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期

子期,漢字,拼音zǐ qī ,注音ㄗㄧˇ ㄑㄧ, 解釋即鍾子期。春秋時楚人,精於音律,與伯牙友善。戰國·鄭·列禦寇《列子·湯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名稱】:子期

【拼音】:zǐ qī

【注音】:ㄗㄧˇ ㄑㄧ

【解釋】:即鍾子期。春秋時楚人,精於音律,與伯牙友善。戰國·鄭·列禦寇《列子·湯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也指竹林七賢之一的向秀的字。

【出處】:唐 李嶠《琴》詩:“ 子期如可聽,山水響餘哀。” 唐 李山甫《贈彈琴李處士》詩:“三尺焦桐七條線,子期師曠兩沉沉。”

【示例】:前蜀韋莊 《贈峨嵋山彈琴李處士》詩:“ 子期 野,俱不見,烏啼鬼哭空傷悲。”參見“ 伯牙 ”。

“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流傳千古,“知音”一詞因此傳誦。

典故

鍾子期與伯牙鍾子期與伯牙

據載有一年,伯牙奉晉王之命出使楚國。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來到了漢陽江口。遇風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風浪漸漸平息了下來,雲開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著空中的一輪明月,伯牙琴興大發,拿出隨身帶來的琴,專心致志地彈了起來。他彈了一曲又一曲,正當他完全沉醉在優美的琴聲之中的時候,猛然看到一個人

在岸邊一動不動地站著。伯牙吃了一驚,手下用力,“啪”的一聲,琴弦被撥斷了一根。伯牙正在猜測岸邊的人為何而來,就聽到那個人大聲地對他說:“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個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這裡聽到您在彈琴,覺得琴聲絕妙,不由得站在這裡聽了起來。”

伯牙借著月光仔細一看,那個人身旁放著一擔乾柴,果然是個打柴的人。伯牙心想:一個打柴的樵夫,怎么會聽懂我的琴呢?於是他就問:“你既然懂得琴聲,那就請你說說看,我彈的是一首什麼曲子?”

聽了伯牙的問話,那打柴的人笑著回答:“先生,您剛才彈的是孔子讚嘆弟子顏回的曲譜,只可惜,您彈到第四句的時候,琴弦斷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點不錯,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請他上船來細談。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彈的琴,便說:“這是瑤琴!相傳是伏羲氏造的。”接著他又把這瑤琴的來歷說了出來。聽了打柴人的這番講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著伯牙又為打柴人彈了幾曲,請他辨識其中之意。當他彈奏的琴聲雄壯高亢的時候,打柴人說:“這琴聲,表達了高山的雄偉氣勢。”當琴聲變得清新流暢時,打柴人說:“這後彈的琴聲,表達的是無盡的流水。”

伯牙聽了不禁驚喜萬分,自己用琴聲表達的心意,過去沒人能聽得懂,而眼前的這個樵夫,竟然聽得明明白白。沒想到,在這野嶺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尋覓不到的知音,於是他問明打柴人名叫鍾子期,和他喝起酒來。倆人越談越投機,相見恨晚,結拜為兄弟。約定來年的中秋再到這裡相會。

和鍾子期灑淚而別後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約來到了漢陽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見鍾子期來赴約,於是他便彈起琴來召喚這位知音,可是又過了好久,還是不見人來。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聽鍾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訴他,鍾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臨終前,他留下遺言,要把墳墓修在江邊,到八月十五相會時,好聽伯牙的琴聲。

聽了老人的話,伯牙萬分悲痛,他來到鍾子期的墳前,淒楚地彈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彈罷,他挑斷了琴弦,長嘆了一聲,把心愛的瑤琴在青石上摔了個粉碎。他悲傷地說: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這琴還彈給誰聽呢?”

兩位“知音”的友誼感動了後人,人們在他們相遇的地方,築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們還常用“知音”來形容朋友之間的情誼。

兩人千古傳誦的詩篇: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向秀】

向秀(約227-272),字子期,河內懷(今河南武徙西南)人。魏晉竹林七賢之一。官至黃門侍郎、散騎常侍。向秀雅好讀書,與嵇康、呂安等人相善,隱居不仕。景元四年(263年)嵇康、呂安被司馬氏害死後,向秀應本郡的郡上計到洛陽,受司馬昭接見任散騎侍郎、黃門散騎常侍、散騎常侍,與任愷等相善。向秀喜談老莊之學,曾注《莊子》,“妙析奇致,大暢玄風”(《世說新語·文學》)。注未成便過世,郭象承其《莊子》餘緒,成書《莊子注》三十三篇。另著《思舊賦》、《難嵇叔夜養生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