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空飛彈

地空飛彈

地空飛彈是指從地面發射攻擊空中目標的飛彈。又稱防空飛彈。它是組成地空飛彈武器系統的核心。地空飛彈是由地面發射,攻擊敵來襲飛機、飛彈等空中目標的一種飛彈武器,是現代防空武器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高炮相比,它射程遠,射高大,單發命中率高;與截擊機相比,它反應速度快,火力猛,威力大,不受目標速度和高度限制,可以在高、中、低空及遠、中近程構成一道道嚴密的防空火力網。

基本信息

分類

地空飛彈的分類方法很多,主要的有:按射高分為高、中、低空;按射程分為遠、中、近程和短程。劃分的標準各國也不盡相同,多數國家把最大射程在100千米以上的稱為遠程,20~100千米之間的稱為中程,10~20千米的稱為近程,10千米以內的稱為短程。按制導方式分為遙控、尋的、複合制導等類型。其中尋的制導又分為主動尋的、半主動尋的和被動尋的3種。最初的地空飛彈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德國研製的"萊茵女兒"等。戰後,美國蘇聯、英國等國相繼發展地空飛彈,並於50年代先後裝備第一代地空飛彈;60至70年代裝備了第二代地空飛彈;70年代以來又研製和裝備了第三代地空飛彈。經過40多年的發展,已繁衍成一個龐大的地空飛彈家族,形成了高、中、低空,遠、中、近程的地空飛彈系列。在60年代以後的歷次局部戰爭中,廣泛使用了地空飛彈武器,極大地提高了地面防空的效能,使其成為地面防空火力的骨幹,構成對突防飛機的主要威脅,迫使空襲飛機採取低空和超低空突防並尋求在防空火力圈外發射空地飛彈等新的突防樣式,從而使防空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在空防鬥爭的推動下,地空飛彈將主要朝著抗干擾、多用途和複合制導的方向發展。

各國發展

中遠程飛彈

地空飛彈地空飛彈
射程在40公里以上,射高在20公里以上的地空飛彈,稱為中高空、中遠程飛彈。
這類飛彈中,射程最遠的是蘇聯的AS-5飛彈,250公里;射高最大的是蘇聯的AS-2飛彈,34公里;單發命中率最高的是美國的“愛國者”飛彈,90%以上命中率;彈體最長的是蘇聯的AS-5飛彈,約為16.5米;發射重量最大的也是蘇聯的AS-5飛彈,約為10000公斤;飛行馬赫數最大的是蘇聯的AS-12,高達5~6(而美國的“愛國者”飛彈為3.9);戰鬥部最重的是美國“奈基”Ⅱ飛彈,重達545公斤,射程為15~40公里。目前最新的遠程飛彈有紫苑飛彈、閃電-8飛彈等。

中近程飛彈

射高為6~20公里的飛彈,稱為中低空、中近程地空飛彈。這類飛彈中,射程最大的是美國的“改霍克”,射程約為40公里;射高最大的也是“改霍克”飛彈,18公里;彈體最長的是蘇聯的SA-3,約長5.95米;發射重量最大的也是SA-3,重達925公斤;飛行馬赫數最大的是蘇聯的SA-11,2.9;戰鬥部最重的是蘇聯的SA-1,約為3.84公斤。

近程飛彈

射程在15公里以下,射高在6公里以下的飛彈,稱為低空、近程地空飛彈。這類飛彈中,射程最遠的是瑞士的“天空衛士—麻雀”,最大射程13公里;射程最小的是蘇聯的SA-9,僅有0.2公里;射高最大的是蘇聯的SA-9,約為6公里;射高最小的是英國的“長劍”,僅有0.01公里;彈長最長的是瑞士的“防空衛士—麻雀”,約長3.66米;發射重量最大的也是“防空衛士—座雀”,約有204公斤;飛行馬赫數最大的是義大利的“靛”,約有2.5;戰鬥部重量最大的是蘇聯的SA-8,約重50公斤。

射程在5公里以下,射高在3公里以上的地空飛彈,稱為單兵攜帶型防空飛彈。這類飛彈中,射程最大的是美國的“毒刺”(又譯“針刺”)和瑞典的RBS-70,均為5公里;射高最大的也是這兩型飛彈,均為5公里;彈長最長的是“毒刺”,長達1.52米;發射重量最大的是瑞典RBS-70,約重15公斤;飛行速度最快的是美國的“紅眼”和“毒刺”、馬赫數均為2;戰鬥部最重的是英國的“吹管”,約重2.2公斤。

