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同濟醫院

武漢同濟醫院

同濟醫院1900年由德國醫師埃里希·寶隆創建於上海,1955年遷至武漢,現附屬於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是同濟(醫)品牌和商標的唯一所有者,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培乾為一體的現代化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

基本信息

簡介

長江之濱,黃鶴樓下,有一所海內外聞名遐邇的醫院,她就是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

武漢同濟醫院武漢同濟醫院

同濟醫院創始人,德國友人--埃里希·寶隆
同濟醫院1900年由德國醫師埃里希·寶隆創建於上海。經過110年的建設與發展,如今已成為學科門類齊全、英才名醫薈萃、師資力量雄厚、醫療技術精湛、診療設備先進、科研實力強大、管理方法科學的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創新型現代化醫院,其綜合實力躍升為國內醫院前列。
百年同濟,名醫薈萃。現有職工6100人,副高職稱以上600人,博士研究生導師193人,碩士導師582人。湧現出2名“973”項目首席科學家,9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9名新世紀人才,3名中國名醫百強榜百強名醫。雙聘12位院士擔任我院兼職教授,23位國外知名專家受聘擔任我院客座(名譽)教授。一大批專家、教授享譽海內外。
醫院現有病床4000張、52個臨床和醫技科室,其中普外科、泌尿外科、心血管內科、呼吸內科、血液內科、婦產科學、麻醉學、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等8個學科為國家級重點學科;中西醫結合科、傳染科、超聲影像及放射科為國家重點培育專科;婦產科、麻醉科、病理科、專科護理(護理部)等13個專科為衛生部臨床重點專科;康復醫學科被世界衛生組
11
織康復培訓和研究合作中心。普通外科專科醫師培訓中心通過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學院與香港外科醫學院認證。
同濟醫院的醫療定位是:打造一個中心:國家中部地區醫療保健中心;創建三個基地:急危重症救治基地、手術治療基地、高知高幹醫療保健基地;發揮五個作用:中心作用、示範作用、輻射作用、指導作用和引領作用。
主要醫療工作量不斷刷新荊楚醫療史,年門、急診量連續10多年保持湖北省第一。2011年門、急診量達到312萬人次,出院病人9.4萬人次,住院病人手術量4.4萬台人次。
同濟醫院治學嚴謹在國內獨樹一幟,這裡孕育了10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培育了3
位共和國衛生部部長和副部長;哺育了無數中國醫學界棟樑之才。當代醫聖裘法祖院士是他們當中的傑出代表,其“裘氏風範”被稱譽為醫學史上不朽的豐碑。
同濟醫院的科研業績是我國醫院的一道亮麗風景線。1978年以來,全院共獲得國家級科研項目718項,2011年獲得國家自然科研基金課題數達96項。所承擔的國家級科研課題數名列全國醫院前茅。
2000年,在國內率先提出創建國際一流醫院!以全成本核算和績效管理為主要內容的醫院經濟管理體制創新,受到中央領導和衛生部的讚譽,並在全國醫院推廣;以科主任負責制為核心內容的醫院管理體制創新,《健康報》在顯著版面予以報導;以醫院核心價值觀為主要內容的醫院文化建設活動,形成了同濟文化獨特的魅力和文化底蘊。
匯通中外,開放融合是同濟醫院的鮮明的國際化特色。先後與德國、美國、日本、法國、俄羅斯等10多個國家的醫學界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係,特別是與德、美、俄等國6家醫療機構簽署了長期合作協定。
同濟醫院所取得的成就,始終離不開上級領導的指導和關懷。胡錦濤、江澤民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接見同濟醫院的代表或親赴同濟醫院視察工作,國家衛生部、教育部、湖北省、武漢市和華中科技大學及同濟醫學院的領導多次到同濟醫院考察和指導工作。醫院也先後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職工職業道德建設十佳單位”、“全國衛生系統先進集體”等光榮稱號,並連續三屆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文明單位”榮譽稱號。

