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

同濟醫院由德國醫生寶隆1900年創建於上海,1955年遷至武漢,現附屬於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培乾為一體的現代化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

基本信息

醫院簡介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由德國醫生寶隆1900年創建於上海,位於湖北省武漢市解放大道1095號,醫院現有病床2000張,設19個臨床科室,13個醫技科室和19個二級專科。其中內科心血管病、內科呼吸系病、外科學(普外)、婦產科學是國家級重點學科,器官移植研究所、呼吸內科實驗室是衛生部重點實驗室,康復醫學科被WHO指定為培訓和研究中心,同時,醫院還是亞洲國際急救中心成員單位。診療設備先進,擁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超導型磁共振裝置、X刀裝置、16排螺鏇CT、1250mAx光機等一大批現代化診療設備。就醫環境優美,住院病房均裝備有中心吸引、中心供氧、中心呼叫、中央空調等系統,新門診大樓頂層設有直升機專用停機坪,空中急救病人可在3分鐘內從停機坪到達急診中心。

醫院規模

醫療技術力量雄厚,3000多名職工中,正高職稱111人,副高職稱219人,博士研究生導師104人,碩士研究生導師289人,以中科院資深院士裘法祖教授為代表的一批專家、學者享譽海內外。

醫療服務面向全國、輻射東南亞。年門診量達160萬人次以上,年住院量5萬人次,在搶救危重病人和診治疑難雜症方面成績卓著。近50年來,一直擔負著來漢中央領導、外國元首以及外賓、華僑的醫療保健任務,多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國內外知名人士的高度讚揚。

醫學教學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

醫院承擔著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臨床醫學(五年制、七年制、八年制)、法醫、公共事業管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中西醫結合、口腔醫學等10多個專業的教學任務,接受德國、日本及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進修生、實習生,並與香港大學聯合培養高級康復治療師。完成和正在進行中的科研課題451項。其中,國家“973”課題3項,“863”計畫6項,國家五年計畫攻關課題16項。已鑑定成果240項,其中,國際領先3項,國際先進59項,國內領先99項。獲各級科研成果獎356項次,其中國家級獎勵4項次,部、委級獎勵53項次,出版專著201部。一批久負盛名的專家、教授分別擔任中華醫學會、省、市醫學會的學術職務,使醫院在國際和國內享有很高的學術地位。

師資力量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

醫療技術力量雄厚,3000多名職工中,正高職稱111人,副高職稱219人,博士研究生導師104人,碩士研究生導師289人,以中科院資深院士裘法祖教授為代表的一批專家、學者享譽海內外。

社會榮譽

在全國率先實行全成本核算管理,醫院取得顯著效益,得到中央領導和衛生部的充分肯定,並在全國推廣。醫院連續3次榮獲湖北省最佳文明單位稱號,先後被授予國家三級甲等醫院、全國百佳醫院、全國衛生系統先進集體,並被中宣部、衛生部確定為全國十家文明服務示範醫院,2003年被評為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  

醫院堅持開展文明創建工作20餘年,成效顯著,先後獲得省級“文明醫院”、第一屆武漢市城市建設“十行業”新風杯競賽白求恩杯、“十佳”文明醫院、武漢市“文明單位”、“全國衛生先進集體”、“省級文明單位”和連續三屆“省級最佳文明單位”、 “全國百佳醫院”、 “全國衛生文化建設先進集體”、“全國醫院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集體”、湖北省衛生系統唯一一家“98抗洪救災集體一等功”、醫院黨委被中共湖北省委授予唯一的“先進基層黨委”稱號。1996年醫院被中宣部、衛生部確立為“全國十家文明示範醫院”之一。

醫院成就

該院在《2007全國醫院排名》中綜合排名名列第十,婦產科排名名列第四,呼吸內科排名名列第一。醫院連續3次榮獲湖北省最佳文明單位稱號,先後被授予國家三級甲等醫院、全國百佳醫院、全國衛生系統先進集體,並被中宣部、衛生部確定為全國十佳文明服務示範醫院,2003年被評為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2005年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授予“全國文明單位”,2005年被全國職工職業道德建設指導協調小組授予“全國職工道德建設十佳單位”,2006年被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醫院簡史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

1900年,由德籍醫師埃里希•寶隆(ErichPaulun)在上海創建一所醫院,定名上海同濟醫院。同濟二字寓意“同舟共濟”和“Deutach(德國的)”諧音。起初開設病床約20張,每天門診額約數十人。

1907年寶隆開設德文醫學堂,命名為“上海德文醫學堂”,1908年更名為“上海同濟德文醫學堂”。此即同濟大學的前身。學堂學制為8年,包括德文科3年、醫預科2年、醫正科(亦稱醫後期)3年。醫正科教員參加同濟醫院的臨床工作,醫正科學生上課和實習均在同濟醫院內。

1909年寶隆醫師因病逝世,為了紀念寶隆創辦醫院和醫學堂的功績,將同濟醫院改名為“寶隆醫院”。由福沙伯博士接任同濟德文醫學堂總監督兼總理和寶隆醫院院長職務。

1911年,寶隆醫院購置西式樓房一棟作為病房和醫正科學生宿舍。1912年建造德式樓房一棟,作為醫正科教學和試驗之用。到1927年時,寶隆醫院已建成A、B、C、D、E四面合圍的5座樓房。

1930年時,醫院設病床約300張,擁有醫、護、技人員138人,日門診量近300人次。

1936年,寶隆醫院與同濟大學醫學院合辦護士學校,為半工半讀形式。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醫後期師生撤離寶隆醫院隨學校由滬西遷,9月醫學院抵浙江金華複課,而德籍教授柏德此時辭去醫學院院長職務返回上海繼續擔任寶隆醫院院長和外科主任。11月遷至江西贛州、吉安時,絕大多數德籍教授都取道香港返回上海。此時,柏德與上海德國藥理研究所所長歐特在石門一路82號籌辦德國醫學院,寶隆醫院作為德國醫學院的教學醫院。

1938年7月遷往廣西賀縣八步鎮,同年又遷往雲南昆明。其間先後建立紅十字會臨時傷員醫院、中國紅十字會第十三救護院、南京軍醫署第五重傷醫院、中國紅十字會第一重傷醫院等,堅持辦院、辦學。

1940年初到達四川宜賓,醫後期安排在宜賓女學街縣立女中,附屬醫院住院部在西郊花園,門診部設在宜賓女學街前都司衙門。在此期間共培養畢業生189人。

1945年5月德國戰敗投降,6月日軍占用寶隆醫院,改為日本陸軍醫院,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醫院設備被日軍洗劫一空。

1946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寶隆醫院被國民黨軍統局中美合作所搶先接收,改名“中美醫院”。1946年6月同濟大學遷回上海,“中美醫院”歸屬同濟大學醫學院。

1947年元月醫後期學生參加了上海市聲援北京學生反對美軍暴行的抗暴鬥爭,五月又投入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的學生運動。

1948年1月29日,同濟大學學生不堪忍受國民黨反動派的迫害,發生了聲震全國的“同濟1•29”學生運動。同濟職工積極參與救護受傷同學,以實際行動支援了“1•29”學運。

1949年6月上海市軍管會接管同濟大學的同時接管醫院。

1949年8月醫院派邵丙揚醫師深入到太倉、南翔、嘉定等地疫區解放軍駐地進行普查,歷時三個月。

1950年1月3日至4月3日,醫院組成血防大隊第二中隊,總計262人,負責治療駐太倉的解放軍。

1950年2月,政務院作出同濟大學醫學院前往武漢的決定。4月22日向全體師生員工傳達中央的決定。5月23日同濟大學醫學院暨中美醫院組成代表團赴漢實地考察。

1951年2月3日,醫院組成113人的上海市抗美援朝第一醫療手術大隊到達長春軍醫大學開展醫療、教學的同時幫助建立規章制度,提高醫療技術水平。同年8月8日,同濟醫院又組成第二批醫療手術隊奔赴長春。

