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本能

死亡是一種本能,它代表著人類生命本質中的破壞與攻擊、甚至自我毀滅的力量。死亡本能的表現分內外兩種,向外表現為侵略性的暴力行為,向內則表現成消極、自我放逐、自我懲戒、自虐甚至自殺的行為。 死亡本能在一開始就是一副“旺盛的生命力”的模樣,可這不是樂觀與積極的情感,它依然沒有失去其毀滅的本質。很多愛情的開端都是以積極的生存本能形式而存在的,但很多愛情又以雙方的自我毀滅與相互傷害而結束。   

基本闡述

死亡本能(death instinct / death-drive)又被稱為毀壞衝動、攻擊本能或侵犯本能;這是一種要摧毀秩序、回到前生命狀態的衝動。
"死亡本能"按照弗洛伊德的學說主張,這種學說認為每個人的身上有一種趨向毀滅和侵略的本能。而達衝動起初是朝著我們自己本身而發的。弗洛伊德認為這個死亡的本能設法要使個人走向死亡,因為那裡才有真正的平靜。只有在死亡--這個最後的休息里,個人才有希望完全解除緊張和掙扎。生命由無機物演化而成,人從黑暗、溫暖而平靜的子宮而來。睡眠與死亡的境界與人所來自的地方條件相似,所以生命一旦開始,一種意欲返回無機狀態的傾向隨之而生,這就是死亡本能的來源。
平常所謂的攻擊驅力,可以說就是死亡本能的衍生物,只不過只將毀滅的對象從自身轉移到他人而已。當指向外界的攻擊驅力因受到障礙而無法滿足時,便會轉向攻擊自己(例如自殺)以圖自我毀滅。它是促使人類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狀態的力量。死亡是生命的終結,是生命的最後穩定狀態,生命只有在這時才不再需要為滿足生理欲望而鬥爭。只有在此時,生命不再有焦慮和抑鬱,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終目標是死亡。死亡本能派生出攻擊、破壞、戰爭等一切毀滅行為。當它轉向機體內部時,導致個體的自責,甚至自傷自殺,當它轉向外部世界時,導致對他人的攻擊、仇恨、謀殺等。

詳細介紹

弗洛伊德後期思想認為,人有兩種本能,一是愛的本能(或為性本能),二是死亡本能。前者是建設性的,後者是破壞性的。後者破壞的目的,直白的說法是為了找死,文雅的說法則是渴望從有機物狀態回到無機狀態。這兩種本能雖然作用相反,但卻同時並存,此漲則彼消,此消則彼漲。
弗洛伊德引用斯歌波喬爾(Schopchauer)的話斷言道:“所有生命的目標都是死亡”(1920a/1955,第38頁)。死亡本能,或有時也被稱為死亡願望的最重要的派生物是攻擊,根據弗洛伊德的觀點,攻擊是指向外部對象而不是指向自身的一種自我毀滅的需要;弗洛伊德認為,殘酷、自殺、謀殺以及攻擊都是死亡本能驅使的。雖然弗洛伊德從沒有把死亡本能理論發展的像求生本能理論那樣完整,但這一理論仍然是他理論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弗洛伊德認為生本能和死本能是人類兩大基本本能。和日神酒神的關係一樣,生本能與死本能也是對立統一的。對立的就是兩者的目的與作用截然不同。前面已經論述了這兩種本能的種種。生本能,它富於建設性,它的“目標就在於不斷建立更大的統一體,並極力地維護它們——簡而言之,是親合”。[48]死本能,它富於破壞性,“目標是取消聯結,故而帶來毀滅”,“它的最終目標是使勃勃生機變成無機狀態”。[19]統一的方面就是生本能服務於死本能,但實現的道路是迂迴曲折的、不明顯的。“一切生命的目標就是死亡”。[50]弗洛伊德認為,“一切有機體的本能都是保守的,都是從歷史上獲得的,並且朝向回復某種較早期的狀態”,“原始生物實體從一開始就不想改變,如果條件不變,它就總是只重複同樣的生命歷程”,“有機體的保守本能已經每一種強制性的變化被同化到有機體生命的過程中,並且把它們儲藏起來,以供今後的進一步重複”。[51]可見,弗洛伊德認為,世界本來是無機的,生物的出現就是因為世界發生了變化,世界環境的變化使得生物有了繁殖的能力,也就是說有了生的本能,但明顯這是外界促使其在生物體中形成的,真正先天存在的是無機的本性,死本能就是把人帶向無機的,所以,生物的目標就是向死前進,生物的真正本能是死本能。弗洛伊德認為,“正是通過愛欲這個機構,指向外部世界的破壞性本能才從自身發生轉向”,[52]“本能衝動的本身一定是愛欲和毀滅性的混合”,[53]就是說,死本能,它是與生本能同行的,死本能是生命活動真正要達到的目的,生本能必定和死本能同行,而且為死本能服務而已。由於“死的本能在本質上是緘默的,生命的叫喊大部分是從愛欲發出的”,因此,要達到死本能的目的,其途徑是迂迴曲折的。