醫療篇

22
2009年召開了醫療工作大會,切實以病人為中心,以病人安全為核心,持續醫療質量改進。完善醫療管理制度,修訂《提高醫療質量,強化優質服務,減輕病人經濟負擔措施三十條》、印發《關於實施“以病人安全為核心的持續質量改進工程”十項舉措》、《關於打造高知高幹醫療保健基地的實施方案》等一系列規章制度,編印《同濟醫院醫療工作制度彙編》;以提高病人安全和診療水平為目的,持續醫療質量改進,著力打造“手術治療基地”、“疑難急危重症救治基地”和“高知高幹醫療保健基地”三大醫療基地;推動醫療服務模式轉變,推行文明優質服務和“人性化”服務模式,大大提高了醫療服務能力和水平。
醫院開放床位由1300張增至4000張。醫療工作量逐年增長,2011年門診量增至312萬人次,年出院病人達9.6萬人次,年住院手術病人達4.4萬台次,治癒好轉率和病床周轉率逐年提高;大力開展了新技術、新業務評審活動,先後開展了多器官聯合移植、減體肝移植、全國首例冷凍胚胎嬰兒助孕技術、華中地區首例不停跳急診冠脈搭橋手術、“小移植”治療白血病、親屬活體肝移植等一系列新技術、新業務。成功為“暴走媽媽”免費施行捐肝救子。2009年相繼以優異成績通過衛生部“醫療質量萬里行”、“大型醫院巡查”檢查,認真組織開展了“優質護理服務示範工程”、“抗菌藥物專項整治”等工作,獲衛生部優質護理服務考核優秀醫院。至2012年,醫院設有臨床、醫技科室52個,擁有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13個(婦科、麻醉科、病理科、專科護理專業、心血管內科、血液內科、神經外科、胸外科、兒科(新生兒專業)、兒科(小兒消化專業)、中西結合等)。

教學篇

33
2008年召開教學工作大會,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繼續承擔臨床醫學、兒科學、影像、法醫、康復等10多個專業的教學任務,接受美、德、法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並接受世界衛生組織派遣的高級醫學人才培訓,形成了以研究生、本科生教育為主的多層次、多學科、多專業的教學、培訓格局。不斷加大教學投入,深化教學改革,加強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投入專項資金建設現代化教學樓、臨床技能實驗教學中心。加強教學科研工作,獲省級教學課題30項、校級立項107項;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省級教學成果3項;各級精品課程14門,其中國家級精品課程5門;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國家級教學名師1位;國家級特色專業1個;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3門,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獲寶鋼優秀教師獎6人次,出版國家級規劃教材16部,各級優秀教材獎33項次,其中省部級以上12項。12年來,共培養畢業本科、七年制、八年制學生3657人,本科留學生166人;培養進修生11920人次。2011年在第二屆全國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中獲得總決賽特等獎。
研究生教育實行導師負責制,制定了研究生導師培訓制度和研究生中期考核制度等,加強了研究生管理,提高了教育質量,共培養畢業研究生3821名,其中博士生1380名、碩士生2441名;兩名博士的畢業論文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

科研篇

武漢同濟醫院
2009年,召開了第二屆科技工作大會,以“科技邁向國際化”理念引領全院科技工作,不斷完善醫院科研體系和機構,普外科、泌尿外科、心血管內科、呼吸內科、血液內科、婦產學科、麻醉學、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是國家級重點學科,中西醫結合科、傳染科、超聲影像及放射科為國家重點培育學科,器官移植研究所為教育部、衛生部重點實驗室,婦產科腫瘤侵襲實驗室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呼吸內科實驗室為衛生部重點實驗室,2011年成立了轉化醫學中心、中德災難醫學研究所。制訂《關於進一步加強科技工作的意見》,充分調動了廣大醫務工作者的科研熱情,創造了被科技部譽為“同濟現象”的系列科研成就:總計獲得各種經費資助48223萬元,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580項,其中“973”首席科學家項目2項、“973”計畫子項目31項、“863”計畫子項目19項,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連續四年全國醫院名列前茅,2011年達到96項。獲得包括12項省部級一等獎以上獎勵100餘項次,其中國家級二等獎七項;在國內外公開雜誌發表學術論文12582篇,被SCI收錄學術論文681篇,2004年至2007年連續四年國內和國際論文總數排名居全國醫療機構第二,SCI論文收錄數2008年全國醫院排名第二,SCI影響因子最高達32分。出版包括《黃家駟外科學》、《中華內科學》、《英漢醫學辭彙》、《德漢醫學詞典》四部醫學巨著在內的醫學專著101部,連續兩屆獲得中華護理學科研獎,出版醫學雜誌增至10種。
我院職工積極撰寫論文和專著、參加國際會議,並取得了連續幾年SCI論文數和統計源期刊論文數居全國醫療機構前列的好成績(具體見表)。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發表論文數
987
1501
1735
1842
1879
1842
1690
1780
1659
SCI論文數
58
58
83
79
120
272
154
184
197
源期刊論文數
929
1443
1682
1770
1759
1570
1536
1480
1403
學術專著
13
7
16
10
7
2
14
8
14

