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旅遊

武漢旅遊

武漢旅遊資源豐富,自然風光獨特,四季氣候分明,擁有大都市罕有的100多個湖泊和眾多山巒;武漢的人文景觀具有濃郁楚文化特色,並深受老子、莊子哲學影響。因唐朝大詩人李白“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而得“江城”之美名。

基本信息

武漢概況

武漢武漢

武漢位於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江交匯處,是湖北省省會,全省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中心。其歷史悠久,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1927年,國民政府從廣州遷都武漢。1938年,武漢曾成為抗日戰爭時期的陪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武漢市為中央直轄市,1954年改為省轄市,是中國六大城市之一。武漢市位於中國中部地區,世界第三大河流長江和其最大支流漢江交匯於此。武漢,通常是對長江、漢水匯合處的武昌、漢口、漢陽三鎮的合稱,總面積8467.11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863.62平方公里,人口728萬,現分為九個城區,兩個郊區並轄二縣。今天,武漢已發展為中國中部地區最大的城市和內外貿商埠和工業、金融、商業、科學、文化教育中心。也是中國內陸最大的交通樞紐,工業、教育、科研的重要基地之一。隨著長江沿岸的開放開發,武漢將建設成為集現代化鋼鐵、汽車、商貿金融和高新技術產業為一體的國際性城市。

旅遊時間

武漢是長江沿岸有名的“火爐”,那裡的夏天非常悶熱,即使是站在長江邊,也沒有一絲風,整個夏季的會有十幾天四十度以上的酷暑天氣。所以到武漢旅遊一定要避開夏季,否則火辣辣的太陽會曬得你遊興全無;而武漢的冬天又十分陰冷,也不適宜去。所以,到武漢旅遊以春秋兩季為宜,春天(3、4月間)可以到位於武昌珞珈山上的武漢大學校園裡賞櫻;秋天則適合到東湖湖畔的行吟閣下勉懷大詩人屈原

武漢風光

武漢歷史悠久,古蹟眾多,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有東湖,洪山,珞珈山,蛇山等自然景區,黃鶴樓、歸元寺、古琴台、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八七會議”會址等人文勝跡,又是長江旅遊線上重要中轉點。

景點簡介

黃鶴樓

黃鶴樓黃鶴樓

黃鶴樓衝決巴山群峰,接納瀟湘雲水,浩蕩長江在三楚腹地與其最長支流漢水交匯,造就了武漢隔兩江而三鎮互峙的偉姿。這裡地處江漢平原東緣,鄂東南丘陵余脈起伏於平野湖沼之間,龜蛇兩山相夾,江上舟輯如織黃鶴樓天造地設於斯。

黃鶴樓是古典與現代熔鑄、詩化與美意構築的精品。她處在山川靈氣動盪吐鈉的交點,正好映和中華民族喜好登高的民風民俗、親近自然的空間意識、崇尚宇宙的哲學觀念。登黃鶴樓,不僅僅獲得愉快,更能使心靈與宇宙意象互滲互融,從而使心靈淨化。這大約就是黃鶴樓美的魅力經風雨而不衰,與日月共長存原因之所在。

巍峨聳立於武昌蛇山的黃鶴樓,享有“天下絕景”的盛譽,與湖南嶽陽樓,江西滕王閣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黃鶴樓始建於三國時期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傳說是為了軍事目的而建,孫權為實現“以武治國而昌”(“武昌”的名稱由來於此),築城為守,建樓以嘹望。至唐朝,其軍事性質逐漸演變為著名的名勝景點,歷代文人墨客到此遊覽,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唐代詩人崔顥一首“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已成為千古絕唱,更使黃鶴樓名聲大噪。

至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黃鶴樓已具規模,使不少江夏名士“游必於是,宴必於是”。然而兵火頻繁,黃鶴樓屢建屢廢。最後一座“清樓”建於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毀於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此後近百年未曾重修。

1981年10月,黃鶴樓重修工程破土開工,1985年6月落成,主樓以清同治樓為藍本,但更高大雄偉。運用現代建築技術施工,鋼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結構。飛檐5層,攢尖樓頂,金色琉璃瓦屋面,通高51.4米,底層邊寬30米,頂層邊寬18米,全樓各層布置有大型壁畫、楹聯、文物等。樓外鑄銅黃鶴造型、勝像寶塔、牌坊、軒廊、亭閣等一批輔助建築,將主樓烘托得更加壯麗。登樓遠眺,“極目楚天舒”,不盡長江滾滾來,三鎮風光盡收眼底。

