2A3H-C9C鋸齒狀帶翼刀翼型,改用新設計的中等後掠角帶前緣襟翼式上但翼。另外為提高隱身性能和強化氣動外形,西飛準備為該機引入S型進氣道,以減少正面雷達反射截面積和紅外線信號特徵,也可能局部採用翼身融合技術,碳纖維複合材料的套用將會明顯增加。轟7A也將會是中國首種電腦輔助設計修正外形的半隱身戰鬥機,在配合新研製的吸波塗料的情況下,該機被探測機率應當會有相當程度的減少。
轟7A將配備中國、西歐和俄羅斯的航電系統。根據要求,座艙內兩個座位都裝有國產廣角抬頭顯示器和2~3個彩色多功能顯示器,也可能配備頭盔瞄準具。各顯示器都可用多路視頻複合記錄分系統予以監視。導航系統準備用618所研製的INS/GPS組合導航系統做更換,另外加裝一套環形雷射陀螺。轟7A的抬頭顯示器能與自動駕駛儀交聯,即使飛機改變航向,瞄準線仍能穩定壓在目標上,另外還繼承了轟7A具備連續計算釋放點、連續計算命中點等功能,並加裝一台角速度轟炸系統,以提高自由落體武器的命中精度。新修改的側滑角感測器能供火控系統修正側滑角對武器的影響,同時也提供導航武器精確計算風速、風向之用。為發揮轟7A的最大威力,機上可能加裝一套海上霸王式預警機作信息交換用途的數據鏈,採用的將會是馬可尼公司或國產型號。這將是中國第一種有數據鏈的飛機。
雷達方面目前並未確定使用哪一國產品,推測轟7A 採用相位電子雷達聯合集團(Phazron) 為該機開發的多功能脈衝都卜勒雷達的可能性很大。中國要求這種雷達具備轟7上243H“鷹眼” 雷達的地貌跟蹤功能,可靠性、穩定性和維修間隔還必須大幅提高。採用俄制雷達是有利於縮短研製時間的唯一選擇。軟體設計可能採用051G、052型驅逐艦上的法國TAVITAC作戰系統,由大陸科研單位自行編寫。 轟7的電子戰系統性能雖然是中國現役戰鬥機中最好的,但也只是優於F-4和米格23/27,只能反制SA-6之類的防空飛彈的攻擊,雖然與先進水平有20年以上的差距。根據研究指標來看,轟7A的電子戰能力至少達到90年代中期水平,才可能在現代防空火網中生存。相信整套設備會同時採用中國和西方的組件,也可能有俄羅斯的某些技術支援,並且會裝上中國第一種紅外/雷射干擾機和多頻道戰術干擾莢艙。因為轟7A具有載彈量大、機內容積大的特點,除了考慮加掛浮錨式空中加油設備當夥伴加油機外,更可考慮修改為轟偵7A電子偵察機,甚至是類似EF-111電子戰飛機的改良型。型號可能是轟電7A,具體發展要待轟7A誕生後決定。如果能配備上述三種輔助飛機,轟7A系列將能暫時彌補中國沒有航空母艦的不足,若國產超音速戰略巡航飛彈研究成功,企打擊範圍更可以大幅延伸。
轟7A的關鍵航電設備和軟體將由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613所自行開發,內含綜合武器控制系統和自動機動攻擊系統。更先進的綜合火力飛行控制系統雖然已取得技術突破,但還不能確定是否來得及配備在首批生產的轟7A上。新機上的系統自檢和內建更換能力會比轟7大幅提高。該機幾乎已確定改用VICOR公司生產的電源組件作為機內電子組件的電源系統,這種組件已用在多種航電系統和飛機上,曾在殲十和轟7進行過廣泛試驗,將是中國新一代國產戰鬥機和航電系統的理想制式電源。在外掛管理和機內電子信號傳輸方面,轟7A全面按照美軍標準設計。飛機的標準武器掛載管理系統由掛載管理處理器和掛架接口裝置組成,根據未來作戰環境需要,中國選擇了美軍全面推廣的MIL-STD-1760A外掛管理系統,並於90年代初修改頒布。1776A可通過奪路匯流接口(MBI)滿足美軍MIL-STD-1553B規格的信息鏈路設備傳輸數位訊號要求。
目前採用1553B信息鏈路設備的中國軍用飛機強五4/M、強五5、轟7、殲八3、殲十等。以此為基礎,轟7A將率先在組合式航電系統中使用Ada95標準軍用計算機語言。改良後的轟7A體積增加,翼面積更大,長寬比略小,最大平飛速度約2.0馬赫,最大起飛重量超過35噸,與蘇-24、F-15同級,作戰半徑和航程與蘇-27相當,動力裝置為2台WS-9(斯貝MK-202)發動機,機載武器含23毫米雙在線上炮,7個外掛點,攜帶C601/611、C801/802、C803、AM-39、Kh-65SE、Kh-41等飛彈。其改進型殲轟7A換裝了AL-31SM發動機,23毫米6在線上炮,10個外掛點,載彈量增至10000公 斤,作戰半徑增至1500公里。
殲轟-7在研製中曾一度面臨被砍掉的危險,但後來又被列入國家重點項目,而處於最優先的地位。在88年的北京國際防衛展上,曾展示殲轟-7的模型。
近期大家在廣泛報導中看到的殲轟-7,與88年的模型相比已有許多不同之處。首先后座艙上設有一具超高頻通訊天線,垂直尾翼前緣也增加了一具長方形的電戰天線,垂直尾翼的布局構型類似MIG-23,木製垂尾頂端的水平擾流穩定片已不復見。實物與模型的最明顯差別在於進氣道外形,原形機進氣道呈矩形,其後方有兩個類似MIG-23的方形輔助進氣口,而模型進氣道略呈圓形,與AMX攻擊機或轟-6相近,並且沒有原形機上的輔助進氣口。不論實物或模型,都在主翼的襟翼外側帶有前緣鋸齒狀結構(dog teeth)和翼刀,可增強低速大攻角飛行時的操縱性和穩定性,阻延翼央失速發生。這種鋸齒狀設計多見於1960年和1970年代的戰鬥機,例如幻影F-1和“幼獅”,符合發展時代背景,但線上傳操縱系統(FBW)問世已顯落後。現役的第三代戰鬥機中只有JAS-39仍保留鋸齒結構。殲轟-7和殲-8II都隱約能看到米格系列的影子,體現了中國在蘇聯突然撤出後長時間都不能擺脫蘇式設計的慣性。