發展歷程

地空飛彈

地空飛彈地空飛彈
早在二次大戰時期,納粹德國為了對付盟國飛機的襲擊,研製了“熱風”、“颶風”、“暴風”等防空火箭,後來相繼研製了“瀑布”、“龍膽”、“蝴蝶”及“萊茵之女”等地空飛彈,這些飛彈沒有來得及批量生產和裝備使用,戰爭就結束了。和地地戰術飛彈及戰略彈道飛彈的發展一樣,美蘇在戰爭結束後競相爭奪地空飛彈的技術資料和設計圖紙,爭取了一部分地空飛彈專家,從而為戰後地空飛彈的發展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戰後40多年來,地空飛彈的發展主要還是美蘇壟斷,它們的技術水平基本代表了世界地空飛彈的最高水平。
從60年代以來,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瑞士、瑞典等近10個國家已能程度不同地研製和生產地空飛彈。世界上已有40多個型號服役,各型地空飛彈的生產量已超過40萬枚,有30多個國家通過不同的方式購買並裝備了這種武器。戰後地空飛彈的發展主要可分為四代。第一代地空飛彈是戰後至50年代末期研製的飛彈,此間主要發展國是美、蘇兩家。他們在掠取德國實物的技術資料的基礎上,研究、仿製和試驗了一批飛彈,同時也開始自行設計和製造第一代地空飛彈

當時,由於噴氣式飛機和戰略轟炸機、戰略偵察機的大量使用,使傳統的高炮失去了作用,射高只有10公里左右的高炮面對以高亞音速、超音速在12公里以上高度飛行的飛機已顯得無能為力。為了對付高空高速飛行的飛機,美、蘇重點發展了中高空、中遠程飛彈,其主要代表型為美國的“波馬克”和“奈基”Ⅰ、Ⅱ型飛彈,前蘇聯的SA-1和SA-2。第一代地空飛彈在射程上有了很大提高,一般射程可達50公里左右,個別達140公里,射高也能達30公里左右,因而對飛機形成了一定的威脅。但這一代飛彈尺寸較大,機動性較差,只能固定發射,對付中高空目標,對低空、超低空飛行的空中目標則顯得過於笨拙。第二代地空飛彈是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發展的。由於中高空、中遠程飛彈的發展,以往以高、中空突防的作戰飛機開始採用低空、超低空突防的戰術,空中目標的這一重大變化也引起地空飛彈的相應變化,因此,一代機動性能好,反應速度快,能夠對中低空、中遠程和低空、近程目標進行攻擊的飛彈相繼問世,最有代表性的型號有:在中高空、中近程地空飛彈方面,有美國的“霍克”和前蘇聯的SA-3、SA-6;在低空、近程飛彈方面,有美國的“小槲樹”、“紅眼”,蘇聯的SA-7等。

高空飛彈

此外,中高空、中遠程飛彈也有重大發展,蘇聯研製成功SA-4、SA-5兩型飛彈,其中SA-5成為世界地空飛彈發展中彈體最長(16.5米)、彈徑最大(1.07米)、翼展最大(3.65米)、發射重量最大(1000公斤)、射程最遠(250公里)的一型地空飛彈,該型飛彈廣泛裝備於華約和中東各國。值得一提的是,此間英國還發展了一型中高、中遠程地空飛彈,其型號為“警犬”Ⅱ,射程84公里,射高0.5~27公里。第二代地空飛彈的突出特點是:具有機動發射能力,反應速度較快,飛彈自動化程度較高,制導體制多樣化,已基本形成高中低空、遠中近程的全空域火力覆蓋第三代地空飛彈是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發展的。此間,由於地空飛彈初步形成了全空域防衛態勢,所以目標飛行高度變化不大,但仍以低空和超低空突防為主,