1951年5月恢復初創時的原名――同濟醫院。

1951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教育部批覆“同濟大學醫學院遷往漢口與武漢大學醫學院合併,改稱“中南同濟醫學院”。包括附屬同濟醫院均劃歸中南衛生部領導。

1953年5月新院正式施工,1955年5月竣工。5月15日,在醫院大廳舉行開幕典禮,院名為“中南同濟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同年8月,中南同濟醫學院改名為“武漢醫學院”,我院相應改名為“武漢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

1958年,外科搶救成德保,內科搶救汪幫明等均曾轟動全省。

1964年,我院率先開展了“減輕病人痛苦,減少醫療費用,保證醫療質量”的“兩減一保”活動,得到湖北省委的肯定和讚揚。

1978年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方針、路線指引下,醫院開始撥亂反正,恢復各項醫療制度和秩序,逐步對醫院管理體制和機制進行了改革。

1979年,按照中央衛生部、財政部、國家醫藥總局關於藥品管理改革的精神,對藥品進行了“金額管理,數量統計,實銷實耗”改革,取消病區小藥房,實行統一划價,集中擺藥,做到病人藥費日清月結。

1982年,開始實施門診業餘服務,開展周日業餘門診、專家掛牌門診等改革,後勤部門實行小型工程單項承包。

1984年,醫院推行幹部聘任制、任期制。

1985年5月,醫院恢復“同濟醫院”院名,同年7月,醫院更名為“同濟醫科大學附屬同濟醫院”。

1989年,按照國務院的檔案精神,開始實施技術經濟責任承包,對醫療業務部門實行定任務、定質量、超額提成。

1991年,確立爭創“三甲醫院”的目標。1992年12月,通過了湖北省醫院評審委員會的評審驗收。1993年,被正式批准為國家三級甲等醫院。

1996年11月,國務院糾風辦、中宣部和衛生部把我院列入全國十家文明服務示範醫院之一。

1997年5月,衛生部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創建全國百佳醫院活動,1999年,醫院被評為全國百佳醫院。

1997年,醫院試行成本核算管理改革。1998年在臨床、醫技科室全面推開。1999年,對後勤生產部門逐步開始實行成本核算管理改革。

2000年5月,國家教育部發文,同濟醫科大學與華中理工大學、武漢城建學院等學校聯合組建華中科技大學,醫院更名為“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

2000年元月,經過精心準備,科主任負責制正式實施。同時在中級以下醫、護、技人員中開始實行末位淘汰制。

2001年5月,醫院首度召開財經工作會議,提出建章立制、規範管理,建立完善、高效、有序的醫院經濟運行機制的目標。

2004年,提出建設“學習型醫院”,推行“人人崗位責任制”。

2005年,按照衛生部的部署,深入開展“醫院管理年”活動。

2008年提出建設“兩型醫院”,即醫療資源節約型和人文環境友好型醫院。

科室介紹

心血管內科

同濟醫院心血管內科從1959年開始組建,1970年開展冠心病監護,1979年批准為碩士學位授權學科,1981年批准為博士學位授權學科,1996年批准為湖北省重點學科,1998年建立高血壓病研究所,2001年批准為教育部重點學科,2006年複評連續獲得教育部重點學科稱號。本學科是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會委員和中華心血管病雜誌編委、中華醫學會湖北省心血管分會副主任委員和武漢市心血管病學會主任委員所在單位。在教學、醫療、科研和人才培養等方面的綜合實力居國內領先和先進水平。
我科具有全面的診療手段和豐富的診療經驗,負責湖北省及周邊省市心血管疾病疑難危重患者的診治,同時為各類心血管疾病的普通患者提供優質診療服務。每年門診量60000人次,收治3000人次,並不斷增加,外地患者占總患者比率將近達到50%。心血管疾病診治水平達到國內大型綜合醫院心血管內科前列,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搶救成功率達95%以上。
同濟醫院心血管內科是全國最早開展溶栓治療急性心肌梗塞的單位,同時也是最早開展冠脈造影及冠脈成形、安置人工心臟起搏器、心律失常射頻消融治療、主動脈疾病支架植入治療的單位之一,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成為輻射湖北及周邊省份乃至全國的心血管學科。總之各種心血管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水平均處於國內先進或領先行列。
1、冠心病的防治及介入治療學。在國內率先開展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療PTCA支架植入術及二尖瓣球囊血管成形術等介入心臟手術水平居國內先進行列;率先開闢了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療的綠色通道,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救治贏得了時間。冠心病PCI術後再狹窄防治的研究處於國內領先水平;急性心肌梗死後心肌重構和心肌力學的研究及交感神經遞質與心肌缺血關係的研究處於國內領先地位。主動脈夾層和主動脈瘤的介入治療方面,我科形成了可以在發病的急性期、亞急性期和慢性期等任何時候進行介入治療,從而形成全國主動脈夾層治療中心單位,同時輻射到全國大部分省市。
2、心臟電生理學。包括心臟電生理學基礎研究,射頻消融治療室上速、室速、房撲。房顫等心律失常成功率及安全性居國內先進行列。建立正常人和各種心臟病的心電圖資料庫和心電圖示準化的研究為國內開創性的工作,填補了國內空白;心率變異分析的研究處於國內領先地位。
3、心血管疾病分子診斷。在全國最早開展了疾病的基因診斷和以基因表型特徵指導臨床個體化醫療的工作,如CYP2C9/VKORC1基因變異指導華法令的臨床套用、FV因子突變的診斷、肥厚型基因診斷和心肌病惡性表型識別、氯吡咯雷抵抗(2C19狀態)、SLCO1B1基因型與肌溶解、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症和Liddle綜合徵、脂蛋白腎病等的診斷等,為臨床疾病的病因診斷和個體化醫療提供了可靠的科學依據。
4、高血壓的診斷和治療。開展了高血壓社區防治;在難治性高血壓病因診斷方面取得了卓越的工作成績,尤其是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新診斷方法並將經驗向全國推廣(在中華心血管病雜誌發表)。
5、心血管分子生物學及內源性保護機制研究。用重組腺相關病毒載體介導人激肽釋放酶基因等治療高血壓、心力衰竭和糖尿病研究居國際領先地位;血管內皮功能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進展;花生四烯酸細胞色素P450(CYP)表氧化酶代謝途徑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研究處於國際研究前沿。
6、心腦血管新危險因素的研究。開展心腦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研究和進行中風、冠心病危險評估及預測,這一研究在國內居於領先水平並為國際認可。
7、心力衰竭發病機制和藥物干預的研究。本學科從器官、細胞及分子水平對心力衰竭進行了一系列研究,重點研究心肌收縮蛋白的基因和心臟組織的自分泌、旁分泌與心力衰竭發生髮展的關係,從而指導臨床治療的決策的選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由我科陸再英教授主持編寫了五年制《內科學》教材第六、第七版,為國家醫學教育做出了突出貢獻。陸再英教授還編寫《英漢醫學辭彙》第二版,馬業新教授也編寫了《心血管病診療指南》第二版,指導醫生臨床工作。
心血管內科包括心內科兩個病區及重症監護病房(CCU)、心臟導管室、心功能檢查室(含心臟超聲檢查)及高血壓研究所(含基因治療中心及實驗室、遺傳學平台)五個部分組成,正式開放床位70張(實際開放床位90張),床位利用率近幾年始終超過103%-108%。擁有大型醫療設備價值達4,000餘萬元,先進的心血管數字減影系統、血管內超聲系統,Ensite3000三維電生理標測系統,64導聯心電監護記錄分析儀,血流動力學和介入心電監護系統、數位化中央監護系統。擁有先進的CCU病房。
實驗室占地680平方米,分為臨床實驗室和基礎實驗室,包括細胞及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基因診斷及遺傳學研究技術平台、臨床分子檢驗室和細胞電生理研究室。裝備了相應的實驗設備和儀器,總價值達2,000餘萬元,先進的臨床診療和基礎研究設備為各類心血管疾病的診治提供了完善的平台。實驗室滿負荷工作,平均每年發表SCI論文15-20篇。心功能室占地800平方米,含心電圖、長程心電圖、運動心電圖、心臟超聲、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傾斜試驗、體外反搏等診斷,有高級職稱(教授、副教授2人)。
心血管專業人才是科室發展的基礎,現有工作人員98名,其中心血管專科醫師33名,包括教授/主任醫師11名、副教授/副主任醫師6名、博士生導師9名、碩士生導師3名,主治醫師13名,住院醫師3名,每位副教授以上級別的人均曾在國外著名心血管研究機構深造,33名醫師中23名具有博士學位,5名碩士學位,5名學士學位。其餘為護理人員46名,護工8名,技術人員10名,秘書1名。
為了科室長遠發展和個人素質的培養與提高,心血管內科每年派1-2名醫生到國內著名醫學機構進修半年以上,每星期一下午1次由陸再英教授主持的疑難病例討論,每月組織1次科內業務知識學習,學習文獻與指南;每年組織3-4次心血管進展方面的研討會,定期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講學,並派科內中青年醫生積極參加國內外著名心血管學術會議,為全省、全國乃至國際同行提供了交流平台。2009年6月12日我科正式聘請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張運院士為同濟醫院心血管內科兼職客座教授,指導我們科研工作。每年下鄉進行繼續教育和義診4-6次,同時到地市和全國會診每年200人次以上。
自2000年以來心血管內科先後獲得國家級項目46項,其中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9項(含2項為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8項為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5項為自然青年科學基金項目、2項為自然科學基金主任基金項目、1項為自然科學基金海外青年學者合作研究基金、1項為自然科學基金探索項目)、科技部863項目3項、科技部973項目3項、國際合作項目1項,衛生部部屬(管)醫院臨床學科重點項目1項;省市級項目27項,包括湖北省科委項目8項、省自然基金項目9項等項目,總經費超過1700萬。據不完全統計,以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發表論文將近700篇,其中大部分發表在國家核心期刊及源期刊雜誌上,包括在CirculationRes,Hypertension,CancerRes,JPharmacolExperTher,MolCancerTher,AmJPhysiolHeartCircPhysiol,CirculationCardiovascGenetics,GeneTher,HumGeneTher等雜誌發表SCI論文共80餘篇,最高影響因子為9.7。申請國家發明專利共8項,其中獲得批准5項,其餘3項正在公開實審中。
心功能室
心功能室隸屬心血管內科,技術力量雄厚,有正教授、正主任醫師2人,副主任醫師1人,住院醫師3人,主管技師7人。分別擁有博士學位3人,碩士學位4人,學士學位4人,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及技術操作技能。檢查項目齊全,檢查設備先進,全部為進口醫療設備,有常規心電圖、動態心電圖、動態血壓、運動心電圖、經食管心房調搏、心室晚電位、立體心電圖、起搏器功能測定、直立傾斜試驗、體外反搏治療、動脈粥樣硬化檢測、中心動脈壓測定,幾乎包括了所有的心臟功能檢查,每年各項檢查總人數10萬人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將擁有心臟超聲檢查。