背景

再來談談殲轟-7研製的背景。1974年初,中國海軍在西沙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取得了擊沉擊傷敵四艘巡邏艇的戰績,但也暴露出若干的問題。於是在1975年的軍備發展會議上,軍方強烈要求三機部(現航空工業總公司)研製一種中程轟炸機以滿足未來的作戰需求。空軍指出亞音速的轟-5、轟-6速度太慢,無法適應現代高強度作戰的要求,而超音速的強-5航程又太短(1,500千米),而且載彈量少(2000公斤)。國防科工委根據海空軍的要求確定關於新型飛機的戰術技術要求,除了作戰使用的武器和配備不同外,飛機的技術性能基本一致。國防科工委據此要求三機部用一個機型,裝備同種類武器和機載設備,分別滿足海空軍的需求。
1976年6月,三機部召集所屬設計人員雲集北京,要求各單位在最短的時間內提出各自設計方案。瀋陽飛機製造廠和南昌飛機製造廠很快提出了自己的方案。起先,三機部傾向瀋陽提出的殲轟-8方案,該方案計畫在殲-8的基礎上發展一種強調對地攻擊能力的輕型殲擊轟炸機。沈飛的技術人員參照MIG-23MC的機頭設計,改殲-8機頭進氣為兩側進氣配置,用兩具增大推力的發動機,在犧牲升限和速度的前提下(由20000米、M2.0下降到1500米和M1.75),增大載彈量(由2200公斤到4500公斤),同時飛機的航程也提升至3000千米以上。
從60年代到70年代這段時間,世界航空界非常流行可變翼技術的套用開發,這股潮流對中國航空業也產生了相當程度的影響。在強-6的研發初期,部份科研人員建議在吸取米格-27的精華,和從越南戰爭獲得的F-111的基礎上,發展我國的下一代殲轟機。其實從60年代末開始,中國唯一具有攻擊機製造經驗的南昌飛機製造廠,在強-5總設計師堅持下,吸收部份米格-23的設計經驗,設計了一種單發雙座超音速強擊機,作為強5和殲6的共同後續機強-6。強-6採用懸臂式高可變翼設計,機腹進氣,裝一具最大後推力為12,200公斤的渦扇-9渦扇發動機。從外形來看,強-6就像是F-16和MIG-23的混合體。但計畫採用的渦扇-9發動機出現了嚴重的技術瓶頸,此時控制可變翼的具有高速運算能力的小型計算機也無法按計畫完成。