低空飛彈

所以這一代飛彈除蘇聯的SA-11中程飛彈外,其餘全是低空、近程防空飛彈,其主要特點是不少國家參與了地空飛彈的發展,同時一大批性能較好的單兵攜帶型飛彈也得以迅速發展。這一代飛彈的代表型有:美國的“毒刺”,蘇聯的SA-8、SA-9,英國的“山貓”、“輕劍”、“吹管”,法國的“響尾蛇”,法德合研的“羅蘭特”及瑞典的RBS-70等。第四代地空飛彈是70年代末以後發展的。此間,雖然作戰飛機仍採用低空、超低空突防模式,但地地戰術彈道飛彈卻構成了新的威脅,使地面防空變得日趨複雜。由於飛機大量採用隱形技術,加之飛行速度已提高到馬赫數2左右,所以目標機動能力和低空突防能力較強。戰術彈道飛彈飛行彈道雖然較高,但目標小,飛行速度快,也較易突防。

為了防空反導,第四代飛彈在重點發展低空飛彈的基礎上,還十分注意發展各種類型的飛彈,其代表型有:美國的“愛國者”、“改霍克”、“羅蘭特”,蘇聯的SA-12、SA-13,美國和瑞士聯合研製的“阿達茨”,法國的“西北風”,英國的“輕劍”2000、“星光”、德國的“羅蘭特”、法國的“夏安”,日本的81式和義大利的“防空衛士”等。

這一代飛彈由於採用了相控陣雷達和先進的微電子技術,使地空飛彈系統能跟蹤和攻擊多目標,在命中精度和作戰效能方面也有很大提高。地空飛彈和戰鬥機、高炮一起,構成國土區域防空、要地防空和野戰防空的重要武器系統。地空飛彈由於命中精度高,摧毀威力大,機動能力強,覆蓋範圍廣,反應時間快,所以日益成為地面防空的主要武器。經過戰後40多年的發展,地空飛彈已裝備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計有70餘種、100多型在役,有10多個國家具有研製和生產能力。

戰績

地空飛彈地空飛彈
這些飛彈在戰後以來的歷次戰爭和武裝衝突中都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59年10月7月,我地空飛彈部隊用SA-2飛彈擊落了在北京上空進行偵察飛行的台灣空軍偵察機RB-57D,這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用地空飛彈擊落飛機的戰例。“薩姆”-2(SA-2)飛彈是蘇聯研製的第一代地空飛彈,1959年剛剛服役,其射程54公里,射高34公里,在當時是打擊中高空飛機最理想的武器。繼首次擊落RB-57D之後,又陸續擊落U-2型偵察機等5架,為地空飛彈的戰史書寫了光彩的第一筆。

越南戰爭期間,美軍出動B-52等作戰飛機數萬架次進行狂轟濫炸,為了打擊美軍飛機,越南裝備了近30個營的前蘇制“薩姆”第一、二代地空飛彈。據不完全統計,在1964年8月至1968年11月間的4年時間裡,美軍就損失了915架飛機,其中94.8%是被SA-2等地空飛彈擊落的。1972年12月18日~30日,美軍對越實施地毯式轟炸,結果有32架B-52轟炸機被擊落,其中有29架又是SA-2所為!

第四次中東戰爭中,由於以色列開始採取低空、近程突防的空襲戰術,迫使埃、敘等國採取彈炮結合、全空域攔截。僅埃及就在蘇伊士運河西岸正面90多公里、縱深30公里的地域中,配置了62個地空飛彈營,200具SA-7飛彈和3000多門高炮,形成了一道道防空火力網。在歷時18天的戰爭中,以色列有114架飛機被擊落,70%是地面防空武器所為。其中,SA-6擊落41加強,SA-6和高炮一起擊落3架,SA-7擊落3架,SA-7和高炮一起共擊落3架。這次戰爭中還發生了“一石三鳥”的奇聞:以色列在戰爭中共發射22枚“霍克”地空飛彈,結果卻擊落了25架飛機!

在1982年的馬島海戰中有37架阿根廷飛機被英國地空或艦空飛彈擊落,其中,被艦空飛彈擊落的18架,被“輕劍”和“吹管”擊落的分別為9架和10架。在蘇聯入侵阿富汗的戰爭中,1986年~1987年中,阿富汗游擊隊利用美國提供的1000枚“毒刺”(又譯“針刺”、“尾刺”、“紅眼睛”Ⅱ和“痛擊”)單兵攜帶型地空飛彈,先後擊落400~500架飛機和直升機,成為戰爭史上用地空飛彈擊落飛機最多的一個戰役。

