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塔級飛彈巡洋艦

肯塔級飛彈巡洋艦

肯塔級艦是前蘇聯第二代燃氣輪機巡洋艦,相當於“基洛夫”級改用常規動力的緊湊型。首制艦“光榮”號1976年在尼古拉耶夫61個公社社員艦廠開工建造,1979年秋下水,1982年編入蘇北方艦代服役;第二艦艦“烏斯蒂諾夫元帥”號1982年下水,1986年服役;第三艘“烏克蘭”號1989年下水,1991年2月入蘇太平洋艦隊服役,成為太平洋艦隊僅次於“伏龍芝”號的第二大水面作戰艦艇;該級第四艘艦“洛博夫將軍”號1990年秋季下水。目前正在舾裝;該級艦第5艘“斯拉烏蒂奇”號1992年7月28日下水。“光榮”級的陸續服役,不僅改善了艦隊編隊的防空能力,也將大大增強蘇聯的北方艦隊和太平洋艦隊的實力。

基本信息

簡介

肯塔級飛彈巡洋艦肯塔級飛彈巡洋艦
前蘇聯海軍為了對付日益增長的美國航空母艦的威脅,於1960年6月開工建造了“肯達”級飛彈巡洋艦。由於它首次裝備了飛彈,因而具有相當的對艦攻擊能力。該級艦共建造了4艘,目前尚有2艘在役。
“肯達”級艦艏樓較長,一直延伸至全艦總長的 2/3。&127;艏部呈狹長形,踞部為圓形。艦上有兩個金字塔狀的大型建築,它取代了傳統的桅桿,大部分電子設備的天線均架設在這兩個下連船體的高大建築里。艦艉樓比較低矮,其內裝設有大部分武器裝備。該級艦長142米,寬15.8米,吃水5.3米;標準排水量4400噸,滿載排水量5550噸;動力裝置採用 2台蒸汽輪機,功率9萬馬力,&127;最大航速34節。艦上載有2座四聯裝SS-N-3B艦艦飛彈、l座雙聯裝SA-&127;N-1 艦空飛彈、2座76毫米雙管炮、4座6管30毫米炮,以及2座三聯裝 533毫米魚雷發射管、2座 12管 RBU-6000型火箭深彈發射器。該級艦均於 80年代初進行了現代化改裝,換裝了對空搜尋雷達,改變了“加特林”速射炮的配置位置。

基本資料

肯塔級飛彈巡洋艦肯塔級飛彈巡洋艦
名稱:肯達級飛彈巡洋艦
所屬國家:前蘇聯
武器分類:巡洋艦
軍種分類:海軍
排水量:4600噸(標準),5500噸(滿載);
主尺度:141.7×15.8×6.1米;
航 速:36節;
續航力:2050海里/34節,6800海里/15節;
動力:2台蒸汽渦輪機,雙軸,4個高壓鍋爐,9萬馬力;
編制:375人;
飛彈:2×4聯裝ss-n-36艦艦飛彈發射架(飛彈8-16枚),1×2聯裝sa-n-1艦空飛彈發射架(飛彈24枚);
火炮:2×2聯裝76毫米兩用全自動火炮,4×6管30毫米自動速射炮;
魚雷:2×3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
載機:艦尾有直升機平台甲板。