黃鶴樓的形制自創建以來,各朝皆不相同,但都顯得高古雄渾,極富個性。與岳陽樓、滕王閣相比,黃鶴樓的平面設計為四邊套八邊形,謂之“四面八方”。這些數字透露出古建築文化中數目的象徵和倫理表意功能。從樓的縱向看各層排檐與樓名直接有關,形如黃鶴,展翅欲飛。整座樓的雄渾之中又不失精巧,富於變化的韻味和美感。

東湖

東湖東湖
東湖,位於武漢市之東。一九八二年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整個風景區面積八十八平方公里,規劃建設範圍七十三平方公里,約占市區面積的四分之一。每年接待遊客二百多萬人次,是武漢市最大的風景遊覽地。

秀麗的山水、豐富的植物、濃郁的楚風情和別致的園中園,是本風景區的四大特色。東湖湖水面積三十三平方公里,浩渺、明淨;港汊交錯,岸線曲折,有九十九彎之稱;且一半的岸線被三十四座山峰環繞。山下有湖,水中有山。登高峰而望清漣,踏白浪覽群山,視角不同,可體味到不同的山水之精妙情趣。充沛的雨量和光照,濕潤的氣候和平原湖面山陵相間的地貌環境,孕育出東湖豐富的植物資源。據統計,風景區內有雪松、水杉池杉、樟樹等各類樹木二百五十多種;景區內有梅花荷花、桂花、櫻花、杜鵑花、菊花等各類木本花、草本花和水生花達390多種。花卉中,最著名的要數梅花和荷花。兩花的品種各收集了一百四十多個和三百多個,為全國之最,栽培技術和研究水平均領先全國。基於此,中國花卉盆景協會將"中國梅花研究中心"和"中國荷花研究中心"設在東湖風景區。湖北為古楚國腹地,根據歷史典籍和傳說,東湖風景區建設了一批以楚文化為內涵的風景點。如紀念屈原的行吟閣、屈原塑像屈原紀念館;楚人進行貿易商賈的楚市;楚之始祖祝融塑像;更有氣勢磅礴的楚天台和《離騷》碑刻,顯現出八百年楚國經濟文化的輝煌和博大。東湖還建有全國第一座寓言雕塑園,湖北最大的盆景園,全國四大梅園之一的磨山梅園,以及杜鵑園、薔薇園、水生花卉園等十三個植物觀賞園,這些處於景區之內的"園中園",在造園手法上借鑑於蘇州園林,亭台館榭、小橋流水、曲徑通幽等傳統工藝水平,在環境布置上則以植物見長,自然流暢,給遊客留下更大的活動空間。

東湖四季皆可遊覽,素有“春蘭、秋桂、夏荷、冬梅”之美譽。三月蘭花四月櫻,湖面平如鏡,鳥雀唱山林;七月流火,熱不可當,湖水之浸潤,區域氣溫低於市內平均氣溫,入泳場以消暑,倚繁蔭而納涼,攀山頂可採風,秋高氣爽,桂蕾綻放,十里飄香,萬株紅葉,層林盡染;隆冬嚴寒,瑞雪紛揚,磨山數百畝梅花吐蕾綻放,疏影橫斜,冷艷暗香,淑女雅士,紛至沓來。

經過五十年的開發建設,東湖風景區已成為風光秀美、景文並茂的風景名勝區。一九九九年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國家旅遊局授予“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單位”,二零零一年一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旅遊局評為AAAA級風景名勝區