渦扇-9兩圖



這時傳來的衛星圖顯示蘇聯已在我邊境附近部署了一種新型的地空飛彈,並判斷,蘇聯西伯利亞軍區的高密度、大縱深的防空火力網已經建成。在這一嚴峻形勢下,終於,在1977年11月,西安飛機製造廠在統一內部爭議的情況下發表了第三個方案的初步設計,提出一種具有前線超音速低空突防能力的殲擊轟炸機。這種飛機被定義為傳統設計和線傳飛行控制技術相結合的大型殲擊轟炸機;其主要任務為對地或對海攻擊,並具有一定的自衛能力。
在殲轟-7方案設計過程中,海,空軍因為各自作戰對象不同及使用兵器不同,而對飛機座艙布局要求也不同。海軍的作戰目標為各種水面艦艇,飛行員根據機載電子設備操縱空艦飛彈進行攻擊,希望採用類似美國剛服役不久的F-14的縱列雙座。而空軍因其主要面對是蘇聯地面部隊,希望搞便於兩名飛行員協同的並列雙座布局。而當時的航空工業還不足以搞兩種座艙布局,這一爭論一下子占用了三年的寶貴時間。
進入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百業待興。軍隊建設也不得不為經濟建設讓路。多項新裝備研發計畫被迫終止,包括殲-13,強-6等最重要的裝備發展項目下馬;同期的殲轟-7雖逃脫此劫,卻也落得個經費削減,進度放緩的地步。1982年,英阿馬島一戰,阿根廷超軍旗攻擊機發射AM39飛魚飛彈擊毀英國皇家海軍“謝菲爾德”號驅逐艦的戰例給中國軍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英阿馬島海戰後,中國海軍開始探討轟炸機-水面艦隻-潛艇三位一體的聯合作戰模式982年11月,殲轟-7、殲8全天候型計畫再次全面實施。到1983年初,先後完成了殲轟-7結構,強度和系統原理性實驗,同時轉入全面詳細設計階段。與殲轟-7相配套的新一代“鷹擊-8”(YJ8)空艦飛彈的預研工作也正式開始。同年5月,國家撥專款更新西飛的生產製造設備,以確保飛機的正常生產研製進度。
綜上所述,“飛豹”的機體氣動火控系統均為我國自行研製。但其發動機渦扇-9則是進口貨,十幾年過去了,直到最近仍未能徹底實現國產化,成為了殲轟-7的一大瓶頸。
渦扇-9是英國斯貝(SPEY)MK202發動機的國產衍生型,後者是英國皇家空軍F4“鬼怪”式戰鬥機的標準發動機。MK202最大推力9,305公斤,推重比在6.5左右。當時中國希望將MK202作為標準發動機裝備。中國於70年代出資5億英鎊,於1975年12月13日與羅爾斯·羅伊斯公司簽約引進了該發動機生產專利。1976年3月由西飛的中國紅旗機械廠負責開始試製,1979年7月25日第一台使用英國毛料製造的零組件並用羅爾斯·羅伊斯公司的外購件和附屬檔案的渦扇-9發動機完成裝配,同年11月13日完成150小時持久試車。首批共製造4台。1980年初,中國製造的兩台WS9發動機和兩套部件在英國高空台上作了高空性能、功能、再點火試驗和-40℃冷起動試驗,並對其5種零部件作了強度試驗考核。同年5月30日,中英雙方在考核試驗報告上籤字。至此,成功地通過了用英國毛料試製出的WS9發動機的各項考核試驗。原擬接著進行國產毛料試製,但由於當時國民經濟調整,使國產化進度拖後,直到1983年才取得初步進展。而壓縮機葉片的鑄造技術到88年才得以突破。國產渦扇-9最大加力推力9305千克,最大軍用推力5557千克,中間狀態推力4692千克,最大連續推力4692千克,最大軍用耗油率0.684千克/千克/小時,最大加力耗油率2.0千克/千克/小時,推重比5.05,空氣流量92.5千克/秒,涵道比0.62,總增壓比20,渦輪前溫度1167攝氏度,直徑1093.32毫米,最大長度5205毫米(噴口全張開)。從數據來看,渦扇-9的推力固然無法與AL-31等先進發動機相比,但以當時的技術水平已經相當不錯了,耗油率則遠遠優於當時國內的渦噴發動機,因此殲轟-7的航程得到了保證。
在飛機製造等領域也遇到不少難題,但在有關部門的協調下後逐一獲得解決。例如試飛中原型機飛掉了方向舵,飛行員竟然將方向控制能力接近零的飛機飛了回來,為此修改了垂尾設計,又用回了米格機的垂尾尖頂設計。請留意下面的圖片,此圖為殲轟-7早期的宣傳畫,曾廣泛刊登於雜誌上。可以清楚的看到,當時的殲轟-7的尾翼頂端是平直的。