代表人物

松本秀人
海子
梵·高

法國電影

基本資料

片名: 死亡本能
英文片名: Mesrine: Killer Instinct
更多片名: 梅斯林:殺手本能
類型: 劇情,動作,驚悚,犯罪,傳記
級別: USA:R級
地域: 歐美
國家: 法國
片長: 113分鐘
發行公司: La Petite Reine
出品年份: 2008

演職員表

導演: 讓·弗朗索·瓦里歇 Jean-Francois Richet
編劇: 雅克·梅斯里納 Jacques Mesrine (原著)
阿卜·杜勒拉烏夫·達夫瑞 Abdel Raouf Dafri (劇本場景及對話)
讓·弗朗索·瓦里歇 Jean-Francois Richet(劇本對話)
演員
文森特·卡塞爾 Vincent Cassel ... Jacques Mesrine
薛德法Cécile De France ... Jeanne Schneider
德帕·迪約Gérard Depardieu ... Guido
Gilles Lellouche ... Paul
羅伊·迪普伊 Roy Dupuis ... Jean-Paul Mercier
埃琳娜·安納亞 Elena Anaya ... Sofia
米歇爾·迪紹蘇瓦Michel Duchaussoy ... Pierre André Mesrine - le père de Jacques Mesrine
米里昂·博耶 Myriam Boyer ... La mère de Jacques Mesrine
佛羅倫斯·湯瑪森Florence Thomassin ... Sarah
Abdelhafid Metalsi ... Ahmed - le proxénète
吉爾伯特·希科特 Gilbert Sicotte ... Le milliardaire
迪諾·克拉韋特 Deano Clavet ... Roger André

劇情介紹

在法國上個世紀70年代末期的歷史上,雅克·梅林(文森特·卡塞爾飾)的名字堪稱盡人皆知。然而令這個人名揚四海的並非是他的優秀功績,而是因其犯下多起著名的持槍搶劫和殺人案,以及成功地逃過森嚴的監獄看守再度重返犯罪前線。事實上,雅克·梅斯林曾在軍隊服役其間參加過阿爾及利亞戰爭,殘酷的戰爭、冷戰時期法國的社會現狀以及他並不平凡的家庭生活,造就了雅克·梅斯林最終走向了“激烈的無政府主義”的道路上。犯罪,成了他對社會現狀表示不滿與發泄的全部手段,並最後成為了法國駭人聽聞的“全民公敵”……

幕後花絮

對於許多不了解法國上個世紀那段歷史的人們看來,雅克·梅斯林的名字再普通、甚至陌生不過了。但是對於如今四十歲以上的法國人來說,雅克·梅斯林一臉兇相的模樣簡直就代表了上個世紀70年代的一段駭人而又驚人的傳奇。“千面大盜”、“全民公敵”都曾是視其為社會與國家的危險人物的征服對於他的評價與蔑稱,而“法國羅賓漢”的綽號則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當時法國民眾對梅斯林驚駭中充滿了讚譽之情。
該片改編自雅克·梅斯林的回憶錄,並且編劇和導演皆盡最大可能忠實了原著,將梅斯林本人那段驚心動魄的人生經歷展現給世人面前。有著大銀幕“痞子”稱號的法國本土男演員文森特·卡塞爾堪稱是當今最適合出演這個角色的人。事實證明,在近兩個小時的時間裡,文森特以其一貫精湛且張力十足的演技,為觀眾奉獻並鮮活地還原了這位法國傳奇大盜的部分人生經歷。當年法國影壇的“救世主”大鼻子傑拉爾·德帕迪約也在片中傾情獻技。使得該片已經在法國以及歐洲等國和地區率先上映後便一路獲得熱烈的好評。文森特·卡塞爾還因此獲得了包括法國凱撒大獎影帝、法國盧米埃爾最佳男主角、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等殊榮。

上映日期

加拿大 2008年9月11日(多倫多國際電影節
比利時 2008年10月22日
法國 2008年10月22日
日本 2008年10月22日(東京國際電影節)
俄羅斯 2008年11月13日
捷克 2008年11月20日(法國電影節)
匈牙利 2008年11月20日
愛沙尼亞 2008年11月21日
俄羅斯 2008年12月4日(DVD)
捷克共和國 2008年12月11日
克羅埃西亞 2008年12月18日
波蘭 2009年1月2日
荷蘭 2009年1月15日
以色列 2009年2月19日
義大利 2009年3月13日
土耳其 2009年3月27日
美國 2009年4月(舊金山國際電影節
挪威 2009年4月17日
丹麥 2009年4月19日(CPHPIX節)
德國 2009年4月23日
丹麥 2009年5月1日
希臘 2009年5月7日2009年6月
英國 2009年6月(愛丁堡電影節)
美國 2009年6月5日(西雅圖國際電影節)
法國 2009年6月17日(DVD)
巴西 2009年6月26日
英國 2009年8月7日
瑞典 2009年9月2日(DVD)
芬蘭 2009年9月21日(赫爾辛基國際電影節)
芬蘭 2009年10月9日(DVD)
日本 2009年11月7日
英國 2010年1月25日(DVD)
科威特 2010年6月10日
美國 2010年8月13日(限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