湖北省博物館

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
湖北省博物館籌建於1953年,是湖北省唯一的省級綜合性博物館,也是全省最重要的文物收藏、研究和展示機構,是國家旅遊局4A級旅遊景區(點),其前身是建國之初成立的湖北省人民科學館,1953年3月16日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原科學館的基礎上,成立湖北省博物館(籌備處),籌備處位於水陸街,1956年遷至武昌水果湖,1960年遷至風景秀麗的武昌東湖之濱,
1963年1月正式更名為湖北省博物館,3000平方米的陳列樓建成並對外開放;1999年1月,建築面積5717平方米的編鐘館建成開放;2005年12月,楚文化館建成開放;2007年9月,新館綜合陳列館建成開放。
館區內綠蔭掩映,綜合陳列館、楚文化館、編鐘館等高台基、寬屋檐、大坡面屋頂的仿古建築三足鼎立,構成一個碩大無朋的“品”字。其總體布局高度體現了楚國建築的中軸對稱、“一台一殿”、“多台成組”、“多組成群”的高台建築布局格式。整個建築風格突出了楚國多層寬屋檐、大坡式屋頂等楚式建築特點,建築外牆為淺灰色花崗石裝飾,屋面採用深藍灰色琉璃瓦鋪裝。室外環境按景觀式、園林式的特點進行布局,通過雕塑小品、休息庭院、園林綠化、配套的綜合服務設施等形式,營造出與博物館主體建築和諧配套和濃郁的歷史文化氛圍,給觀眾提供一個休閒、舒適、幽雅、公園式的室外遊覽空間。是風景秀麗的東湖之濱的一顆燦爛的明珠,也是武漢市一座光彩奪目的標誌性建築和對外開放的一大精品名牌景觀。豐富並且有著地方特色的珍貴藏品和不斷取得的科研成果,以及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顯著成就,使本館在海內外享有一定聲譽。世界上最龐大的青銅樂器曾侯乙編鐘、中國冷兵器時代的翹楚之作越王勾踐劍、地質年代早於北京人的鄖縣人頭骨化石等,都在中國古代文化發展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有著極高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並具有世界意義。
目前,湖北省博物館舉辦有《楚文化展》、《鄖縣人——長江中游的遠古人類》、《屈家嶺——長江中游的史前文化》、《盤龍城——長江中游的青銅文明》、《曾侯乙墓》、《九連墩紀事》、《書寫歷史——戰國秦漢簡續》、《秦漢漆器藝術》、《梁在王墓——鄭和時代的瑰寶》、《土與火的藝術——古代瓷器專題展》、《荊楚百年英傑》等十多個展覽,以其精美豐富的展品、精良的陳列布局、濃厚的文化氛圍和宜人的觀賞環境,向觀眾介紹湖北地區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深受海內外遊人歡迎。每年接待觀眾達十幾萬人次,成為我省重要的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對外開放視窗,黨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等曾給予高度評價,國際友人基辛格等曾多次來館參觀,留連忘返。

迄今,湖北省博物館總占地面積達81909平方米,建築面積49611平方米,展廳面積13427平方米,館藏文物20萬餘件(套),其中一級文物近千餘件(套),位居全國省級博物館前列。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於1989年自湖北省博物館分離,成為隸屬於湖北省文化廳的獨立法人單位,具備國家文物局認可的考古發掘團體領隊資格,在湖北省文化廳(文物局)的領導下,主要擔負湖北省境內的文物保護、考古發掘、文物建築保護設計維修等項工作,承擔配合大、中型基本建設的文物保護與考古調查、勘探、發掘任務,組織編寫考古報告,開展科學研究。自考古所成立以來,一直把配合大、中型基本建設工程的文物保護與考古發掘工作放在首位,十多年來,相繼和正在完成配合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北)京九(龍)、合(肥)九(江)、焦(作)柳(州)、長(江埠)荊(門)、西(安)南(京)等項鐵路工程;(北)京珠(海)、黃(石)黃(梅)、襄(樊)十(堰)、襄(樊)荊(州)等項高速公路工程;清江高壩洲、隔河岩、水埠埡等項水庫工程的文物保護與考古發掘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目前,配合南水北調工程的文物保護工作正在緊張進行。
2002年10月館所合併,對外兩塊牌子,對內一套班子。屬全民事業單位。主要部門16個:其中湖北省博物館業務部門有社教部、保管部、陳列部、文保中心,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業務部門有史前考古部、歷史時期考古部、地上文物研究室、信息中心、考古協調部,綜合部門有辦公室、人事部、財務科、保衛部、後勤部。