1991年海灣戰爭中,伊拉克向沙持、以色列和巴林先後發射了80枚“飛毛腿”B地地戰術彈道飛彈,結果有60多枚被摧毀,“愛國者”地空飛彈則以大戰“飛毛腿”而聞名於世。最重要的一點,是它創下了一個世界之最:地空飛彈第一次擊落戰術地地飛彈。

中遠程飛彈

紅旗-15是對我國引進的俄羅斯S-300PMU1飛彈仿製產品的稱呼。俄羅斯研製的具有反戰術彈道飛彈能力的中高空、中遠程地空飛彈系統,俄羅斯稱為C-300型,北約稱為SA-10(薩姆-10)。該型飛彈1970年開始研製,先後發展有5種型別。從1992年開始,中國先後引進了S-300PMU、S-300PMU1型,並於1996年開始生產S-300PMU1型,命名為紅旗-15號。S-300PMU1型地空飛彈系統由指揮中心、目標搜尋雷達、制導站、48N6E型飛彈及4聯裝發射車等組成,以營為建制單位,包括12輛發射車、48枚飛彈和1個制導站,能同時攔截6個目標。48N6E型飛彈採用慣性制導+主動雷達末端制導,發射方式為垂直發射,彈長7.8米,彈徑0.5米,起飛重量1500公斤,最大射程90千米,射高25米-30千米,最大速度6馬赫,採用破片殺傷戰鬥部,可攔截速度2.7千米/妙、射程1500千米來襲的戰術彈道飛彈,最大攔截距離40千米,最大攔截高度25千米。S-300的飛彈發射車為載重量36噸的馬斯543越野車。每輛車配備4枚待發飛彈。俄方媒體貶低攻擊說中國版S-300(即紅旗-15飛彈),“性能稍遜,無法摧毀飛行路線複雜的目標,例如巡航飛彈”。
紅旗9地空飛彈系統以營為基本作戰單位,配備有一輛搜尋雷達車,一輛跟蹤、制導雷達車、一輛指揮控制車和6輛四聯裝飛彈發射車,以及其他一些輔助車輛。
搜尋雷達車使用的是大型無源相控陣雷達,與S-300地空飛彈的搜尋雷達類似,主要用於日常警戒,向指揮控制車提供準確的全方位空情,以及時指導作戰單元攔截目標。
紅旗9地空飛彈系統的跟蹤、制導雷達車也採用了大型無源相控陣雷達,從外觀上看,該雷達更加接近於“愛國者”防空飛彈的跟蹤、制導雷達,不同的是,敵我識別天線陣位於雷達天線頂端,指令傳送天線也相對較小。

四聯裝飛彈發射車仍然與S-300地空飛彈相似,起豎架上裝有四個飛彈儲運、發射筒,同樣採用了將飛彈拋射出發射筒之後再點火的冷發射方式。
紅旗9防空飛彈系統的車輛都有一個共同的顯著特徵,就是發射車使用了國產的泰安8×8重型越野底盤,其他的車輛也是使用國產的6×6越野底盤,這也是從外觀上迅速分辯紅旗9中遠程地空飛彈的要點。

紅旗9地空飛彈是紅旗9防空飛彈系統的核心,採用了無彈翼、小尾翼的布局方式,與愛國者飛彈一致。由於國內固體火箭發動機、電子設備技術的限制,紅旗9仍然與S-300的飛彈幾乎同樣粗壯,與較為小巧的“愛國者”飛彈相比,差距明顯。

但是,為了提高紅旗9地空飛彈的作戰效能,該彈採用了“慣導+中段指令+末端主動雷達制導”的制導模式。與末段TVM制導相比,對於無強大主動干擾能力的飛彈、無人機等目標會有更高的命中機率,而在傳聞中,紅旗9實彈打靶時,也的確多次直接命中靶機。

HQ-9的性能大致如下:彈長大於9公尺,彈徑0.7公尺;長徑比約12.9,接近愛國者的12.6;如果去除助推器,以第二級彈徑0.56公尺計算,長徑比12.5,其高速性能比體積略少但同樣帶助推器的S-300V(9M82)要好。彈重約2噸,彈頭重大於180公斤,運載係數為11,優於S-300V和PAC-2+,但遜於S-300PMU1。彈頭類型與其他飛彈一樣是無線電近炸引信觸發的預製破片高爆式。