心功能室是全省乃至中南地區心臟功能檢測技術人員的重要培訓基地,每年為各地醫院培養心血管醫療和技術人員;每年還承擔院內多項重要合作科研任務,是醫教研一體化臨床檢查中心。

消化內科

同濟醫院消化內科及消化內鏡中心由我國已故消化內科的先驅,著名肝臟病學專家過晉源教授創建於上個世紀50年代。半個世紀以來,在慢性肝臟疾病、胃腸疾病、膽道和胰腺疾病及治療內鏡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與優勢。改革開放以來,我科先後共主持承擔了近30餘項國家級、省部委基金課題,共獲科研經費近一千多萬元。目前我學科師資力量雄厚、設備齊全、經費充足,整體醫療水平先進。

科室組成:消化內科由消化一病區、消化二病區、消化內鏡中心、肝臟胃腸病研究所及胃腸道動力檢查室五部份組成。消化科病房擁有病床78張,配備有重症監護與搶救設備,專門收治消化系統疾病(包括食管、胃、小腸、大腸、肝、膽、胰腺等臟器的腫瘤性、炎症性、功能性疾病及其他疾病)患者,成功救治了許多胃腸及肝膽胰疾病的急、危、重症患者。他們中有享譽國內知名的教授,為醫學事業作出貢獻的老專家,還有一批年富力強,診療技術精湛,長期工作在臨床第一線的中、青年專家。

人員結構:消化內科具備完善的三級醫師(主任醫師、主治醫師、住院醫師)醫療工作管理體系並擁有一支高素質的技術隊伍,各級專業人員齊備,目前有教授、主任醫師11名、副教授、副主任醫師6名、主治醫師13名,其中獲博士學位者12名、碩士學位者7名。出國留學或進修回國人員10名。

內鏡中心:本中心是華中地區最大、設備最先進、診療例數最多的消化內鏡診斷治療中心之一,我內鏡中心技術水平先進,師資力量雄厚,居全省領先地位。本中心擁有國際先進的電子胃鏡、電子十二指腸鏡、電子結腸鏡、小腸鏡、放大胃鏡、染色胃鏡、放大腸鏡、超聲內鏡、膠囊內鏡及一大批附屬設備,並廣泛開展無痛苦胃、腸鏡檢查。除可進行常規消化內鏡檢查外,中心還開展多項內鏡下治療項目,運用內鏡進行消化道出血急診止血治療,食管良惡性狹窄經內鏡球囊擴張術、探條擴張術,食管靜脈曲張硬化劑注射治療、套扎治療;食管惡性狹窄金屬支架治療,消化道息肉電凝切除術,異物取出術等。且我科在國內較先開展逆行胰膽管造影術(ERCP),十二指腸乳頭括約肌切開取石術,十二指腸乳頭球囊擴張術、鼻膽管引流術、膽道塑膠及金屬支架引流術,胰管括約肌切開取石術,鼻胰管引流術和胰管內置管引流術、急性膽源性胰腺炎、膽胰聯合引流術等多種複雜內鏡治療技術,在膽胰疾病的內鏡治療方面處於中南地區領先、國內先進水平。使許多患者免除手術之苦,深受廣大患者歡迎。
肝臟胃腸病研究所:

消化內科及其下設的肝病研究所開展肝病研究20多年,對B肝等肝臟疾病的發病機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成功申報了多項B肝相關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973項目,如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一種干預B肝相關性肝癌發生的新策略:通過調控兩種門控蛋白啟動的DNADSB修復途徑遏制HBV的整合”(No.30872237),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新型抗B型肝炎病毒藥物的作用機理研究”(No.30330680),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973計畫)子課題“B型肝炎重症化臨床監測及防治的基礎研究:B型肝炎重症化的宿主分子遺傳特徵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從新角度研究HSC的功能:TLR介導下的抗病毒效應”(No.30800968,2009.1-2011.12)。

還成功申報了肝癌課題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etrin-1對肝癌細胞EMT的調控及其侵襲表型逆轉的實驗研究”(No.30873038);”遺傳印記基因PEG10,一個潛在的肝癌基因治療的新的分子靶”(No.30471983);”HBx基因對DNA修復酶表達的調控及其在肝細胞癌發生中的作用”(No.30570821)。並發表多篇SCI論文。
在多項基金資助下,實驗室建設躍上一個新的台階,建立了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免疫室、生化室和細胞培養室,實驗室設備齊全,並配有相應的實驗技術人員。
胃腸動力實驗室:可進行24小時食道pH測定、食管測壓、食管酸反流檢測,胃腸起搏治療,肛門直腸測壓、肛門直腸生物反饋、動態胃電圖、食物不耐搜檢測等技術。