歸元寺

歸元寺歸元寺
位於漢陽翠微橫路20號,始建成於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素有湖北首剎之稱。全寺占地70多畝,建築面積達2萬平方米,陸續建成大雄寶殿、藏經閣、鼓樓、涅磐堂、羅漢堂等殿堂樓閣28棟,殿舍200餘間。寺院內林木蔥鬱,與巍峨的殿閣建築協調一致。其中羅漢堂供奉有500尊泥塑全身羅漢,是該寺院重要特色之一。為國家重點佛教寺院,也是湖北四大佛教禪院之一。
創建於清順治十五年(1658),歸元寺之名取佛經“歸元性不二,方便有多門”之語意。占地4.67公頃,有殿舍200餘間。1922年建的新閣是歸元寺的一大寶藏,初藏經外,還有佛像、法物石雕木刻、書畫碑貼及外國友人贈品。又兩件令人驚嘆的珍品:一是在長寬不過6寸的紙面寫著由5424個字組成的“佛”字,寫著全部;二是血書。建築布局分為中院、南院、北院三組。中院有放生池。池兩側為鐘鼓樓,正中為韋馱殿,再進是大雄寶殿。其南北兩廂為客堂和齋堂,其後為禪堂。南院羅漢堂供奉有500尊以脫塑工藝製作的羅漢塑像,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是我國傳統塑像藝術中的上品。北院有藏經閣、大士閣、翠微井等建築。藏經閣一層為陳列室,陳列有北魏石刻、唐代觀音及歷代雕塑的其他佛像,以及各種珍貴法器、字畫等;二層收藏佛教經典7000多卷,其中有印度、緬甸、泰國、斯里蘭卡等國刻印的經卷和貝葉經。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開展宗教活動的重點寺廟。現任住持是湖北佛教協會會長昌明法師。

歸元寺以建築完美、雕塑絕妙、珍藏豐富而聲震佛門,港澳同胞海外僑胞以及許多外國遊客包括各國政要如高棉西哈努克國王、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日本首相中曾康弘等都曾先後來此觀賞,並分別向該寺贈送禮品。

歸元寺位於武漢市內,是清順治十五年(1658)浙江僧人白光主峰來此創建的。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地全國重點佛教寺院。現為湖北省佛教協會和武漢市佛教協會的所在地。這裡古樹參天,花木繁茂,泉清水綠,曲徑通幽,是“漢西一境”,取“歸元性不二,方便有多門”的佛偈而命名。

歸元寺由北院、中院和南院三個各具特色的庭院組成,擁有藏經閣、大雄寶殿、羅漢堂三組主要建築,占地面積17500多平方米。北院的主要建築是藏經樓,是一座兩側五開間的樓閣式建築,高約25米,頂為大脊,魚角搬爪,飛栱飛檐,古樸玲瓏;當面為四柱通天,雙鳳朝陽,五龍戲珠。整個建築精巧壯觀,金碧輝煌。這裡藏有許多佛教文物,除藏經外,還有佛像、法物、石雕、書畫碑帖及外文典籍,是國內收藏佛像較多的一個佛寺。1935年太虛法師出訪緬甸時,仰光的佛教徒贈他一尊1噸多重的玉石雕成的釋迦牟尼佛像,就供奉在這裡。這種佛像在我國只有三尊,其他二尊分別列供於北京和上海。藏經閣里收藏的佛經有:清代《龍藏》一部,宋代影印本《磧砂藏》一部,清末民初上海印《頻伽藏》一部。另外還有兩件珍品:一是清光緒元年(1875),湖南衡山69歲老人李舜千書寫的“佛”字。“佛”字是在長寬不超過6寸的紙上,由《金剛經》和《心經》原文共5424個字組成。每個字只有芝麻大,肉眼分辨不清。用30倍放大鏡看,筆力挺秀,是書法珍品。另一件是武昌僧人妙榮和尚刺血調和金粉抄成的《華嚴經》和《法華經》,字型娟秀,堪稱精品。