中近程飛彈

紅旗1號防空飛彈是中國根據前蘇聯C-75型(SA-2)地空飛彈武器系統仿製的半固定式中高空、中近程地空飛彈武器系統。1958年6月開始仿製,1964年12月定型。1965年1月10日,地空飛彈第1營首次使用紅旗-1號擊落U-2飛機1架。該系統由飛彈、發射架、制導站等組成。飛彈採用用無線電指令制導,彈長10.90米,彈徑0.65米,展2.56米,發射重量2160公斤,最大速度3馬赫,射程13-29千米,射高3-22千米,戰鬥部為高能破片殺傷型,單發命中率68%。由於該系統機動性差,命中率低,易受電子干擾,故不久就不再生產。

紅旗2是中國從1964年開始研製的中高地空飛彈武器系統。1965年6月通過發射試驗後,進入全尺寸生產,隨後裝備部隊。60年代後期,中國人民解放軍部隊用HQ-2地空飛彈先後擊落5架台灣的美制U-2高空偵察機。在1985年的兩伊戰爭中曾被伊朗用來對付美國的SR-71高空偵察機,北韓不僅購買了HQ-2飛彈,還引進了技術以保持它自己完整的武器系統。在以後的25年間,中國又對它進行多次改進,先後研製成功HQ-2B、HQ-2F、HQ-2J、HQ-2P。HQ-2B飛彈與基本型HQ-2飛彈相似,主要改進部分是:裝有飛散角更大的高能破片戰鬥部、反干擾的編碼無線電指令制導系統、積體電路的自動駕駛儀、頻率調製的比相近炸引信。HQ-2B地空飛彈可以攻擊迎面和側面飛來的目標,也可以尾追攻擊目標。對付速度不大於565米/秒目標的單發殺傷機率為92%;對付速度不大於750米/秒目標的單發殺傷率為73%,還可以對付最大速度為1000米/秒的目標。

在1999年國慶閱兵中接受檢閱的防空飛彈是紅旗-2乙型。紅旗-2乙更換了性能更佳的引信和大威力彈頭,新型發動機改善了彈道特性,適應了作戰空域擴大和目標速度的提高,準確可*的抗干擾數據指令傳輸使飛彈更難被擺脫,全新彈載電池重量大幅減輕,並大大提高過載負荷,搜尋雷達增加了測距、電視追蹤、單脈衝體制等抗干擾措施,另外增設大螢幕作戰指揮圖,以方便指揮員了解最新情況,添加動目標顯示和敵我識別功能。紅旗-2乙彈長10.8米,彈體最大直徑0.5米,重2233千克,最大速度4.2馬赫,射程7千米-35千米,射高1千米-27千米,能同時攻擊3個速度在560米-750米/秒的目標。紅旗2號的研製成功及其在防空作戰中取得的輝煌戰果,標誌著我國防空飛彈的發展已由單純的仿製走向自行研製的道路。紅旗2號系列飛彈的裝備量很大,80年代我軍曾將部分紅旗2號飛彈改裝成其它飛彈。

紅旗3地空飛彈,60年代中期,出現了飛行高度達27~30千米,速度為1000米/秒的美制高性能偵察機。在對付這類空中目標時,紅旗2號飛彈已經力不從心。為加強對這種高空、高速目標的攻擊能力,1965年8月,中央軍委決定加速研製高空、高速的“紅旗”3號防空飛彈。1970年7-9月,紅旗3號飛彈在地空飛彈試驗基地進行設計定型飛行試驗。1974年5、6月間,在地空飛彈試驗基地進行紅旗3號飛彈攔截“圖強”1號高空、高速靶彈試驗,檢驗飛彈攔截高空、高速飛機及空地飛彈的可能性和高空、高速靶彈的性能。試驗設計了相距176千米的兩個臨時發射陣地。試驗中,發射l發靶彈,制導站迅速捕獲目標並穩定跟蹤,齊射兩發“紅旗”3號飛彈,首發就將靶彈擊落。試驗證明“紅旗”3號飛彈武器系統具有攔截高空、高速飛行器的能力;“圖強”1號靶彈的性能達到高空、高速靶標的要求。至此,“紅旗”3號的研製、試驗工作走完了全過程,標誌著中國科技隊伍已具有自行設計、製造、試驗防空飛彈武器系統的能力。紅旗3號飛彈薩姆-3號飛彈的改進型,彈長5.95米,發射重量近1噸,可攻擊地面目標,適於要地防空和野戰防空,彈頭重84公斤,爆炸後可產生破片約3600多塊,殺傷半徑50米。

