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基S-300遠程防空飛彈

海基S-300遠程防空飛彈 首次裝備在1981年出現的新型“勇士”級飛彈驅逐艦上。 1981年和1982年是蘇聯海軍的新型艦艇相繼服役之年。“勇士”級飛彈驅逐艦是繼新型.現代”級飛彈驅逐 用於取代SA-N-4艦空飛彈。裝備在無畏級驅逐艦、新的伏龍芝級巡洋艦上。該彈射程12千米。採用指令制導和主動雷達制導,採用六聯裝垂直發射裝置。火控系統為“十字劍”火控系統

簡介

海基S-300遠程防空飛彈海基S-300遠程防空飛彈

海基S-300遠程防空飛彈 該彈長2.97米,彈徑0.22米,彈重165千克,戰鬥部重15千克,最大速度850米/秒,可攔截高度在10~6000米、距離1500~6000米的反艦飛彈和高度在10~6000米、距離1500~12000米的作戰飛機。  飛彈採用鴨式布局,指令制導、垂直發射方式。發動機為單級雙推力火箭發動機,引信為脈衝都卜勒引信,單發殺傷機率90%。為了解決飛彈垂直發射後的轉彎問題。該飛彈採取了一種非常獨特的方法,就是在彈體中部採用10個小燃氣噴管來控制飛彈垂直發射飛行段的快速轉彎。相比之下,國際上普遍採用的在飛彈發動機尾部加裝燃氣舵的推力矢最控制轉彎的方法顯得技術複雜、研製難度大。 近程防空飛彈系統採用了許多新技術,性能先進,俄羅斯便裝備本國海軍而未向國外出口。而且,俄羅斯一直沒有放棄對SA-N-9的改進,主要是提高反應速度,提升飛彈性能及降低成本。

突出特點

①該系統為多通道,既可以同時跟蹤數個目標,又可以制導數枚防空飛彈對其進行攔截; ②在擊毀目標後可重新捕獲下一個目標; ③發射裝置可發射已準備好的、不需再重新裝填的飛彈,也就是,可以間隔發射數枚防空飛彈,以保證攔截所有被跟蹤的目標; ④應能在點防禦區域內攔截在低空飛行或向艦船俯衝的低速或高速飛行目標; ⑤系統抗干擾能力強。 這種多通道、全天候、點防禦武器系統可以用防空飛彈和30mm口徑艦炮攔截中/低空飛行的反艦巡航飛彈、反輻射飛彈、制導 乍制導炸彈、有人和無人駕駛飛機。該系統反應時間短,發射率高,火力強,自動化程度高,在五級海浪和較強無線電干擾情況下仍能獨立、有效地完成任務。

性能指標

對付目標種類:
發射方式: 垂直彈射
飛機、直升機、反艦飛彈 引信: 無線電近炸引信
火炮:
目標飛行速度 700m/s
口徑 30mm 發射間隔時間 3s
有效射程 200m 單發命中機率 0.9
飛彈:
飛彈使用期限 10年
彈長 2850mm 武器系統
彈徑 235mm 進入戰鬥時間 <3min(冷狀態)
質量 167kg
15s(警戒狀態)
戰鬥部類型/質量 殺傷爆破/ 15kg 反應時間 3min
飛行速度 850m/s 操作人員 13
制導方式 無線電指令制導 系統可靠性 MTBF=80h
有效射程 1.5—12km 系統重量(不含彈) 40t
有效射高 10—6000m