呼吸內科

呼吸內科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946年,當時稱為同濟醫院肺科,主要研究和診治對人民民眾健康危害最大的結核病和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自二十世紀70年代以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動脈高壓、肺心病、支氣管哮喘、肺癌的診斷和治療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1996年以前,曾經承擔包括國家“七五”、“八五”重點科技攻關和WHO合作項目在內的多項重要科研項目,取得10多項重要的科研成果,其中“農民肺的綜合研究”獲衛生部科技進步一等獎。本學科點於1978、1981年先後被批准為全國首批呼吸內科學碩士和博士學位授予點,1992年與同濟醫學院病理生理教研室等其他4個部門一起被衛生部批准成立衛生部呼吸疾病重點實驗室,2001年成立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呼吸疾病研究所,2001年與協和醫院呼吸內科一起被評為教育部重點學科(內科學呼吸系病)。

本學科點自80年代初至今一直參加全國高等醫學院校統編教材的編寫工作。本學科點老一輩學科帶頭人段生福教授曾擔任國務院學位辦公室學科評議組成員、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結核和呼吸雜誌副主編等重要學術職務;張珍祥教授曾擔任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分會常務委員兼COPD學組組長、中華結核和呼吸雜誌常務編委等重要學術職務;現學科帶頭人徐永健教授目前擔任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分會副主任委員兼COPD學組組長、中國醫師協會呼吸醫師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結核和呼吸雜誌副總編輯、衛生部呼吸疾病重點實驗室主任、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教育部重點學科(內科學呼吸系病)學科帶頭人。

呼吸內科的醫師由2000年前的8人增加到現在的22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有14人(占學科人員的64%),具有副高以上職稱的有16人(占學科人員的73%),其中具有正高級職稱的有6人。目前呼吸內科主任為趙建平教授,副主任為劉輝國教授和劉先勝教授。

呼吸內科病房由2000年的半個病區、32張床位發展到目前擁有2個病區、84張床位(包括RICU10張床位),並擁有多台先進的設備儀器,主要有全套呼吸重症監護病房(RICU)設備,12台先進的有創呼吸機,14台先進的無創呼吸機,2套睡眠監測系統,5套纖維支氣管鏡系統,4套肺功能儀等。呼吸內科的年門診量由2001年的大約7萬人次增加到2009年的大約13萬人次,年住院人數由2001年的1300人次增加到2009年的2056人次。

呼吸內科科臨床基地直接為湖北省及臨近的河南江西湖南等省的呼吸系疾病患者提供了優質服務,還為國家級重大臨床研究項目提供技術支撐平台,並培養了多名呼吸內科專科進修醫師,為湖北省和鄰近數省的呼吸內科專業的發展做出較大貢獻。

科室建設的根本目的是服務社會,本學科在中南地區呼吸學界居龍頭地位,目前年門診量超過13萬人次,年住院人數超過2000人次,並且收治的患者大部分患有呼吸系統的急危重症或疑難疾病。本學科為湖北省以及周邊省份人民民眾的呼吸疾病的診治做出了重要貢獻,間接促進了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

本學科的努力工作為我國呼吸學科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學術界占有重要地位。本學科取得了多項高質量的科研成果,提高了我國呼吸內科學的科研水平,部分研究成果為衛生管理部門政策的制訂提供了科學依據。

本學科通過招收進修生和研究生的方式,為湖北省和其他省份醫院的呼吸內科培養了大批臨床和科研骨幹,帶動了這些單位呼吸學科的發展。值得一提的是,本學科利用同濟醫院與新疆石河子大學醫學院的關係,積極支持和扶持西部開發和建設,培訓相關人員,帶動新疆石河子大學醫學院的相關學科發展,使其早日步入新的台階,為我國呼吸內科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血液內科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血液內科歷史悠久,創建於1959年,是全國最早成立的血液專科之一。現為國家級重點學科,內科學(血液病)博士點,醫學博士後流動站,國家放射病應急診治中心。現有在職臨床經驗豐富的教授5人,副教授6人,主治醫師10人,其中15人具有博士學位。專科擁有普通病床70張,骨髓移植病床6張。醫療技術力量雄厚、設備先進齊全,每年診治省內外血液病患者萬餘名,診治範圍包括貧血、出血性疾病,白血病等各種血液病。目前為中南地區規模最大,實力最強,聲譽最佳的血液科之一。

本專科在多年的醫療工作實踐中,逐步形成了國內領先,完善的血液病診療體系,配備有專門的臨床診斷實驗室,擁有多種先進的血液病檢測儀器。如流式細胞儀,雷射共聚焦顯微鏡,染色體工作站等多種大型設備,採用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診療技術,診療服務對象輻射中南地區多個省份。對各種血液病的診斷已經由形態學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和分子水平,使治療達到個體化,合理化,顯著提高了療效,不少包括白血病在內的多種血液系統惡性疾病病人由此獲得痊癒,重新過上正常的生活,回到社會中去。在同濟醫院整體醫療實力為後盾的支持下,形成了長於解決血液病疑、難重症的診治特色。

專科目前主持多項國家重大科學技術發展基金課題,在引進和創造新的醫療診治技術,推動國內血液病診療技術和理論的進步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使廣大病友受益。近5年在“TheJournalofExperimentalMedicine”“CancerResearch”,“ClinicalCancerResearch”,“Moleculartherapy”等著名的國際期刊共發表專業論文80餘篇。主編“中華內科學”,“白血病”等多本內科和血液專著。與美國Emory大學血液科、德國海德堡大學血液科等國際著名血液診療中心建立了長期醫療協作關係,為保持臨床技術的進步提供了快速的交流通道。
硬體設施:

血液實驗室擁有較完善和先進的細胞和分子生物學研究設備,包括細胞培養室及相關設備(生物安全櫃和超淨工作檯、CO2培養箱、倒置顯微鏡和螢光倒置顯微鏡等)、凝膠成像分析系統、-80℃冰櫃、低溫離心機、PCR儀3台及實時定量PCR儀1台、雜交爐、純水儀、製冰機、流式細胞儀以及其它分子生物學設備。
自1996年以來,已投資1000多萬元購置分子細胞生物學研究設備,包括核酸研究、蛋白分析、細胞遺傳學分析、細胞培養設施等。
已有主要儀器設備(部分):

生物信息學技術平台集群伺服器多種生物信息分析軟體)

二維電泳儀雷射捕獲儀

掃描電鏡,透射電鏡雷射共聚焦分析系統(Confocal)

雙光源流式細胞儀 原位雜交儀

高壓液相色譜儀懸液製片系統

程式冷凍降溫儀電腦分子核酸分析儀

紫外分光DNA蛋白分析儀去離子水發生過濾系統

石蠟、冷冰、超薄切片機超聲細胞粉碎儀

酸鹼測定儀低溫超速離心機

二氧化碳培養箱PCR儀

恆溫孵育搖床 顯微成像系統

微粒檢測儀 胺基酸自動分析儀

超淨工作檯恆溫冷櫃

凝膠分帶照像系統 電腦圖文處理系統

染色體工作站 實時定量PCR儀

神經外科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神經外科由裘法祖院士和蔣先惠教授由滬遷漢後於1954年正式創立,是國內最早的神經外科之一。經過李齡、薛德麟胡文安、朱炎昌等教授共同努力,迄今已走過了半個世紀的歷程。作為湖北地區神經外科中心,也是全國重要的神經外科中心之一。作為我國早期批准的博士點(1985年)和碩士點(1978年)及臨床博士後流動站點(1995年),為我國尤其是湖北省及周邊地區神經外科的發展培養了大批的各層次人才,做出了重大貢獻。集醫療、科研、教學和人才培養為一體的教學醫院專科,在顱腦損傷、神經腫瘤、腦血管病、功能神經外科和分子神經外科多個方面全面發展。