管理篇

2001年5月召開全院“財經工作大會”,建立了規範、有序、高效的財經工作體制。啟動“醫院管理髮展戰略”,更新理念,推進創新,推行歸核化戰略、套用博弈理論、實施低成本發展戰略等管理理念。實行全面質量管理模式,提倡和實施細節管理,有效地提高了執行力和細節管理能力。
創建學習型醫院,嚴格實行學分制,不定期舉辦人文、管理知識講座,與德國聯邦經濟合作與發展部開展了“國際醫院管理”培訓項目;加強信息化建設,被衛生部評為數位化醫院建設試點示範單位。2009年設立信息管理科,加大硬體設施投入,推進數位化醫院建設。
2002年榮獲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集體、全國衛生系統先進集體,2005年被全國七部委聯合授予“全國職工道德建設十佳單位”,2006年被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狀”,2008年被全國總工會授予“抗震救災、重建家園‘工人先鋒號’”,2005、2009、2012年連續三次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文明單位”榮譽稱號。

公益篇

堅持公益性,充分發揮中心、示範、輔射和指導作用,2003年積極組織“抗擊非典”,實現了“不漏診一個非典病人、不感染一個醫務人員、一心赴救”的“三個一”目標;2008年抽調71名醫護人員組成救治專家組,連續奮戰半個月抗擊罕見冰雪災害,接診旅客2148人;先後派出8批40餘人次醫療隊奔汶川大地震赴災區,設立1000萬元救助基金,職工捐款100萬元,接收42名重傷員,開展手術30餘台,實現“零死亡、零截肢、零感染”的目標。2009年派遣兒科專家奔赴河南商丘手足口病疫情防治一線,取得了積極有效的治療效果,衛生部長陳竺高度評價。
積極參加“防艾”、“萬名醫生支援農村衛生工程、“千名醫生下基層”等活動,同時組織精幹醫務人員參與援疆、援藏、援外等國家醫療援助任務,被湖北省衛生廳授予“全省援外醫療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2010年組建武漢城市圈同濟醫院聯盟,43家醫院入盟。2011年託管鹹寧中心醫院,一年後該院門急診人次同比增長26.2%,住院人次同比增長25.9%,手術人次同比增長22.4%,業務收入同比增長79%。新華社內參報導了我院“託管”鹹寧的成功經驗。

建設篇

醫院基本建設日新月異,2002啟用內科大樓、2004年啟用外科2號樓,重新裝修、改造了外科1號樓、老住院部。2011年啟用學術交流中心,裝修、改造了向陽樓生殖醫學中心、綜合醫療樓、腫瘤放療中心,再次裝修、改造了外科1號樓、2號樓、老住院部。購進寶石CT、超導型磁共振儀、醫用電子直線加速器、DSA等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儀器設備,所有病房均實現了中央空調、中心吸引、中心供氧,配置設施齊全,病區環境優雅;新建了同濟廣場和寶隆廣場。相關配套建設擴容工作緊密配合,醫院用電負荷、鍋爐容量、污水處理能力、電梯數量快速增長,確保完美保障。
同濟醫院總平面圖
按照“適度規模發展,重在內涵建設”的思路,結合武漢區域發展規劃,構建“醫療資源節約型醫院”和“人文環境友好型醫院”,2009年起開始建設同濟醫院漢南教育園區、孝感科技產業園區,蔡甸同濟健康谷。
2012年5月,正式啟用集信息化、數位化、智慧型化、人性化於一體、與國際一流水平接軌的10萬平方米的新外科大樓。

文化篇

院訓:格物窮理同舟共濟
“格物窮理,同舟共濟”語出《禮記·大學》和《孫子·九地》。《禮記·大學》曰:“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後知至。”格:推究。窮:盡力。意為推究事物,盡致其原理。《孫子·九地》曰:“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共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後以“同舟共濟”比喻同心協力,戰勝困難。
“格物窮理同舟共濟”意為在醫院建設與發展工作中,要不斷推究醫療、教學、科研、管理等項工作的客觀規律,同心協力,戰勝困難。
建院方針:科教興院、文化建院、依法治院
服務理念:患者需求至上、倡導合作醫學;把方便讓給患者、把實惠送給患者、把溫馨留給患者、把愛心獻給患者。