船體結構

肯塔級飛彈巡洋艦肯塔級飛彈巡洋艦
“肯達”級是蘇聯戰後建造的第一級真正意義的現代水面艦艇。儘管只是比“卡寧”級驅逐艦長4米,但是在上層建築的布局上相差很大。該艦在初步設計時,曾經作了幾個方案,其中最好的一個是為了布置武器和其他設備而採用長首樓和兩個島式建築物的方案,這種設計有助於減小單個上層建築的體積,該艦的上層建築分為 2塊,頂部被塔桅包圍,煙囪帽聳立在塔桅後面。第一塊包括艦橋和指揮室;第二塊載有小艇,還有2台卸載小艇的起重機。防禦武器在艦的兩端,艦橋前面和船 尾。為了布置笨重的飛彈制導天線和其他相關的電子設備,肯達級飛彈巡洋艦並沒有採用傳統的管狀桅桿,而是在艦上布置了兩座塔形桅桿。這種結構的桅桿使天線 的基座角位移控制在最小,較小震動從而提高飛彈射擊時的穩定性。在軍艦的前後甲板各有一個四聯裝的旋轉式飛彈發射裝置用來發射SS-N-3遠程反艦飛彈, 每套系統由四聯裝箱型發射裝置、飛彈控制系統、裝填系統和8枚飛彈組成。這8枚飛彈有4枚直接放在發射裝置中,而另外4枚則放在了飛彈的再裝填裝置中。另外,蘇聯的艦船設計師們還首次在5000噸級的軍艦上設定了旗艦指揮所,使得該艦可以指揮艦隊的其它軍艦完成海上戰術編組,並且協調指揮反艦飛彈和防空飛彈的使用。各個操控設備、旗艦指揮所總指揮所和作戰情報部門並沒有按照常規布置在上層建築物中,而是布置在了甲板以下,總之從外觀上看“肯達”級的總體設計給人一種非常緊湊的感覺。

動力系統

肯達級飛彈巡洋艦採用了兩台鍋爐式汽輪機、雙軸,該汽輪機組主要有由2台TB-12型汽輪機組和4台KBH95/64型高壓鍋爐組成。高壓鍋爐的結構是哈桑諾夫設計局設計研製的,KBH95/64型高壓鍋是一種自然循環立式水管鍋爐,燃氣單向流動,立式三路雙總管蒸汽過熱器沿著鍋爐縱向布置,鍋爐所需用的空氣直接由渦輪增壓器供入膛內。由於採用了這些技術使得“肯達”機組的總功率為90000軸馬力,比15,000噸的“斯維爾德洛夫”號差不了多少。而 “肯達”級寬大的雙煙囪、獨特的通風口,且在船中部沒有任何武器系統等現象便表明,“肯達”級的中央部分被體積龐大的機械裝置占據著,導致該艦的續航力有 限,戰役經濟航速下的續航力只有3500海里,而在全經濟航速下最大續航力也只有4500海里。這主要是因為巨大的機械設備占據了貯油設備的空間,所以該 級艦的燃料儲備量較小從而大大的影響了該艦的續航力。