渦扇-9的實驗成功為殲轟-7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西安飛機設計研究所正確地處理了對空攻擊、自衛與對地、海攻擊的關係,以對地、海攻擊為主;高空特性與低空特性的關係,以低空突防為主。並解決了一系列的重大技術關鍵,使殲轟-7飛機的綜合作戰能力大大提高。殲轟-7飛機對比以往的空軍作戰飛機,具有以下優點:
作戰半徑大。作戰半徑可達1650千米。
攻擊威力強。 除在前機身右下側處裝有一門23mm雙管炮(備彈200發)外,全機載彈量5000千克,具有裝備大重量、大口徑武器的能力。可掛能以多種姿態發射的空空飛彈;可攜帶4枚命中率極高的空艦飛彈
中低空飛行特性好。西飛設計研究所的設計人員對殲轟-7飛機進行了適應中低空飛行的結構抗疲勞設計和乘員乘座品質設計,使飛機具有良發的中低空飛行安全性、乘座品質好、機動性能強的飛行特性。
具有較先進的武器火控系統。主要由多功能雷達空艦飛彈火控平顯大氣數據系統機載計算機系統匯流排慣性/GPS導航系統控制增穩飛控系統組成。可以多種攻擊方式對地、海攻擊。據悉,“飛豹”殲轟機的雷達搜尋範圍為150千米,射控雷達範圍為100千米,由於解放軍已擁有雷射制導炸彈,未來也將在殲轟-7上加裝雷射導引裝置。該機採用了先進的機載設備和成品,採用最新的設計規範,在國內最早使用了數據匯流排與數位技術進行各系統的綜合。計算機系統包括六台數字計算機,以HB6096(ARINC429)規範串列數據傳輸。匯流排採用廣播通信方式,4個傳送器,每個配置一條匯流排。4個傳送器分別為大氣數據計算機、慣導/GPS組合計算機、飛彈火控系統、平顯火控系統計算機服務。
殲轟-7主要作戰使命是執行對地、海攻擊任務,具有一定的殲擊護航能力。該機可用於攻擊敵戰役縱深目標;攻擊交通樞紐、前沿重要海、空軍基地、灘頭陣地、兵力集結點等戰場目標;孤立戰場、支持、支援地面和海上作戰,以及執行遠程截擊對敵大中型水面艦艇等攻擊任務。
殲轟-7飛機採用常規布局。採用中等展弦比後掠式上單翼,外翼帶氣動扭轉,翼根帶填角。斜定軸全動中下平尾,大後掠單垂尾,單腹鰭。兩側進氣,蜂腰形機身,兩台MK202渦輪風扇發動機並排於後機身內,可提供1萬公斤的推力,三點式機身起落架,前起落架為後撐桿形式,主起落架為小輪距“外八字”搖臂式。
殲轟-7飛機長22.325米,翼展12.705米,停機高度6.575米,飛機最大起飛重量28 475千克,最大外掛重量6500千克,最大M數1.70,最大使用錶速1210千米/小時,轉場航程3650千米。殲轟-7的作戰半徑1650千米,是中國現役轟-5型飛機的兩倍。
殲轟-7的固定武器是一門23-3型23mm雙聯裝機炮(仿俄制GSH-3),該炮亦用於殲教7A/7P,殲7-III,殲8-II/IIM,殲8-III,教-8等飛機,該機以使用C-801/803反艦飛彈為主(右圖為兩枚C-801飛彈,顏色不同可能代表其型號不同)。兩個翼尖掛架可掛霹靂-5近距空空飛彈。殲轟-7也是解放軍中少有的帶有翼尖掛架的飛機。殲轟-7的載彈量為5噸,航程2850千米,作戰半徑850千米。與同類飛機相比,該機具有活動半徑大,攻擊威力強,載彈量大,航程遠,強調在夜間和複雜氣象條件下的作戰能力等特點。下圖為齊射霹靂-5飛彈。
下圖也是殲轟-7圖片中較特別的一幅。在早期的圖片中,殲轟-7右平尾前方的箔條/紅外誘餌發射器和一些細節都被官方媒體處理掉了,大家可以留意倒飛的那幅圖片。而這幅是較早出現的“原版”。
殲轟-7採用慣性和全球定位組合導航系統,導航定位精度高,利於飛機在海上和陸上作戰。飛機配備了短波電台和起短波電台,保證了各種條件下通訊的需要。由全向告警裝置和有無源干擾裝置構成的電子對抗系統、使飛機的自衛能力和生存能力大大增強。自動飛行控制系統和火控系統交聯,提高了飛機的攻擊精度,多功能的雷達和平顯的使用,為飛行員提供了良好的作戰手段。寬敞、明亮、舒適的座艙有利於作戰效能的發揮。可靠性增長和多次維修性的改進,使飛機具有良好的固有可靠性、維修性。完整、高效的綜合保障系統、能有效地保證飛機完成作戰和訓練任務。具體設備包括:

飛控系統:

1套KF-1型三餘度三軸增穩數模混合自動飛行控制系統
1台8415型數字式大氣數據計算機(ADC)
1套HZX-1B型航向姿態指示系統
1套安全高度預警系統(SAW)

火控系統:

1部232H型多用途火控雷達(後期換裝JL-10A型神鷹脈衝都卜勒火控雷達)
1套HK-13-03G型平視顯示器(含火控計算機)
1套艦空飛彈火控系統
2套多功能單色液晶顯示器
1套多功能彩色下視顯示器
1套型頭盔瞄準器
1台數字式任務計算機
1套1553B綜合數據匯流排系統

導航系統

1套HG-563GB型慣性/GPS組合式導航系統
1套210型都卜勒導航系統
1部WL-7型無線電羅盤
1部265A型雷達高度計(後換裝271型)
1部XS-6A型信標接收機
1套HGY-10B型IFF/ATC應答機
1套微波著陸系統(MLS)
1套儀表著陸引導系統

通訊系統

1部170型HF短波單邊帶電台
1部651型VHF/UHF超短波電台
1套483D數據傳輸/塔康系統
1套JT型機內通話器

電子對抗系統

1部605B型敵我識別器
1套RKL-800A型綜合電子對抗系統(AAP)(包括:
1台KJ-8602/RW-1045型雷達告警接收機
1套綜合電子自衛智慧型計算機
1台960-2型噪音式電子干擾機(後換裝KG-8605型)
1台KG-8601型應答式電子干擾機
1台KZ-8608型電子偵察機
2套941-4G型紅外/無源電子對抗系統(紅外誘餌/干擾箔條發射器)