歷史篇

埃里希·寶隆(ErichPaulun)同濟醫學院創始人。1862年3月4日出生於德國布倫瑞克(Brauschweig)附近的舍彭施德特(Schoppenstedt)。曾在基爾的
海軍學校學軍醫。畢業後當軍艦艦醫。1891年,隨艦來到上海。當時上海流行霍亂、傷寒、瘧疾等病,且缺醫少藥。他便離開海軍,先回德國進修醫學。2年後他再次來到上海時,已具有較高的外科手術水平,成為當時中國最早施用手術治療癌症的醫生之一。1909年,因病於3月5日在上海逝世。
1900年,寶隆在上海張家浜新馬路(現上海鳳陽路)創辦的“同濟醫院”正式掛牌成立。但因醫療力量不足,醫院的正常營業受到了很大影響,因此,寶隆決定在院內設立一所德文醫學堂,招收中國學生,以培養施診醫生。該計畫得到了德國駐瀘總領事館及德國高等教育司的贊同。
醫學堂建立時定名為上海德文醫學堂,成立了董事會。董事會由18人組成。寶隆被推選為董事會總監督(董事長)兼學堂首任總理(校長),全面負責學堂工作。校址設在同濟醫院對面的白克路(今上海鳳陽路)。1907年10月1日醫學堂舉行了開學典禮。
1908年,“德文醫學堂”改名為“同濟德文醫學堂”(“同濟”寓意德國人與中國人同舟共濟)。“同濟”二字從德文“Deutsch”諧音而來。
1909年,寶隆博士因病於3月5日在上海逝世。上海德醫公會元老福沙伯博士接任同濟德文醫學堂總監督兼總理。
1912年,同濟德文醫學堂增設工科,更名為“同濟醫工學堂”,設醫、工和德文三科。由校董事會籌措辦學經費,由福沙伯全面領導學堂事務。當年,醫正科三級學生張近樞、何理中、江逢治3人,按照德國大學醫科考試規則參加學堂的第一次畢業考試,均順利通過,如期畢業。他們是同濟醫工學堂的第一屆畢業生。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尾聲,2月美國宣布與德國斷交,不久對德宣戰。3月17日,上海法租界當局以同濟醫工學堂是德國的產業,為防止德國人利用該校機械製造武器為由,當眾宣布解散學校,並限令師生當日離校。為此,社會各界聯名致電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請設法對同濟學生作善後安排。教育部馬上派人商議,把學校遷到吳淞鎮,繼續開學上課。4月23日,教育部下令學堂改屬華人私立學校,由華人董事會辦學,直屬教育部領導。同年12月,更名為私立同濟醫工專門學校。1922年學校遷往吳淞鎮。
1924年5月20日,經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批准,改名為同濟醫工大學(因此,5月20日定為校慶日)。1927年8月,由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接管,命名為國立同濟大學,原醫、工兩科分別更名為醫學院、工學院。1937年又先後增設了文、理、法等學院,從而成為了一所多學科的綜合大學。
1937年,“七·七”事變,抗日戰爭爆發。8月份,日本飛機接連轟炸吳淞地區,同濟校舍遭到嚴重破壞。廣大師生團結合作,同舟共濟,由滬西遷,歷經艱辛,輾轉跋涉千里,於1940年10月到達四川省宜賓縣和南溪縣。師生齊心協力,在危難艱苦之中,克服重重困難,堅持進行教學、醫療和科研工作。當遷校至江西贛州時,醫學院德籍院長柏德辭職,由皮膚科專家寧譽任院長,他是第一位任同濟大學醫學院院長的中國人。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7月,同濟大學醫學院遷回上海。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同濟大學校務委員會成立,唐哲任校務委員會常委兼醫學院院長。
1950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決定,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及其附屬同濟醫院內遷武漢,與武漢大學醫學院合併,命名為“中南同濟醫學院”,由中南軍政委員會衛生部主管。1955年3月,同濟醫院從滬遷漢,完成後期部分的遷院工作。1955年6月,漢口協和醫院劃歸中南同濟醫學院作為附屬醫院,標誌同濟遷校建校任務完成。
1955年8月,中南同濟醫學院更名為武漢醫學院。唐哲任武漢醫學院院長。同年,山東醫學院衛生系學生及部分教師調整來漢與該院公共衛生學館師生合併,建立了衛生系。1956年學院開始招收研究生。1962年,經衛生部批准,武漢醫學院在全國醫學院校中第一批改為六年制。同年,在醫學系增設了德語醫學班,並在部分年級開設了德語普通班。