反艦飛彈系統

P-35飛彈四聯裝發射器P-35飛彈四聯裝發射器
蘇聯研製的不同用途的反艦飛彈的工作是於40年代開始,主要研製方向是按照搭載的方式劃分的,二戰後蘇聯從德國的各主要公司獲得的研究資料和樣品不僅加快了用於進攻地面目標的戰術飛彈的研製,而且也加快了反艦巡航飛彈的研製工作。
赫魯雪夫上台後要求海軍的遠程打擊力量要由完整的飛彈體系來完成。1955年10月由赫魯雪夫在塞瓦斯托波爾主持制定了現行十年計畫中關於艦隊發展步驟的 政府成員會議,參加會議的有國防部和海軍的主要領導成員,該會議是在“海軍作戰裝備已形成的經驗不適應新的形勢”的標語下開始的。會議一開始赫魯雪夫就提出了自己對於未來海軍建設的觀點:“有了現代化的探測和通信設備並且配之以強大的遠程飛彈武器的情況下,那些笨拙的以火炮為主的大型水面艦艇是否可以結束自己的歷史使命了呢?其會不會成為海軍的累贅呢?在發展了飛彈武器的情況下,艦炮的用途要改變因此發展大口徑的艦炮和岸防炮是不合時宜的,戰列艦的裝甲抵 擋不了飛彈武器。”此番講話為此後蘇聯發展艦載飛彈武器鋪平了道路。
蘇聯在研製艦對艦飛彈的研製和裝備上遵循了遠近結合的原則,遠距離上主要由飛彈巡洋艦和潛艇上搭載的SS-N-3“柚子”飛彈完成,而今距離上則由數量龐大的驅逐艦上搭載的SS-N-2“冥河”飛彈形成飽和打擊,之所以採用這樣的配置方式,主要是出於對當時蘇聯缺乏艦載航空兵的考慮。SS-N-2的有效射程只有50千米,而當時美軍艦載航空兵可以前出到300~400千米對敵艦發起攻擊,所以美國海軍的作戰飛機是不可能眼睜睜的看著蘇聯的驅逐艦大搖大擺的在自己眼皮子底下航行數小時而無動於衷的。而使裝備SS-N-3的飛彈巡洋艦達到同飛彈驅逐艦的生產數量在蘇聯當時的國力來看也是不現實的,所以裝備有 SS-N-3的肯達級飛彈巡洋艦,主要是為了給驅逐艦靠近敵艦編隊提供必要的戰鬥穩性的。這一點可以通過在那個時期建造的蘇聯驅逐艦都具備較高的航速這一 現象得到證實。另外,60年代西方國家的艦載防空火力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高精度的單脈衝和十字線掃描體制代替了落後的圓錐掃描體制,在配備了防空飛彈後艦 隊的整體防空水平又上了一個新的台階,當時美軍的一系列演習結果表明,美國艦隊的防空火力在攔截低空飛行的目標時攔截機率與50年代相比提高了26倍,通過組織密集的防空火力可有效地對付像SS-N-2這樣的亞音速飛行的目標,但是對於像SS-N-3這樣的以1.3馬赫進行超音速飛行的高速目標攔截的機率 仍然不高,因為當時美國海軍沒有可以有效攔截SS-N-3的武器系統,高亞音速的噴氣式戰鬥機根本追不上這種時速為1.3馬赫的反艦飛彈,即使是用當時最 先進的F-8“十字軍戰士”戰鬥機來對付“柚子”也顯得力不從心,因為它很難在迎頭接近轉彎後追上“柚子”並且占據有利位置進行開火將其擊毀。
SS-N-3“柚子”飛彈開始是為戰略攻擊任務而設計的,20世紀50年代末首次安裝在613型(“威士忌”級)潛艇上,但是由於該型飛彈的發射裝置過於 龐大,嚴重的影響到了“威士忌”潛艇的流體外形,所以當時裝備在潛艇上的SS-N-3主要用於實驗並不具備什麼實戰意義。而裝備在“肯達”級上的SS- N-3飛彈才是當時真正具備作戰實力的裝備。與安裝在改裝後的飛彈驅逐艦“基爾丁”和“卓越”級上的SS-N-1“掃帚”飛彈相比,SS-N-3有了一個 很大的進步。在長度只增加了5米的情況下射程增加了近一倍。(SS-N-1長 7. 6米 射程為150千米,SS-N-3長大約有11米,射程達到了300 千米)和SS-N-1一樣,SS-N-3有著類似飛機的構造,在機翼和衝壓噴氣發動機下安裝了兩個固體助推裝置。SS-N-3的發射裝置與其前輩相比要先 進的多,SS-N-1發射裝置在供彈箱前面有一個很長的開放滑道,一旦飛彈離開供彈箱,這可能會飛彈導致在發射之前就暴露在自然環境中,當時的反艦飛彈的 反應時間遠沒有今天這樣迅速,這就對飛彈的發射產生了不利的影響。