南院的主體建築是羅漢堂,始建於清道光年間,鹹豐二年(1852)毀於兵災,光緒二十一年(1895)重建,1902年完成,至今有二百年歷史。民間有句諺語:上有寶光(成都),下有西園(蘇州),北有碧雲(北京),中有歸元(武漢)。是說這四個寺院的五百羅漢堂是最具代表性的,是佛教塑像的精華。中國漢地佛教供奉五百羅漢是從五代時開始的。當時,吳越王錢氏在天台山方廣寺造五百銅羅漢。五百羅漢的名號,最早見於五代的《復齋碑錄》,惜今已不存。另有南宋紹興四年(1134),高道素所錄《江陰軍乾明院羅漢尊號碑》,將五百羅漢一一起名造姓。歸元寺的羅漢堂布局成“田”字型。四個小天井給龐大深邃的殿堂提供了良好的通風和採光條件。羅漢依“田”字排列,殿堂里儘管安放了五百多尊塑像,卻沒有擁擠之感。這種建築格局既巧妙又合理。這裡的五百羅漢是湖北黃陂縣王代父子用九年時間塑成的。黃陂至今是湖北的雕塑之鄉,有悠久的泥塑傳統,技藝嫻熟,藝人輩出。據《歸元叢林羅漢碑記》,歸元寺的五百羅漢,是以南嶽衡山祝聖寺的五百羅漢石刻拓本為依據,進行加工提煉,創造而成的。工藝上採用“脫胎漆塑”,又稱“金身托沙塑像”。先用泥胎塑成模型,然後用葛布生漆逐漸沾巾套塑,稱為漆布空塑,最後飾以金粉。它的特點是抗潮濕,防蟲蛀,經久不變。兩百年間羅漢堂幾次受水災侵襲,但水退後羅漢仍完好無損。

走進羅漢堂,無不被它們的生動形象所感染。只見有的盤腿端坐,有的臥石看天,有的研讀佛經,有的驅邪除惡,有的勇武,有的溫良,有的天真憨厚,有的飽經滄桑,個個維妙維肖,活靈活現。如第463尊羅漢是陀怒尊者,周圍有6個童子,為羅漢挖耳,掩嘴,遮眼等,稱“六戲彌勒”。“六”即眼、耳、鼻、舌、身、意。它告誡佛門弟子,不要為凡情所染。塑像中把孩子的天真爛漫,嬌稚頑皮和羅漢的慈祥憨厚的神態刻畫得淋漓盡致。“數羅漢”是人們游羅漢堂的趣事。據說我們任意從一尊羅漢開始,順下數完自己的現有的年齡,這最後一尊羅漢的身份、表情和動作,便可昭示數者的命運。這一活動為人們參觀羅漢堂增添了不少樂趣。

羅漢堂外側地藏殿內,供奉著地藏菩薩。殿內的木刻神龕為佳品,其間斗栱飛檐,魚度搬爪,雙鳳朝陽,飛龍滾柱,浮雕垂柱,花草人物,均極為精巧玲瓏,為國內少有的藝術珍品。

中院的主體建築是大雄寶殿。該殿初建於清順治十八年(1661),後經多次維修。現大雄寶殿是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重修。大殿正中供奉著釋迦牟尼坐像,兩側為其弟子阿難和迦葉像。釋迦偏袒左肩,結跏趺坐,莊嚴靜穆。佛像後背是用樟木雕刻而成的“五龍捧聖”的圖案。佛像前還有韋馱、彌勒、地藏像。佛像後是一組海島觀音像。只見海島觀音赤足站立,左右侍立著一龍女和童子,背後是一面高達八尺的泥塑懸崖峭壁,足下碧波萬頃,怒濤洶湧。整個塑像向前傾覆。人們仰視上去,只見觀音衣袖似在飄動,正在洶湧的波濤上迎面向你走來,增加了宗教藝術的感染力。佛像前的供桌,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木刻珍品。供桌高4丈8尺,橫闊1丈2尺,深寬2.5尺,前嵌垂欄,寬1.5尺,高0.6尺,其間分為五格,深畫鏤空。圖案描繪的是唐玄奘取經回長安時,君民夾道歡迎的場面:有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等《西遊記》人物,有李世民以下文武百官、侍衛、庶民百姓;有亭院殿牆,車馬山水,幢幡寶蓋,香爐蠟台等一應俱全。綜觀全圖,繁複活潑,盛況空前。垂欄下沿為五龍雲彩,周圍匝繞,以四虎腿支地,生動有力。相傳這一樟木雕刻由十人歷時一年才完成。

大雄寶殿前的韋馱殿內,供奉著一尊木雕韋馱像,身著鎧甲,手持寶杵,威武挺立,用我國古代武將形象表達了古印度神話中“四大天王三十二將”之首的護法神形象。這座木雕系用整塊樟木雕成,線條刀法都是唐朝風格,是歸元寺的藝術珍品,也是我國雕刻藝術品中的一件寶貴遺產。