本學科隊伍具有一定的理論知識和較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本學科現有中青年醫師均為碩士以上學歷,且一半以上獲博士學位,九人有國外留學經歷,三人有博士後流動站工作經歷,這表明了我科目前具有雄厚的後備力量,也是本學科進一步發展的希望。另外,隨著科室與國內外學者交流的日益頻繁,本科在國內外學術界的位置也在逐漸上升。

科室現有正教授5人,副教授8人,主治醫師10人,住院醫師7人。我科現設神經外科專家和專科門診、病房和研究室。開放床位135張(其中重症監護病房18張),年手術量超過2500人次,介入治療量逐年提高。十年來,在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際合作課題的基礎上建立的分子醫學研究室,不斷深入開展了腦膠質瘤、垂體瘤和功能性疾病的基礎與臨床研究。近年來,還承擔了多項863子項目和十一五支撐子項目。
 本科現擁有全新進口高檔手術顯微鏡,腦室鏡,呼吸機,進口視頻腦電儀、專用DSA及“細胞刀”等一大批高檔先進儀器設備,綜合實力雄厚。同濟醫院神經外科將一如既往,以最優惠的價格為廣大患者提供最優質的服務。患者的康復就是我們最大的幸福。
部分特色技術

聽神經瘤顯微手術治療

代表顯微外科手術水平的高危險性聽神經瘤手術經過我科幾代人的共同努力,已形成了特有的手術風格:腫瘤全切率高,面神經保存率高,手術死亡率低。

癲癇外科顯微手術

在我國著名癲癇外科專家李齡教授的指導下,我科多年來一直從事難治性癲癇的手術治療,現已成立癲癇中心,開展各種類型的癲癇手術。

經鼻蝶垂體瘤顯微手術

總結千餘病例,該方法不需剃頭和開顱,切除腫瘤徹底,具有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短,損傷小,不需輸血和術後恢復快等特點。

松果體區腫瘤顯微手術治療

我科對松果體區腫瘤已經積累了相當多的手術例數,作為常規手術居國內先進水平。

腦血管病介入治療和顯微手術

常規開展腦動脈瘤和腦動靜脈畸形的直接顯微手術,還開展了缺血性腦病的搭橋手術,腦血管病的介入治療,病種和數量逐年增加。

脊髓腫瘤顯微手術治療

在總結千餘例脊髓腫瘤手術的基礎上,我科對脊髓髓外和腦內手術治療形成了一整套方法。

顱底中線部位腦膜瘤顯微手術治療

嗅溝、鞍結節、蝶骨嵴、岩斜區和小腦橋腦角區腦膜瘤等已常規開展,尤其對乙狀離前和顎下入路顯微切除岩斜區腫瘤已積累系統經驗。

腦膠質瘤綜合治療

多年來,採用手術、熱療、控釋化療、免疫治療等綜合措施,對腦膠質瘤進行治療,患者的生存時間和生活質量均有明顯提高。

立體定向技術套用

長期以來,在立體定向技術下進行了組織活檢、定刺、X刀及“細胞刀”技術治療帕金森病

小兒外科

小兒外科初建於1950年,由我國著名小兒外科專家童爾昌教授創建,是我國除北京、上海最早在全國性綜合性教學醫院成立小兒外科專業的第三家醫院。現專科有固定床位58張,每年收治病人1800人次左右,床位使用率95~125%,年門診量達35000人次,手術量1900~2200人次,手術及診治疾病覆蓋小兒普外、新生兒外科、小兒泌尿外科、小兒骨科等專業,並設有全國唯一的小兒巨結腸與便秘門診。小兒外科研究室已具備進行各類研究的基本條件,有大型儀器設備多項,如多功能測壓儀(適用小兒食道、直腸、泌尿系的各種測壓)、手術顯微鏡、小兒腹腔鏡、深低溫冰櫃、垂直電泳儀、冰凍切片機等。創建至今,我院小兒外科始終保持國內領先地位,在診療和科研水平上不斷發展創新,一些領域已與國際接軌,綜合實力十分雄厚。

小兒普外及新生兒外科在對小兒慢性頑固性便秘、先天性巨結腸、巨結腸同源性疾病的研究和診治方面處國內領先水平,歷史悠久,經驗豐富,並設有全國唯一的巨結腸門診。王果教授發明的“巨結腸根治心形吻合術”全國數十家省市醫院採用,效果良好,併發症少,並開展了新生兒巨結腸根治術、經肛門巨結腸根治術、腹腔鏡輔助下巨結腸根治術、短段型和超短段型的內括約肌部分切除術,收治的病人來自全國各地。另外對先天性膽總管囊腫、膽道閉鎖、新生兒消化道畸形、各種腫瘤及小兒外科各種疑難雜症方面均有豐富的經驗,在全國處於領先水平。近年來還先後開展小兒腹腔鏡輔助下的闌尾切除、膽囊切除、梅克爾憩室切除和巨結腸根治手術。
小兒泌尿外科在先天性尿道下裂、先天性腎積水、腎盂輸尿管各種畸形及腎母細胞瘤等疾病診治水平處於全國領先和先進水平。先天性尿道下裂的一期成形術成功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並開展了後腹腔鏡腎上腺腫瘤切除術、重複腎切除術及高位隱睪探查術等先進術式,創傷小,恢復快,效果好。

小兒骨科對先天性發育型髖脫位和先天性馬蹄內翻足針對不同年齡及病情分別採取不同術式,矯正效果好,併發症少;特別是髖脫位的改良蛙式石膏固定法,既保證了復位固定的可靠,又減少了關節僵硬等併發症,患兒痛苦少,便於生活護理,深受歡迎。對各種瘤樣病變採用刮除加同種異體骨植入,安全、可靠、復發率低。各種骨缺損,運動系統畸形及創傷、腫瘤、感染的治療也獨具特色。手術治療結合康復鍛鍊和扶助器具的套用,使得病人術後矯正及恢復快,效果佳,體現了綜合醫院治療的優勢。

近年來,我科還開展了小兒腹腔鏡手術,手術僅需在腹壁作幾個0.3-0.5cm的小洞,因此也有人稱之為“鑰匙孔”手術。傳統的外科手術需要在病人身上作一相當長的切口來顯露手術的區域和病變器官,對病人損傷大,切口疤痕影響美觀,也可能發生切口感染、切口裂開、切口疝、腸粘連等併發症。腹腔鏡手術具有創傷小、出血少、痛苦少、恢復快、傷口感染機會極少、腹部美容及腹腔內粘連少、術後家屬陪伴護理的強度小等特點。目前腹腔鏡能完成的手術已超過60多種,隨著醫學技術水平的發展,腹腔鏡手術正逐步取代許多傳統手術。

我科是中華小兒外科雜誌(本專業最權威的中文學術期刊)的主編單位,現任主編袁繼炎教授是我國著名的小兒泌尿外科專家。我科還是我國小兒外科學教材的主編單位之一,並先後主編小兒外科專著10餘部。近幾年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五項,教育部、衛生部課題三項,省科委、省衛生廳課題三項,研究領域遍及小兒外科各個領域,研究成果多次獲衛生部、湖北省及武漢市獎勵。

我科還是我國最早具有小兒外科博士授予權的單位,目前有博士導師三名,碩士導師六名,先後培養兒外專業博士、碩士研究生50餘名,多人已成為我國小兒外科的骨幹。此外,我科年接收小兒外科專業實習的本、碩、博教學200人次,本科生、七年制碩士班大課授課總學時達65學時,年接受省內外專科醫師進修學習10餘名,德國海德堡大學和烏爾姆大學的醫學生也定期來我科實習。