而SS-N-3的發射方式摒棄了原來的滑軌使發射,1955年在設計“肯達”級飛彈巡洋 艦時,採用了SM-70型隨動式旋轉發射系統,該系統可自動克服艦體搖晃和航向改變對飛彈發射所帶來的影響。SM-70系統的左右射界可以達到125度, 這使得“肯達”級飛彈巡洋艦在不需要改變航向的情況下可以向任意方向的目標進行射擊。SS-N-3飛彈被安裝在了一個圓柱形的飛彈容器中,四聯裝發射裝置 升起飛彈,瞄準並發射。除了8枚飛彈裝在發射裝置中之外,艦上還裝備有一套完整的再裝填系統。前部發射器的再裝填系統安裝在艦橋結構里。再裝填管和發射器 的圓柱管一樣,出口處有鉸鏈式艙蓋。飛彈穿過滾筒時很明顯地是一項困難和長時間的操作。後部發射管的再裝填系統安裝在後部上層建築艇甲板下。
SS-N-3的制導體制採用了無線電指令制導的方式,飛彈的制導雷達分別安裝在前桅的前面和主桅的後面。整個雷達系統由兩部各自獨立的採用不同頻段的雷達組成。雷達天線系統包括上下兩部同軸旋轉天線,他們一上一下安裝在同一個球形座架上。天線結構為橢圓網狀拋物面反射體,直徑為2.4米,背後有平衡翼 片。上下兩部天線有上下延伸出來的喇叭饋源照射,形成垂直極化和水平極化,以便在最大程度上獲得仰角覆蓋。採用雙喇叭饋源和特殊的信號處理設備,能夠使“ 雙杓”雷達在嚴重的海面雜波干擾條件下具有最佳的目標探測能力。天線裝有橫向和縱向穩定裝置。採用邊跟蹤邊掃描的方式,當搜尋雷達發現目標後提供目標距離 和方位數據後,由跟蹤雷達繼續進行跟蹤,並嚮導彈裝訂數據。此外,制導雷達安裝比較高,這有助於提高雷達的水平覆蓋面,但是缺點是桅桿頂部重量比較大。導 彈的飛行模式包括發射後的急速爬升,然後在高空中巡航,能夠依照艦上的指令完成在其水平射程內的跟蹤。但是受到地球曲面的影響,飛彈要想進行超地平線作戰 必須裝備中繼制導作戰數據鏈。因此“肯達”級在作戰時在很大程度上必須依賴地面飛機偵察定位,從而不斷的為反艦飛彈進行彈道修正。遠程探測體系的建立為“ 肯達”級上SS-N-3“柚子”反艦飛彈系統的使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專門用於提供中繼制導的圖-95TR遠程海上巡邏機於1963年開始投入使用,圖 -95TR的主要任務是在得到蘇聯設在全世界各地的無線電測向站所提供的情報後,飛往可能有航母編隊出現的海域,對相關目標進行核查和定位,同時為從“肯 達”級或者核潛艇上發射的SS-N-3“柚子”反艦飛彈提供中繼制導,但是這種對外部提供的目標數據過分的依賴性會嚴重限制該艦在蘇聯水域外的作戰性能, 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肯達”級飛彈巡洋艦相對於美國的航母戰鬥群主要充當防禦角色的本質。
五、六十年代正是冷戰從常規武器的對峙向核武器對峙轉型的時期,核武器廣泛套用於各種軍種,海軍自然也成為了核武器最好的展示威力的平台,使用 10-20萬噸的當量的小型核彈可以輕易的讓美國的航母特混艦隊葬身魚腹。值得注意的是飛彈武器開始套用的初期也是小型核彈頭裝備部隊的初期。當時甚至艦 空飛彈,如美國的“黃銅騎士”和“小獵犬”,都可裝載核戰鬥部。從蘇聯報社發出的大量描寫蘇聯船員的照片和文章暗示著在60和70年代蘇聯戰術訓練比在同 一時期的西方海軍訓練更加強調了核條件下的作戰。
在SS-N-3上的核戰鬥部使用,回答了西方情報部門關於“肯達”級飛彈巡洋艦目標取向問題的討論。如果飛彈巡洋艦接收到從偵察飛機和潛艇傳來的有關敵 方特混艦隊位置和編隊的精確的目標數據,飛彈無需中程校正從超出有效範圍的距離外發射。核戰鬥部的爆炸力量足以將目標區域內的所有艦艇全部摧毀。空中爆炸 將有效地使遠距離外的任何航母喪失其作戰能力,並且雷達電磁干擾對無線電的收發的影響將有效地致盲美國的特混艦隊。因此,至少在“肯達”級飛彈巡洋艦搭載 的16枚SS-N-3飛彈中很可能有4枚採用了核裝藥。
為了保持蘇聯巡洋艦支援蘇聯陸軍作戰的傳統能力,“肯達”級飛彈巡洋艦也必須保證對陸上前縱深目標的常規打擊和核打擊能力。SS-N-3飛彈可以用作打擊陸上淺縱深地區的敵軍有生力量,也可以用來摧毀敵方在岸上部署的固定岸防武器。