歸元寺屬曹洞宗,又稱歸元禪寺,它與寶通寺、溪蓮寺、正覺寺今稱為武漢的四大叢林。

洪山

洪山,原名東山,又名大洪山。東距武昌大東門約2公里,東西走向,長1.7公里,南北寬約0.6公里、頂峰海拔高程115.3米,投影面積約1平方公里。宋以前稱東山。《湖北通志》(1921年)記載:洪山,在縣東十里,舊名東山。宋大觀中改今名(《方輿紀勝》)。建洪山寺於此,以隨州大洪山僧靈濟曾至此,因名。山巔怪石上鐫有雲根、翠屏、獅子峰、壽泉等數景(《名勝志》)。宋末,因隨州兵亂,荊湖制置使孟珙遷其眾於武昌。而洪山寺額並徙於此(《白茅堂集》)。遂沿呼為“洪山”。解放後,洪山有部分開闢為公園,是武漢市古蹟名勝薈萃之地。現存古蹟有:洪山摩崖石刻、寶通禪寺、洪山寶塔、無影塔、施洋烈士墓、北伐軍蝕立團攻城陣亡烈士陵園等。

古琴台

古琴台,又名伯牙台,位於武漢市漢陽區龜山西麓,月湖東畔,相傳春秋時期楚國琴師俞伯牙在此鼓琴抒懷,山上的樵夫鍾子期能識其音律,知其志在高山流水。伯牙便視子期為知己。幾年以後,伯牙又路過龜山,得知子期已經病故,悲痛不已的他即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後人感其情誼深厚,特在此築台以紀念。古琴台東對龜山、北臨月湖,湖景相映,景色秀麗,幽靜宜人,文化內涵豐富,是武漢的著名音樂文化古蹟,也是湖北省、武漢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建築沿革·
古琴台始建於北宋,後歷代屢毀屢建。最近一次為清朝嘉慶初年湖廣總督畢沅主持重建古琴台,請汪中代筆撰《琴台之銘並序》(一說為《漢上琴台之銘並序》)和《伯牙事考》,此文頗為時人稱道。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黃彭年撰《重修漢陽琴台記》。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楊守敬主持並親自書丹,將《琴台之銘並序》、《伯牙事考》、《重修漢陽琴台記》重鐫立於琴台碑廊之中,並書“古琴台”三字刻於大門門楣。
現整個建築群占地15畝,規模不大,但布局十分精巧雅致,保留了當年古建築的風貌。主要建築協以庭院、林園、花壇、茶室,層次分明。院內迴廊依勢而折,虛實開閉,移步換景,互相映襯。修建者充分利用地勢地形,還充分運用了中國園林設計中巧於借景的手法,把龜山月湖山水巧妙借了過來,構成一個廣闊深遠的藝術境界。
·主要景點·
到古琴台遊覽,進大門,過小院,出茶院右門,迎門是置於黃瓦紅柱內的清道光皇帝御書“印心石屋”照壁,用陰陽筆法刻鐫而成,遠看凸突而出,近看凹陷而入。照壁東側有一小門,門額“琴台”二字,據傳出自北宋著名書法家米芾之手。進門後為曲廊、廊壁立有歷代石刻和重修琴台碑記。再往前便是琴堂,又名友誼堂,是一棟半檐歇山頂式前加抱廈的殿堂,面寬三間,四周迴廊,磚木架屋,釉瓦蓋頂,彩畫精麗,金碧輝煌。檐下匾額上書“高山流水”四字。堂前庭院中有漢白玉築成的方形石台,傳為伯牙撫琴遺址。台的中央刻有相傳為北宋書法家米芾所書“琴台”二字的方碑,四周台壁上飾以連續浮雕,為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鐫刻十分精美,形象生動逼真。
古琴台景區的主要景點歸納起來有:俞伯牙與鍾子期結為知音的故事情節“臘像館”;有清朝道光皇帝為陶文毅而御筆親書的“印心石屋”;有近年用漢白玉雕刻的“伯牙撫琴”塑像;有碑廊內的《琴台之銘並序》、《伯牙事考》、《重修漢陽琴台記》等碑刻;有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湖北督糧道、書法家宋湘詩興大發時以竹葉代筆蘸墨書寫的《琴台題壁詩》,其字酣暢淋漓,大氣磅礴,歷來深受書法家所賞識。還有1976年修建琴台時的遺物“琴台”方碑;有近代修建的《琴台知音》雕塑石像,以及山清水秀的“高山流水”水榭長廊等。