紅旗12地空飛彈九七年九月二十日中國軍方在新疆雙子城武器實驗場成功地試射了一種新型地對空飛彈。據稍後《解放軍報》報導,該飛彈先後對高空,低空,遠距離,近距離,小型高速和強幹擾等目標進行了多次模擬實戰條件下的嚴格測試。這次試射顯示出這種新型飛彈射程遠,速度大,抗干擾能力強等技術特點和各種戰術環境下對目標的不同打法,適應了防空不對高科技條件下的作戰要求,充分發揮了新型飛彈的性能優勢,使新裝備形成了全方位,全空域的戰鬥力,並標誌這中國國土防空作戰能力有了新的提高。一如既往的,飛彈的型號和性能參數都沒有透露,但又呼之欲出。

當天到場觀摩的解放軍三總部將領有副總參謀長錢樹根中將,總後勤部副部長周有良中將,總政治部副主任唐天標中將,以及空軍和國防科工委的相關將領。究竟是什麼武器能受到如此禮遇?是凱山一號(KS-1)。凱山1服役後改名為紅旗12。
紅旗-16系統是中國賦予俄羅斯“山毛櫸”地空飛彈系統的編號,這一系統是隨著956型“現代級”驅逐艦一同出 售給中國的。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已接收了2艘這種軍艦,並及時向俄羅斯造船廠支付了資金。俄羅斯造船廠已證實,他們將對中國訂購的另外2艘“現代級”飛彈驅逐艦進行改造,使其性能得到進一步提升。陸基“山毛櫸”飛彈系統,將有可能成為S-400多層防防空系統的中程防禦部分。它是由中國和俄羅斯聯合開發的全新飛彈系統中程中/低空飛彈。有效作戰高度100m-20,000m,單發殺傷機率90%,垂直發射;相位陣列雷達.反應時間6-8秒。該型飛彈預計2005年服役,主要用來替代紅旗-61A飛彈。

近程飛彈

紅旗61A地空飛彈
早在1965年8月,中國就開始研製中低空地空飛彈。同年9月,這種飛彈被命名為“紅旗”-41。1966年1月,為反映20世紀60年代的技術標準,它又被命名為“紅旗”-61。到1970年9月,中國先後完成了一系列試驗工作。1973年,對飛彈的設計作了新的改進。1975年3~4月間,“紅旗”-61飛彈進行了首次試驗。1976年,系統進行了綜合試驗,同年12月又進行了3次海上試驗。1980年末,在公海上進行了發射試驗。1981年2月,引信問題最終解決。1983年3月,飛彈的質量得到全面提升。1986年11~12月最終完成定型試驗。1988年11月,系統通過驗收。外界(特別是美國情治單位)普遍認為,“紅旗”-61系列飛彈是以義大利“阿斯派德”地空飛彈為藍本研製的。

紅旗17地空飛彈

紅旗17紅旗17
我國於90中期年代從俄羅斯引進了二十多套道爾-M1型低空野戰防空飛彈,裝備38集團軍的防空旅。國產化後的型號即成為紅旗-17。道爾-M1型是一種全天候、機動式、垂直發射的腳踏車自動化野戰地空飛彈武器系統。系統包括目標搜尋雷達、制導站、飛彈模組和底盤。目標搜尋雷達和制導站的天線部分以及2個飛彈模組(8枚飛彈)、電視光學瞄準設備組成了一個轉塔式整體位於底盤上,整個轉塔可360度鏇轉,其他顯示控制台等設備位於底盤裡。目標搜尋雷達可同時跟蹤9個目標航跡和1個有源干擾,為制導雷達目標指示信息;制導站裝有相控陣雷達,用於補充搜尋和自動跟蹤1-2目標,同時可自動捕獲、跟蹤2枚飛彈並給其傳送控制指令,制導2枚飛彈攻擊1個或2個目標;電視光學瞄準系統可顯示、觀測21千米內的目標,提高對低空超低空目標的跟蹤能力。紅旗17防空系統將雷達、飛彈和制導站集於同一裝甲車,採用垂直冷彈發射。可對付速度700米/秒,12g過載的空中目標。攻擊距離12KM。每輛車上裝載2個飛彈模組,每個飛彈模組由1個運輸發射箱和4枚9M331飛彈組成。飛彈的發動機是單室雙級推力固體火箭發動機;飛彈採用無線電指令制導。系統的底盤重26噸,載重11噸,行駛最大爬升角35度,越壕寬2米,涉水深度1米。