我科有一半的醫師從德國、美國、瑞士等國學習回國,他們帶回了國外的先進技術,有效提高了我科臨床與科研水平。與此同時,我科還與美國、德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的小兒外科同行有密切聯繫,並多次邀請國外專家來我科講學、示教,國際交流日趨活躍。

骨外科

1946年同濟大學醫學院遷回上海後將中美醫院收回為附屬醫院。由剛從德國回國的裘法祖教授任骨科主任。1947年裘法祖教授主持外科工作後,聘請屠開元教授擔任骨科主任。1955年同濟醫學院由上海遷漢,1956年8月成立外科學和系統外科學教研組,這兩個教研組的骨科分別由王泰儀、徐新六講師負責,1958年成立統一的骨科專業組。同濟醫院骨科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經由王泰儀、羅永湘夏仁雲、陳安民、李鋒到現在郭風勁幾屆主任的辛勤耕耘,現已成為擁有120張床位,集醫療、教學、科研三位一體,具有較高醫療聲譽和學術聲譽的醫療教學研究中心和醫學學術機構。
我科所屬骨科治療室,擔負四肢、脊柱骨折脫位的整復、固定、複查等任務,建院之初即告成立。現在骨科治療室主要擔任急診、門診骨折、脫位病人的整復、固定與複查工作,對疑難、複雜以及關節內骨折的整復與固定都積累了極為豐富的經驗。
50年代骨科首先在國內開展髓內針內固定治療長管骨骨折,並自製一套髓內針擴大器,為完善髓內針的套用起到積極的作用,是當時國內套用髓內針經驗豐富的醫院之一。50年代後期開始研製人工關節,在當時設備不足的情況下,土法上馬,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製成人工關節,首先為一女病人切除肱骨上端腫瘤後置入自製人工肱骨頭,是國內獨立研製和開展人工關節置換術最早的醫院。此外還開展了四肢各部位瘤段切除術,脊柱及四肢各關節的結核病灶清除術以及為髖部惡性腫瘤患者施行技術難度很大的半骨盆切除術。
60年代處理四肢血管損傷和神經損傷積累了一定的經驗。1965年斷指移位再造拇指獲得成功。1967~1968年斷腿移位再植成功,有三例得到長期隨訪,至今生活能自理並能順利完成所擔負的工作。
70年代開展顯微外科的實驗及臨床工作。770年代後期在臨床上開展顯微外科手術十餘項,如吻合血管的皮瓣移植修復遠離部位的軟組織缺損;吻合血管的腓骨及髂骨移植治療長管骨大段缺損;吻合血管神經肌肉移植治療前臂Volkmann氏缺血性攣縮;周圍神經缺損的顯微外科修復等。此外還開展了各種帶血管或帶神經的皮瓣轉位術,修復不同部位的組織缺損。在國內率先開展同種異體手指移植及吻合血管同種異體膝關節移植術。
80年代以來開展脊柱側彎的手術療法,使中度甚至重度脊柱側彎患者得到較滿意的矯正。此外還開展骶尾部巨大腫瘤切除術、頸椎板成形、椎管擴大術等大型手術,並成功開展了小兒自體肢體異位再植術,人民日報海外版報導獲得了好評。1987年以來開展了各種緩釋體在骨科臨床的運用:聚甲基丙烯酸酯-慶大霉素珠鏈治療慢性骨髓炎(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RFP-陶瓷人工骨核治療骨與關節結核(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988年在實驗研究基礎上臨床套用載抗癌藥的骨水泥治療惡性骨腫瘤獲得良好療效,1989年進一步發展為可吸收緩釋體套用於臨床。1989年購買德國關節鏡,正式開展對膝關節疾患的檢查與治療工作。
90年代以來開展了椎體截骨椎弓根固定術治療脊柱後突(駝背)畸形;套用釘、棒、鉤系統治療脊柱側彎;頸椎後路“Z”形椎管擴大成形術;頸動脈、股動脈外膜剝離、選擇性脊神經後根暨周圍神經切斷治療痙攣性腦癱;神經端側縫合治療周圍神長段缺損及皮神經營養血管皮瓣在臨床的運用。
近年來,隨著臨床醫療特色技術的成熟發展,同時,為適應學科發展、專業化的需要以及為患者提供更加優質專業化的服務,我科於2002年成立了人工關節置換中心和脊柱外科中心。2000年以來,我科開展髖、膝、踝、肩、肘、指關節置換術治療相應關節疾病,率先在省內開展了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加長柄全髖關節置換術、半骨盆切除重建術、人工髖關節表面置換術、短柄全髖置換術、人工全髖關節翻修術、人工橈骨頭置換術等新手術及高難度手術。在國內率先開展了髖關節周圍鏇轉截骨術治療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此外還自行研製了螺桿式拔釘器並套用於臨床(獲武漢市科技發明三等獎)。目前脊柱外科中心常規開展的脊柱外科手術有:經前後路脊柱側彎三維矯形術、經頸前路單/多節段減壓植骨融合鈦板內固定術治療頸椎病、上頸椎後路手術治療(含側塊固定術)各種上頸椎疾患(創傷、失穩、先天性畸形)、後路一期脊柱腫瘤全切除+脊柱椎體重建術、脊柱結核經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前路/後路內固定術、脊柱骨折前後路手術、後路減壓椎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治療各種腰椎退行性疾病(失穩、滑脫、椎管狹窄等)及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微創手術治療等,同時還開展了一批新技術、新業務,如在全省率先開展的“頸椎間盤置換術”;“重度脊柱側彎三維矯形術”、“經皮椎體後凸成形術”治療骨質疏鬆性椎體壓縮性骨折;“短節段的後路內固定術”治療胸腰椎椎體壓縮性骨折以及上頸段腫瘤全切除等高難度手術,都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

泌尿外科

泌尿外科是國內最早的泌尿外科博士學位授予點之一,設有博士後流動站。學科帶頭人在中華泌尿外科學會、中華男科學會和中國中西醫結合男科學會擔任重要職位,中國泌尿繫結石學組的組長單位,國家一級重點學科。分設泌尿外科專科門診、住院部、腔內泌尿外科診療中心、泌尿繫結石體外振波碎石中心、男科疾病診療中心等5個部門。

目前,本科擁有進口和國產體外衝擊波碎石機各一台,PDO診斷儀、進口和國產鈥雷射碎石機各一台,Lithoclast超聲/氣壓彈道碎石機和德國產氣壓彈道碎石機一台,LABORIE影像尿動力儀一台,UROSTIM生物反饋儀一台,進口磁治療椅一台,西門子黑白彩超、B超各一台,腫瘤射頻消融儀一台,STORTZ前列腺電切設備兩套,Walf電切鏡、奧林巴士各一套,等電子電切儀一套,軟輸尿管多套。男科學方面有NPT、rigitalRcan、精子自動分析儀。實驗設備有偏光顯微鏡、熱量儀、離子色譜等。STORTZ腹腔鏡設備一套。診治疾病範圍基本囊括幾乎所有的泌尿外科疾病。

同濟醫院泌尿外科是國內最早成立的泌尿專科之一,在多種疾病的基礎研究和臨床診治方面處於國內領先地位。

微創手術一直是我科領先技術。二十多年前在國內率先開展經尿道前列腺切除和膀胱腫瘤切除術,為省內及周邊地區該技術的推廣作了大量貢獻。近年來開展的泌尿外科腹腔鏡技術在國內一直處於領先地位,部分後腹腔鏡技術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先後開展了20餘種腹腔鏡手術,包括後腹腔鏡腎上腺手術、腹腔鏡腎輸尿管全切術、後腹腔鏡腎癌根治術、腹腔鏡腎蒂淋巴管結紮術治療乳糜尿、腹腔鏡前列腺癌根治術、腹腔鏡全膀胱切除術、腹腔鏡腎盂成形術、後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等。並協助國內數十家省部屬大型醫院開展該方面的手術。我科腹腔鏡在泌尿外科的套用研究及推廣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及多項省部級獎。