防空武器

與北約反潛機對峙的肯塔級與北約反潛機對峙的肯塔級
作為蘇聯新一代飛彈巡洋艦,防空飛彈是陸基武器上演變而來的,是蘇聯在60年代研製的全天候中程區域艦載防空飛彈。SA-N-1是蘇聯陸軍SA-3半機動防空飛彈的海軍版本。
整個飛彈由兩極串聯組成,第一級比第二級粗,頭部為細尖錐型;四個切去尖端的三角形舵面在彈體的鼻錐部分,呈鴨式氣動布局;二級靠尾部安裝有四個彈翼, 在其中的兩個彈翼的後緣有副翼。藉以用來穩定飛彈滾動;在一級火箭尾部有四個大的矩面穩定尾翼,飛彈的舵面、彈翼和尾翼都呈X型配置,並處在同一個平面 上;在單翼後邊的連線錐體上有兩個制動片,一級和二級火箭分離前被機械鎖住,分離後開鎖並轉動30度,從而使一級火箭脫離。
為了保證飛彈在軍艦上發射的穩定性,SA-N-1防空飛彈採用了標準的雙聯裝發射裝置,平時2枚飛彈垂直裝載在發射裝置下,採用傳動皮帶供給系統。發射裝置下的2個艙口偏向右舷,當飛彈傳到右邊時發射裝置進行再裝填。
在指導方式上SA-N-1與陸軍裝備的SA-3沒什麼區別,都採用了無線電指令制導。由安裝在塔桅頂部的2個“頭網A” 對空搜尋天線進行最初的探測。“頭網A”包括一個橢圓的點陣反射器,下面懸掛喇叭天線,和作為穩定系統的基本組成部分平衡葉片。雷達在S波段中操作。有效 輻射半徑在180千米(70海里),相比較而言,當時西方的對空搜尋雷達為280千米(150海里),在L波段中操作。
用於給SA-N-1制導的是“果皮群”跟蹤制導雷達,果皮群採用單脈衝跟蹤體制,使用了多種橢圓形跑拋物面天線,酷似桔子皮所以採用,故西方給他取了這么 一個比較奇怪的綽號。“果皮群”跟蹤指導雷達被布置在艦橋上,果皮群有兩對拋物面天線,一對用於對敵機進行橫向掃描,而另一對對敵機進行縱向掃描,從拋物 面天線的數量上看,該型雷達可以同時跟蹤兩個目標,這種功能在當時美國海軍艦艇上由獨立的測高雷達完成,其中一對反射器被後來的蘇聯艦艇安裝的巨大的“頂 帆”天線代替,兩個大一點的反射器,每個飛機上各一個,執行遠程目標搜尋和粗略跟蹤,小一點的一對反射器在更近的距離內精確跟蹤。中央的圓錐天線是命令制 導信號的發射天線。在命令制導中,跟蹤雷達同時跟蹤飛彈和目標,因此早期由雷達搜尋目標很重要。誤差的角度能夠測量,修正信號通過指揮線傳送到飛彈。
雖然由發射時的由母艦控制時在電子對抗方面會有優勢,但是無線電指令制導存在這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這就是隨著發射距離越來越大,誤差角度越來越難評 估。加上“肯達”級對空搜尋雷達搜尋距離有限,這意味著“果阿”飛彈在實戰時其有效作用距離會比較短,其射程大概在15-20千米(8-11海里)。“果 阿”飛彈的構造意味著每個發射裝置同時只能對付一個目標,按標準配置來說,對每個目標只能同時齊發2枚飛彈。(當時西方的敵對空飛彈裝置採取半主動制導, 每個發射器能夠同時對付兩個目標。)