結構

① 彈體包括各艙段和發動機。摺疊彈翼在發射筒內通過一根鋁帶閉鎖,當發動機點火後,高溫燃氣將鋁帶燒斷,摺疊翼解鎖,扭桿將摺疊部分展開,使彈翼成平直狀態並鎖定。 ②燃氣系統飛彈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彈上有一個燃氣發生器,其功能是為飛彈垂直發射初始段姿態調整提供舵面控制力矩,以及為燃氣舵機提供燃氣動力。飛彈每個舵面的正/反面分別裝有一個燃氣噴嘴,燃氣噴嘴的反作用力可使飛彈垂直彈射後快速調整姿態。燃氣發生器殼體質量約3kg,裝藥質量約1.5kg,可在每個舵面上產生30kg的最大燃氣推力。 ③ 引信 飛彈採用無線電脈衝引信,作用距離為15m。在飛彈頭部有一引信發射天線,在設備艙上有兩個接收天線。當飛彈攔截超低空目標時,艦面制導系統嚮導彈發射有關信息,使飛彈在掠海飛行時,引信不會因海面雜波而引起誤動作。 ④ 戰鬥部 飛彈進入無線電近炸引信作用範圍時,無線電脈衝指令使戰鬥部起爆。戰鬥部質量15kg,破片數量2000塊,破片質量3g,殺傷半徑15m(殺傷機率0.9)。 發射裝置 ①發射井發射井緊湊可靠地排列在甲板下,每個發射井內成環狀布置有8個飛彈貯運/發射筒,構成發射裝置模組。發射井蓋可以50°~55°/s的速度鏇轉。井蓋上還有一個專門用於發射的口蓋,發射前打開,並被調轉到待發射飛彈的位置,而飛彈在井內的位置則是固定的。根據需要艦上可以配置不同數量的發射裝置模組,艦船的裝彈數量由發射裝置模組的數量決定。

作戰模式

系統自動化作戰模式以“人工智慧”原則為基礎。通常情況下,飛彈發射控制台上的狀態開關置於系統獨立工作位置。搜尋雷達順序採用3個不同波束對空搜尋,每轉一周自動更換1個波束,一旦發現目標,立即進行敵我識別,當下一個搜尋周期再次出現信號時進行點跡相關,形成速度矢量,當第三次點跡相關後即可形成航跡,給出目標數據。 再經威脅判斷、目標分配後,給出跟蹤雷達的目標參數。 天線轉塔調轉到目標方向,制導雷達開始第1次空間搜尋,時間80ms,如未截獲到目標。可進行第2次搜尋,需時160ms,還可以進行第3次搜尋,需時320ms,通常在第3s鍾時就可以完成目標捕獲,制導雷達開始轉入目標跟蹤。與此同時,液壓系統在1.5s~1.7s時間內打開發射井蓋上的發射口蓋,飛彈進入發射準備階段。具體程式包括:飛彈加電、陀螺起動、射前檢測、發射井的發射口調轉到待發射飛彈位置。操作手按下發射按鈕即進入不可逆程式,發控裝置嚮導彈裝定有關參數,包括:飛彈頻率、飛彈地址碼、引信延時、飛彈姿態調轉角等。 發射筒和飛彈完成下列動作:飛彈在位信號中斷、脫落插頭脫落、彈射裝置中的點火器開始工作,接著飛彈被彈射衝破發射簡易碎蓋出筒,整個過程約需時間0.3s。 飛彈出筒約lm(0.3s後)時,彈上姿態調整燃氣發生器點火,燃氣舵機和燃氣噴射系統開始工作,飛彈控制系統進入姿態快速調轉控制狀態。當飛彈處於約20m高度時,燃氣噴射系統將飛彈的姿態快速調整至發射前預置的角度。之後,由控制系統發出發動機點火信號,彈上電池供電,發動機點火。若點火失敗,發動機複式點火器將動作,以確保發動機點火。複式點火電路的準則是:① 火工演示2.5s(從按下發射按鈕時算起),發動機點火;② 飛彈姿態調轉角為57°時,發動機點火。對於姿態調轉角大於57°的情況,發動機點火後,飛彈將繼續轉動,直到轉動到預定角度。 發動機點火後,飛彈開始加速飛行。粗截獲雷達將在預定方向,以20°寬的波束截獲飛彈,並把飛彈位置信息送至精截獲雷達。精截獲雷達將以5°的波束截獲飛彈,並將飛彈坐標信息送至計算機,再送至制導雷達。制導雷達測量目標與飛彈的相對位置差,並將此數據形成指令,傳遞給飛彈,制導飛彈飛向目標。當飛彈飛抵目標一定距離時,彈上無線電引信開機,適時引爆戰鬥部,摧毀目標。裝艦情況簡表見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