從1966年開始,“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學校連續5年未招收學生。1971年,開始招收工農兵學員。1972年增設藥學系。1978年,學校在衛生系基礎上增設環境醫學專業。從此,全院各學科恢復招收研究生。1980年,醫學系恢復德語醫學班,學制為六年。1981年11月,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學校為首批博士、碩士和學士學位授予單位。1982年建立衛生管理幹部培訓中心,並開設三年制衛生管理專修課。1984年,吳在德任武漢醫學院院長,裘法祖任名譽院長。
1985年7月,武漢醫學院改名為同濟醫科大學。從1985年起,在學生中試行學分制和學年制相結合的新制度。1986年,正式成立法醫系。1987年2月,在馬列主義教研室的基礎上,成立了社會科學部。同年實行校長負責制。1988年創辦七年制臨床醫學專業。1989年,臨床醫學專業開始招收留學生,同年,恢復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1991年成立婦幼衛生系。批准建立基礎醫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992年10月,“中國醫學科學院武漢分院”掛牌學校。1993年,“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武漢分院”掛牌學校。同年成立預防醫學系、環境醫學系、衛生管理系、教育技術中心。1994年11月,批准建立臨床醫學和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997年,學校全面實行學分制。2000年,新增生物一級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2000年元月,經過精心準備,科主任負責制正式實施。同時在中級以下醫、護、技人員中開始實行末位淘汰制。
2000年5月26日,同濟醫科大學與華中理工大學、武漢城市建設學院合併,共同組建華中科技大學,直屬教育部。實行4部一省共建的辦學體制
2000年6月15日中共華中科技大學委員會決定,成立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建立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委員會。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實行黨委領導下院長負責制。
2000年8月,院機關進行機構調整和人員競爭上崗。處級機構從21個精簡到14個,機關幹部實行教育職員制,人員從260人精簡到128人。2001年,院系機構進行調整,全院設立10個院系級單位。
2001年5月,醫院首度召開財經工作會議,提出建章立制、規範管理,建立完善、高效、有序的醫院經濟運行機制的目標。
2004年,提出建設“學習型醫院”,推行“人人崗位責任制”。
2005年,按照衛生部的部署,深入開展“醫院管理年”活動。
2008年提出建設“兩型醫院”,即醫療資源節約型和人文環境友好型醫院。
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後,同濟醫院抗震救災醫療隊火速趕赴地震災區,奮戰14天,救治了大批傷病員。收治了從四川轉運來的42名傷病員全部康復出院,幫助失憶的“什邡小子”找到了地震中失去的親人,實現了零感染、零死亡、零截肢的治療目標。
2009年,第二次獲得全國文明單位。
2010年,為感動中國人物——“暴走媽媽”陳玉蓉母子免費施行肝移植術,同年12月,44家湖北省內有影響力的醫院成立了武漢城市圈同濟醫院聯盟。
2011年,同濟醫院獲全國臨床技能大賽金獎。
2012,第三次獲得全國文明單位。

交通地址

醫院地址:湖北省武漢市解放大道1095號。
乘車路線:
乘火車到武漢:武昌火車站:出站後乘坐609路到航空路或體育館站下車即到,漢口火車站:出站後乘坐512路、79路。
乘飛機到武漢:先乘民航大巴到航空路下車,往解放大道方向走即到。
乘長途汽車到武漢:漢口新華路長途汽車站:電3路、508路、106路、549路;漢口宗關水廠長途汽車站:1路、106路、2路、208路、46路、5路、505路、508路、512路、523路、546路、548路、549路;武昌傅家坡長途汽車站:701路;漢陽長途汽車站:208路、5路、716路;武漢港長途汽車站:523路、546路。
以上路線車次到航空路或體育館站下車即到。
市內乘坐以下公車:1路、106路、2路、208路、46路、5路、505路、512路、523路、546路、548路、549路、580路、604路、609路、621路、701路、712路、716路、720路、79路。
乘坐市內輕軌:崇仁路站下輕軌,往解放大道方向直走,過天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