火炮

在“肯達”級的後方縱向布置了兩門AK-726型76毫米的自動艦炮,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海軍就裝備了55倍口徑的76毫米艦炮,但是此種火炮 為手動裝填的艦炮,其性能指標已遠不能滿足蘇聯海軍的戰後的對海對空作戰能力的需要了。1956年蘇聯著手開始726型艦炮的研製,1962年裝備“肯達 ”級飛彈巡洋艦。K-726型艦炮是全自動高平兩用艦炮,該型艦炮的供彈系統可以一次將裝在彈夾上的里兩發炮彈同時揚入炮塔內,從而保證兩個炮管以同樣的 速度發射。隨動系統採用電動液壓式隨動系統,同時該型艦炮配備有光學瞄準具,在SA-N-1飛彈執行防空作戰任務時,由2座雙聯裝76.2毫米艦炮系統可 以提供一定的防空支援,AK-762也是該級艦最明顯的外貌特徵。為了覆蓋“肯達”級後部的一個180度的扇面盲區,在該艦的後甲板縱向梯形布置了2座 AK-762。此款艦炮系統是從陸軍同類裝備演變而來的,但是比陸基發射速度更快。如果是這樣的話,這個火炮裝置必須具備相對複雜的再裝填機制,從而會占 用艦上寶貴的空間。
此外與同期的西方60年代裝備的100、127毫米艦炮相比,蘇聯的76毫米艦炮的威力明顯不足,除了射速之外在其他方面並無其優勢是可言,所以筆者認 為該系統很可能是做為艦用防空系統的一個補充,但是質量和可靠性方面會有一定犧牲,這些都已經成為蘇聯艦炮的特點了。海軍裝置的成功直到20世紀70年代 末得到證明,當時蘇聯所有的主要建造都安裝了標準的蘇聯中口徑火炮。

電子對抗措施

“肯達”級完成建造時前桅塔樓兩側和主桅前側面凸出很多空的平台。從20世紀60年代晚期開始肯達開始裝備鍾電子對抗設備。最初裝備該系統的只有“肯達”級巡洋艦和“卡寧”級飛彈驅逐艦,組合方式採用2個頂禮帽組合一個敲鐘天線,
安裝各種不同的電子對抗措施天線,具體裝備每一艘都不同。這意味著為給新的巡洋艦對付空中發射的反艦飛彈提供防護的發展計畫的開始。

反潛武器系統

由於主要任務不是反潛作戰,所以“肯達”級的反潛設備很少,而主要的反潛和防空作戰能力都集中在和它一起並肩作戰的“卡辛”級驅逐艦上。在艦艇的分工上 當時還沒有多途艦艇的概念,所以當時服役的作戰艦艇在功能上都比較單一。而當時西方潛艇的威脅遠不如北約航母的所帶來的威脅。所以在“肯達”級上只裝備了 近程高頻聲納——1957年服役的“武仙座”,還有12聯裝的反潛火箭發射裝置。RBU 6000火箭發射裝置(開始是MBU2500A該系統是早期的RBU 2500的改進),這兩個都是以射程和作戰容易度定義的。RBU 6000火箭發射器裝備了自動裝填裝置,從而不需要在寒冷的條件下由人力去進行裝填, RBU 6000從底部裝填,火箭彈從底部通過提升被送到發射管內,RBU 6000反潛火箭的最大射程為6千米(3海里)。採用“地毯式”發射,這樣能夠從移動程度上以彌補“肯達”級巡洋艦裝備的聲納系統所帶來的精確差的問題。