紅樓

紅樓紅樓
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武昌蛇山南麓閱馬場,又被稱為紅樓。原為清末"湖北省咨議局"大樓,始建於清光緒年間三十四年。

1911年10月10日,熊秉坤等革命黨人成功舉行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次日在此成立湖北軍政府,頒布第一號布告,宣布廢除清朝帝制,建立中華民國,並通電全國,號召全省回響。湖北軍政府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性質的政府,在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前,曾一度代行中央軍政府的職權,對促進全國革命形式的高漲,最終結束清王朝封建專制統治,起到重大歷史作用。

主樓為兩層磚木結構,平面呈"山"字型,面闊73米,進深42米,花崗石台基,紅磚砌牆,門窗製作精巧,牆壁裝飾各種圖案,紅瓦覆頂,屋頂正中有教堂式望樓聳立,具有西歐古典建築風格。

樓內設有"辛亥革命文物史跡展覽館",館內經復原陳列的有軍政府大門、軍政府禮堂、黎元住房和會議室。黃興召開軍事會議的地方以及孫中山會見湖北各界軍政要員處。展廳按歷史順序分為起義前湖北概況、武昌起義準備、湖北軍政府成立、武漢保衛戰、推翻帝制建立民國六大部分,其中珍貴歷史文物達500多件。

周邊景觀有首義廣場、黃鶴樓、首義園。

中山公園

中山公園中山公園
是全國百家歷史名園之一,始建於二十世紀初,經過幾代人的艱辛創業,已成為集遊覽、觀賞、文化、娛樂、飲食、遊藝等多項服務功能於一身的大型綜合性公園,是武漢鬧市中的綠寶石。中山公園占地32.8萬平方米,其中水上面積6萬平方米。綠地率91%,古樹名木140株。最觀功能分前、中、後區。其中西合璧的園林風景,淳樸雋永的人文景觀,驚險有趣的遊樂項目一直受到廣大遊人的讚譽。

二OO一年,武漢市人民政府對中山公園進行了大規模改造工程,奮戰十個月,公園舊貌變新顏,園林景點如門樓雄姿、棋盤山色、金龍戲水、四顧春色、素春茹冰、松月凝碧、湖心秋月、勝利之光、虹霓大展、廣場鴿哨等令人留連忘返;人文景觀如武漢受降堂、受降紀念碑、大門樓、張公亭等令人深沉遐思;大型遊樂項目如過山車、峽谷漂流、太空飛棱、豪華碰碰車、勇敢者轉盤、兒童誠、西遊記宮等令人回味無窮。武漢中山公園是遊人的樂園,是遊人心中的詩、心中的歌……

武漢東湖海洋

武漢東湖海洋武漢東湖海洋
武漢東湖海洋世界於二00二年九月二十八日開業,建築面積約三萬平方米,整體方案從設計到內容構思,充分借鑑東南亞地區和國內大型海洋館的建設經驗,運用最先進的技術設計施工。

海洋世界引進世界各地近千個品種約一萬餘尾各種珍稀海洋魚類,建有熱帶雨林館、熱帶雨林亞馬遜河、海底隧道、海底世界館、海獸表演館、海洋生物標本館、科普電教館、家庭水族生態館以及購物中心和分布各點的休閒遊覽區。突顯海豹海獅表演、水下巴蕾表演、人鯊共舞表演,讓遊客在海洋世界裡盡享亞馬遜雨林的神秘莫測;海底景觀的深邃迷戀;海洋生物的斑斕奪目;人鯊共舞的驚心動魄;海豹、海獅獻藝的憨態詼諧,並寓教於夢境般的暢遊之中,使海洋世界成為遊客休閒旅遊的好去處和了解海洋、走進海洋、熱愛海洋、保護海洋的視窗與課堂。

武漢東湖海洋世界,是集觀賞性、趣味性、知識性、參與性、娛樂性為一體的大型海洋動物世界,成為武漢市休閒旅遊的新亮點。

景點門票:70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