該科很早就開展了泌尿系統結石的病因診斷和規範化治療研究,先後9次承擔尿石症方面的國家級研究項目,主編國內權威專著《泌尿繫結石》,較早成立了專門的碎石中心,擁有世界最為先進的具有雙定位功能的德國Donier體外衝擊波碎石機、美國科醫人100+鈥雷射碎石機、輸尿管軟鏡、奧林巴士電子腹腔鏡、EMS第三代超聲/氣壓彈道碎石清石機等各種最先進的治療設備,可滿足各種情況結石患者的治療需要。成熟開展了藥物排石或溶石、灌注溶石、體外衝擊波碎石、輸尿管硬/軟鏡雷射碎石、經皮腎微造瘺碎石排石、經皮腎超聲氣壓彈道聯合碎石清石、腹腔鏡下切開取石等各種先進治療技術,在尿石病因診斷、規範化治療和預防方面做了大量研究,目前我科是我國泌尿繫結石學組的組長單位。

該科在國內較早開展一系列先進泌尿系腫瘤及腎上腺疾病手術,包括保留性神經的前列腺癌根治術、膀胱癌根治術後各種正位或異位可控尿流改道術、腹膜後淋巴結清掃術、基底縫合法巨大腎上腺腫瘤切除術、腹腔鏡腎部分切除或腎腫瘤剜除術、晚期腎腫瘤的射頻微波消融治療等和前列腺近距離放射治療等。近年來在國內率先開展光動力學方法早期診斷(PDD)微小癌灶、不典型增生及難以發現的膀胱原位癌,同時光動力學方法治療(PDT)晚期膀胱癌,療效確切、創傷小、毒副作用低、恢復迅速,該項技術榮獲湖北省科技進步獎。我科每年開展大量腎上腺的外科手術治療,並對腎上腺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該科設有專門的男科中心和男科門診,對各型前列腺炎患者進行規範的評估,並採用個體化治療方案。近年相繼開展了一系列新技術,包括生物反饋治療慢性前列腺炎、頑固性不射精症的電刺激取精術、套用陰莖硬度測試儀(Rigiscan)診斷勃起功能障礙(ED)、腹壁下動脈搭橋術治療動脈性ED、三件套假體植入治療重度ED、陰莖硬結症磨削術、陰莖彎曲矯正術、陰莖增粗延長術、陰莖成形術以及無精症、弱精症的精漿生化組項分析對男性不育症患者的輔助診斷、小劑量體外衝擊波治療前列腺痛等,這些新技術的開展為男性生殖系疾病的患者帶來福音。

該科率先在國內開展女性壓力性尿失禁的TVT手術和in-fastSLING、TVT-O手術、人工尿道括約肌、MESH補片陰道前壁修補術以及排尿功能障礙的骶神經刺激器植入手術等,且已成為開展此類手術最多的單位之一。而近年開展了影像尿流動力學診斷排尿功能障礙、磁療椅治療排尿功能障礙、生物反饋儀治療膀胱過度活動症,療效明顯。

開放手術包括前列腺癌根治術、全膀胱切除術後各種正位或異位可控尿流改道術、腹膜後淋巴結清掃術、改良法巨大腎上腺腫瘤切除術等。腎部分切除、腎腫瘤剜除術等。
硬體設施

1.多尼爾碎石機

體外衝擊波碎石由德國“多尼爾”公司發明。我院引進的多尼爾第四代碎石機Sigma是目前國際最先進碎石機,可對腎結石、輸尿管結石、膀胱結石等泌尿繫結石進行體外碎石治療。該機器配有兩套結石定位系統,X線照片顯影的陽性結石:可套用X線定位系統對結石進行定位治療,也可用B超定位系統進行定位治療;X線不顯影的結石可單獨用B超定位系統進行定位治療。圖像經計算機處理清晰度高,定位精確,並可對治療前、治療中、治療後的圖像進行計算機存儲,便於患者日後複查。該機配有心電監控系統,可利用病人自身的心電R波觸發碎石,避免發生心律失常;對伴有心臟疾病的結石患者極為有利。本機獨有的雙脈衝治療系統,可以把大的結石逐漸破碎成細小的顆粒,利於結石排出,避免輸尿管梗阻和損傷。本碎石機最大特點是定位精確、碎石率高,損傷小、痛苦少,安全可靠、費用較低,不用麻醉,不住院,在門診治療,碎石後即可回家。

2.綠雷射治療儀

綠雷射PVP是治療前列腺增生的新“金標準”,該技術經尿道直抵增生的前列腺部位,直接作用於前列腺增生組織,全面徹底進行汽化,利用特定的532nm的波長和強大的功率,使得光凝區深度為1~2mm、穿透深度僅0.8mm。具有治療安全、精確汽化、穿透深度淺,對組織無損傷、止血效果佳、可視系統下操作、適用範圍廣等優勢。PVP治療前列腺增生創傷小,術中術後基本無出血,術後恢復快,是目前國際公認理想、安全的前列腺增生治療措施。特別適合年老體弱或同時伴有高血壓、心臟病或糖尿病等疾病的中老年人。

3.影像尿動力檢查儀

影像尿動力學檢查用於下尿路功能的檢查,它將患者排尿症狀用圖和數字表現出來,並為患者的痛苦提供病理生理學的解釋,為臨床制定正確治療方案和客觀評估治療疾病轉歸提供客觀依據。通俗地講就是對排尿習慣、次數、通暢程度以及對排尿的控制能力的改變作出解釋,並提供相適應的最佳治療方案。

4.精子自動分析儀

SQA-V全自動精子質量分析儀是世界唯一的真正全自動精子質量分析儀,WHO推薦的儀器檢測標準。儀器開機自檢,全自動檢測,正常樣品測量時間75秒。通過光電技術,計算機技術檢測,與傳統手工顯微鏡及CASA技術相比,SQA-V展現良好的重複性和準確度。美國FDA、歐盟CE、ISO、中國SFDA認證,符合WHO標準。檢測系統包括:光電計算機一體化組合設計檢測系統,相差光學視頻輔助分析系統,CCD圖象處理技術。

SQA-V全自動精子質量分析儀,是一款先進的精子分析儀器。它能在少於2分鐘的時間內測出精液參數並對精液質量進行全面量化的評估,得出測試報告參數,且全面的精子分析參數報告可以在瞬間輸出:總精子濃度、快速向前活動精子率、可計算的形態正常精子率、活動精子率指數(SMI0)、有效精子濃度(FSC)、向前運動精子濃度(PMSC)等等。

5.多功能前列腺治療儀

本治療儀是由遠紅外波(熱療)、磁場(動磁+靜磁)、振動按摩(仿人體手指按摩)、數字控制相結合為一體的前列腺疾病治療儀器。治療機理包括:單項使用治療頭作用於人體病灶部位,可直接刺激興奮交感神經,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還可刺激神經肌肉,能引起肌肉伸縮,產生運動效應;使用遠紅外波,是對皮膚的神經末梢一種溫和的熱刺激,有明顯的鎮痛作用;使用恆熱探頭治療,其溫熱效應可改善局部組織營養,增強酶的活力,降低肌肉和結締組織張力,緩解痙攣及減輕疼痛;使小動脈、毛細血管、淋巴管擴張,血流加強,使前列腺功能得到治療改善。能對病灶起到一種溫和的熱刺激,有明顯的鎮痛消炎的作用;磁場能緩解括約肌、平滑肌痙攣,降低肌張力和皮膚感覺神經的興奮性,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和組織營養,加速炎性滲出物的吸收消散,減輕炎性腫脹對神經末梢的壓迫,糾正由於缺血、缺氧、水腫、致痛物水解酶的活性,對損害性疼痛、神經性疼痛、炎症性疼痛、放射性疼痛有明顯的療效。具有解痙鎮痛,化淤消腫,促進引流等特點。適應症包括:急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痛,精囊炎等。