魚雷武器

在“肯達”級的中部有2個標準的三聯裝的533毫米的魚雷發射裝置, 這種魚雷發射裝置第一次服役是在20世紀60年代晚期,安裝在“科特林”和Krupny 級上。這個魚雷發射管是傳統的長型的。西方國家海軍在整個20世紀50年代一直對長型的魚雷保持著興趣,幾次試圖把固定發射管和最初計畫由潛艇發射的反潛 自導魚雷結合起來。實際上,美國海軍為快速特混艦隊護航隊設計的一種五聯裝魚雷發射裝置,不僅能夠發射反艦魚雷又能發射反潛魚雷。這個時期蘇聯的作戰艦艇 上安裝的三連裝、四聯裝和五聯裝魚雷發射裝置,設計上具有相似的功能。如果這樣,在西方企圖製造一種可行的船上發射遠程反潛魚雷,把近程MK.43/44 /46魚雷作為標準模式的時候,蘇聯似乎把他的這個思想付諸成果了。

指揮和控制

“肯達”級的指揮和控制室很小。雖然艦橋結構比較大,但內部空間被前面的SS-N-3反艦飛彈的再裝填管占據了。相比之下同時期地西方水面艦艇在這方面就比較好。當第一艘“肯達”級建造完成時,海軍戰術數據系統已經開始在美國海軍的飛彈護衛艦進行評估。
由於缺乏指揮和控制室,“肯達”級和後繼艦在蘇聯海軍採用不同的戰術哲學思路。水面戰艦,潛艇和飛機的飛彈襲擊,要求必須由岸上的指揮官指揮和控制。“ 肯達”級的指揮管派去某一攔截地點,會得到目標的相關數據資料提供,發射飛彈時還可以接受指導。他不僅需要監控自己的方位,還要負責監控本艦隊範圍內的水 面艦艇。飛機和潛艇執行同樣的任務只需由岸上的指揮官來控制而不需要巡洋艦的指揮室來協調。另一方面,北約航母特混隊在抵抗空中和水下襲擊的時候,負責空 中偵察,空中打擊和整個編隊的防禦。為了有效地協調各種任務,水面艦艇提供必須提供大量的指揮和控制設施。