紅旗7野戰防空系統
這個系列的地空飛彈是法國“響尾蛇”飛彈的改型產品。其艦載型稱為“海紅旗”-7。通過改進,“紅旗”-7(或“飛猛”-80)的最大射程由最初的12公里增加到15公里。“飛猛”-80是一種全天候、低空與超低空地空飛彈系統,它可有效對付各種空中目標,主要用於機場防空,保衛軍事要地及重要設施。“飛猛”-90是“飛猛”-80的改進型,它較好地體現了90年代的技術水平。“飛猛”-90飛彈系統的威力更大,可有效對付來自低空、超低空的各種空中目標,如戰鬥機、武裝直升機、巡航飛彈、空地飛彈和反輻射飛彈。

攜帶型飛彈

“前衛”-2飛彈有一個圓形導引頭,其前端使用了一個冷氣瓶來進行冷卻。導引頭探測波段的寬度為3~5.4GHz。探測戰鬥機的距離大於8公里,探測直升機的距離大於4公里。發動機工作時間8秒,自毀時間14~17秒。“前衛”-2系統有一個光學/電視瞄準裝置,適於夜間使用。白天則使用機械瞄準裝置。“前衛”-2飛彈的機械瞄準裝置代號為QGM-2。這兩種瞄準裝置對“前衛”-2飛彈系統的環形瞄準器必不可少。

電池致冷裝置代號QDN-2。該裝置對飛彈探測頭內的紅外探測器進行冷卻,從而使武器系統對各種空中目標都具有正面攻擊能力,其中包括攻擊超低空飛行的無人機。這種飛彈與俄羅斯的“箭”-3非常相似,它很可能是一種使用了中國國產化組件的仿製品。

飛弩飛弩
“飛弩”-6系統是一種單兵攜帶型地空飛彈。中國的大多數攜帶型地空飛彈都是仿造的前蘇聯“箭”-2/3地空飛彈系統,但“飛弩”-6不同於中國其他攜帶型地空飛彈。它的電子裝置主要安裝在發射筒前下方的握把內。由於採用了數位化電子裝置,使得控制手柄體積更小、重量更輕,與人的手掌大小相當。發射筒給人的第一個感覺是重心不穩,但裝彈後的卻可找回平衡。“飛弩”-6的推進器為固體推進劑單級噴氣發動機,採用破片殺傷彈頭。它的導引頭為金字塔形,看起來像一個標準的紅外線圓形鏇轉探測器,在其前方安裝了反射鏡,導引頭的工作頻段為3~5.4GHz。此外,它還可為操作人員配備敵我識別裝置。

“紅纓”-5系列大多是俄羅斯“箭”-2(“紅纓”-5)和“箭”-2M(“紅纓”-5A)地空飛彈的仿製品。需要說明的是,中國在“紅纓”-5A的基礎上研製出了改進型“紅纓”-5B。這種改進型吸納了一些新的設計思想,如通過電子熱敏方式為導引頭降溫。對地空飛彈而言,對其導引頭降溫的工作是永無止境的,這主要是因為降低導引頭的溫度仍不能充分滿足飛彈系統的需要。
紅纓—5

“紅纓”-5C與這些武器系統不同,它採用了新式設計的“哈爾濱”卡車,可載8套這種攜帶型飛彈,而且可組合使用“紅纓”-5系列的各種飛彈。“紅纓”-5C的運輸工具還沒有展示過,不知道更為先進的“飛”和“前衛”飛彈是否也採用了這種運輸工具。新式運輸工具配備了全天候跟蹤電視攝像頭和雷射測距儀,發射筒本身通過加裝外部電源可有效降低導引頭溫度,從而使操作員有更多時間跟蹤和攻擊目標

飛彈大全

飛彈是“導向性飛彈”的簡稱,是一種依靠制導系統來控制飛行軌跡的可以指定攻擊目標,甚至追蹤目標動向的火箭或無人駕駛飛機式的武器,其任務是把炸藥彈頭或核彈頭送到打擊目標附近引爆,並摧毀目標。飛彈是依靠自身動力裝置推進,由制導系統導引、控制其飛行路線,並導向目標的武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