心胸外科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心胸外科成立於1951年,是中南地區最早成立的心臟及普胸疾病治療專科,經過50多年的奮鬥,現已成為輻射全國的心胸血管外科疾病治療中心。

目前擁有醫師14人,其中教授、主任醫師3人,副教授、副主任醫師4人,14人擁有碩士以上學位,半數以上醫師曾到德國、義大利及瑞士等已開發國家進修學習,瑞士洛桑大學醫院胸外科主任RISHans-BeatFriedrich教授擔任我科客座教授。科室設有開放病床56張(包括ICU病床7張),擁有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現代化心胸外科專業診療設備。

普胸外科

武漢同濟醫院普胸外科起始於60年代初期,在裘法祖教授和陳夏豐教授的帶領下,在中南地區率先開展胸心外科手術和科技攻關,經過陳啟福教授、湯應雄教授為代表的幾代醫生的努力拚搏,科室由小變大,從弱變強,逐漸成為全國胸心外科專業的排頭兵和中南地區的重要中心,尤其是普胸外科專業的發展壯大,已成為全國和中南地區普胸外科的領頭羊和湖北省唯一的首批國家級普胸外科專業人員的培訓基地,同時也是全國少數幾家普胸外科專業博士培養基地和博士學位授予點之一。並成為全國肺癌研究和臨床治療網路中重要的中南地區中心。現科室正床位56張,年手術量千餘台。

隨著一批又一批的醫療精英人才從國外學成歸來,同濟醫院胸心外科更是壯大空前、人才濟濟。醫院領導高瞻遠矚、弘揚優勢,抽調精兵強將,於2006年組建同濟醫院普胸外科。在付向寧教授的帶領下,一群精力充沛、生機勃勃、平均年齡40歲、留學歸來的醫療骨乾懷著對祖國的赤膽忠心和對祖國人民的感恩之情,團結在一起,開創歷史、與國際普胸外科先進技術接軌,開展了大批的新技術、新業務,手術量、治療效果和病房工作量突飛猛進,穩居全國前列。普胸外科擁有高素質的醫療和護理隊伍,現有正教授、正主任醫師3人,副教授、副主任醫師4人,講師、主治醫師6人,住院醫師4人及數十名年輕刻苦勤奮的博士、碩士研究生團隊,其中付向寧教授還是中華醫學會武漢胸心外科學會主任委員,陳啟福、湯應雄教授是中南地區胸心外科學會委員。優秀的護理隊伍中擁有中高級護理師5人,國家、省市級的護理專家和標兵近十人。

普胸外科在臨床診療工作的基礎上不斷總結提高,在理論研究領域積極探索,以理論指導臨床,臨床促進科研。近年來,我科共主持承擔和完成十餘項國家、省重大臨床科研課題,在國內和國際學術雜誌上發表高水平的臨床科研論文近百篇。
硬體設施:

我科有呼吸機四台

奧林巴斯胸腔鏡一台
奧林巴斯超聲刀一台
-86℃深低溫冰櫃一台
I-SATA血氣儀一台

兒科

同濟醫院兒科醫院和協和醫院兒科分別擁有開放床位122張,年門診量約35萬人次。兒科學各專業臨床診療水平在全國處於領先水平,發揮了兒科疑難危急重症診斷和治療中心的作用,多個專業診療技術在全國具有顯著優勢,並已形成一定國際影響,甚至遠至新疆、海南、黑龍江內蒙古雲南等地的病人也慕名前來就醫。

自成立以來,本學科一貫注重基礎與臨床相結合的科學研究,早在1959年就設立了專門的兒科實驗室。現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兒科醫院有6個兒科專業研究室(中心),實驗室面積逾1000平方米,擁有全國一流的實驗設備和研究條件,部分達國際先進水平。兒科遺傳代謝實驗室還是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湖北省神經系統重大疾病實驗室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學科現有教授11名,副教授9名,其中博士生導師7名,碩士生導師17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名。學科帶頭人已具有一定的國際影響,擔任亞太兒童內分泌學會候任主席,提升了本學科在國內外的影響和地位。多名專家分別擔任中華醫學會圍產學會常委、中華兒科學會委員和中青年委員、中華預防醫學會微生態分會常委和中華醫學遺傳學會委員。為中華兒科學會內分泌遺傳代謝病學組組長,感染性疾病學組組長、消化病學組副組長,以及免疫學、新生兒學、腎臟病學、心臟病學和血液腫瘤學組成員所在單位,並為湖北省兒科學會、圍產醫學會主任委員所在單位,多名專家擔任省市兒科學會常委、委員、秘書及學組組長和副組長。多名專家擔任國際核心期刊審稿專家、國核心心兒科期刊副主編和編委。

急診科

急診科擁有一支高素質的技術隊伍,各級專業人員齊備,科室醫生19人,其中教授、主任醫師3人,副教授、副主任醫師4人,主治醫師11人,其中獲得博士學位者15人,12人具有歐美留學經歷。急診科病房擁有急診觀察床30張、搶救床3張。配備有國際先進的重症監護與搶救設備,共有呼吸機16台(其中便攜轉運5台)、監護儀26台、除顫起搏儀5台、床邊CRRT機2台、攜帶型血氣分析儀2台、及纖支鏡、可視喉鏡、AED、心房調搏儀各1台。並配備有德國賓士搶救監護型救護車4輛(其中新生兒轉運車1輛)。

腫瘤科

同濟醫院腫瘤中心成立於1958年,是全國綜合性醫院最早成立的腫瘤科。經過50年的不斷研究探索、經驗積累、設備更新以及人才的培養和儲備,現在已經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和較高水平的腫瘤研究及治療中心。

同濟醫院腫瘤中心開放床位數近200張,現有工作人員一百餘人,包括醫生42人;護士80人;技術人員16人。教授、副教授10人,中級職稱10餘人,博士研究生導師2名、碩士研究生導師6名。其中多人有留學國外的經歷。與美國MD.Anderson癌症中心建立了友好的關係,並聘請該中心的教授出任同濟醫院的名譽教授,多次來同濟醫院講學和指導工作。

目前同濟醫院腫瘤中心主要進行腫瘤的科學研究、診斷、綜合治療、預防和教學工作。特別是在宮頸癌、頭頸部腫瘤、肺癌乳腺癌、惡性淋巴瘤、軟組織肉瘤、胃腸道腫瘤、食管癌、腎癌和睪丸腫瘤以及癌症的姑息治療方面的研究具有較高的水平。對於其他少見惡性腫瘤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濟醫院腫瘤中心在腫瘤的治療上在全國處於先進水平,其中宮頸癌、鼻咽癌治療效果顯著,近距離放射治療、全身立體定向放射治療(X刀)和癌症疼痛治療技術在國內處於領先水平。現在已經開展了先進的三維調強放射治療,大面積不規則野照射。

同濟醫院腫瘤中心近十年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6項,國家教委課題1項,省科委課題10項,省廳科教處課題3項,省自然基金5項,教育部新教師基金課題2項,院、校級基金23項。近年來同濟醫院腫瘤中心參加了多項國際多中心新藥臨床試驗,如針對高危乳腺癌病人進行的分子靶向治療新藥抗HER-2單克隆抗體新藥臨床試驗。規範化國際多中心新藥臨床試驗為不少難治病人提供了新希望。

隨著我院的建設與發展,腫瘤中心也在不斷的發展壯大中,相信在不久的明天同濟醫院團結、嚴謹的腫瘤中心工作者會創造更輝煌的成績。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