建造與使用

肯塔級飛彈巡洋艦肯塔級飛彈巡洋艦
“肯達”級巡洋艦是在列寧格勒日丹諾夫船廠建造完成的。第一艘“威脅”號1962年完成建造,而同級別的其它艦隻也計畫在其後的時間以每年一艘的速度陸 續建造完成。根據原先的計畫該級別的巡洋艦的建造數量應該不低於16艘。但是當第一艘“威脅”號海試的時候出現了問題由於該級艦的排水量相對於其搭載的反艦飛彈的重量和體積實在太小了,所以船體的穩性不能夠的到充分的保障。SS-N-3的發射裝置過於龐大導致了很嚴重的重心問題,而且裝填裝置也在甲板以 上,這個問題是蘇聯艦船設計師在設計該艦時沒有估計到的。另外60年代美國的彈道飛彈核潛艇“喬治•華盛頓”號已經開始服役,這樣航母編隊不再成為蘇聯各主要城市的威脅,人們的目光開始逐漸由反艦向反潛轉移,而“肯達”級飛彈巡洋艦排水量和尺寸均較小,相對於它的噸位和尺寸來說它已經接近了承載的極限,續航力和人員的居住環境以無法通過局部改進獲得提高了,艦上已經沒有多餘的空間來加裝其它的反潛武器了,此外艦上也沒有空間來加裝直升機平台或機庫。所以在日丹諾夫船廠建造了福金海軍上將號、戈洛夫科海軍上將號和1964年服役的格羅茲尼號後海軍決定中止建造“肯達”級飛彈巡洋艦。進而轉向研製噸位更大性能更好戰術靈活性更強的1134型飛彈巡洋艦(北約稱其為“克列斯塔”級飛彈巡洋艦)。
通常情況下軍艦在服役中途會進行較大規模的改進,這一現象在北約海軍中非常普遍,但這種思想不適合蘇聯海軍。一些20世紀50年代設計建造的軍艦已經進行了改進,比較引人注目的如,“科特林”,“克魯普尼”和“基爾丁”級,改進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最初建造時他們配備的主要武器系統就已經過時,而中途雖然進行 了現代化改進但是性能還是趕不上任何一艘在20世紀60年代早期設計建造的同類艦艇。這個問題主要是由2個原因導致的,第一,蘇聯艦艇的武器系統通常是專 門為一型軍艦單獨設計的,而且設計的緊密性則意味著任何對它的搭載工具的進行改進其工程量都是非常龐大;第二,因為裝備技術的快速發展,蘇聯海軍寧可提供 資金建造新船,也不願花錢來改進已經過時的船。船就像坦克一樣,其武器系統是一個有整體,軍艦之間的對比絕不僅僅是有效載荷之間的對比。雖然“肯達”級上 有一些比較嚴重的問題,雖然大規模的改進沒有,但是這針對“肯達”級巡洋艦的小規模改進並沒有停止,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對“威脅”號進行了改裝,改裝 後的“肯達”級的上層甲板沒有顯著的改變,只是增加了壓載重量,但是這種改進只是從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船體穩性問題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但是卻沒有從根本上解決 問題。在雷達和火控系統上該級艦也作了必要的改進,1973年,格羅茲尼號在從主桅凸出的平台上增加了2個plinth Net目標指示雷達。然後在太平洋地區的“瓦良格”號 和 福金海軍上將號70年代晚期也進行了改進。另外,福金海軍上將好的第二個“頭網 A”雷達代替了V型射束的“頭網C”。“瓦良格”號1981年進行了更大的改進,船上出現2個“頭網 C” 天線和一個近程反導系統,包括4個30毫米近防武器系統和2個“鍛木棰”火控雷達
“肯達”級全部服役後被分配給了在黑海和太平洋的2個艦隊。“威脅”號和“海軍上將戈洛弗科”號被分派到黑海艦隊服役了很多年,經常在地中海地中海的反航母演習中尾隨美國第6艦隊的航母戰鬥群。“瓦良格”號和“福金海軍上將”號被派往太平洋服役,在其後的幾十年作為主要的水面艦艇,在太平洋西北尾隨美國航母戰隊執行各種演習任務,在遠東它們可以得到大量 路基作戰飛機的有力保障,使其在日本海能夠有效地針對海上自衛隊進行作戰,而這一切對於當時只有輕型水面艦艇和少部分中型水面艦艇的日本海上自衛隊來說, 後果無疑是毀滅性的。當時中蘇也已經發展到了敵對關係得狀態,一旦與中國對抗起來,它們為也將成為對付我國海軍的主力,並為可能在遼東半島登入的蘇軍海軍陸戰隊提供強大的火力支援。

評價及影響

作為蘇聯戰後設計的第一個級別的飛彈巡洋艦,“肯達”級雖然有一些缺點,但是它卻是當時世界上第一種具備超地平線作戰的軍艦,“肯達”級上所搭載的 SS-N-3“柚子”反艦飛彈的意義絕不是僅僅體現在300千米的射程和1.3馬赫的速度上,蘇聯為了這一武器而建立的作戰體系才是我們研究該艦時所要重 點研究和學習的,這一作戰體系奠定了蘇聯在其後幾十年針對美國航母戰鬥群的作戰方向,不管是後來服役基洛夫還是光榮都是在遵循這一作戰體系而建造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