殲轟-7的配備

現有至少有48架以上的殲轟-7裝備了海軍航空兵,並已完成評估和定型工作,後續量產型仍按照原計畫穩定進行中,但產量不會太多。在研製過程中,大量採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機載設備,設計與工藝結合,保證了繼承性。採用系統工程的管理辦法,推行“全面質量管理”,確保了科研目標和戰術技術指標的實現,並創造了多項國內第一。例如:殲轟-7飛機是我國第一個完全自行設計的殲擊轟炸機;是第一個自覺進行可靠性和維修性補充設計的機種;是第一個地面試驗、試飛規模最大、過程最全、試飛架次最多的機種;是我國第一次用計算機輔助設計管理系統研製全過程的機種。
殲轟-7另一個值得注意的亮點是JL-10A“神鷹”雷達。“神鷹”雷達是一種真正的脈衝都卜勒平板縫隙天線雷達,其對地工作模式相當好,波束掃描可獲得地面成像。一共有中程攔截、近距格鬥、對地/海攻擊、輔助導航等11種工作模式,具有邊搜尋邊跟蹤模式和多目標攻擊能力。上視和下視搜尋距離分別為80和54千米,上視和下視跟蹤距離分別為40和32千米。工作波段是X波段。但據說該雷達無法過濾低空雜亂的目標,實際上用處不大,是照顧科研機構的決策。
總的來說,殲轟-7性能表現只能滿足海航部隊的燃眉之急,無法滿足海航全部戰術和未來戰場環境的需求,西飛在廣徵意見後已於1995年著手進行改良型的設計工作。殲轟-7的改良型可能稱為殲轟-7A,主要作戰目的集中為打擊大型艦艇。據稱最大的改變是換裝俄制發動機,以AL-31SM發動機取代殲轟-7現用的斯貝(SPEY)Mk202發動機(編號渦扇9/渦扇-9)。AL-31SM是殲-11(Su-27SMK)的心臟(國產編號渦扇12/WS-12),它是蘇-27的AL-31F推力增強型發動機,單具的最大推力可使殲轟-7A的空戰推重比接近1.1,使其載彈量倍增至10噸左右。但同時渦扇-9的全面國產化並沒有停止,2001年前後該項工作獲得重大突破,結合以往的情況,渦扇-9應該實現了全面國產化。因此上述關於發動機的說法哪個真實,還很難說。A型另一個重點是將飛行控制系統和火控系統互聯綜合,這在國內是首創,空軍對此也深感興趣。此外殲轟-7A將具備空中加油能力。
在機體結構、氣動外形方面也作了改進。採用了複合材料平尾,簡化了平尾的工藝難度和成本,對平尾翼尖配重形式進行最佳化,改善平尾的顫振特性;提高了其承載能力和顫振臨界速度,減低振動效應,原來減重20%的目標提高到24%。改用整體圓弧風檔。鈦合金超塑成型雙腹鰭,調整飛機的穩定性和載荷分布。垂尾前緣改用芳綸複合材料。經過以上改進之後,A型減重500千克,且隱身能力增強、航程增加。提高了可靠性和維護性。局部塗敷隱身塗料。
按國內近年航空武器發展的情況,殲轟-7A的武器裝備推測如下:機炮與殲-10一樣,為一門重110公斤的6-23型6六管23cm機炮改良型,最高射速為6,000發/分,炮彈初速約1,000公尺/秒。殲轟-7A至少擁有10個外掛點,除了能使用AM-39,C-601/611,C-801/802/803(超音速)反艦飛彈外,還會配備俄羅斯授權仿製的Kh-65SE次音速巡航飛彈,該型飛彈在1995年的西北戈壁空軍大演習時已形成戰鬥力。殲轟-7A還可使用一併引進生產的Kh-31A(AS-17)超音速反艦飛彈,Kh-31P超音速反輻射飛彈。有可能採用國產巡航飛彈,極速超過3.0馬赫,射程超過3000千米。這種戰略巡航飛彈已於1990年代初進入工程研製階段,預計可在2005年部署服役。
其他適用的中、短程對地攻擊武器,還包括現役和研製中的國產與外國之傳統炸彈,導引炸彈,與之配合的裝備至少包括:由607所研製,正進行最後實驗的藍天(Lantine)全天候低空導航夾艙,以及613所研製的前視紅外(FLIR)/雷射瞄準組合夾艙等。國內可能也在研製聯合直接攻擊彈藥(JDAM)和聯合距外武器(JSOW)之類的多功能空射武器,這些武器在由014中心等單位研究開發。

飛豹攜帶613所吊艙的圖片已經曝光,字樣FILAT

更重大的殲轟-7改型也在研製中,總的來說,這一改型實際上是一種全新設計,只不過有部分機體還和殲轟-7相同。據傳此型號被稱為殲轟-7B,也有傳說實際就是殲轟-8。一個更虛幻的說法是殲轟-7B將採用並列雙座雙垂尾布局,結合當初空軍希望要一種並列雙座戰鬥轟炸機的想法,有一定道理。外形的改動工作量很大,說明研製單位對其的作戰對象、環境有了全新的想法。飛行控制系統將徹底大改,取消配重、翼刀等落後的控制手段。B型採用火控、電子設備將進一步改進,渦扇-9屆時將全面國產化。另外,將採用更深入的隱身技術。目前並列雙座這一說法較為受網友肯定。

南海空前大演習

解放軍海軍2010年7月26日在南海舉行多兵種契約實兵實彈演練。解放軍北海、東海和南海艦隊的主力驅逐艦都有出現。解放軍總參謀長陳炳德、海軍司令員吳勝利、總長助理戚建國、廣州軍區司令員徐粉林、國家和總部機關有關領導、部分國防工業部門領導都到場等觀摩了演練。演練在3個海區、18000多平方公里的海域展開,發射飛彈16型71枚。這是一場以實戰化為背景、全程複雜電磁干擾條件下的實兵對抗,使聯合作戰、立體對抗、貼近實戰貫穿全程。
北海艦隊| 東海艦隊| 南海艦隊| 171海口艦| 022新型飛彈快艇| 鷹擊-62遠程反艦飛彈| 570號黃山艦| 鷹擊-83反艦飛彈 | 現代級138號泰州艦| SA-N-17中程艦空| 海紅旗-9遠程艦空飛彈| 殲轟-7轟炸機| 169“武漢”艦| 116石家莊艦| 海基S-300遠程防空| SA-N-17中程防空| 037飛彈快艇| 飛豹戰機| 現代級驅逐艦

中國現役軍用飛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